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曹彦约字简甫,都昌人。淳熙八年进士。尝从朱熹讲学,知乐平县,主管江西安抚司机宜文字。知澧州,未上,薛叔似宣抚京湖,辟主管机宜文字。汉阳阙守,檄摄军事。时金人大入,彦约以守御功进秩二等,就知汉阳。
嘉定元年,诏求言,彦约上封事,迁湖南转运判官。
时盗罗世传、李元砺、李新等相继窃发,桂阳、茶陵、安仁三县皆破,环地千里,为盗区。彦约至攸督运,人心始定。世传素与元砺有隙,至是密请图元砺以自效,彦约录赏格报之,且告于朝,又予万缗钱犒其师。世传遂禽元砺。彦约还长沙,未几,复出督战,余党悉平。
世传既自以为功,迟留以邀重赂,彦约谕以不宜格外邀求。时池州副都统许俊驻兵吉之龙泉,厚赂以结世传,超格许转官资,世传遂以元砺解江西。胡矩为右司,欲以世传尽统诸峒而为之帅,悉彻江西、湖南戍兵,彦约固争之,矩不悦,然世传终桀骜不肯出峒。彦约密遣罗九迁为间,诱胡友睦,许以重赏,友睦遂杀世传。江西来争功,不与校。擢侍右郎官,以右正言郑昭先言,寝其命。
久之,以为利路转运判官兼知利州。关外乏食,彦约悉发本司所储减价遣粜,劝分免役,通商蠲税,民赖以济。时沔州都统制王大才骄横,制置使董居谊既不得其柄,反曲意奉之。彦约以蜀之边面诸司并列,兵权不一,微有小警,纷然奏议,理财者归怨於兵弱,握兵者归咎於财寡,乃作《病夫议》,献之庙堂,时朝论未以为然。
理宗即位,擢兵部侍郎兼国史院同修撰。宝庆元年入对,劝帝讲学,防近习。会下诏求言,彦约上封事,又荐隆州布衣李心传素精史学,乞官以初品,寘之史馆,从之。授兵部尚书,力辞不拜。提举崇福宫,卒,以华文阁学士转通议大夫致仕,宣奉大夫。嘉熙初,赐谥文简。
(选自《宋史•曹彦约传》,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事,密封的奏章。古代臣下奏事,用袋封缄以防泄漏。
B.正言,职官名,宋初有左右正言,主掌规谏。
C.奏议,“奏”意为“陈奏”,指臣子向朝廷反省自己工作中的重大失误。
D.赠,为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03 10:57: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乔执中字希圣,高邮人。入太学,补《五经》讲书,五年不谒告。王安石为群牧判官,见而器之,命子弟与之游。擢进士,调须城主簿。时河役大兴,部役者不得人,一夕,噪而溃,因致大狱。执中往代,终帖然。富民赂吏,将创桥所居以罔市利,执中疏其害,使者入吏言使成之,执中曰:“官可去,桥不可创也。”卒不能夺。王安石为政,引执中编修《熙宁条例》。章惇讨五溪,檄执中取大田、离子二峒。峒路险绝,期迫,执中但走一校谕其酋,即相率归命。录功当迁秩,辞以及父母。就徙转运判官,召为司农丞、提点开封县镇。诸县牧地,民耕岁久,议者将取之,当夷丘墓,伐桑柘,万家相聚而泣。执中请于朝,神宗诏复予民。改提点京西北路刑狱。时河决广武埽危甚相聚莫敢登执中不顾立其上众随之如蚁附不日埽成元祐初,为吏部郎中,请选人由县令、录事参军致仕者,升朝籍,得封其亲。兼徐王府侍讲、翊善,迁起居舍人、起居郎,权给事中。有司以天下谳狱失出入者同坐,执中驳之曰:“先王重入而轻出,恤刑之至也。今一旦均之,恐自是法吏不复肯与生比,非好生洽民之意也。”进中书舍人。邢恕遇赦甄复,执中言:“恕深结蔡确,鼓唱扇摇,今复其官,惧疑中外。”迁刑部侍郎。绍圣初,以宝文阁待制知郓州。执中宽厚有仁心,屡典刑狱,雪活以百数。明年,谈笑而逝,年六十三。论曰: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四十七·列传第一百六》,有删改)

(注释)①出入:指出入人罪。“出罪”指把有罪判为无罪或把重罪判为轻罪;“入罪”指把无罪判为有罪或把轻罪判为重罪。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河决广/武埽危甚/相聚莫敢登/执中不顾/立其上众随之/如蚁附/不日埽成/
B.时河决广武/埽危甚/相聚莫敢登/执中不顾/立其上/众随之如蚁附/不日埽成/
C.时河决广武/埽危甚/相聚莫敢登/执中不顾/立其上众随之/如蚁附/不日埽成/
D.时河决广/武埽危甚/相聚莫敢登/执中不顾/立其上/众随之如蚁附/不日埽成/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文中指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起源于古代的科举制度,相当于现在的大学。
B.元祐,年号。古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可能会更改年号。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了规定的年龄而离职。
D.刑部,古代官署名,为“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等事务,其长官为刑部尚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乔执中工作勤奋,善于治理。他任《五经》讲书时,五年没有请假;有人不能胜任官职,导致劳工混乱,他前去治理,稳定了局面。
B.乔执中为民请利,恪尽职守。有人提议收回各县的牧地,他上奏朝廷请求还给百姓;黄河决口,他不顾危险登上堤坝,给众人做榜样。
C.乔执中疾恶如仇,为人刚正。有富人贿赂官员,想借造桥取利,他不怕丢官,坚决反对;他极力主张恢复邢恕的官职,否则会引起疑心。
D.乔执中反对滥刑,宽厚为怀。他认为不应该把“出罪”“入罪”同等对待,这不是爱护生命、使百姓融洽的本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峒路险绝,期迫,执中但走一校谕其酋,即相率归命。
(2)执中宽厚有仁心,屡典刑狱,雪活以百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湜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湜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率诸使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①,不如秦缪公赦孟明;子玉②縊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释不问。
迁刑部尚书,改户部。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对曰:“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
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诸府悉輦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蒙曰: “吾府之积若干?”曰:“八千缗。”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明日,制下。又尝有几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曰:“侯蒙亦如是邪?”罢知亳州。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侯蒙传》)
注:①王恢: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汉武帝大怒,曰:“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②子玉:楚成王时为令尹。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B.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C.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D.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20岁时举行加冠礼,又称弱冠。加冠礼之后,就意味着已经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户部是尚书省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屯田、赋税、财政收支、刑罚政令等事务。
D.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侯蒙不肯越境禀报工作,转运使黄湜大怒,想借审查工作治侯蒙的罪,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
B.侯蒙善于劝谏,解救大臣。在任刑部尚书时,皇帝派侯蒙到秦州去责罚五路将帅等18人,侯蒙援引典故,劝皇帝不要自残肢体,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
C.侯蒙直言评鉴,结怨蔡京。皇帝叫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正,要不然也是贤相。蔡京闻知后,心里记恨并报复了侯蒙。
D.侯蒙忠于国事,为君分忧。侯蒙被贬官亳州,但当起义四起,京东受到进犯时,他仍直言上书,得到皇帝的肯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2) 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甫冠,名闻四方 冠: 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讽富人自实栗 讽: 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与“奇之”中“奇”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山行六七里B.腰白玉之环C.闻寡人之耳者D.父利其然也
【小题3】解释下面句子。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小题4】曾巩以“仁”为怀,有君子之风,请概括出表现他“仁”的事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属文动笔如飞 属文:写文章。
B.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 困穷:走途无路。
C.不法先王之政故也     法:效法。
D.患在治财无其道尔     道:方法。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风俗日以衰坏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①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 ②不如因善遇之
C.①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 ②制芰荷以为衣兮
D.①经术正所以经世务     ②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B.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C.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D.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是古代帝王祭祀的神灵,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后代社稷指国家。
B.母忧指母亲去世。古时官员父母去世,官员要停职回家守丧,称为丁忧。
C.召,这里有征召、召唤之意,即由君主征召来授予官职或者另有调用。
D.制置三司条例司是宋代主持变法的临时官署名,掌管筹划国家经济,制定新法。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自幼聪颖,才思敏捷。年少时勤奋好学,读书有过目不忘的能力,下笔如飞即刻成文,见到的人无不叹服其文章精妙。
B.王安石议论高奇,颇有论辩之才。他写文章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能自圆其说;议论起变法,他引经据典,别人都驳不倒他。
C.王安石敢作敢为,矢志改革。任职集贤院期间,向皇帝上万言书,论说改革的重要性,提议变法,在神宗支持下颁行新法。
D.王安石性情倔强,刚愎固执。凡事固执己见,甚至认为自然变化不足以畏惧,祖宗不值得效法,他人的议论不值得顾忌。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
(2)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次升,字当时,兴化仙游人。入太学,时学官始得王安石《宇说》,招诸生训之,次升作而曰:“丞相岂秦学邪?美商鞅之能行仁政,而为李斯解事,非秦学而何?”坐屏斥。既而第进士,知安丘县。转运使吴居厚以聚敛进,檄尉罔征税于远郊,得农家败絮,捕送县,次升纵遣之。居厚怒,将被以文法,会御史中丞黄履荐,为监察御史。
哲宗立,使察访江、湖。先是,蹇周辅父子经画江右盐法,为民害,次升举劾之。
绍圣中,复为御史,转殿中。论章惇、蔡卞植党为奸,乞收还威福之柄。禁中火,彗出西方,次升请修德求言,以弭天变。掖庭鞫厌魅狱,次升言:“事关中宫,宜付外参治。今属于阉寺之手,万一有冤滥,贻后世讥。”济阳郡王宗景请以妾为妻,论其以宗藩废礼,为圣朝累。
宣仁有追废之议,次升密言:“先太后保佑圣躬,始终无间,愿勿听小人销骨之谤。”帝曰:“卿安所闻?”对曰:“臣职许风闻,陛下毋诘其所从来可也。”吕升卿察访广南,次升言:“陛下无杀流人之意,而遣升卿出使。升卿资性惨刻,喜求人过,今使逞志,则亦何所不至哉?”乃止不遣。
次升累章劾章惇,皆留中。帝尝谓曰:“章惇文字勿令绝。”次升退告王巩巩曰君胡不云谏臣耳目也帝王心也心所不知则耳目为之传达;既知之,何以耳目为?居数日,复入见,帝申前旨,乃以巩语对。帝曰:“然,顾未有代之者尔。”讫不克去。
徽宗立,召为侍御史。极论惇、卞、曾布、蔡京之恶,窜惇于雷,居卞于池,出京于江宁。迁右谏议大夫。崇宁初,以宝文阁待制知颍昌府,降集贤殿修撰,继又落修撰,除名徙建昌,编管循州,皆以论京、卞故。政和中,用赦恩复旧职。卒,年七十六。
(《宋史·卷三百四十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次升退告王巩/巩曰/君胡不云/谏臣/耳目也/帝王/心也/心所不知则耳目/为之传达
B.次升退告王巩/巩曰/君胡不云/谏臣耳/目也/帝王/心也/心所不知/则耳目为之传达
C.次升退告王巩/巩曰/君胡不云/谏臣/耳目也/帝王/心也/心所不知/则耳目为之传达
D.次升退告王巩/巩曰/君胡不云/谏臣耳/目也/帝王/心也/心所不知则耳目/为之传达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中国古代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始设于汉武帝时期,初设五经博土专门讲授儒家经典。
B.文法,指写文章的章法规范等,文中指吴居厚将会写奏章呈报给皇帝指责陈次生的干预。
C.阉寺,宦官,指专供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亦称“内官”“宦者”“太监”等。
D.江宁,即南京,古代南京亦称金陵、秣陵、建邺、建康、白下、应天、集庆、石头城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次升太学读书,因言获罪。陈次升训释王安石的《字说》时,议论王安石美言商鞅能推行仁政,还为李斯辩解,因此受到屏退斥责。
B.陈次升反对苛税,爱护百姓。任职安丘期间,转运使吴居厚通知县尉到远郊欺骗征税,还把百抓捕送到县里,陈次升把被捕百姓都放还。
C.陈次升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他弹劾章惇、蔡卞培植同党狼狈为奸,请求收回皇上大权;指斥济阳郡王作为宗室废除礼仪,牵累圣朝。
D.陈次升尽职言事,屡遭打击。崇宁初年,他被降为集贤殿修撰,接着又除名修撰,被削职为民流放建昌,是因为他曾弹劾济阳郡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禁中火,彗出西方,次升请修德求言,以弭天变
(2)帝申前旨,乃以巩语对。帝曰:“然,顾未有代之者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