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国民阅读率调查课题组负责人徐升国认为,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下降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数字阅读的影响。他说,在近些年的调查中发现一个明显的趋势,手机阅读、平板电脑阅读等数字化阅读方式在未成年人中日趋普及,纸质图书阅读率因此下降,他认为在数字化阅读流行的时代,纸质阅读依然很重要,纸质图书对于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专注力,都具有数字化阅读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儿童过早接触手机等数字媒介容易受到娱乐化内容和碎片化思维的影响。

(《中国教育报》2019年04月22日)

材料三

记者通过采访多个大学生QQ群后发现,00后大学生喜爱“听阅读”的不少,约占六成以上。多所高校的00后大学生均表示,学校图书馆公众号或网络上都有听书板块或听书频道,历史文学、科幻小说、名人传记等应有尽有,“听阅读”已成为他们喜爱的一种阅读方式。

在不少00后大学生看来,“听阅读”很有趣,“朗读者磁性的声音、抑扬顿挫的声调,以及各种配乐,都非常能调动听者的想象力。”重庆工商大学大一学生陈瑞华说,“听阅读”有很多辅助想象的手段,比如《三国演义》的朗诵里,配有很多古乐。

“‘听阅读'还很方便,不需要携带书籍,而且相比电子在线阅读,无需做‘低头族’,眼睛不会疲劳。”重庆交通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大一学生廖雪说,“‘听阅读'让大家可以利用很多碎片时间读书,比如坐车、排队、跑步、逛街等时候,好像随身带了一个海量的图书馆。”

“让声音、音乐、情感等元素创造一个别样的阅读氛围,‘听阅读’正好契合了当代大学生对阅读的需求,让大学生体验到阅读的快乐,从而享受阅读、坚持阅读.”重庆大学图书馆馆长杨新涯表示。

(《重庆日报》2019年04月22日)

材料四

虽然数字阅读也有文字或文本,但与翻纸质书相比,却是不一样的阅读活动。错字连篇的资讯、哗众取宠的“标题党”、20分钟读完一套经典、“投你所好式”的互联网推送……这些东西“食”多了,便不愿接受稍微复杂点的理论,导致思维逐渐苍白。甚至早上听什么音乐、晚上先玩什么游戏,都让技术代替自己思考,甘愿时间被分割,同时在碎片化的信息里,削弱自己的判断力和思考力。翻纸质书要求专注、持续,进入一本书就像踏上一趟有始有终的旅程。譬如阅读小说,阅读过程中,读者始终处于孤独状态,与之私会的只有不在场甚至已经去世的作者;而网上点击,无论“浏览”还是“冲浪“抑或“听书”,基本上都处于断裂、跳跃、悦己、分散状态,从一点跳到另一点,多由超级链接而非文本内的叙述来带动;在功能上,数字阅读也常常是针对问题而作,锁定问题,在搜索器中快速搜罗数据,继而进行过滤、评估、重组等,但百度等搜索工具却将每一位读者视为潜在的广告埋单人,令人烦不胜烦;数字阅读也注重互动交流,譬如加入论坛、社群等,但人性的弱点使我们只愿停留在自己选择的悦己领域。

(选自赵柒斤《新阅读时代,如何提升孩子纸书阅读力?》)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的数据表明,我国有听书习惯的未成年人人数要比有听书习惯的成年人略多一些。
B.对于未成年人来说,纸质图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更有利于未成年人阅读能力的培养。
C.“听阅读”的声音、音乐、情感等元素创造一个别样的阅读氛围,这能调动听者的想象力。
D.同样是阅读小说,纸质小说读者的阅读过程是孤独的,数字化小说的读者就可以互动交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城市阅读指数排在前十位的城市可以看出,经济越是发达的地方,人们的阅读意识就越高。
B.纸质阅读的读者比例下降,是因为更多的人喜欢数字化阅读,近十年来,数字化阅读人数逐年增多。
C.“听阅读”有诸多好处,能满足人们对阅读的需求,让人体验到阅读的快乐,终将会取代纸质阅读。
D.虽然纸质阅读好处更多,可还是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数字化阅读方式,这是由人性的弱点造成的。
【小题3】纸质阅读和数字化阅读各有何特点?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15 10:48: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简称5G,是目前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最高峰。从1G到4G,移动通信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通信。但是5G的通信不仅仅限于人与人之间,还包括人与机器、甚至机器与机器之间。因此,5G在移动通信技术上的要求更高。
网络速度提升,才会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与感受,对网络速度要求很高的业务才能被广泛推广和使用。5G基站的峰值速度要求不低于20Gb/s,这意味着用户可以每秒钟下载一部高清电影。但速度并非固定不变,所以很难确切说清5G的速度到底是多少。
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业务才可能(甲)。以前少有人生活的高山峡谷,不一定需要网络覆盖,但是如果能覆盖5G,可以大量部署传感器,进行环境质量甚至地貌变化、地震监测,这就非常有价值。另外,5G的到来,可把我们目前生活中网络品质不好的区域,如卫生间、地下停车库等,都做很好的网络覆盖。分布广泛的网络,是5G体验的一个根本保证。
所有物联网产品都需要通信与能源,今天的通信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实现,但是能源的供应都要依靠电。如智能手表,每天甚至不到一天就需要充电。若能量消耗大,物联网产品就很难被推广使用。5G网络能大大降低功耗,来满足物联网复杂应用的需要。
传统的人与人通信,对时延的要求并不高。而无论是无人驾驶、还是工业自动化,都是高速度运行的,还需要在高速中保证及时的信息传递和及时反应,这就对时延提出了极高要求。在网络构建中,5G能够达到1毫秒的时延,甚至更低。
传统通信中,终端是非常有限的。固定电话时代,电话是以群体应用来定义的。而手机时代,终端数量有了巨大爆发,手机是按个人应用来定义的。到了5G时代,终端不是按人来定义,因为每个人或每个家庭可能拥有数个终端。通信业对5G的愿景,是每一平方公里支撑100万个移动终端。未来接入到网络的终端,除了手机,还会有更多 (乙) 的产品,如眼镜、衣服等生活用品,以及井盖、电线杆、垃圾桶这些公共设施等。我们生活中每一个产品都有可能接入网络,5G可以让这些设备都成为智能设备。
(取材于项立刚的文章)
材料二
使用手机的人越来越多,频谱资源却是非常有限的,用户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共同使用一段频谱。因此,大家一直都在苦心孤诣地琢磨,怎么才能在有限的频谱资源内容纳更多的用户,同时让每个用户传递更多的信息。就像拓宽道路并不能解决拥堵问题,而是要想怎么能提升现有道路的利用率。这就涉及无线通信中最重要的三大复用技术。
频分多址是利用不同的频率将总频段分割成不同信道的复用技术。就好像一条划分了多个车道的大路,你可以将一段完整的信息分成很多份数字信号,装载在不同的卡车上,每个卡车占用其中的一条车道帮你将信息运送到道路的另一端,然后在另一端将分装在不同车道的卡车上的信息收集下来组装在一起,拼成完整的信息。
时分多址是允许多个用户在不同时间段来使用相同频率的复用技术。多用户共享相同的频率,就像很多人共用一条高速公路,每个人有一个车队运送信息,不过你可以在别人的车队中插空行驶,因为每辆车并不是前后紧紧贴在一起,中间都有空当。
码分多址就是将共享一条信道的信息进行了不同方式的编码。我们可以理解成既和别人共用了高速公路,也和别人共用了卡车。试想,将箱子涂上不同的颜色,我们将自己的信号都分装在了绿色箱子里,别人将信号分装在了其它不同颜色的箱子里。然后在高速路的另一头,接受端将每辆车上绿色箱子里的信号检出来拼装在一起,就组成了自己想要的信息,别人的接受端取出相应颜色的箱子,拼出各自想要的信息。这样就实现了共用道路和卡车,大大提升了频谱的利用率。
复用技术推动了通信技术的长足发展。其实2G、3G、4G的技术标准都应用了这三项核心技术来提升频谱效率。而5G的技术标准,是将目前各种技术的优势都结合在了一起,属于2G、3G、4G融合升级的加强版。5G技术虽然仍处在试验阶段,但是国际间的竞争却早已展开。5G技术的提前开发与利用不仅涉及商机和利益,甚至能决定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各国都在不断地加紧研发步伐,以求在国际竞争中能够获得更多优势。
(取材于果壳网的文章)
材料三
5G网络的前景十分诱人,但是研究实施的过程却困难重重,且前面几代出现的网络安全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在电视剧《二十四小时》里,男主角杰克在进行手机通话的时候,恐怖分子用一套工具非法接入移动网络,监听了整段通话,细想真是恐怖。更高科技的5G网络会不会问题更甚呢?
5G网络运行速度加快的同时,黑客攻击电脑设备的速度也会数百倍地提升。基于5G的虚拟化、自动化、开源化,网络更加灵活敏捷,这也意味着网络会更容易遭受恶意攻击。这就需要先解决已知的漏洞,再提高安全处理性能。
5G网络还有一个明显的改变就是安全机制的改变。前几代网络都在网络入口设置“防火墙”,来防止网络遭受恶意攻击。而5G网络要实现开放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这个“防火墙”的保护作用,需要依靠网络内部的安全机制来阻挡网络攻击。这就要求5G网络的内部要足够灵活缜密,在网络对外服务接口方面强化权限控制和安全审计。
5G网络将可以同时连接多个设备,这会增加网络设备的复杂程度及安全威胁,客户隐私可能会遭到泄露。因此要未雨绸缪,做好防御措施,比如将客户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的身份建立可靠的关联。
现在网络用途颇广,联系着很多行业,许多国家开始将网络应用于军事领域,作为守护国家安全的工具。5G网络的到来意味着网络又上升了一个层次,也意味着网络攻击同样会上升一个层次。在虚拟世界越来越向现实世界渗透的趋势下,“未授权”的网络行为也许会引发严重的国际争端,网络对抗也将具有国家层面的含义。而目前的军事安全体系,还是将重点放在维护传统的安全问题上。对此,我们要建立相关机制,加强应对力量,守护国家安全。
在这个网络大时代,网络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但是无数科学家、研究者并没有畏葸不前,正在为给人们营造更安全、更优质的网络环境而努力。
(取材于陈克通的文章)
【小题1】在文中(甲)(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无所不为  面面俱到
B.无所不包  面面俱到
C.无所不包  意想不到
D.无所不为  意想不到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属于“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特点的一项是(  )
A.速度快
B.覆盖广
C.能耗低
D.时延高
【小题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拓宽频谱资源,才能解决用户越来越多的问题。
B.频分多址是将一段完整的信息用多个信道来传输。
C.码分多址能充分复用共享,从而提升频谱的利用率。
D.复用技术以前就有不同程度的应用,并不是5G专有。
【小题4】根据材料二,如果用“多人同处一室,每两个人不受干扰地聊天”来比喻,最符合“时分多址”的一项是(  )
A.用与众不同的声调
B.用别人静默的空隙
C.用种类各异的语言
D.用固定不变的时段
【小题5】下列对材料三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缜密:“缜”读音是“shèn”,意思是“严谨”。
B.泄露:“泄”不可以写成“泻”。
C.未雨绸缪:“绸缪”读音是“chóu móu”。
D.畏葸不前:“葸”读作“xǐ”,意思是“畏惧”。
【小题6】根据材料三,下列关于5G安全问题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提高安全处理性能,就可以避免黑客的快速攻击。
B.5G网络更加灵活敏捷,也将带来更多的安全隐患。
C.开放的网络没有“防火墙”,要强化内部的安全机制。
D.要防止隐私被泄露,就需要避免同时连接多个设备。
【小题7】未来5G技术的应用对国家发展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概括说明。

同类题2

阅读线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侯发山

周末,小伟回乡下看望父亲。

看到小伟回来,父亲的眼角、眉梢,还有皱纹,舒心的笑意都一起弥漫出来。小伟还算个孝子,虽然在城里上班,平时没少回家看看,有时忙,回不来,打个电话,或是在微信上视频聊天,真的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一切都让父亲自豪、欣慰。

吃罢晚饭,父亲提出要带小伟到东江捉鱼。

晚上用鱼竿捉鱼?黑灯瞎火的能钓到吗?父亲要给自己做鱼吃?还是父亲缺钱花啊?小伟心里打了不少的问号,嘴上还是爽快地答应了。他知道,老还小,人上了年纪,往往跟小孩子一样,会做出一些看似可笑或是愚蠢的事;小伟还知道,什么是孝顺,顺着老人的意思就是最好的孝顺。母亲死得早,是父亲一手把自己带大的,风里来雨里去,靠捕鱼供自己吃喝,供自己上学。小伟毕业参加工作后,想把父亲带进城,父亲执意不去,说自己在乡下惯了,说自己还能干得动,每天活动活动筋骨对身体有好处。小伟也就没再坚持,他心里清楚,最主要的,家里有母亲的影子和味道,父亲舍不得离开。

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了,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

父亲没有拿出鱼竿,没有带鱼饵。小伟以为父亲忘了,正要自责自己没有提醒他,父亲笑了笑,说,孩子,不用鱼竿,照样可以捉鱼。

小伟吃惊不小,心想父亲什么时候会徒手逮鱼了?从未见过,也从没有听说过啊。难道是父亲早就有的绝技,今天要露一手给自己瞧?

小伟正在胡乱猜测,父亲拉着他来到浅水处,让他往水里看。顺着父亲的手势,小伟辨认半天,才看清水底下有个闪闪发光的东西。那是什么?小伟心里疑惑,正要问父亲,父亲说,小伟,那是蛤蟆鱼,也叫老头鱼,学名安康鱼。

还有这种鱼?它怎么会发光呢?小伟惊诧不已。他又往水里细看,看到这种鱼头顶上有一根钓竿,这根钓竿不时会发出星星一样的闪光,象一只悬挂明灯的钓鱼杆。

父亲说,蛤蟆鱼基本上是吃等食的,平时潜伏不动,以背鳍第一棘的皮瓣为钓饵,诱捕那些趋光的鱼虾类。

说到这里,父亲挽起裤脚悄悄下水,探下身子,手猛地一伸,就抓到了那只蛤蟆鱼。

蛤蟆鱼在父亲手里扭曲着身子,但被父亲牢牢抓在手里。小伟打开手机的电灯,看到这种鱼头大,口宽,胸鳍宽大,尾部细小,背紫褐色,腹面淡色。

小伟呵呵一笑,对父亲说:“爹,这就叫做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这种鱼肉少,吃起来不过瘾。父亲甩手把鱼扔进了江里,然后继续说道,咱江边好多渔民都喜欢逮蛤蟆鱼,好逮,不费劲。孩子,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

父亲这是哪里话啊?小伟心里打了个愣。

父亲说,你下乡扶贫,你改造危房,你资助贫困大学生,这些都没错,不要传到朋友圈嘛。

原来父亲天天去自己的朋友圈里转,时时关注着自己呢!小伟恍然大悟,心里一下子热乎起来。天天点赞的不一定是朋友,不点赞的不一定就不是朋友,看来这话真是没说错。

父亲说,你若挺不下来,或是做得不够圆满,让人揪住把柄,可就不好喽。你是单位的一把手,有时不能太招人眼了。

小伟说,爹,我是故意那样做的。

父亲愣怔了一下。

小伟说,我那样做,一是督促自己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二是让大家监督自己,杜绝自己有谋私利的行为,还有一点,就是做一个样子给他们看!爹,无欲则刚,有什么好怕的呢?

龟儿子,咋不早给我说呢?害得我担惊受怕,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父亲说着,拿起拳头轻轻捶了小伟的胸脯一下。

有轮船的汽笛声从江面上飘过来。父亲指着远处的灯塔,自豪地说,小伟,爹希望你能像你说的那样,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

小伟看着父亲,感觉到父亲的身板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硬朗,那样的温暖。

回家的路上没有路灯,黑瞎瞎的,有父亲在身边,小伟走得很踏实,一点也不用担心会迷路。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善于设置悬念,第四段开头的四个问句既表现了小伟的复杂想法,也设了悬念,引发读者对“父亲”真实意图的猜测,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小说第五段是景物描写,交代了“父亲”捉鱼时的地点、时间以及昏暗的环境,其中“不安分”一词赋予江水人的情感,写出了江水波浪起伏的状态。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本文中指的是蛤蟆鱼要诱捕那些趋光的鱼类,却被“父亲”抓住的情景,“父亲”以此情景启示小伟,让他明白为官不贪的道理。
D.小伟作为单位的一把手做了许多有利于民的事,他正直无私,愿当先锋模范,在小伟将自己的行为传到朋友圈这件事上,“父亲”开始时有些不大赞同。
【小题2】小说中“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请简要分析“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迷津处一片蒹葭

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305 篇,最爱就是这首《蒹葭》。蒹葭二字似乎天生就是给诗歌作题目的,在纸上写,耳边听,嘴中念,心里想,都那么美,那么可思而不可言。这两个带草头的汉字也特别像身段娇好的美人,还带着那么点山野气,露水味儿。

②《蒹葭》是那种很彻底也很孤绝的诗,“诗无达诂”、“诗不可译”之类的话仿佛是为这类诗量身定做的。谓予不信,可试着改动或删除它一个字,你会发现,一整首诗都会喊 “疼”!这样的诗注定是一个谜,公然挑战我们的情商和智力。古往今来,对这诗的解读早已成为一大悬案。譬如《毛诗序》认为这诗是讥刺秦襄公“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也”。《诗本义》的解释更有趣:“所谓伊人者,斥襄公也,谓彼襄公如水旁之人不知所适,欲逆 流而上则道远而不能达;欲顺流而下则不免困于水中,以兴襄公虽得进列诸侯而不知所为, 欲慕中国之礼义,既邈不能及;退循其归,则不免为夷狄也。”“美刺”的传统固然肇端于《诗经》,然诗歌的本义一旦被坐实,赏读的趣味便要减半。还是朱熹老夫子聪明,他在《诗集传》里说:“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闲闲一笔,不仅消解了上述诠释的权威性,也给《蒹葭》的多元解读另辟了一条蹊径。

③蒹葭,是长在水边的芦苇。芦花色白,何况一大早还打上了一层如霜的白露!想象里,那长满蒹葭的水边该是一处野渡吧,没有板桥,没有扁舟,当然也没有鸬鹚,隐隐约约的雾,在水一方的人,如真似幻,扑朔迷离。那是一片亘古的迷津,在汉字里疯长了几千年的芦苇 摇着头,逗引着那些“会思想的芦苇”纷纷加入这场“猜谜游戏”。

④上文学史课,每次讲到《蒹葭》,不免要问:“这是一首什么诗?”学生多半以“爱情诗”对之,殊不知古人眼里,爱情的地位远不如他们所想的那么大。不过读到一个“情”字也很了不起,应予肯定。然如果是写爱情,那也不是两情相悦,而是单相思。诗人和他的对象“伊人”实在离得太远,“在水一方”说的就是“距离”。而且,两个端点之间并非一条直线,而是——水,阻挡牛郎织女的银河不也是另一种“水”么?窃谓诗的美感一多半便是缘于这“距离”的营造。如果“伊人”近在眼前,唾手可得,真的还能兴起美感和追求的冲动么?写“距离”只是第一层。接下来的“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则是写求索过程的艰难,惟其艰难才乐此不疲。“过程”的终点是“结果”,可一旦有了“结果”,会怎样?加缪的“西西弗斯神话”,其所有的悲壮和崇高正来自于石头推到山顶又会落下来。“宛在水中央”的“宛”字极妙,不仅渲染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朦胧意境,也附带让这“结果”永远地悬置起来,成了钱钟书所谓“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结果”的未知既是一种缺憾,同时又何尝不是一种无言的美丽?

⑤进而想,这难道仅仅是写爱情吗?理想的追求又何尝不是如此?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所谓“生活在别处”,宗教所谓“彼岸世界”,这些对人生“此在”困境、“彼岸”虚无的一种哲学表述,亦可作如是观。从这个意义上说,《蒹葭》不仅写了景,抒了情,还言了理。要说“朦胧”,这大概是中国最早的朦胧诗吧。

⑥我想,中国人应该会背这首美感和哲思兼善的《蒹葭》,将这首诗刻录在大脑的硬盘里,就是出国了也不会走失,情绪低落时吟哦一遍,灰暗的天空说不准就会明亮起来。因为这是地道的母语,也是我们民族的徽标,文化的基因和灵魂的胎记。

(全文有删减)

【小题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根据内容的不同可分为 三部分,主要表现手法是
【小题2】在第①段中,作者说 “蒹葭二字似乎天生就是给诗歌作题目的”,这是因为
【小题3】请结合文本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划线句子。
【小题4】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第②段“诗不可译”是说诗歌没有确切的解释,不同读者对同一作品往往有不同的理解。
B.《毛诗序》和《诗本义》对《蒹葭》有不同的理解,但都属“美刺”的解读方法。
C.朱熹否定了《毛诗序》和《诗本义》的解读,对《诗经》的研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D.作者眼里《蒹葭》可以解读为爱情诗,也可以理解为对理想的追求。
E.第⑤段说《蒹葭》“大概是中国最早的朦胧诗”,这“朦胧”包括意境和情理的朦胧。
F.最后一段在分析《蒹葭》的景、情、理的基础上,指出了它在民族文化中的价值和意义。
【小题5】作者在第④段中从“距离”与“过程”两方面阐发了《蒹葭》的美感,这美感具体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近代以来,为了应对国际战争和冲突,构建持久稳定的国际秩序,一系列全球治理方案接踵而出,但总体上收获甚微。这不禁令人反思一个重大问题:构建持续和平稳定发展的国际秩序是否可能?
②依照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的理解,构建持续和平稳定发展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能的。在他看来,战争是伦理发展的必然环节,是保持各民族伦理健康的必要手段,“持续的甚或永久的和平会使民族堕落”。应当说,在黑格尔所处的现代性发展阶段,这种理解不仅是正确的,还是相当深刻的。因为黑格尔把握了那个时代主体间、国家间关系的本质,即“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正如前文所述,在各个国家为了实现自我发展而激烈争夺有限的发展条件时,战争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暂时的和平不过是弱小国家面对大国霸权的无奈选择,或多个大国之间的短期相互制衡。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某一国家在发展中获得更大的优势和力量,平衡便必然会被打破,“弱肉强食”的国际秩序仍将继续。。
③但问题在于,当今世界已经远不是黑格尔所处的那个现代性起步和快速发展的时代,而是处于现代性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今日世界现代性问题的严重化和普遍化,并不是靠丛林法则就能根本解决的。对外战争不能确保自身和平,限制他国发展不能确保自我发展,不合作就不能发展,不共赢就不能单赢,这已经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这时候再抱着传统现代性全球治理方案不放,显然就不能适应时代发展了。时代发展呼唤新的全球治理方案。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准确把握时代的新特点和新趋势,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全球治理方案,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首次突破和超越了传统现代性全球治理方案的单一主体性思维,在主体性基础上强调公共性,开启了全球治理的崭新篇章。
④现代性发展的新阶段和新特点,是所有国家都居于其中的历史境遇。那么,为何唯有中国能够率先提出超越传统现代性的全球治理方案呢?这并不是出于偶然,而是由中国道路和中国文化决定的。中国道路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道路从来就不是个人主义或自由主义式的发展道路,而始终是一种集体主义或公共主义式的发展道路。这使得中国的现代性从其开启之日起,就与西方经典现代性存在本质区别。西方的市民社会、原子化的个人、“一切人反时一切人的战争”,在中国道路中没有生根发芽的土壤。
⑤由此可见,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意义,不仅体现于提出一整套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案,而且做到了准确把握现代性发展的新变化和新特点,成功提出一种超越传统现代性全球治理观和发展观的新方案。其最根本、最重要的世界意义在在于,中国发展道路的拓展和中华民族复兴进程的推进,为这种新方案的实施提供了充分的证明和鲜活的示范。
(节选自桑明旭、郭湛《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坐标、现实基础与世界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受中国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现代化道路是一种集体主义或公共主义式的发展道路。
B.中国为适应时代发展摒弃传统的主体性思维,强调公共性,提出全球治理的新方案。
C.在现代性发展的初始阶段,战争和冲突不可避免,和平只是小国的妥协或大国间的制衡。
D.黑格尔认为战争是必然的,有了战争就能保持各民族伦理健康,民族就不会堕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黑格尔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是为了证明在当时战争和冲突是必然的。
B.第3自然段通过分析当今世界处于新的历史阶段,论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性和局限性。
C.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论题,文章首先设问,然后通过对比论证得出结论。
D.文章从历史回顾、现实基础和世界意义等方面来论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问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西方文化关注个体、关注自身利益,所以他们很难提出有效的全球治理方案。
B.过去所提出的一系列全球治理方案收效不大,其中一个原因是没有很好把握时代特点。
C.全球治理方案只有准确把握现代性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并且具体可操作,才会有效。
D.中国道路和中国文化决定了中国能够率先提出符合时代的全球治理方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汉代画像石、泥俑、古墓壁画刻画的形象多是一种粗线条粗轮廓的形象,然而汉代艺术就在这粗轮廓的整体形象的飞扬流动中,表现出力量、运动、气势之美。

在汉代艺术中,力量、运动、气势就是它的本质。在汉代艺术品里,动物形象狂奔乱跑,活泼跳跃,不像唐代那样尽管威武雄壮却静态伫立。人物形象虽然有时形态是静止的,却包含着内在的力量、运动、气势。人物不是以其精神、心灵、个性或内在状态而是以其事迹、行动来表现他存在价值的。一往无前不可阻挡的力量、运动和气势,构成了汉代艺术的美学风格。它与六朝之后安详凝练的静态姿势和内在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正因为是靠动作、情节而不是靠细微的精神面容、声音笑貌来表现对世界的征服,于是粗轮廓的写实、不需要细部的忠实描绘,便构成汉代艺术的“古拙”外貌。汉代艺术形象看起来是那样笨拙古老,但这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增强了力量、运动、气势的美。“古拙”反而是构成这种气势美不可分割的因素。如果没有这种笨拙,也就很难展示出那外在动作姿态的力量、运动、气势感了。过分弯的腰,过分长的袖,过分显示的动作姿态“笨拙”得不合现实比例,却非常合乎展示力量、运动的夸张需要。“气势”与“古拙”在这里浑然一体。

如果拿汉代艺术品与后代艺术品相比较,汉代艺术尽管处在草创阶段,显得幼稚、粗糙、简单和拙笨,但是那种运动、速度的韵律感,那种生动活跃的力量、运动、气势,就愈显优越和高明。汉代艺术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那种整体性的力量和气势,是后代艺术所难以企及的。

汉代艺术不懂后代讲求的“以虚当实”、“计白当黑”之类的规律,画面总是塞得满满的,几乎不留空白。然而,它由给人们以后代空灵精致的艺术所不能替代的丰满朴实的意境。它更使人感到饱满和实在。与后代的巧、细、轻相比,它确实显得拙、粗、重。它以简化的轮廓为形象,使粗犷的气势不受束缚而更有非写实的浪漫风味。它因气势与古拙的结合,充满了整体性的力量、运动感而具有浪漫风貌。当时民间艺术与文人艺术尚未分化,汉代艺术呈现出来更多整体性的民族精神。如果说唐代艺术更多表现了中外艺术的交融,那么汉代艺术则突出地呈现着中华本土的传统:那由楚文化而来的天真狂放的浪漫主义,那在满目琳琅的人对世界的行动征服之中的古拙气势的美。

(取材于李泽厚《美的历程》)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汉代艺术品中的动物、人物形象均以运动姿态出现,表现出强烈的力量、气势之美
B.汉代艺术品表面上呈现出幼稚、简单与粗糙,实际上正是一种成熟与完美的表现。
C.与汉代艺术风格相比较,后代轻、细、巧的艺术风格显得过于写实没有浪漫气息。
D.与唐代艺术不相同,汉代艺术突出地体现着中华本土的传统以及整体性的民族精神
【小题2】(小题2)汉代艺术品中的形象是如何表现出内在的力量、运动、气势之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