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段思恭,泽州晋城人。以门荫奏署镇国军节度使官。天福中,父希尧任棣州刺史,思恭解官侍养,奉章入贡,改国子四门博士,赐绯。刘继勋节制同州,辟为掌书记。继勋入朝,会契丹入汴,军士喧噪,请立思恭为州帅,思恭谕以祸福,拒而弗从,乃止。隐帝时,蝗,诏遍祈山川。思恭上言:“赦过宥罪,议狱缓刑,苟狱讼平允,则灾害不生。望令诸州速决重刑,无致淹滥,必召和气。”从之。周显德中,定滨州田赋,世宗嘉之,赐金紫。丁外艰,服阕,拜左司员外郎。
乾德初,平蜀,通判眉州。时亡命集众,攻逼州城,刺史赵廷进惧不能敌,将奔嘉州,思恭止之,因率屯兵与贼战彭山。军人皆观望无斗志,思恭募军士先登者厚赏,于是诸军贾勇,大败贼,思恭矫诏以上供钱帛给之。后度支请按其罪,太祖怜其果干不许令知州事会冯继业自灵州举宗来朝帝以思恭代知州事仍语之曰冯继业言灵州非卫霍名将镇抚之不可汝其往哉思恭曰:“臣奉诏而往,必能治之。”帝壮之。思恭下车,矫继业之失,绥抚夷落,访求民病,悉条奏免之。俄而回鹘入贡,路出灵州,交易于市,思恭遣吏市硇砂,吏争直,与之竞。思恭释吏,械其使,数日贳之。使还诉其主,复遣使赍牒诣灵州问故,思恭理屈不报。自是数年,回鹘不复朝贡。
久之,迁右谏议大夫、知扬州。朝廷方经略江表,命思恭兼沿江巡检。每出巡,委州事于通判,以牌印、鼓角、金钲自随。驿书自京师来者,令赍至其所,事多稽滞。雍熙元年,南郊毕,再为右谏议大夫。淳化三年,卒,年七十三。
(节选自《宋史·段思恭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怜其果干/不许令知州事/会冯继业自灵州举宗来朝/帝以思恭代知州事/仍语之曰/冯继业言灵州非卫/霍名将镇抚之不可/汝其往哉/
B.太祖怜其果干/不许/令知州事/会冯继业自灵州举宗来朝/帝以思恭代知州事/仍语之曰/冯继业言灵州非卫/霍名将镇抚之不可/汝其往哉/
C.太祖怜其果干/不许令知州事/会冯继业自灵州举宗来朝帝/以思恭代知州事/仍语之曰/冯继业言灵州非卫/霍名将镇抚之不可/汝其往哉/
D.太祖怜其果干/不许/令知州事/会冯继业自灵州举宗来朝帝/以思恭代知州事/仍语之曰/冯继业言灵州非卫/霍名将镇抚之不可/汝其往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荫又称恩荫、荫补,是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待遇的一种选官制度。
B.州,地方行政区划名,所辖地区大小历代不同。宋代诸州直辖于中央,长官为知州。
C.丁艰即遭逢父母丧事。外艰指父丧或长房长孙守祖父之丧,而内艰指的是遭妻丧。
D.南郊多指天子在京都南面的郊外筑有圆丘来祭天的地方,也可指帝王祭天的大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段思恭孝顺明理。为了能够奉养亲人,他曾辞去镇国军节度使官一职;当军士们喧噪着想让他担任州帅时,他能够讲明祸福,并予以拒绝。
B.段思恭长于政事。他巧妙地将蝗灾与刑罚联系起来,提出了化解灾害的建议;他对滨州田赋的有关量定获得了周世宗的认可,并得到了相应奖赏。
C.段思恭果敢多智。他临危不乱,阻止了欲临阵脱逃的刺史;彭山一役,当军士观望时,他假托诏令,用上供钱帛厚赏军士,激发斗志,大败贼军。
D.段思恭妄为专权。他随意地扣押回鹘使臣,影响了宋与回鹘的正常交往;兼任沿江巡检出巡时,他将州事交给通判,自己却把牌印鼓角等随身带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恭下车,矫继业之失,绥抚夷落,访求民病,悉条奏免之。
(2)驿书自京师来者,令赍至其所,事多稽滞。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20 08:01: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乐黄目,字公礼,抚州宜黄人。淳化三年举进士,补伊阙尉。咸平中,徙知壁州,未行,上章言边事,召对,拜殿中丞。久之,直史馆、知浚仪县。俄上言曰:“伏以从政之原州县为急亲民之任牧宰居先今朝官以数任除知州簿尉以两任入县令虽功过易见而能否难明。伏见唐开元二年选群官,有宏才通识、堪致理化者,授刺史、都督。又引新授县令于宣政殿,试理人策一道,惟鄄城令袁济及格,擢授醴泉令,余二百人,且令赴任,十余人并放令习学。臣欲望自今审官院差知州,铨曹注县令,候各及三二十人,一次引见于御前,试时务策一道。察言观行,取其才识明于吏治、达于教化者充选;其有不分曲直、罔辨是非者,或黜之厘务,或退守旧资。如此,则官得其人,事无不治。”上颇嘉其好古。历度支、盐铁判官,迁太常博士、京西转运使。丁内艰,时真宗将幸洛,以供亿务繁,起令莅职。父寻卒,上复诏权夺

大中祥符中,使契丹还,改工部员外郎、广南西路转运使。就拜起居郎,改陕西转运使,赐金紫。陈尧咨知永兴,好以气凌黄目,因表求解职,不许。尧咨多纵恣不法,有密言其事者,诏黄目察之,得实以闻,尧咨坐罢龙图阁职,徙知邓州。八年,黄目入判三司三勾院。天禧初,马元方奏黄目职事不举,遂分三勾院,以三人掌之。黄目罢任。逾月,拜兵部员外郎、知制诰,充会灵观判官。黄目属辞淹缓,朝议以为不称职。时以盛度知京府,辞不拜,即迁黄目右谏议大夫、知开封府,度为会灵观判官,两换其任。

仁宗升储,拜给事中兼左庶子。入内副都知张继能,尝以公事请托黄目,至是未申谢,事败,降左谏议大夫、知荆南府。明年,复为给事中,徙潭州。五年,代还,知审官院。数月,求外任,得知亳州。俄而幼子死,闻讣恸绝,所疾加甚,卒,年五十六优题速享。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伏以从政之原/州县为急/亲民之/任牧宰居先/今朝官以数任除/知州簿尉以两任入县令/虽功过易见/而能否难明/
B.伏以从政之原/州县为急/亲民之任/牧宰居先/今朝官以数任除知州/簿尉以两任入县令/虽功过易见/而能否难明/
C.伏以从政之原/州县为急/亲民之任/牧宰居先/今朝官以数任除知州簿尉/以两任入县令/虽功过易见/而能否难明/
D.伏以从政之原/州县为急/亲民之/任牧宰居先/今朝官以数任除知州/簿尉以两任入县令/虽功过易/见而能否难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对是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文中就是宋真宗召见乐黄目回答边防相关问题。
B.权夺,古代官员居父母丧,丧服未满,朝廷强令出仕。古代类似用法的词语还有“夺情”“起复”“夺服”。
C.天禧是宋真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它不同于庙号、谥号和尊号。
D.权,在文中是指暂代官职。文中“入判三司三勾院”的“判”,“充会灵观判官”的“充”也是这个用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黄目崇尚唐开元选官之制。曾向真宗上书陈述自己的见解,认为州县长吏对于国家的治理极为重要,要慎选州县官吏。
B.乐黄目处事果敢刚烈。龙图阁大学士陈尧咨凭借骄横的气势欺压乐黄目,乐黄目因此上表请求解除自己官职。后来皇上命乐黄目查察陈尧咨违法的行为,他据实以报。
C.乐黄目仕途多波折。入理三司三勾院被举报不干本职工作而被罢职;担任会灵观判官被朝廷评议认为不称职,后来又接受张继能请托事情败露,都被朝廷降职处理。
D.乐黄目数任漕司。初为京西转运使,出使契丹还,任广南西路转运使,后改任陕西转运使,被赏赐金鱼袋及紫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丁内艰,时真宗将幸洛,以供亿务繁,起令莅职。
(2)尧咨多纵恣不法,有密言其事者,诏黄目察之,得实以闻,尧咨坐罢龙图阁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咏首荐。有夙儒张覃者未,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会李沆、宋湜、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奏罢归、峡二州水递夫。就转太常博士。太宗闻其强干,召还。张永德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诏案其罪。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一部校故,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言,太宗改容劳之。

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劝。

咸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遣之。官属请曰:“不痛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夙儒张覃者未  第:科举考中
B.辱主帅  推:追究
C.不痛之  绳:捆绑
D.复命益州 知:掌管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议咏首荐     若一部校故
B.咏引前事言   乡里所称
C.遂敦勉就举,三人者悉登科 咏悉宽其罚遣之
D.饥八九 求霖三十年
【小题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B.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C.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D.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张永德被惩办后不久,太宗就意识到张咏的意见是对的。
B.当李顺叛乱的时候,张咏敦促上官正出兵讨伐,并为之隆重饯行。
C.在歉收时,张咏主张对贩私盐的人从轻处分,并建议从此后都减轻刑罚。
D.真宗对张咏在四川的表现很满意,通过谢涛传达了对张咏的赞赏。
【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
②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面小题。
任伯雨,字德翁,眉州眉山人。自幼已矫然不群,邃经术,文力雄健。中进士第,知雍丘县,抚民如伤。县枕汴流,漕运不绝,旧多盗,然未尝有获者,人莫知其故。伯雨下令纲舟无得宿境内,始犹不从,则命东下者斧断其缆,趣京师者护以出,自是外户不闭。
使者上其状,召为大宗正丞,甫至,擢左正言。时徽宗初政,纳用论,伯雨首击章惇,曰:“惇久窃朝柄迷国罔上毒流搢绅乘先帝变故仓卒辄逞异意睥睨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向使其计得行,将置陛下与皇太后于何地!若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臣闻北使言,去年辽主方食,闻中国黜惇,放箸而起,称甚善者再,谓南朝错用此人。北使又问,何为只若是行遣?以此观之,不独孟子所谓‘国人皆曰可杀’,虽蛮貊之邦,莫不以为可杀也。”章八上,贬惇雷州。
伯雨居谏省半岁,所上一百八疏。大臣畏其多言,俾给事中,密谕以少默即为真。伯雨不听,抗论愈力,且将劾曾布。布觉之,徙为度支员外郎,寻知虢州。崇宁党事作,削籍编管通州。为蔡卞所陷,与龚玦、张庭坚等十三人皆南迁,独伯雨徙昌化。奸人犹未甘心,用匿名书复逮其仲子申先赴狱,妻适死于淮,报讣俱至。伯雨处之如平常,曰:“死者已矣,生者有负于朝廷,亦当从此诀。如其不然,天岂杀无辜耶!”
绍兴初,高宗诏赠伯雨直龙图阁,又加谏议大夫,采其谏章,追贬章惇、蔡卞、邢恕、黄履,明著诬宣仁事以告天下。淳熙中,赐谥忠敏。
(节选自《宋史·任伯雨列传》)
(注)①纲舟:成批运送货物的船只。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旧多盗,然未尝有获者 苦:苦于
B.时徽宗初政,纳用论   谠:正直
C.若而不诛     贷:推卸
D.俾给事中     权:担任
【小题2】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惇久窃/朝柄迷国/罔上毒流/搢绅乘先帝变故/仓卒辄逞异意睥睨/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
B.惇久窃朝柄/迷国罔上/毒流搢绅/乘先帝变故/仓卒辄逞异意/睥睨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
C.惇久窃朝柄迷国/罔上毒流搢绅/乘先帝变故/仓卒辄逞异意/睥睨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
D.惇久窃朝柄/迷国罔上/毒流搢绅/乘先帝变故仓卒/辄逞异意/睥睨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伯雨自幼与众不同,做雍丘县县令时,爱民如子,大力整顿漕运,使其境内不再受盗贼之害。
B.任伯雨担任左正言时,上书徽宗,揭发章惇有篡位的野心。而据北使之说,辽主曾对章惇屡次称善。
C.任伯雨多次谏言,大臣很畏惧他,皇帝也告诉他不说或少说,后因党事被革职,又被迫迁往昌化。
D.任伯雨对朝廷忠心耿耿,徽宗曾经重用他,他死后高宗诏赠他为龙图阁,加赠谏议大夫。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者上其状,召为大宗正丞,甫至,擢左正言。
(2)用匿名书复逮其仲子申先赴狱,妻适死于淮,报讣俱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大公鼎,渤海人,先世籍辽阳率宾县。公鼎幼庄愿,长而好学。成雍十年,登进士第,调沈州观察判官。时辽东雨水伤稼,北枢密院大发濒河丁壮以完堤防。有司承令峻急,公鼎独曰:“边障甫宁,大兴役事,非利国便农之道。”乃疏奏其事。朝廷从之,罢役,水亦不为灾。濒河千里,人莫不悦。改良乡令,省徭役,务农桑,建孔子庙学,部民服化。累迁兴国军节度副使。时有隶鹰坊者,以罗毕为名,扰害田里。岁久,民不堪。公鼎言于上,即命禁戢。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徙长春州钱帛都提点。车驾如春水,贵主例为假贷,公鼎曰:“岂可辍官用,徇人情?”拒之。颇闻怨詈语,曰:“此吾职,不敢废也。”俄拜大理卿,多所平反。天祚即位,历长宁军节度使、南京副留守,改东京户部使。时盗杀留守萧保先,始利其财。因而倡乱。民亦互生猜忌,家自为斗。公鼎单骑行郡,陈以祸福,众皆投兵而拜曰:“是不欺我,敢弗听命。”安辑如故。拜中京留守,赐贞亮功臣,乘传赴官。时盗贼充斥,有遇公鼎于路者,即叩马乞自新。公鼎给以符约,俾还业,闻者接踵而至。不旬日,境内清肃。天祚闻之,加赐保节功臣。时人心反侧,公鼎虑生变,请布恩惠以安之,为之肆赦。公鼎累表乞归,不许。会奴贼张撒八率无赖啸聚,公鼎欲击而势有不能,叹曰:“吾欲谢事久矣。为世故所牵,不幸至此,岂命也夫!”因忧愤成疾。保大元年卒,年七十九。

(节选自《辽史·大公鼎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B.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C.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D.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及第者。“进士”分等级,一甲三人,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进士及第。
B.“大理”即大理寺,官署名,专门负责刑狱案件的审理,其长官为大理卿,即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
C.“中京”指洛阳,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在历史上曾有三个不同的朝代封洛阳为中京。
D.“旬日”指十天,有时也指时间不长。古代把一个月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为十天,分别为上旬、中旬、下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公鼎心怀大局,思虑周全。辽东地区发生水涝,官府大规模调发壮丁来修缮堤防,他力陈征役之弊,朝廷最终停止了劳役。
B.大公鼎体恤百姓,务于教化。他任良乡县县令期间,为百姓减省徭役,重视农桑,兴办学校,使百姓顺服并得到教化。
C.大公鼎为官耿直,忠于职守。他调任长春州钱帛都提点时,公主按照惯例向他借钱,他予以拒绝,即使被埋怨责骂也不为所动。
D.大公鼎以诚待人,令人信服。东京盗贼发动暴乱,百姓也互相猜忌、争斗,他向百姓陈说祸福,发给盗贼凭证,劝他们改过,众人都听从命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鼎独曰:“边障甫宁,大兴役事,非利国便农之道。”
(2)时人心反侧,公鼎虑生变,请布恩惠以安之,为之肆赦。

同类题5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賜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贲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寞为继嗣者乎此患巨之但人不敢及耳光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
A.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B.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C.帝沉思久之/日/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D.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氏春秋》,即《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加冠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这里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待他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琴瑟和鸣”便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光生性聪慧颖悟,不喜华靡。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获罪后,他连续上书主动承担罪责,庞籍死后他又善待其家人。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职尽忠。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