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太祖母昭宪杜太后,定州安喜人也。父爽,赠太师。母范氏,生五子三女,太后居长。既笄归于宣祖。治家严毅有礼法。生邕王光济、太祖、太宗、秦王廷美、夔王光赞、燕国陈国二长公主。    
周显德中,太祖为定国军节度使,封南阳郡太夫人。及太祖自陈桥还京师,人走报太后曰:“点检已作天子。”太后曰:“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太祖即位,尊为皇太后。太祖拜太后于堂上,众皆贺。太后愀然不乐,左右进曰:“臣闻‘母以子贵’,今子为天子,胡为不乐?”太后曰:“吾闻‘为君难’,天子置身兆庶之上,若治得其道,则此位可尊;苟或失驭,求为匹夫不可得,是吾所以忧也。”太祖再拜曰:“谨受教。”    
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乐饵不离左右。疾亟,召赵普入受遗命。太后因问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呜噎不能对。太后固问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太后崩于滋德殿,年六十,谥曰明宪。葬安陵,神主祔享太庙。乾德二年,更谥昭宪,合祔安陵。”
《宋史·杜太后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
B.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
C.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
D.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师,古时三公之首,周置,为辅弼国君之官。秦废。汉复置。晋代避司马师讳,曾改作太宰。晋之后复称太师,多为重臣加衔,作为最高荣典以示恩宠,并无实职。
B.笄,古代指女子十六岁可以盘发插笄的年龄,即成年。恰如古时形容男子弱冠之年一般,而且古代的女子也如男子一样,待成年之后便可取字,供他人称呼了。
C.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而诸侯死称“薨”,大夫死称“卒”,至于普通百姓的死就只是“填沟壑”了。
D.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太后的家世背景非寻常人家。她的父亲杜爽,曾赠封为太师。杜太后的母亲范氏,生了五个儿子三个女儿,杜太后排行老大。待其成年后才嫁给宣祖。
B.杜太后虽为妇人,却见识卓远。太祖即位,当众人朝贺欢庆时,她能适时提醒儿子为君者的难处;在弥留之际,又能冷静分析后周亡国的原因,为太祖做长远打算。
C.宋太祖身为人子十分孝顺。在太后病重之时,他亲自熬药并侍奉太后不离其左右。对于太后的教诲更是从不违抗,于是便成就一段“金匮之盟”的佳话。
D.太后死于滋德殿,终年六十岁,谥号为明宪。葬于安陵,神位放在太庙附祭。乾德二年,重赠谥号为昭宪,合葬于安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为君难’,天子置身兆庶之上,若治得其道,则此位可尊;苟或失驭,求为匹夫不可得,是吾所以忧也。
(2)太祖呜噎不能对。太后固问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04 12:19: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题目。
边光范,字子仪,并州阳曲人。性谦退和雅,有吏材。长兴四年,改太常丞。丁内艰。晋天福二年,拜太府少卿。上书曰:“臣闻唐太宗有言:‘朕居深宫中,视听不能及远,所委者惟都督、刺史。’知此官实系治乱,必须得人。今则刺史或因缘世禄,或贡奉家财,或微立军功,或但循官序。实恐抚民无术,御吏无方,以此牧民,而民受其赐鲜矣。望选能吏以苏民瘼,用致升平。”奏入,留中不出。晋少帝即位,拜右谏议大夫,权知开封府事,迁给事中。时契丹失欢,河朔连兵,命光范出使修好。少帝光范藩邸旧僚,待遇尤厚。
乾德五年,兼桥道使,朝廷遣使督治道,常六七辈,一使所调发民皆数百人,吏缘为奸,多私取民课,发不充数,而道益不修。光范计其工,以州卒代民,官给器用,役不淹久,人以无扰。诏书褒美。
【小题1】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朕居深宫中 之:________
(2)知此官实系治乱,必须得人 则:________
(3)时契丹失欢 与:________
(4)少帝光范藩邸旧僚 以:________
(5)发不充数 所:________
【小题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实恐抚民无术,御吏无方,以此牧民,而民受其赐鲜矣。
(2)光范计其工,以州卒代民,官给器用,役不淹久,人以无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安礼,字和甫,安石之弟也。早登科,从河东唐介辟。(吕公弼)荐安礼于朝,神宗召对,欲骤用之。安石当国,辞,以为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他日得见,命之坐,有司言八品官无赐坐者,特命之。迁直集贤院,出知润州、湖州州,召为开封府判官。尝偕府尹奏事,既退,独留访以天下事,帝甚乡纳。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

苏轼下御史狱,势危甚,无敢教者。安礼从容言:“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触望。今一旦致于理,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帝曰:“朕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李定、张璪皆擿使勿救,安礼不答,轼以故得轻比。

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事至立断。前滞讼不得其情,及且按而未论者几万人,安礼剖决,未三月,三狱院及畿、赤十九邑,囚系皆空。书揭于府前,辽使过而见之,叹息夸异。帝闻之,喜曰:“昔秦内史廖从容俎豆,以夺由余之谋,今安礼能勤吏事,骇动殊邻,于古无愧矣。”特升一阶。

帝数失皇子,太史言民墓多迫京城,故不利国嗣,诏悉改卜,无虏数十万计,众汹惧。安礼谏曰“文王ト世三十,其政先于掩骼埋胔,未闻迁人之冢以利其嗣者,”帝恻然而罢。

久之,御史张汝贤论其过,以端明殿学士知江宁府,汝贤亦罢。元祐中,加资政殿学士,历扬、青、蔡三州。又为御史言,失学上,移舒州。绍圣初,还职,知永兴军。二年,知太原府。苦风痹,卧帐中决事,下不敢欺。卒,年六十二,赠右银青光禄大夫。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朕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
B.朕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
C.朕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
D.朕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
【小题2】下列对文加点词话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科,也称登第。一般考中进士以上就可称登科。但民间有“大小登科”的说法,而结婚被称为“小登科”。
B.八品,古代官员分九品十八级,正八品是第十五级。宋代秘书郎、著作佐郎、国子博士等都属于八品官。
C.起居注,记录古代帝王和皇子后妃的言行。从汉以后,几乎历代都有起居注,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D.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后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文中指祭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礼才华出众。由于当时是哥哥王安石执政,他主动推辞了皇帝的任命,只担任了小小的八品官。但他关于国家大事的见解却得到了皇帝的赏识。
B.王安礼为人正直。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下御史狱,情势很危急,没有人敢救他。王安礼却坦然向皇帝进谏,请求宽赦苏轼,不要因言治罪。
C.王安礼善于断案。他的的前任审理得不十分妥当的案子,王安礼都从轻发落,释放了犯人,不到三个月,三狱院以及畿、赤县上九个邑的的囚室都空了。
D.王安礼敢于进谏。他用文王治政首先就是掩埋路边的尸骨的例子,劝说皇帝收回迁移百姓墓地的诏令。皇帝听从了他的意。
【小题4】把文中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现代汉语。
(1)尝偕府尹奏事,既退,独留访以天下事,帝甚乡納。
(2)今安礼能勤吏事,骇动殊邻,于古无愧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始四五岁,戏涡水岸侧,有青衣媪乳之,自是聪悟日益。及长,读经史百家之言,一见成诵,悉无遗忘,颇以诗名。后唐长兴中,举进士不第,遂不求禄仕,以山水为乐。自言尝遇孙君仿、獐皮处士。二人者,高尚之人也,语抟曰:“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抟往栖焉。因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移居华山云台观,又止少华石室。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

太平兴国中来朝,太宗待之甚厚。九年复来朝,上益加礼重,谓宰相宋琪等曰:“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抟居华山已四十余年度其年近百岁自言经承五代离乱幸天下太平故来朝觐。与之语,甚可听。”因遣中使送至中书,琪等从容问曰:“先生得玄默修养之道,可以教人乎?”对曰:“抟山野之人,于时无用,亦不知神仙黄白之事,吐纳养生之理,非有方术可传。假令白日冲天,亦何益于世?今圣上龙颜秀异,有天人之表,博达古今,深究治乱,真有道仁圣之主也。正君臣协心同德、兴化致治之秋,勤行修炼,无出于此。”琪等称善,以其语白上。上益重之,下诏赐号希夷先生,仍赐紫衣一袭,留抟阙下,令有司增葺所止云台观。上屡与之属和诗赋,数月放还山。

抟能逆知人意,斋中有大瓢挂壁上,道士贾休复心欲之,抟已知其意,谓休复曰:“子来非有他,盖欲吾瓢尔。”呼侍者取以与之,休复大惊,以为神。有郭沆者,少居华阴,夜宿云台观。抟中夜呼令趣归,沆未决;有顷,复曰:“可勿归矣。”明日,沆还家,果中夜母暴得心痛几死,食顷而愈。

华阴隐士李琪,自言唐开元中郎官,已数百岁,人罕见者;关西逸人吕洞宾有剑术,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疾,顷刻数百里,世以为神仙。皆数来抟斋中,人咸异之。大中祥符四年,真宗幸华阴,至云台观,阅抟画像,除其观田租。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抟居华山已四十余年/度其年近百岁/自言经承五代离乱/幸天下太平/故来朝觐。
B.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抟居华山已四十余年/度其年近百岁/自言经承五代离乱/幸天下太平/故来朝觐。
C.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抟居华山/已四十余年度/其年近百岁/自言经承五代离乱/幸天下太平/故来朝觐。
D.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抟居华山/已四十余年度/其年近百岁/自言经承五代离乱/幸天下太平/故来朝觐。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及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B.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 男子隐居不出仕,讨厌官场的污浊,这是德行很高的人方能做得出的选择。
C.中书门下,简称中书,习称政事堂、都堂,是唐代中期至北宋前期的行政机构, 宋朝初期,中书门下成为最高行政机构,其最高长官行使宰相的职权。
D.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大中祥符,是北宋时宋真宗的年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小时候就很聪明。等长大后,他读经史百家,一见成诵,一点都不会忘记,以诗著名。
B.五代后唐长兴年中,陈抟去参加进士科考试,虽然考中了进士,但是他不求俸禄官职,以山水为乐。
C.陈抟能预知人意,他的斋室中有大瓢挂在墙壁上,道士贾休复心里想要这个大瓢,陈抟旋即知道他的意思.
D.陈抟虽然是个服气辟谷修道的方士,但他并没有借此蛊惑帝王获取私利,反而在帝王招揽时劝他励精图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四五岁,戏涡水岸侧,有青衣媪乳之,自是聪悟日益。
(2)明日,沆还家,果中夜母暴得心痛几死,食顷而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范正平字子夷,学行甚高,虽庸言必援《孝经》、《论语》。父纯仁卒,诏特增遗泽,官其子孙,正平推与幼弟。

绍圣中,为开封尉,有向氏于其坟造慈云寺。户部尚书蔡京以向氏后戚,规欲自结,奏拓四邻田庐。民有诉者,正平按视,以为所拓皆民业,不可夺;民又挝鼓上诉,京坐罚金二十斤,用是蓄恨正平。及当国,乃言正平矫撰父遗表。

又谓李之仪所述《纯仁行状》,妄载中使蔡克明传二圣虚伫之意,遂以正平、之仪、克明同诣御史府。正平将行,其弟正思曰:“议《行状》时,兄方营窀穸之事,参预笔削者,正思也,兄何为哉?”正平曰:“时相意属我,且我居长,我不往,兄弟俱将不免,不若身任之。”遂就狱,捶楚甚苦,皆欲诬服。独克明曰:“旧制,凡传圣语,受本于御前,请宝印出,注籍于内东门。”使从其家得永州传宣圣语本有御宝,又验内东门籍皆同。其遗表八事,诸子以朝廷大事,防后患,不敢上之,缴申颍昌府印寄军资库。自颍昌取至,亦实,狱遂解。正平羁管象州,之仪羁管太平州。会赦,得归颍昌。唐君益为守,表其所居为忠直坊,取所赐“世济忠直”碑额也。正平告之曰:“此朝廷所赐,施于金石,揭于墓隧,假宠于范氏子孙则可;若于通途广陌中为往来之观,以耸动庸俗,不可也。”君益曰:“此有司之事,君家何预焉?”正平曰先祖先君功名人所知也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异时不独吾家诒笑君亦受其责矣竟撤去之。正平退闲久,益工诗,尤长五言,著《荀里退居编》,以寿终。

(节选自《宋史·范正平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正平曰/先祖先君功/名人所知也/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异时不独吾家诒笑/君亦受其责矣/竟撤去之
B.正平曰/先祖先君功名/人所知也/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异时不独吾家诒笑/君亦受其责矣/竟撤去之
C.正平曰/先祖先君功名/人所知也/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异时不独吾家诒笑君/亦受其责矣/竟撤去之
D.正平曰/先祖先君功/名人所知也/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异时不独吾家诒笑君/亦受其责矣/竟撤去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出自该书。
B.行状,也称“行述”,旧时死者家属叙述死者世系、籍贯、事迹的文章,多随讣闻分送亲友。
C.御史府,中国古代一种官署名,是中央行政监察机关,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D.五言,即五言诗,又分为五言古诗、绝句、律诗、乐府等,陶潜的《饮酒》就是五言律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正平学问很高。他的日常言语经常援引《孝经》《论语》;退位闲居后,在诗歌创作方面也很有成就,《荀里退居编》就是他的代表作。
B.范正平敢于为民做主。向氏在他的坟地上建造慈云寺,范正平在查验时发现坟地实际上是百姓的产业,不能被侵夺,因为这件事得罪了蔡京。
C.范正平十分关爱幼弟。范纯仁去世后,皇帝下诏让他的儿子做官,正平推让给弟弟。当蔡京污蔑《纯仁行状》与事实不符时,正平又代替弟弟被捕入狱。
D.范正平非常爱惜家族名声。颖昌守唐君益上表将正平的住所标为忠直坊,正平认为这是哗众取宠之举,有损自己家族名声,坚决不同意这样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户部尚书蔡京以向氏后戚,规欲自结,奏拓四邻田庐。
(2)遂就狱,捶楚甚苦,皆欲诬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宇文之邵,字公南,汉州绵竹人。举进士,为文州曲水令。转运以轻缣高其价,使县鬻于民。之邵言县下江上山地狭人贫耕者亡几方岁俭饥羌夷数入寇不可复困之以求利运使怒。
会神宗即位求言,乃上疏曰:“天下一家也。祖宗创业、守成之法具在。陛下方居谅阴,谄谀奸佞之人屏伏未动,正可念五圣之功德,常若左右前后。京师者,诸夏之视效,俗宜敦厚,而勿憸薄浮侈是尚。公卿大夫,民之表也,宜以名节自励,而势利合杂是先。愿以节义廉耻风导之,使人知自重。千里之郡,有利未必兴,有害未必除者,转运使、提点刑狱制之也。百里之邑,有利未必兴,有害未必除者,郡制之也。前日赦令,应在公逋负一切蠲除,而有司操之益急,督之愈甚,使上泽不下流,而细民益困。如择贤才以为三司之官,稍假郡县以权,则民瘼除矣。然后监番、棸、蹶、楀之盛以保安外戚,考《棠棣》、《角弓》之义以亲睦九族,兴坠典,拔滞淹,远夸毗,来忠谠。凡所建置,必与大臣共议以广其善,号令威福则专制之。如此,则天下之人思见太平可拱而俟也。”疏奏不报。喟然曰:“吾不可仕矣。”遂致仕,以太子中允归,时年未四十。自强于学,不易其志,日与交友为经史琴酒之乐,退居十五年而终。
司马光曰:“吾闻志不行,顾禄位如锱铢;道不同,视富贵如土芥。今于之邵见之矣。”范镇亦曰:“之邵位下而言高,学富而行笃,少我二十一岁而先我挂冠,使吾慊然。”其为两贤所推尚如此。
(节选自《宋史﹒宇文之邵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之邵言/县下江上山/地狭人贫/耕者亡几/方岁俭饥/羌夷数入/寇不可复困之/以求利运使怒
B.之邵言县下/江上山地狭/人贫耕者亡/几方岁俭饥/羌夷数入寇/不可复困之/以求利运使怒
C.之邵言县下/江上山地狭/人贫耕者亡/几方岁俭饥/羌夷数入/寇不可复/困之以求/利运使怒
D.之邵言/县下江上山/地狭人贫/耕者亡几/方岁俭饥/羌夷数入寇/不可复困之以求利/运使怒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提点刑狱,掌管所辖地区司法,刑狱,审问囚徒,复查有关文牍,并负有监察地方官吏的职责。
B.九族,古代多指高祖、曾祖、祖父、父、己身、子、孙、曾孙、玄孙九代,今泛指亲戚。
C.挂冠,楚国龚舍、汉逢萌均有解衣冠,挂东都城门而去的事。后因以“挂冠”指辞官、弃官。
D.致仕,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仕,即做官,任官职,如“学而优则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宇文之邵为官爱民,不畏强权。他担任曲水县令时,体谅民情艰难;面对转运使擅自提价强卖轻缣行为,敢于据理直言拒绝。
B.宇文之邵位低言高,学富行笃。他虽深处下位,但敢进良言;有学识,生性厌弃官场,辞官后过着勤做学问、乐于琴酒的生活。
C.字文之邵胸有韬略,明于治理。他认为朝廷在吏治方面未能真正做到选拔贤才;且上级部门对地方监管过严,造成政令不通。
D.宇文之邵进谏忠言,言之有据。他劝谏神宗应崇尚节义廉耻,勉励公卿大夫做百姓的表率;奏疏用语能引经据典,条理清晰。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京师者,诸夏之视效,俗宜敦厚,而勿憸薄浮侈是尚。
(2)吾闻志不行,顾禄位如锱铢;道不同,视富贵如土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