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问,字昌言,襄阳人也。进士起家,通判大名府。群牧地在魏,岁久冒入于民。有司按旧籍括之,地数易主,券不明,吏苟趣办,持诏书夺人田,至毁室卢、发丘墓。问至,则曰:“是岂朝廷意耶?”其上以闻。仁宗谕大臣曰:“吏用心悉如问,何患赤子之不安也。”立罢之。
擢提点河北刑狱。大河决,议筑小吴,问言:“ 曹村、小吴南北相直,而曹村当水冲赖小吴堤薄水溢北出故南堤无患若筑小吴则左强而右伤南岸且决水并京畿为害独可于孙陈两埽间起堤以备之耳。”诏付水官议,久不决,小吴卒溃。
徙江东、淮南转运使,加直集贤院、户部判官,复为河北转运使。所部地震,河再决,议者欲调京东民三十万,自澶筑堤抵乾宁。问言:“堤未能为益,灾伤之余,力役劳民,非计也。”神宗从之。问十年不奏考课,诏特迁其官,入为度支副使,拜集贤殿修撰、河东转运使。坐误军须,贬知 光化军,未几,复使河北。诸葛公权之乱,郡县株蔓,连逮至数百千人,问上疏申理,止诛首恶。
熙宁末,知沧州。自新法行,问独不阿时好。岁饥,为帝言民苟免常平、助役之苦,反以得流亡为幸,语切直惊人。元丰定官制,王安礼荐问可任六曹侍郎,帝以其好异论,不用。历知河阳、潞州。元祐初,为秘书监、给事中,累官正议大夫,卒,年七十五。
问处己廉洁、尝仕鄜延幕府,与种世衡善,父丧,世稀遗汝州田十顷,辞弗受。使归,未至而世衡卒。其子古,用父治命,亦不纳田,芜秽者三十年。后汝守请以给学,朝廷命反诸种氏。
(选自《宋史·张问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曹村当水冲/赖小吴堤薄/水溢北出/故南堤无患/若筑小吴则左强/而右伤南岸且决/欠并京畿为害/独可于孙/陈两埽/间起堤以备之耳
B.而曹村当水冲/赖小吴堤薄/水溢北出/故南堤无患/若筑小吴/则左强而右伤/南岸且决/水并京畿为害/独可于孙/陈两埽间起堤以备之耳
C.而曹村当水冲/赖小吴堤薄/水溢北出/故南堤无患/若筑小吴则左强/而右伤南岸且决/水并京畿为害/独可于孙/陈两埽间起堤以备之耳
D.而曹村当水/冲赖小吴堤薄/水溢北出/故南堤无患/若筑小吴/则左强而右伤/南岸且决/水并京畿为害/独可于孙/陈两埽/间起堤以备之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B.诏,文中指皇帝的命令或文告。皇帝下达命令的形式一般有策书、制书等。
C.江东,不同时代有不同定义,一般称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为“江东”。
D.熙宁,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问关心百姓,反对野蛮施政。魏地的官田被人侵占,情况复杂,官吏急于求成,暴力执行命令,他表示反对并上报朝廷,朝廷予以制止。
B.张问为政务实,反对扰民行为。他管辖的地方发生地震,有些人想调几十万人去筑堤坝,他认为筑堤坝没有好处,反而劳民伤财,皇帝赞同他的意见。
C.张问不趋炎附势,为人耿直。实行新法后,只有张问不迎合世俗的风气;他在闹饥荒时,向皇帝提议减轻百姓负担,言辞激烈;元丰年间,皇帝因他好持异议而没有任命他为六曹侍郎。
D.张问不热衷功名,廉洁自律。他十年不上奏自己的考核政绩,被贬为光化军知军;他和种世衡友好,种世衡友好,种世衡送他大面积的田地,他予以推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吏用心悉如问,何患赤子之不安也。
(2)郡县株蔓,连逮至数百千人,问上疏申理,止诛首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18 07:01: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郑雍,字公肃,襄邑人。进士甲科,调兖州推官。韩琦上其文,召试秘阁校理、知太常礼院。英宗之丧,论宗室不当嫁娶,与时相,通判峡州,知池州,复还太常礼院,历开封府判官。

熙宁、元丰间,更制变令,士大夫多违己以求合,雍独静默自守。改嘉王、岐王府记室参军。神宗末年,二王既长,犹居禁中,雍献四箴规戒,且讽使求出外邸。凡在邸七年,用久次,以转运使秩留。宣仁后知其贤,及临政,擢为起居郎,进中书舍人。

邓润甫除翰林承旨,雍当制。制未出,言事者五人交章攻之,换为侍读学士。雍言:“二职皆天下精选以润甫之过薄不当革前命以为奸邪不当在经幄。今中外咸谓朝廷姑以是塞言者,如此则邪正何由可辨,善恶何由可明?若每事必待言,是赏罚之柄,不得已而行,非所以示信天下之道。”润甫仍为承旨。周穜乞以王安石配享神宗庙,雍言:“安石持国政,不能上副属任,非先帝神明,而弗用,则其所败坏,可胜言哉!今穜以小臣辄肆横议,愿正其罪。”从之。

使契丹还,徙右谏议大夫,言:“朝廷重内轻外,选用牧伯,罕辍从班,以阅轻浅者充员,不复为来日虑。愿自今稍积资望,以渐试之。”吴中大饥,方议振恤,以民习欺诞,敕本部料检,家至户到。雍言:“此令一布,吏专民而不救灾,民皆死于饥。今富有四海,奈何谨圭撮之滥,而轻比屋之死乎?”哲宗悟,追止之。侍御史贾易沽激自喜,中丞赵彦若懦不自立,雍并论之,遂罢易,左转彦若,以雍为中丞。雍辞曰:“中丞以臣言去而身承其乏,非所以厚风俗也。”不许。

刑部谳囚,宰执论杀之,有司以为可生,不奉诏,得罪。雍言:“是固可罪,然究其用心,在于广好生之德耳,若遽以为罪,臣恐邻于嗜杀。今使有司欲杀而朝廷生之,犹恐仁恩德意不白于天下,而况反是者哉!”哲宗嘉纳,囚遂得生。

元符元年,提举崇福宫,归,未至而卒,年六十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二职皆天下精选/以润甫之过薄/不当革前命/以为奸邪/不当在经幄。
B.二职皆天下/精选以润甫之过薄/不当革前命/以为奸邪/不当在经幄。
C.二职皆天下精选/以润甫之过/薄不当革前命/以为奸邪/不当在经幄。
D.二职皆天下精选/以润甫之过薄不/当革前命/以为奸邪不/当在经幄。
【小题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时相 忤:违背,不一致
B.而弗用 远:疏远
C.以阅轻浅者充员 伐:讨伐
D.吏专民而不救灾 料:查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科原指科举考试的的科目,后引申为科举考试。进士指科举考试中殿试后考上的人。明、清通称进士为甲科,举人为乙科。文中郑雍考取进士后任职兖州推官。
B.宗庙也称太庙,是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后来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称为配享太庙。郑雍认为王安石有资格配享太庙。
C.文中有不少表示官职任用及变迁的词语,如“擢”指提拔;“除”指授予官职;“徙”指调任;“左转”指贬降。文中赵彦若因为郑雍的弹劾而被贬职。
D.刑部是尚书省下辖的一个官署,主管全国法律刑狱。除刑部外,尚书省下属部门还有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刑部谳囚”指刑部审理囚犯。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中丞以臣言去而身承其乏,非所以厚风俗也。
⑵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虞允文,字彬甫,隆州仁寿人。以父任入官。丁母忧,哀毁骨立。既葬,朝夕哭墓侧。念父之鳏且疾,七年不调,跬步不忍离左右。父死,绍兴二十三年始登进士第。
金主亮修汴,已有南侵意。王纶还言敌恭顺和好汤思退再拜贺置边备不问。允文上疏言:“金必败盟,愿诏大臣豫思备御。”时三十年正月也。十月,借工部尚书充贺正使,允文见运粮造舟者多,辞归,亮曰:“我将看花洛阳。”允文还,奏所见及亮语,申言淮、海之备。
九月,金主命李通为大都督,造浮梁于淮水上。金主自将,兵号百万,毡帐相望,钲鼓之声不绝。十月,自涡口渡淮。十一月壬申,金主率大军临采石。命允文往芜湖趣显忠交权军,且犒师采石,时权军犹在采石。允文至采石,权已去,显忠未来,敌骑充斥。我师三五星散,解鞍束甲坐道旁,皆权败兵也。允文谓坐待显忠则误国事,遂立招诸将,勉以忠义,众曰:“今既有主,请死战。”或曰:“公受命犒师,不受命督战,他人坏之,公任其咎乎?”允文叱之曰:“危及社稷,吾将安避?”时敌兵实四十万,马倍之,宋军才一万八千。允文乃命诸将列大阵不动,分戈船为五,其二并东西岸而行,其一驻中流,藏精兵待战,其二藏小港,备不测。部分甫毕,敌已大呼,这操小红旗麾数百艘绝江而来,瞬息,抵南岸者七十艘,直薄宋军,军小却。允文入阵中,士殊死战。大败之,僵尸凡四千余,杀万户二人,俘千户五人及生女真五百余人。以捷闻,犒将士。丁丑,复大战,焚其舟三百,始遁去,再以捷闻。乙未,亮为其下所杀。
御史萧之敏劾允文,上过德寿宫,太上曰:“采石之功,之敏在何许?毋听其去。”上为出之敏,且书扇制诗以留之。允文言之敏端方,请如归以辟言路。上谓其言宽厚。淳熙元年薨。诏赠太傅,赐谥忠肃。
(选自《宋史·卷三百八十三·列传第一百四十二》,有删节)
注①亮:金主完颜亮。②③显忠、权:李显忠和王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纶还言/敌恭顺和好/汤思退再拜贺/置边备不问。
B.王纶还/言敌恭顺和好/汤思退再拜贺/置边备不问。
C.王纶还/言敌恭顺和好汤思退/再拜贺/置边备不问。
D.王纶还言/敌恭顺和好汤思退/再拜贺/置边备不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是遭逢、遇到之意,“忧”,居丧也,丁忧指遭逢居丧,丁母忧即母丧守孝。
B.工部为古代中央六部之一,掌管全国的工程营造、工匠、水利、屯田、交通等事务。
C.古代用十二天干配十地支按顺序组成60个单位来纪年纪月纪日,此处壬申乃纪日。
D.社稷指土地神和谷神,国君祭之以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后人以社稷来指称国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允文事亲至孝。遭母忧哀毁骨立;顾念老父孤身一人且身有疾病,一直陪侍身边,置功名于不顾,父亲死后,才参加科举考试登进士第。
B.虞允文见微知著。他出使金朝,看到金人大量运输粮草,建造战舰,便预知金人即将南侵,立即上奏皇上,再次强调必须加强防御力量。
C.虞允文勇于担当。面对危及国家的严重局势,他挺身而出,不等受命,主动担当,鼓舞率领将士,精心谋划指挥,以少胜多,取得大捷。
D.虞允文宽厚善良。萧之敏上书弹劾虞允文,皇上要求大臣把萧之敏罢官赶走,虞允文不计前嫌,认为萧之敏品行端正,请求皇上召回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受命犒师,不受命督战,他人坏之,公任其咎乎?
(2)允文言之敏端方,请如归以辟言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蔡襄,君谟,兴化仙游人。举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去国,余靖论救之,尹洙请与同贬,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高若讷,由是三人者皆坐谴。襄作《四贤一不肖诗》,都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庆历三年,仁宗更用辅相,亲擢靖、修及王素为谏官,襄又以诗贺,三人列荐之,帝亦命襄知谏院。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夏竦罢枢密使,韩琦、范仲淹在位,襄言:“陛下罢竦而用琦、仲淹,士大夫贺于朝,庶民歌于路,至饮酒叫号以为欢。且退一邪,进一贤,岂遂能关天下轻重哉?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虽然,臣切忧之。天下之势,譬犹病者,陛下既得良医矣,信任不疑,非徒愈病,而又寿民。医虽良术,不得尽用,则病且日深,虽有和(注)、扁,难责效矣。”
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开古五塘溉民田,奏减五代时丁口税之半。进知制诰,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徙知泉州,距州二十里万安渡,绝海而济,往来畏其险。襄立石为梁,其长三百六十丈,种蛎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又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闽人刻碑纪德。治平三年,母丧,丁忧。明年卒,年五十六。乾道中,赐襄谥曰忠惠。
(节选自《宋史·蔡襄传》)
(注)和:秦和,古代名医。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B.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C.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D.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在本名以外所取的表示德行或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名字,如苏轼,字子瞻。
B.丁口,即男子人口,既是统计人口的基本计量单位,也是派征丁银、徭役的依据单位。
C.谏官,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谏为规劝之意。
D.丁忧,按懦家传统孝道观念,朝廷官员遭逢父母去世,须辞官回家守丧,叫丁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襄忠心劝谏。他认为君王选用谏官并非难事,难的是听谏和用谏;君王的过失应在出现之前就要得到补救,这样,天下才能安定太平。
B.蔡襄是非分明。对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和高若讷的恩怨,以及后来余靖、欧阳修和王素的升官,他均作诗表明了自己鲜明的褒贬态度。
C.蔡襄体恤民情。他在福州为官期间,开塘灌田,奏减赋税;在泉州立石为桥,植松庇路,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和好事。
D.蔡襄深受赏识。他做过留守推官、馆阁校勘,掌管过谏院,担任过知府以及转运使等官职,死后被赐谥号“忠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
(2)陛下罢竦而用琦、仲淹,士大夫贺于朝,庶民歌于路,至饮酒叫号以为欢。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性重厚方正,动遵礼法。父岳,后唐太常卿。七岁能属文,善楷隶。清泰中,为左拾遗。以母老乞归就养,改监察御史。晋初,入为主客员外郎。少帝领开封尹,奏为巡官,命典文翰。少帝即位,拜刑部郎中,赐金紫。初,岳仕后唐,尝居内署,至是温叟复居斯任,时人荣之。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温叟实无私,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
宋初,改刑部。建隆元年,拜御史中丞。丁内艰,退居西洛,旋复本官。三年,兼判吏部铨。一日晚归由阙前,太祖方与中黄门数人偶登明德门西阙,前驺者潜知之,以白温叟。温叟令传呼如常过阙。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太祖善之。宪府旧例,月赏公用茶,中丞受钱一万,公用不足则以赃罚物充。温叟恶其名不取。任台丞十二年,屡求代。太祖难其人,不允。开宝四年被疾,太祖知其贫,赐器币,数月卒,年六十三。
太宗在晋邸,闻其清介,遣吏遗钱五百千,温叟受之,贮厅西舍中,令府吏封署而去。明年重午,又送角黍、执扇,所遣吏即送钱者,视西舍封识宛然,还以白太宗。太宗曰:“我钱尚不用,况他人乎?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命吏辇归邸。是秋,太宗侍宴后苑,因论当世名节士,具道温叟前事,太祖再三赏叹。
雍熙初,子炤罢徐州观察推官待选,以贫诣登闻求注官。及引对,太宗问谁氏子,炤以温叟对。太宗愀然,召宰相语其事,且言当今大臣罕有其比。因问:“炤当得何官?”宰相言:“免选以为厚恩。”帝曰:“其父有清操,录其子登朝,庶足示劝。”擢炤太子右赞善大夫。炳、烨并进士及第。
(《宋史•刘温叟传》)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太祖善之 认为……好 善万物之得时 称赞 
素善留侯张良  与……交好 泠然善也 好、美好
B.及引对 招致 召见 引壶觞以自酌 取来、 举起
控蛮荆而引瓯越 连接     恭疏短引 序
C.免选以为厚恩 作为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飞翔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介词 因为 为天下笑    表被动,“被”
D.其苦节愈见 看见  君若既见录 表被动 “被”
所赖君子见机 洞察、明察     图穷而匕首见 显现、露出来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
B.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
C.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
D.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
【小题3】下列对选文及教材一些有关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说刘温叟“七岁能属文,善楷隶”,这里的“楷隶”指的是“汉字七体”(汉字书写形体演变的七种体式)中的“楷书”和“隶书”。
B.第二段说“一日晚归由阙前”,“ 阙”是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可指“宫殿”,如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说“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也常用来借指“朝廷”,如“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C.庄子《逍遥游》一文中“御六气之辩”中的“六气”指的是阴、阳、风、雨、晦、明。
D.李密《陈情表》一文中“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的“秀才”是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考试中的“秀才”含义相同。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温叟性情方正,聪慧过人。他七岁就能写文章,擅长楷书、隶书,后来在任御史中丞时,因为母亲去世,退居西洛,不久恢复了旧官。
B.刘温叟唯才是举,公正无私。他负责科举时,有人诬陷,皇帝怒将其录取进士中的十二人免职;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十二个人都是有才华的。
C.刘温叟正直廉洁,抵制腐败。御史府的规矩,每月赏给公用茶,御史中丞得钱一万,公用不足可以用罚物补充,刘温叟对中丞不满,因而不取用。
D.刘温叟清廉传家,受到嘉奖。他的儿子被罢官待选,因家贫到朝廷请求审查劳绩授予官职;朝廷免除其子待选作为厚恩,并将他提升为太子右赞善大夫。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岳仕后唐,尝居内署,至是温叟复居斯任,时人荣之。
(2)“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命吏辇归邸。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宗悫,字元干,南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不富贵,即破我家矣。”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拒贼,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义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独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江夏王义恭为征北将军、南兖州刺史,悫随镇广陵。元嘉二十二年,伐林邑,悫自奋请行。义恭举悫有胆勇,乃振武将军,为安西参军萧景宪军副,随交州刺史檀和之围区粟城。林邑遣将范毗沙达来救区粟,和之遣偏军拒之,为贼所败。又遣悫,悫乃分军为数道,偃旗潜进,讨破之,拔区粟,入象浦。林邑王范阳迈倾国来拒,以具装被象,前后无际,士卒不能悫曰吾闻狮子威服百兽乃制其形与象相御象果惊奔众因溃散遂克林邑收其异宝杂物不可胜计悫一无所取衣栉萧然文帝甚嘉之。二十年,孝武伐元凶,以悫为南中郎谘议参军,领中兵。孝武即位,以为左卫将军,封洮阳侯,功次柳元景。孝建中,累迁豫州刺史,监五州诸军事。先是,乡人庾业,家甚富豪,方丈之膳,以待宾客;而悫至,设以菜菹粟饭,谓客曰:“宗军人,惯啖粗食。”悫致饱而去。至是,业为悫长史,带梁郡,悫待之甚厚,不以前事为嫌。大明三年,竟陵王诞据广陵反,悫表求赴讨,乘驿诣都,面受节度,上停舆慰勉。悫耸跃数十,左右顾盼,上之。及行,隶车骑大将军沈庆之。初,诞诳其众云:“宗悫助我。”及悫至,跃马绕城呼曰:“我宗悫也!”事平,入为左卫将军。五年,从猎堕马,脚折不堪朝直,以为光禄大夫,加金紫。悫有佳牛堪进御,官买不肯卖,免官。明年,复职。废帝即位,为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卒,赠征西将军,谥曰肃侯。

(节选自《宋书•宗悫传》)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卒不能   当:抵挡B.乃振武将军 除:废除
C.左右顾盼,上之 壮:钦佩D.官买不肯卖,免官   坐:因此获罪
【小题2】下列对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悫曰/吾闻狮子威/服百兽/乃制其形/与象相御/象果惊奔/众因溃散/遂克林邑/收其异宝杂物不可胜计/悫一无所取/衣栉萧然/文帝甚嘉之/
B.悫曰/吾闻狮子威服百兽/乃制其形/与象相御/象果惊奔/众因溃散/遂克林邑/收其异宝杂物/不可胜计/悫一无所取/衣栉萧然/文帝甚嘉之/
C.悫曰/吾闻狮子威/服百兽/乃制其形与/象相御/象果惊奔/众因溃散/遂克林邑收/其异宝杂物/不可胜计/悫一无所取/衣栉萧然/文帝甚嘉之/
D.悫曰/吾闻狮子威服百兽/乃制其形与/象相御/象果惊奔/众因溃散/遂克林邑/收其异宝杂物不可胜计/悫一无所取/衣栉萧然/文帝甚嘉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悫年少志大。叔父问他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但他不愿“以文义为业”,平时纵任意气,喜欢武艺,因此乡里人对其并不赞赏。
B.宗悫作战有勇有谋。元嘉年间,征伐林邑,宗悫自告奋勇请求参加,在作战中善于思考,仿制狮子形状大破敌军“大象阵”,战功显赫。
C.宗悫不仅廉洁,而且耿直。攻占林邑,面对珍奇异宝,他一无所取;官府要买他的“佳牛”进贡皇上,他执意不肯,并因此获罪被免去官职
D.宗悫同乡庾业家甚富有,招待客人多用美味佳肴,而对宗悫却只是酸菜、糙米饭。宗悫任豫州刺史后,不计前嫌,反而举荐他任长史。
【小题4】将下面的文言文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独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