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至亲

孙春平

入冬后,邢老汉又开始关注起北京的天气预报。他对老伴说,北京又有霾了,别说吸,听一听都觉憋得慌。老伴回道,那你就跟闺女说。老邢说,你说吧。老伴说,你说嘛。

当晚,老邢给女儿打去电话,说你那儿又有霾了,还是让晶晶来大连住一阵吧。孩子还小,可不能让她招惹上什么病。女儿说,我和晶晶爸也是这么商量的,可这一阵他总出差,我也正赶上有几节公开课要准备,时间真是挤不开。等过一阵,就把晶晶送回去。晶晶也整天喊想姥姥姥爷呢。老邢说,看你这孩子,我老头就那么度物,连几步道都走不动了?做好准备吧,也就这几天,我去接晶晶。

老邢是第二天入夜时分去的北京。这个时节,车票好买,高铁的票充裕,K打头的卧铺也不需找人求人,但老邢都不要,他只买硬座。不就是坐一宿车吗,比高铁多坐七八个钟头,省200多元钱呢,那些外出打工的,干啥活计一天能挣这么多?过日子呀,不能不算计,老两口一月的退休金加一起也不过5000多元,想想当年厕所里咱都挤过,这就可比天上啦!

老邢到了女儿家,已是近晌。好在腰间挂着女儿家的钥匙,进了门就可松松腿脚了。现在的年轻人呀,也不知咋想的,念完大学非留在北京,虽说挣得不少,听那数字都惊人,可那开销也吓人,光租这几十平方米的房子,就得先把一个人的工资交出去。老邢用手机给女儿发去短信:“我已到家。你晚上下班不用急,我去幼儿园接晶晶。”女儿在中学当老师,不知是不是正上课,发短信牢靠,省得打扰。

女儿是中午打回的电话,说老爸,你怎么这么快就来了?老邢说,商量妥的事,说来就来嘛。你晌午要是有工夫,就抓紧给我订张回去的票,最好是明天的,别到时抓瞎。

女儿晚上带回了羊肉卷,还有火锅调料和各式蔬菜,这是父亲的最爱,又快捷方便。三口人团团围坐,老邢问,车票订好了吧?女儿说,非得明天吗?你在家好好休息两天,周末晶晶爸也出差回来了。老邢说,看天气预报,这两天的空气也好不到哪儿去,我还是带晶晶快回去吧。再说,我也惦着你妈,年年一到这时候,她上下楼就费劲。女儿说,那我就给您和晶晶订两张票吧,一人一个座,不然,你总抱着她,您累,她也累。老邢听此言,有些急,嗓门也高了,说晶晶才四岁,哪用得着买票?居家过日子,以后花钱的地方多着呢。再说,我估摸着,你肯定要给我买高铁票,这我不跟你犟,不过四五个钟头的事,说说话就到家了。女儿给老邢夹涮好的肉,笑说,爸,您怎么就这么犟呢?老邢说铁水入了砂模,定了型。我就这性子,你妈都将就我。

第二天,女儿串了两节课,一直将一老一少送上车。安顿好行囊,她四处撒目,见前排还有一个靠窗的位置空着,便问相邻的先生,大哥,这座有人吗?先生摇头,不知是否定,还是表示不知。女儿将晶晶抱过来,送到空位上,说那你就先在这儿坐,不能总让姥爷抱,也不能到处跑,知道吗?

那天的旅程,真的很舒适,也很轻松。难得的是,晶晶坐的那个空位一直没人来。快到大连时,女儿的电话打过来,正缠在姥爷怀里吸酸扔的晶晶听了声音便抢去手机,说妈妈,我今天没让姥爷抱,我还睡了一大觉呢。

到家里,晶晶又将这话很夸耀地说给了姥姥。老伴问老邢,给孩子也买票了?老邢长叹了一口气,说反正我让只买一张票,可我估摸着,八成还是花了那份钱了,不然,世上哪有那么碰巧的事?

晶晶跑乏了,一入夜,便早早蜷在姥爷姥姥中间睡着了。老伴见老邢瞪着两眼望天棚,说你也不用心疼那几个钱儿。女儿是怕委屈了孩子,谁身上掉下的肉谁心疼,晶晶在幼儿园天天中午要睡一觉,还能总趴在你怀里呀?老邢腾地一下坐起身,低着嗓子吼,咱闺女自打八岁跟你到了这个家,是啥样还用你告诉我!她怕老爸累,又怕老爸心疼钱,才琢磨出这么个小招子。我老头子还不至于那么不识好歹吧,我这是心里热乎啊。亏了你是亲妈,咋就歪出这样的话来?

窗帘的缝隙中,泄进水一般的月光。老伴的手伸过来,抓住老邢的手掌,说,不心疼就好。早点睡吧,折腾了两三天,也得好好歇歇了。

(选自(辽宁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北京又有霾了”写起,意在表现雾霾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揭示了治理大气污染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B.小说写老邢在去北京时只买硬座,买回程票时又坚决不同意给晶晶买票,这些细节都显示出老邢节俭的性格特征。
C.小说中写“难得的是,晶晶坐的那个空位一直没人来”,为下文老邢估摸“八成还是花了那份钱了”做了铺垫。
D.小说首尾描写夫妻间的对话既表现出老邢直爽的性格也反映出这对半路夫妻相互理解、感情融洽。
【小题2】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3】小说以“至亲”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探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5 09:43: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西行路上左公柳

徐 刚

一过酒泉,西风更烈。

西行路上的荒漠与废墟,更加浓重地扑面而来,更大的戈壁、更多的沙漠似乎一直延伸到了祁连山下,荒凉感震撼着我。晃动着金色叶片的小叶杨,蓬首垢面地屹立在风沙中的红柳,都留在身后了。真正高远的蓝天上,没有一丝云絮,戈壁滩上没有一只鸟,太荒凉太寂静。

华夏民族鼎盛时期产生的丝绸之路,在它的必经之地河西走廊上留下了无数重重叠叠的脚印,以及残损的、至今依然壮观的历史、地理、人文的景观。不妨说,那是人类行进的使命未竟,上苍殷殷的照拂未断。丝绸之路的相当一部分被沙漠埋没之后,河西走廊尽管历尽战乱、凋敝与风沙的进逼,至今不仅仍然存在着,且因为三北防护林①的崛起,有了再度辉煌的可能。

在兰州,在酒泉公园,不断有人告诉我这样的话:这是左公柳。

那是苍老的纪念。风雨未及卷走的站立着的斑驳。历时一百二十余年的老杨树老柳树老榆树,粗糙的树皮如同当西征丁勇的盔甲一样,那横伸枝节的树冠虽然被厚厚的尘沙压着,却有掩不住的苍老的绿色,显示着植物世界生命的强大与韧性。

因为这树,人们不能不想起左宗棠。

左宗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西安到兰州、到新疆开辟了一条三千多里长的大道,并且在道路两旁种了三千多里树木,有效地阻挡了风沙线推进的官员。

后人的诗赞实在不为过:

上相筹边未肯还, 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 引得春风度玉关。

左公柳后来的命运如何?当年那一块告诫人们“勿翦勿伐”的告示牌,挡得住随后的风雨和贫困吗?对大西北的人民来说,维持生计所急需的是粮食与柴薪。对于身陷贫因中的人来说,要求他目光远大是天方夜谭。河西走廊的树木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无数次地遭受到人为的滥伐,以致河西的沙漠化日甚一日,富庶之地变得穷困潦倒。而近代惟一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有组织的以军队为主力的植树,实际上是改变中国西北生态环境的一次伟大的实践。然而,这“新栽杨柳三千里”,在左宗棠离任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几乎砍伐殆尽。

左宗棠之后,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于中国北部及中部建造森林”,主张“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可惜这位高瞻远瞩的政治家受到社会、历史的种种条件的限制,孙中山先生的造林设想如同他热衷的修铁路一样,只能托付后人勉力为之了。

今天的安西,左公柳已经寥寥了。代之而起的是西接敦煌、东连酒泉的防护林,及星星点点的固沙植被。三北地区8000公里的风沙线上,如今已建设了十五年的防护林体系,可以说凝聚着民族的智慧、先人的眼光、历史的重托。其壮观景象已经不是左公柳可以同日而语的了。然而,它所面临的困扰却与当年仿佛。“西北苦,甲天下,”至今犹是。风沙沿线的人民为三北防护林所奉献的人力与热情还能维持多久?建国四十五年来汗水浇灌的林场普遍萧条,比三北防护林更艰难的三期及以后的工作又如何去完成?

与此同时,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善并没有改变整体恶化的态势,中国每年沙漠化的速度与面积仍然高居世界领先地位。一个伟大的工作,开头难,坚持下去更难,使之成为真正的绿色长城,庇荫半壁河山之日,那真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节日!

(取材于徐刚《中国风沙线》,有删减)

注解:①三北防护林:国家在西北、华北、东北这三个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建设的大型防护林工程。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句的“西风更烈”,既点明当地的天气特点和作者的实际感受,也容易使人联想到下文西行路上所见会更加荒凉。
B.作者引用后人的诗赞,一方面直接表现、歌颂了左宗棠造福后人之功,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文章的文化色彩和历史气息。
C.左公柳在随后很短的时间内几乎砍伐殆尽,行文至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当地人故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愤怒与谴责。
D.由“建国四十五年来”“如今已建设了十五年”等语句可知,本文写于1994年,三北防护林始建于1979年。
【小题2】最后一段的划线句子中,“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善”指什么?“整体恶化”又指什么?这句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①“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善”:____________ 
②“整体恶化”:___________ 
③ 观点: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 衣

毕飞宇

自古到今,唱青衣的人成百上千,但真正领悟了青衣意蕴的极少。筱燕秋是个天生的青衣坯子,二十年前,京剧《奔月》的成功演出,让人们认识了一个真正的嫦娥。

可造化弄人,此后她沉寂了二十年,在远离舞台的戏校里教书。学生春来的出现,让筱燕秋重新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二十年后,《奔月》复排,这对师生成了嫦娥的AB角。把命都给了嫦娥的筱燕秋一口气演了四场,她不让。不要说自己的学生,就是她亲娘老子来了她也不会让。这不是A档B档的事。她是嫦娥,她才是嫦娥。筱燕秋完全没有在意剧团这几天气氛的变化,完全没有在意别人看她的目光,她管不了这些。只要化妆的时间一到,她就平平静静地坐在了化妆台的前面,把自己弄成别人。

天气晴好了四天,午后的天空又阴沉下来了。昨晚的天气预报说了,今天午后有大风雪的。下午风倒是起了,雪花却没有。午后的筱燕秋又乏了,浑身上下像是被捆住了,两条腿费劲得要了命。下午刚过了三点,筱燕秋突然发起了高烧。高烧来得快,上得更快。筱燕秋的后背上一阵一阵地发寒,大腿的前侧似乎也多出了一根筋,拽在那儿,吊在那儿,无缘无故地扯着疼。筱燕秋到底不踏实了,到医院挂了妇科门诊。医生说,“最好呢,住下来。”筱燕秋没有讨价还价,生硬地说:“我不住。”医生拿起了处方,龙飞凤舞,说:“先消炎,再忙你也得先消炎。先吊两瓶水再说。”利用取药的工夫筱燕秋拐到大厅,她看了一眼时钟,时间不算宽裕,毕竟也没到火烧眉毛的程度。吊到五点钟,完了吃点东西,五点半赶到剧场,也耽搁不了什么。这样也好,一边输液,一边养养神,好歹也是住在医院里头。

筱燕秋完全没有料到会在输液室里头睡得这样死,简直都睡昏了。筱燕秋起初只是闭上眼睛养养神的,空调的温度打得那么高,养着养着居然就睡着了。筱燕秋那么疲惫,发着那么高的烧,输液室的窗户上又挂着窗帘,人在灯光下面哪能知道时光飞得有多快?筱燕秋一觉醒来,身上像松了绑,舒服多了。醒来之后筱燕秋问了问时间,问完了眼睛便直了。她拔下针管,包都没有来得及提,拔完了针管就往门外跑。

天已经黑了。雪花却纷扬起来。雪花那么大,那么密,远处的霓虹灯在纷飞的雪花中明灭,把雪花都打扮得像无处不入的小婊子了,而大楼却成了气宇轩昂的嫖客,挺在那儿,在错觉之中一晃一晃的。筱燕秋拼命地对着出租车招手,出租车有生意,多得做不过来,傲慢得只会响喇叭。筱燕秋急得没病了,一个劲地对着出租车挥舞胳膊,都精神抖擞了。她一路跑,一路叫,一路挥舞她的胳膊。

筱燕秋冲进化妆间的时候春来已经上好妆了。她们对视了一眼,春来没有开口。筱燕秋上课的时候关照过她的,化上妆这个世界其实就没有了,你不再是你,他也不再是他,——你谁都不认识,谁的话你也不要说。筱燕秋一把抓住了化妆师,她想大声告诉化妆师,她想告诉每一个人,“我才是嫦娥,只有我才是嫦娥!”但是筱燕秋没有说。筱燕秋现在只会抖动她的嘴唇,不会说话。此时此刻,筱燕秋就盼望着西母娘娘能从天而降,能给她一粒不死之药,她只要吞下去,她甚至连化妆都不需要,立即就可以变成嫦娥了。西母娘娘没有出现,没有人给筱燕秋不死之药。筱燕秋回望着春来,上了妆的春来比天仙还要美。她才是嫦娥。这个世上没有嫦娥,化妆师给谁上妆谁才是嫦娥。

锣鼓响起来了。筱燕秋目送着春来走向了上场门。大幕拉开了,筱燕秋知道她的嫦娥这一回真的死了。嫦娥在筱燕秋四十岁的那个雪夜停止了悔恨。死因不详,终年四万八千岁。

筱燕秋回到了化妆间,无声地坐在化妆台前。剧场里响起了喝彩声,化妆间里就越发寂静了。她望着自己,目光像秋夜的月光,汪汪地散了一地。筱燕秋一点都不知道她做了些什么,她像一个走尸,拿起水衣给自己披上了,然后取过肉色底彩,挤在左手的掌心,均匀地、一点一点地往脸上抹,往脖子上抹,往手上抹。化完妆,她请化妆师给她吊眉、包头、上齐眉穗、带头套,最后她拿起了她的笛子。筱燕秋做这一切的时候是镇定自若的,出奇地安静。但是,她的安静让化妆师不寒而栗,后背上一阵一阵地竖毛孔。化妆师怕极了,惊恐地盯着她。筱燕秋并没有做什么,也没有说什么,只是拉开了门,往门外走。

筱燕秋穿着一身薄薄的戏装走进了风雪。她来到剧场的大门口,站在了路灯的下面。筱燕秋看了大雪中的马路一眼,自己给自己数起了板眼,同时舞动起手中的竹笛。她开始了唱,她唱的依旧是二黄慢板转原板转流水转高腔。雪花在飞舞,剧场的门口突然围上来许多人,突然堵住了许多车。人越来越多,车越来越挤,但没有一点声音。围上来的人和车就像是被风吹过来的,就像是雪花那样无声地降落下来的。筱燕秋旁若无人,边舞边唱……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在叙事方面有独特之处,将人和戏巧妙结合,为人设戏,以戏写人。人与戏彼此叠映,相互阐释。
B.小说通过筱燕秋闯进化妆间后和春来“对视了一眼”这个细节,微妙地揭示出这对师生之间的矛盾纠葛。
C.小说细致入微地记叙、描写了筱燕秋自己化妆的情形和动作,符合人物身份特征,展现了她的内心世界。
D.小说结尾记叙了筱燕秋在风雪中路灯下轰轰烈烈的“演出”,旨在表现她艺术的高超和自负的个性。
【小题2】文中有三处关于“风雪”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嫦娥”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标准化”生活是否就完美
①新型智能科技的推广和普及,使得现实生活与社交网络史无前例地紧密结合在一起。任何原本日常生活中最平凡的小事都成为值得与朋友们分享或供他们评头论足的新鲜事。正如物联网软件公司创始人安迪霍布斯鲍姆所认为的那样,新型智能科技使得人们如今在现实生活中也能享受实时的社交阏络体验。
②可是,就在我们热衷于将智能科技融入生活的今天,更多智能科技对生活影响的质疑也不绝于耳。对于人工智能是否会替代人力智力的疑问一直没能得到解决,而互联閃与社交网络的加入却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化∶在社交网络参与下的智能科技是否会加速虚拟生活对现实生活的入侵?是否会成为束缚我们生活的枷锁?甚至是否会使我们未来的生活变成循规蹈矩的例行公事?而我们最终是否被智能科技主宰而丧失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力?
③对于智能工程师来说,智能科技则是人类实现从现实生活的不完美向完美转变的关键,然而,在由电脑决定的“标准化未来里,我们不会犯任何错误,但是却同样不会有任何惊喜发生。
④早在2010年,谷歌首席财政官帕特里克·皮切特就會在一档新闻节目中提到:“在谷歌工作的电脑工程师都认为这世界是破裂不完美的。“近日他又再次提到,这世界并不完美,从交通堵塞、不称心的购物体验和过多的能源浪费,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且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科技。那么对于智能设计师和工程师来说,智能科技则是人类实现从现实生活的不完美向完美转变的关键。
⑤智能科技的重要性确实不可否认。不论是那些能够帮助检测老年人身体状况的智能皮带,还是那些能够感应是否有人摔倒的智能地毯,又或者是可以自动扫描产品条形码、并告知营养成分和产地的手推车,都是智能科技推进现实生活质量的例子之一。这些智能产品从各种方面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从而更好地生活。
⑥然而如今很多智能科技却不能称得上对我们真正有益。大量安装在汽车内的智能产品就并不理想∶检测我们是不是瞌睡的驾驶感应器、检测我们是否酒驾的监测仪、甚至鉴别我们是不是杗自驾驶的面部识别器,这些产品被用来代替我们进行决策,并代替我们对行为准则做出判断,我们的责任被推卸到了智能科技之上,自主控制和决策的权力也被掠夺。
⑦在智能革命暗潮汹涌的今天,人们应该反思,智能科技会为我们找到最完美的道路,智能科技也会为我们解决所有潜在的问题,但这样标准化的完美真的是人类所期待的吗?标准化的完美为我们解决所有问题的同时也必定会扼杀我们的创新能力,因为如果所有的错误都被智能产品挡在内外,那么生活中灵感和创意也不会涌现。人类之所以能够在科技和文明发展的道路上前进,正是因为在探索的过程中會犯了一些错误、出了一些差错,而这往往会给人以意想不到的突破。如果没有了错误和创新,那么我们与通过程序设定好的机器人又有什么两样,不再有差异、矛盾甚至冲突的出现,多样丰富的人生体验都会被板一眼的固定模式取代。
⑧因此,智能设计师应该能够意识到,一个真正人性化的智能产品不是时刻提醒我们不要偏离正确轨道的监视器。科技存在的意乂并不是把我们从解决问题中解放出来。相反,我们应该捋智能科技融入到我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要的并不是一个精心设计好的“标准化"未来,而是可以帮助人类克服并解决未知挑战和挫折的独特经历。这样,拥有智能科技的未来才不会是一条一眼可以望到尽头的宽敞直路,而是充满着无限可能的精彩冒险。
【小题1】联系下文看,第③段中“惊喜”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对第④段中引用皮切特言论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智能专家一致认为这个世界是破裂不完美的。
B.智能专家把这个完美的世界变得破裂不完美。
C.智能科技是让世界从不完美转向完美的关键。
D.智能专家认为智能科技是让世界完美的关键。
【小题3】找出下列推断中符合原文的一项。( )
A.在智能科技控制下的“标准化”生活中,人类不可能犯任何错误。
B.作者完全反对“智能科技是人类生活向完美转变的关键”的观点。
C.随着智能科技加速发展,人类必将丧失了自己的决策力和判断力。
D.人类应该自主进行决策,解决问题,并不需要智能科技参与其中。
【小题4】第⑥段列举了一系列智能产品,请分析这些事实是否充分证明观点。
【小题5】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迄今为止,在一些从事历史研究的学者中还存在一个认识误区,即史学论著必须正襟危坐、不苟言笑,似乎只有板着面孔说教,才能显示其学问的严肃和高深。新时代,史学要进一步发展,更好发挥社会功能,需要破除这一认识误区。

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著作,之所以拥有超越时空的魅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文笔朴素自然、简洁流畅、清新活泼,既可作为史学经典研读,又可作为美文经典欣赏。马克思、恩格斯对许多问题的深刻理论分析,都是通过优美的文笔来表述的。

古往今来,喜读司马迁《史记》的人数不胜数,原因何在?因为司马迁运用史料独具匠心,善于“择其言尤雅者”,将论断融于史料之中,夹叙夹议。鲁迅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指其是史学经典,“无韵之《离骚》”指其是美文经典。

清代学者姚鼐曾指出:“余尝论学问之事,有三端焉,曰:义理也,考证也,文章也。是三者,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济;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他如此强调义理、考证、文章相济,说明文章在治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对此说加以引申“夫史所载者事也,事必藉文而传,故良史莫不工文”“史之赖于文也,犹衣之需乎采,食之需乎味也”。其意是说,史以载事,史以文传,有作为的史学家没有不花力气“工文”的。

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磨炼出好文笔,这是历代史学家必备的基本功,当代史学工作者也不能例外。怎样才能具备这种基本功呢?梁启超认为要“多读、少作、多改”。多读,就是要不厌其多地研读前人和时人的史学美文经典。少作,就是要树立精品意识,呕心沥血,写一篇是一篇,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不滥竽充数。多改,就是要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反复修改。同时,梁启超作为文学家,对于“文采”的理解也很值得我们借鉴。他认为,文采最重要的要素是“简洁”和“飞动”。简洁,就是文章要精益求精。他强调,评论一篇文章的优劣,首先“要看可删的有多少”,定稿要做到“篇无剩句,句无剩字”。这种要求,应该成为史学工作者的写作箴言。飞动,就是文章的语言要感人。他认为,要把历史文章写得生动感人,“使看的人要哭便哭,要笑便笑”,充满吸引力和感染力。

对于文章简洁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翦伯赞在《学习司马光编写〈通鉴〉的精神——跋〈宋司马光通鉴稿〉》中也有深刻的论述:“近人好为长文,喜写厚书,其实文不在长,书亦不在厚,只要有内容就行。当然,如果非长不能尽其意,非厚不能毕其词,我们也不反对长文和厚书,但故意拉长、加厚,就大可不必。”因此,他提倡史学工作者“学习司马光从两屋稿子中提炼出一部《通鉴》的办法”,强调“叙事则提要钩元,行文则删繁就简,疏而不漏,简而扼要。言必有据,没有空话;事皆可征,没有臆说;文字精练,没有费辞”。这些论述,对于当下史学工作者“工文”是很有针对性的。

(摘编自田居俭《良史莫不工文》)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著作魅力无穷,皆因其朴素自然、简洁流畅、清新活泼。
B.喜读《史记》的人数不胜数,所以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文章若能好好运用,就能与义理、考证相辅相成;否则,就可能会互相妨害。
D.翦伯赞对待文章长短、书本薄厚的态度颇为客观,同时强调要向司马光学习。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论证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证结构清晰。
B.文章用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著作和《史记》论证文学性对史学论著的重要性。
C.文章借用梁启超“多读、少作、多改”之论,为当代史学工作者提供了借鉴办法。
D.文章对史学论著的简洁性有深刻的论述,提出叙事要提要钩元,行文应删繁就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学论著要流芳百世,欲有所作为的新时代史学工作者需把“工文”作为首要必修课。
B.破除了“史学论著不需注重文学性”这一认识误区,史学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
C.章学诚认为“事必藉文而传,故良史莫不工文”,他把“文”当成史学家的评价标准之一。
D.新时代的史学工作者要“工文”,就要在语言的优美、简洁、感人等方面下功夫。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今年春色更喜人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记者会侧记
赵艳红
3月14日清晨,北京,雨雪潇潇,春寒料峭。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内,却是热火朝天。
上午10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这里会见中外记者。今年参加“两会”报道的中外记者有3000多名,但因场地有限,只有部分人有幸一睹总理的风采。
这是今年“两会”最后一场新闻大战。媒体大战早在7时左右就拉开了序幕。人民网前方直播组于6:30分到达大会堂门口排队等候。7:30分,记者们开始进入大会堂,为占据有利地形,各媒体的“先遣队”通过安检后,立刻朝着三楼的金色大厅的飞奔。
谁都想离总理更近一点,都想有亲自向总理提问的机会。第一排的座位很是抢手。大会的组织者不得不下令,每家媒体在第一排只能有一个位子。“小撒我认识你。”央视名嘴鲁健和撒贝宁起初都在第一排,被眼尖的组织者发现了,最后鲁健后撤了。看来明星脸也会惹麻烦。
今年“两会”报道的一大亮点,是参加采访、直播的网站更多了。在记者席的北侧,包括人民网在内的多家网媒的直播台早早准备就绪。
9:50分,喧闹的会场静了下来,记者们几乎是屏息凝气,翘首期待着。10时整,温总理从金色大厅的左侧信步走来。掌声响起!相机的咔嚓声连成了一片,汇成一首别样的伴奏曲。
“记者朋友们,大家好。过去的两年我们是在极其困难条件下走过来的。人民是用坚实的步伐走过了不平坦的道路,这将会在历史上留下印迹……”总理的开场白,道出了2009年的不同寻常。总理的脸上,是我们熟悉的笑容,温和、淡定,给人以力量。
或许是因为2009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今天共有13位记者提问,9个问题都指向经济领域。
谈人民币汇率,总理说,人民币的币值没有低估。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和蔓延期间,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对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重要贡献。
谈贸易保护主义,总理说,真诚希望美欧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并且放开高科技产品对中国的出口,这有利于贸易的平衡。
谈吸引外资,总理说,中国将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欢迎外国企业到中国依法经营。
谈防止经济二次探底,总理说,中国经济今年必须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而在这三者之间,我们必须走出一条光明的路子。
谈宏观政策走向,总理说,必须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走向,因时而动,时进则进,时退则退,动静不失其时。“我相信明年的记者招待会我还是满面笑容的来……”
……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2009年两会的记者会上,总理曾以此诗鼓励人们要对中国和全球经济抱有信心。一年后,我们看到 “春色更喜人”——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震荡下,中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7%,成功完成“保八”任务。
总理在开场时作出了预判:今后几年,道路依然不平坦,甚至充满荆棘。但是总理针对各种经济问题掷地有声的回答,让我们有理由坚信:中国会走出一条光明的路。
就如金色大厅墙壁上那首《中国颂》里所言:今日中华,欣逢盛世。改革、开放、创新,致力科学发展;继承、弘扬、借鉴,构建和谐世界。且看我中华儿女,放眼未来,大展宏图,和衷共济,共襄盛举,定实现民族之伟大复兴!
记者会结束后,大家依依不舍用闪光灯和镜头送别总理。望着总理渐行渐远的背影,我们期待,一年后,再次与总理欢笑相聚。
(摘自人民网)
(小题1下列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分)
A.因天气状况和场地有限,今年参加“两会”报道的中外记者有3000多名,只有部分人有幸一睹总理的风采。
B.谁都想离总理更近一点,都想有亲自向总理提问的机会,大会的组织者不得不下令,每家媒体只能有一个位子。
C.总理的开场白,道出了2009年人民在极其困难条件下,用坚实的步伐走过了不平坦的道路,走出了经济困境。
D.总理在谈宏观政策走向时,强调必须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走向,既要与时俱进,又要时退则退,动静不失其时。
 
E.在新的一年里,总理指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震荡下,中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7%,成功完成“保八”任务。
(小题2文章开头三个自然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为什么作者在二、三两个自然段详细写记者们的事情?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6分)
(3).(小题3在本次记者会上,记者提问最多的问题都指向经济领域,从文中看,记者都提出了哪些问题?(请分条列出)(5分)
(小题4怎样理解“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这句诗在文中的含意?(4分)
(小题5作者在文章结尾聚焦“金色大厅墙壁上那首《中国颂》”全诗,请针对具体诗句结合本文内容,选定一个角度,谈谈你的认识。(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