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常同,字子正,邛州临邛人,绍圣御史安民之子也。登政和八年进士第。靖康初,除大理司直。高宗南渡,辟浙帅机幕。建炎四年,诏:“故监察御史常安民,抗节刚直,触怒权臣,摈斥至死。今其子孙不能自振,朕甚悯之。”召同至行在,至则为大宗丞。绍兴元年,乞郡,得柳州。三年,召还,首论朋党之祸:“朋党之结盖缘邪正不分但观其言行之实察其朋附之私则邪正分而朋党破矣愿陛下始终主张善类勿为小人所惑。”时韩世忠屯镇江,刘光世屯建康,以私忿欲交兵。同奏曰:“昔汉诸侯王有过,犹责师傅,今两军幕属赞画无状,乞先黜责。”上以章示两军。吕颐浩再相,同论其十事,且曰:“陛下未欲遽罢颐浩者,岂非以其有复辟之功乎?臣谓功出众人,非一颐浩之力。”颐浩罢相。论张俊丧师失地,遂诏俊福州居住。同与辛炳在台同好恶,上皆重之。伪齐宿迁令张泽以二千人自拔来归,泗州守徐宗诚纳之,韩世忠以闻。朝论令世忠却泽等,而械宗诚赴行在。同奏,诏处来归者于淮南,释宗诚罪。张俊乞复其田产税役,令一卒持书瑞昌,而凌悖其令郭彦参,彦参系之狱。俊诉于朝,命罢彦参,同并封还二命。俄除集英殿修撰、知衢州,以疾辞。七年秋,以礼部侍郎召还。未数日,除御史中丞。车驾自建康回临安,同奏:“旋跸之初,去淮益远,宜遣重臣出按两淮,询人情利病,察官吏侵扰,纵民耕垦,勿收租税。数年之后,田野加辟,百姓足而国亦足矣。”乃遣枢密使王庶视师,同乞以此奏付庶,询究罢行。又言:“江、浙困于月桩钱,民不聊生。”上为减数千缗。同乞郡,除显谟阁直学士、知湖州。复召,请祠,诏提举江州太平观。绍兴二十年卒。  
(选自《宋史·卷三百七十六·列传第一百三十五》,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朋党之结盖缘/ 邪正不分/ 但观其言行之实/ 察其朋附之私则邪/ 正分而朋党破矣/ 愿陛下始终主张善类/ 勿为小人所惑
B.朋党之结/ 盖缘邪正不分/ 但观其言行之实/ 察其朋附之私/ 则邪正分而朋党破矣/ 愿陛下始终主张善类/ 勿为小人所惑
C.朋党之结/ 盖缘邪正不分/ 但观其言行之/ 实察其朋附之/ 私则邪正分/ 而朋党破矣/ 愿陛下始终主张善类/ 勿为小人所惑
D.朋党之结盖缘/ 邪正不分/ 但观其言行之/ 实察其朋附之私/ 则邪正分/ 而朋党破矣/ 愿陛下始终主张善类/ 勿为小人所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在,即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或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文中指天子所在的地方。
B.朋党,指同类的人以恶相济而结成的集团,后指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宗派。
C.诸侯,指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辖区内,诸侯独立于朝廷之外,掌握军政大权。
D.缗,指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又指成串的钱。一千钱为一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同因其父被授予官职。常同是已故监察御史常安民的儿子,常安民坚持节操、刚直不阿,因为触怒权贵而被排斥致死,皇帝出于怜悯,将他的儿子常同任命为大宗丞。
B.常同能透过现象分析根源。在韩世忠屯兵镇江、刘光世屯兵建康时,两人因为个人恩怨想要互相动用武力,常同就上奏皇帝说,这是他们二人的幕属挑拨造成的。
C.常同敢于弹劾同僚。在吕颐浩第二次担任宰相时,常同上书论说他的十件事情,最终吕颐浩被罢相;张俊损失军队、失守土地,常同上书论说,使他最终闲居福州。
D.常同关心民生。绍兴七年,皇帝回到临安,常同上书请求放任百姓耕种土地,不收田租赋税,后又上书说江、浙一带的百姓因为支应军费的问题,生活艰难,皇帝就有所减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未欲遽罢颐浩者,岂非以其有复辟之功乎?臣谓功出众人,非一颐浩之力。
(2)张俊乞复其田产税役,令一卒持书瑞昌,而凌悖其令郭彦参,彦参系之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29 03:29: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程瑀,字伯寓,饶州浮梁人。其姑臧氏妇,养瑀为子,姑没,始复本姓。少有声太学,试为第一,累官至校书郎,除兵部员外郎。适高丽使回,充送伴使。先是使者往返江浙间调挽舟夫甚扰有诏禁止提举人舡王珣画别敕遇风逆水涩许调夫。瑀渡淮,见民丁挽舟如故,遂劾珣,珣反奏瑀违御笔。诏命淮南提举潘良贵核实,良贵奏珣言非是。高宗即位,召为太常少卿,迁给事中兼侍讲。权邦彦除签书枢密院,瑀言邦彦五罪,三上,不报。求罢,除兵部侍郎,不拜,以敷文阁待制知信州。侍御史江公跻、左司谏方公孟卿言瑀不可去,复以为给事中。久之,复命知信州。胡安国、刘一止言:“瑀忠信可以备献纳,正直可以司风宪,不宜去。”遂复留。颐浩荐席益,既得旨,以御批示后省官。瑀曰:“益为人公岂不知,何必用?”颐浩曰:“给事不见御批耶?”瑀日:“已见矣。公不能执奏,乃先示瑀辈,欲使不敢论驳耶?然益之来,非公福也。”颐浩赧然,即劾益。未几,以言者罢,提举亳州明道宫。俄召赴行在,除兵部侍郎兼侍读。因论:“金人入侵,未尝一大衄(注),有轻我心,岂可保其不背盟。宜省费抑末,常赋外一毫不取于民,民日益厚,兵日益强,使金人不敢窥为长计。”帝曰:“且作十年。”瑀再拜曰:“十年之说,愿陛下早夜毋忘。”除兵部尚书。桧既主和,瑀议论不专以和为是,桧忌之,改龙图阁学士、知信州。会大水,桧见瑀奏牍,谓同列曰:“尧之洪水,不至如是。”瑀遂称疾,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坐通书李光,降朝议大夫,卒,年六十六。

(选自《宋史·程瑀传》,有删改)

(注)衄(nǜ):损伤,挫败。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先是/使者往返江浙间/调挽舟/夫甚扰/有诏禁止提举人舡/王珣画别敕/遇风逆水涩许调夫
B.先是/使者往返江浙间/调挽舟夫甚扰/有诏禁止/提举人舡王珣画别敕/遇风/逆水涩许调夫
C.先是/使者往返江浙间/调挽舟夫甚扰/有诏禁止/提举人舡王珣画别敕/遇风逆水涩许调夫
D.先是/使者往返江浙间/调挽舟夫甚扰/有诏禁止提举人舡/王珣画别敕/遇风/逆水涩许调夫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学校,始创于汉武帝时期,经魏晋至北朝末衰落,唐宋再度强盛。
B.“高丽”又称高丽王朝,继新罗之后成为朝鲜半岛历史上又一个统一的国家。
C.“提举”本指“管理”,是宋代设置的主管专门事务的职官,其官署称“司”,元明以后沿用。
D.“疏”是古代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自己对某事意见的文体,也称“奏疏”“奏议”或“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程瑀是饶州人,少有学名。他曾经被姑姑收为养子,后又恢复本娃,少年时在太学读书,小有名气,考试成绩优异。
B.程瑀为官忠信正直,深受同僚认可。他经常弹劾权贵,揭露官员不法行为,他最初被外调信州时,同僚进言极力挽留了他。
C.程瑀熟知金人本性,反对苟安政策。他向皇帝进言,金人不可信,应积极备战,建议皇上先做出十年的计划。
D.程瑀得罪权贵,仕途受挫。他为国家前途着想,与秦桧政见不合,为秦桧所忌恨,时常受到诋毁,不得不称病外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瑀忠信可以备献纳,正直可以司风宪,不宜去。
(2)宜省费抑末,常赋外一毫不取于民,民日益厚,兵日益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虞允文,字彬甫,隆州仁寿人。以父任入官。丁母忧,哀毁骨立。既葬,朝夕哭墓侧。念父之鳏且疾,七年不调,跬步不忍离左右。父死,绍兴二十三年始登进士第。
金主亮修汴,已有南侵意。王纶还言敌恭顺和好汤思退再拜贺置边备不问。允文上疏言:“金必败盟,愿诏大臣豫思备御。”时三十年正月也。十月,借工部尚书充贺正使,允文见运粮造舟者多,辞归,亮曰:“我将看花洛阳。”允文还,奏所见及亮语,申言淮、海之备。
九月,金主命李通为大都督,造浮梁于淮水上。金主自将,兵号百万,毡帐相望,钲鼓之声不绝。十月,自涡口渡淮。十一月壬申,金主率大军临采石。命允文往芜湖趣显忠交权军,且犒师采石,时权军犹在采石。允文至采石,权已去,显忠未来,敌骑充斥。我师三五星散,解鞍束甲坐道旁,皆权败兵也。允文谓坐待显忠则误国事,遂立招诸将,勉以忠义,众曰:“今既有主,请死战。”或曰:“公受命犒师,不受命督战,他人坏之,公任其咎乎?”允文叱之曰:“危及社稷,吾将安避?”时敌兵实四十万,马倍之,宋军才一万八千。允文乃命诸将列大阵不动,分戈船为五,其二并东西岸而行,其一驻中流,藏精兵待战,其二藏小港,备不测。部分甫毕,敌已大呼,这操小红旗麾数百艘绝江而来,瞬息,抵南岸者七十艘,直薄宋军,军小却。允文入阵中,士殊死战。大败之,僵尸凡四千余,杀万户二人,俘千户五人及生女真五百余人。以捷闻,犒将士。丁丑,复大战,焚其舟三百,始遁去,再以捷闻。乙未,亮为其下所杀。
御史萧之敏劾允文,上过德寿宫,太上曰:“采石之功,之敏在何许?毋听其去。”上为出之敏,且书扇制诗以留之。允文言之敏端方,请如归以辟言路。上谓其言宽厚。淳熙元年薨。诏赠太傅,赐谥忠肃。
(选自《宋史·卷三百八十三·列传第一百四十二》,有删节)
注①亮:金主完颜亮。②③显忠、权:李显忠和王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纶还言/敌恭顺和好/汤思退再拜贺/置边备不问。
B.王纶还/言敌恭顺和好/汤思退再拜贺/置边备不问。
C.王纶还/言敌恭顺和好汤思退/再拜贺/置边备不问。
D.王纶还言/敌恭顺和好汤思退/再拜贺/置边备不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是遭逢、遇到之意,“忧”,居丧也,丁忧指遭逢居丧,丁母忧即母丧守孝。
B.工部为古代中央六部之一,掌管全国的工程营造、工匠、水利、屯田、交通等事务。
C.古代用十二天干配十地支按顺序组成60个单位来纪年纪月纪日,此处壬申乃纪日。
D.社稷指土地神和谷神,国君祭之以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后人以社稷来指称国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允文事亲至孝。遭母忧哀毁骨立;顾念老父孤身一人且身有疾病,一直陪侍身边,置功名于不顾,父亲死后,才参加科举考试登进士第。
B.虞允文见微知著。他出使金朝,看到金人大量运输粮草,建造战舰,便预知金人即将南侵,立即上奏皇上,再次强调必须加强防御力量。
C.虞允文勇于担当。面对危及国家的严重局势,他挺身而出,不等受命,主动担当,鼓舞率领将士,精心谋划指挥,以少胜多,取得大捷。
D.虞允文宽厚善良。萧之敏上书弹劾虞允文,皇上要求大臣把萧之敏罢官赶走,虞允文不计前嫌,认为萧之敏品行端正,请求皇上召回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受命犒师,不受命督战,他人坏之,公任其咎乎?
(2)允文言之敏端方,请如归以辟言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陈桷,字季壬,温州平阳人。政和二年,廷对第三,授文林郎、冀州兵曹参军,累迁尚书虞部员外郎。
宣和七年,提点福建路刑狱。福州调发防秋兵,资粮不满望,杀帅臣,变生仓卒,吏民奔溃,阖城震骇。桷入乱兵中,谕以祸福,贼气沮,邀桷奏帅臣自毙,桷诡从其请,间道驰奏,以前奏不实待罪。朝廷以桷知变,释之。叛兵既调行,乃道追杀首恶二十余人,一方以安。建炎四年五月,复除福建路提刑,寻以疾乞祠,主管江州太平观。 
绍兴三年召为金部员外郎升郎中时言事者率毛举细务略大利害桷抗言今当专讲治道之本修政事以攘敌国不当以细故勤圣虑如平时也又言:"刺史县令满天下,不能皆得人,乞选监司,重其权,久其任。"除太常少卿。又陈攻守二策,在于得人心,修军政。
五年,除直龙图阁、知泉州。明年,改两浙西路提刑。乞置乡县三老以厚风俗,凡宫室、车马、衣服、器械定为差等,重侈靡之禁。八年,迁福建路转运副使。
十年,复召为太常少卿。桷言:"祫祭用太牢,此祀典之常。驻跸之初,未能备礼,止用一羊,乞检会绍兴六年诏旨,复用太牢。" 
十一年,除权礼部侍郎。普安郡王出阁,奉诏与吏部、太常寺讨论典故。桷等议以国本未立,宜厚其礼以系天下望,乃以《皇子出阁礼例》上之。
十五年,知襄阳府。襄、汉兵火之余,民物凋瘵,桷请于朝,以今之户数视承平时才二十之一,而赋须尚多,乞重行蠲减。明年,金、户兵叛,桷遣将平之而后以闻。汉水决溢,漂荡庐舍,躬率兵民捍筑堤岸,赖以无虞。以疾乞祠,除秘阁修撰。二十四年,改知广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
桷宽洪酝籍,以诚接物,而恬于荣利。当秦桧用事,以永嘉为寓里,士之夤缘攀附者,无不躐登显要。桷以立螭之旧,为人主所知,出入顿挫,晚由奉常少卿擢权小宗伯,复以议礼不阿忤意,遽罢,其节有足称。
(节选自《宋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绍兴三年/召为金部/员外郎升郎中/时言事者率毛举细务/略大利害/桷抗言/今当专讲治道之本/修政事以攘敌国/不当以细故勤圣虑如平时也/
B.绍兴三年/召为金部/员外郎升郎中/时言事者率毛举细务/略大利害/桷抗言/今当专讲治道之本修政事/以攘敌国/不当以细故勤圣虑如平时也/
C.绍兴三年/召为金部员外郎/升郎中/时言事者率毛举细务/略大利害/桷抗言/今当专讲治道之本/修政事以攘敌国/不当以细故勤圣虑如平时也/
D.绍兴三年/召为金部员外郎/升郎中/时言事者率毛举细务/略大利害/桷抗言/今当专讲治道之本修政事/以攘敌国/不当以细故勤圣虑如平时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廷对第三”即廷对第三名。“廷对”指廷试、殿试,是皇帝对会试取录的举人在殿廷上亲发策问的考试。取中后统称为进士,第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其中第三名俗称探花。
B.“福建路”相当于今天的福建省。“路”是地方一级行政单位,在唐代时称作“道”,北宋时废道为“路”。初为征收赋税、转运漕粮而设,后来逐渐带有行政区划和军区的性质。
C.“太牢”,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牢,本来是养牲畜的圈,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古人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D.“太常寺”是中国古代朝廷的中央机构“五寺”之一,为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秦时称奉常,汉以后改称太常寺。五寺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桷胆识过人,处变不惊。福州兵变时,陈桷独闯军营,恩威并施,诛杀首恶,最终平定兵乱,为保福建之安宁立下了汗马功劳。
B.陈桷忠于朝廷,心胸坦荡。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奢靡享乐,陈桷多次上疏,振言疾呼革除时弊,整治朝廷纲纪,修明国政,赢得民心。
C.陈桷忧国爱民,以民为天。襄汉地区在连年兵火之后,户数大减,而赋税却有增无减,他挺身而出,为民请命,要求朝廷重行蠲减税赋。
D.陈桷守介不移,刚正不阿。秦桧为相后,朝中很多官员奴颜婢膝,奔走其门,但是陈桷却恬淡荣利,始终不愿夤攀秦桧权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水决溢,漂荡庐舍,躬率兵民捍筑堤岸,赖以无虞。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美,字玄圭,贝州清河人。少善书计,初为左藏小吏,以强干闻。三司荐奏,特补本库专知,出为澶州粮料使。周世宗镇澶渊,每有求取,美必曲为供给。周太祖闻之怒,将谴责之,而恐伤世宗意,徙美为濮州马步军都虞候。
世宗即位,召为枢密承旨。时宰相景范判三司,被疾,世宗命美为右领军卫大将军,权判三司。世宗征淮南,留美为大内部署。一日,方假寐,忽觉心动,遽惊起行视宫城中。少顷,内酝署火起,既有备,即扑灭之。俄真授三司使。
四年,世宗再幸淮上,皆为大内都点检。北征,又为大内都部署。师还,为左监门卫上将军,充宣徽北院使,判三司。美强力查心计,周知其利病,每有所条奏,上多可之,常以干敏称。世宗连岁征讨,粮馈不乏,深委赖焉。然以澶渊有所求假,颇薄之,美亦自愧。恭帝嗣位,加检校太傅。
初,李筠镇上党,募亡命,多为不法,渐倔强难制。美度筠必叛,阴积粟于怀、孟间。后筠果叛,太祖亲讨之,大军十万出太行,经费无阙,美有力焉。拜定国军节度。县官市木关中同州岁出缗钱数十万以假民长吏十取其一谓之率分钱岁至数百万美独不取未几,他郡有诣阙诉长吏受率分钱者,皆命偿之。
乾德五年,移镇沧州。太平兴国初来朝,改左骁卫上将军。美献都城西河曲湾果园二、蔬圃六、亭舍六十余区。八年,请老,以本官致仕。
(选自《宋史·张美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县官市木关中/同州岁出缗钱数十万以假民/长吏十取其—√谓之率/分钱岁至数百万/美独不取/
B.县官市木关中/同州岁出缗钱/数十万以假民/长吏十取其一/谓之率/分钱岁至数百万/美独不取/
C.县官市木关中/同州岁出缗钱数十万以假民/长吏十取其一/谓之率分钱/岁至数百万/美独不取/
D.县官市木关中/同州岁出缗钱/数十万以假民/长吏十取其一/谓之率分钱/岁至数百万/美独不取/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司,源于三公。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主要目的是削弱相权。三司掌管度支、户部、盐铁。
B.太祖,庙号称谓。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称号,常用“祖”与“宗”区分。开国皇帝一般称“祖”,后继皇帝称“宗”。
C.权,暂时代理官职的意思。在我国古代暂代官职的词语有“署”、“假”、“摄”、“领”、“行”等。
D.节度,节制约束、调度指挥之意,掌握古代地方军政大权。唐朝初期在边境设置,宋代初期解除兵权,成为一种象征荣誉的虚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美较善迎合。周世宗在镇守澶渊时,每次有求取,张美一定设法为他提供给养。周太祖因此事生气将他改任濮州马步军都虞候。
B.张美仕途较为顺利。世宗登基后,让张美入朝任枢密承旨。后来因为宰相景范生病,世宗再任张美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并主管三司。
C.张美料敌于先。李筠镇守上党,常干不法之事。张美料想到他一定会叛乱,暗地在怀、孟之间积聚粮食,为太祖后期的讨伐提供了物质保障。
D.张美廉洁疏财。在率分钱事件中,只有张美对这不义之财分文不取。退休之后,他还捐献出了京城西边河曲湾果园二座、菜园六处、亭舍六十多栋。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日,方假寐,忽觉心动,遽惊起行视宫城中。
(2)美强力有心计,周知其利病,每有所条奏,上多可之,常以干敏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擢进士第,为馆阁校勘,迁提举司天监。日官皆市井庸贩,法象图器,大抵漫不知。括始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招卫朴造新历,分方技科为五,后皆施用。淮南饥,遣括察访,发常平钱粟,疏沟渎,治废田,以救水患。迁太常丞、同修起居注。时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括侍帝侧,帝问蜀盐事,对曰:“一切实私井而运解盐使一出于度售诚善然患万热夷界小井尤多不可猝绝也势须列候加警臣恐得不足偿费。”帝领之。辽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曰:“必得请而后反。”括诣枢密院阋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至契丹庭,契丹相杨益戒来就议。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他日复问,亦如之。益戒无以应,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括曰:“师直为壮,曲为老。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而以天池请。括乃还,为《使契丹图抄》上之。复龙图阁待制、知审官院,又出知青州,未行,改延州。至镇,悉以别賜钱为酒,命廛市良家子驰射角胜,有轶群之能者,自起酌酒以劳之,边人欢激。越岁,得彻札超乘者千余,皆补中军义从,威声雄他府。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又纪平日与宾客言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者旧出处,传于世。
(节选自《宋史·沈括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切实私井而运解盐/使一出于官售/诚善/然忠/万/戎/泸间夷界小井尤多/不可猝绝也/势须列候加警臣/恐得不足偿费/
B.一切实私井而运解盐/使一出于官售/诚善/然忠/万/戎/泸间夷界小井尤多/不可猝绝也/势须列候加警/臣恐得不足偿费/
C.一切实私井而运/解盐使一出于官售/诚善/然忠/万/戎/泸间夷界小井尤多/不可猝绝也/势须列候加警/臣恐得不足偿费/
D.一切实私井而运/解盐使一出于官售/诚善/然忠/万/戎/泸间夷界小并尤多/不可猝绝也/势须列候加警臣/恐得不足偿费/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提举司天监,是司天监的长官,司天监在宋代负责观察天象、编写历书等事务。
B.常平,指常平仓,是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
C.先君,一般指的是自己的祖先或已故的父亲,此处特指宋王朝已经逝世的皇帝。
D.出知,指我国古代在京师任职的官员被朝廷派到地方上去担任知州、知事等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括体恤民情,做事务实灵活。在淮南发生饥荒时,他积极组织开展救灾活动;对填封四川私人盐井一事,他从实际出发提出反对意见,得到皇帝支持。
B.沈括未雨绸缪,不辱外交使命。他预先找出宋辽边界土地争讼的档案数十件,让吏士背熟,使他们对辽官的提问对答如流,辽国只好在领土上做出让步
C.沈括戍守边疆,重视边防工作。在担任延州知州时,他召集边民子弟开展骑马射箭比赛活动,从中选拔出精锐之士,使当地的边防力量得到有力的加强
D.沈括学识广博,科学贡献突出。他通晓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学问,精通观测仪器,招请人修成新历法,编写的《梦溪笔谈》流传于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益戒无以应,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
(2)有轶群之能者,自起酌酒以劳之,边人欢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