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继勋,大名元城人。周祖领镇,选隶帐下。广顺初,补禁军列校,累迁至虎捷左厢都指挥使、领永州防御使。显德初,迁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领昭武军节度。岁余,改领曹州。世宗亲征淮上令继勋领兵屯寿州城南进洞屋云梯以攻其城继勋怠于守御为其所败死者数万梯屋悉皆被焚。召归阙,出为河阳三城节度。议者以为失责帅之义。及再幸寿春回,左授继勋右武卫大将军,又以其掌书记陈南金裨赞无状,并黜之。显德四年冬,复从世宗南征,及次迎銮,即命继勋帅黑龙船三十艘于江口滩,败吴兵数百,获战船二艘,以功迁左领军卫上将军。宋初,加检校太尉。太祖平泽、潞,继勋朝于行在,即以为昭义军节度。是秋,率师入河东,燔平遥县,俘获甚众。建隆二年冬,又败并军千余人,斩首百余级,获其辽州刺史傅延彦及弟延勋来献。乾德二年,诏与康延沼、尹训率步骑万余攻辽州,太原将郝贵超领兵来援,战于城下,继勋大败之。州将杜延韬危蹙,与拱卫都指挥使冀进、兵马都监供奉官侯美籍部下兵三千送款于继勋。即遣内供奉官都知慕容延忠入奏,诏褒之。未几,并人诱契丹步骑六万人来取辽州,复遣继勋与罗彦瑰、郭进、曹彬等领六万众赴之,大破契丹及太原军于城下。开宝二年,太祖亲征河东,命继勋为行营前军都部署。驾至城下,分军四面,继勋栅其南。三年春,移镇大名。太平兴国初,加兼侍中。俄以疾求归洛阳,许之,赐钱千万、白金万两。是秋,上表乞骸骨,拜太子太师致仕,朝会许缀中书门下班。寻卒,年六十二,赠中书令。
(节选自《宋史·李继勋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宗亲征/淮上令继勋领兵屯寿州城南/进洞屋云梯/以攻其城/继勋怠于守御/为其所败死者/数万/梯屋悉皆被焚/
B.世宗亲征淮上/令继勋领兵屯寿州城南/进洞屋云梯/以攻其城/继勋怠于守御/为其所败死者/数万/梯屋悉皆被焚/
C.世宗亲征/淮上令继勋领兵屯寿州城南/进洞屋云梯/以攻其城/继勋怠于守御/为其所败/死者数万/梯屋悉皆被焚/
D.世宗亲征淮上/令继勋领兵屯寿州城南/进洞屋云梯/以攻其城/继勋怠于守御/为其所败/死者数万/梯屋悉皆被焚/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领指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判也指高位兼低职,而守则指低职代理高职。
B.阙为帝王宫廷大门外对称的高台,有装饰、瞭望等作用,借指皇帝居处或朝廷,如“朝天阙”。
C.显德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D.赠,古代朝廷敕令国史馆表彰功臣或其先人的事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继勋被周太祖发现并重用。周太祖领兵时,把他选用在军中,后来频繁升任官职并兼任官职。
B.李继勋在周世宗时仕途坎坷。在寿州被打败,出京任河阳三城节度使,后又贬为右武卫大将军;南征有功,升迁为左领军卫上将军。
C.乾德二年,皇帝下诏命令李继勋等人率军进攻辽州,他们与救援守军的太原将领郝贵超在城下交战,李继勋大败敌军,迫使辽州将领杜延韬送了很多钱财给他。
D.太平兴国初年秋天,李继勋上表请求退休,皇帝授任他为太子太师职退休,朝会时可以站在中书门下班列之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秋,率师入河东,燔平遥县,俘获甚众。
(2)俄以疾求归洛阳,许之,赐钱千万、白金万两。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28 03:01: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壁字季章。父焘,典国史。壁少英悟,日诵万余言,属辞精博。孝宗尝问焘:“诸子孰可用?”焘以壁对。召试,为正字。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时韩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壁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至毋轻出而苟沮大臣或以沮兵议忤侂胄得罪贬,壁论待敌先发,然后应之。侂胄意不怿。壁度力不能回,乃入奏:“自秦桧首倡和议,使父兄百世之仇不复开于臣子之口。愚以为宜亟贬秦桧,示天下以仇耻必复之志,则君臣上下奋励振作,拯溃民于残虐,湔祖宗之宿愤。在今日举而措之,无难矣。”疏奏,秦桧坐追王。议者谓壁言虽公,特以迎合侂胄用兵之私而已。金遣使来,微示欲和意。丘①以闻,壁贻书,俾遣小使致书金帅求成。金帅报书以用兵首谋指侂胄,侂胄大恚,不复以和为意。壁言:“苟利社稷,固难执一。”侂胄不听,用兵之意益急。 壁方与共政,或劝其速去,毋与侂胄分祸,壁曰:“嘻,国病矣,我去谁适谋此?”后侂胄被诛,御史叶时论壁反复诡谲,削三,谪居抚州。越四年,复除知遂宁府,未至,而溃兵张福入益昌,戕王人,至遂宁,壁传檄谕之,福等读檄泣下,约解甲降。会官军至挑贼,贼忿,尽燔其城。顾府治曰:“李公旦夕来居,此其勿毁。”壁驰书大将张威,使调兵士来战。威夜遣人叩门,言曰:“贼垒坚不可破,将选死士,梯而登,以火攻之。”壁曰:“审尔,必多杀士卒,盍先断贼汲路与粮道,使不得食,即自禽矣。”以长围法授之,威用其谋,贼遂平。壁嘉定十五年六月卒,谥文懿。壁嗜学如饥渴,群经百氏搜抉靡遗,于典章制度尤综练。为文隽逸,所著有《雁湖集》一百卷、《涓尘录》三卷等。
(选自《宋史•李壁传》,有删改)
①丘,人名,指丘宗山。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时韩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壁/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至/毋轻出而苟沮
B.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时韩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壁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至/毋轻出而苟沮
C.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时/韩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壁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至毋轻出/而苟沮
D.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时/韩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壁/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至/毋轻出而苟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卿,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也可以是君对臣的称谓或夫妻、朋友间的爱称。
B.爵是君主国家贵族封号,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C.秩,指官吏的俸禄,也指官吏的官阶、品级,文中“削三秩”指李壁被贬官三级。
D.嘉定,孝宗都是年号,是古代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壁聪颖好学,著作颇丰。他年轻时每天诵读一万多字,所写的文章精当广博;求学如饥似渴,涉猎广泛,撰有多部著作。
B.李壁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他先是反对韩侂胄草率用兵,后因估计自己的力量不能挽回出兵局面,又建议贬斥秦桧以振奋人心。
C.李壁勇于担当,不怕担责。他和韩侂胄共同执掌朝政,韩侂胄执意用兵,他不顾他人劝阻,与韩侂胄一起出兵,兵败后被贬居抚州。
D.李壁精于谋略,平定贼兵。平定贼兵的过程中,他调兵遣将,反对火攻,建议采取断汲路与粮道的长围之法,最后贼兵被平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金遣使来,微示欲和意。丘以闻,壁贻书,俾遣小使致书金帅求成。
(2)审尔,必多杀士卒,盍先断贼汲路与粮道,使不得食,即自禽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游仲鸿字子正,果之南充人。淳熙二年进士第。李昌图总蜀赋,辟籴买官,奇其才,曰:“吾董饷积年,惟得一士。”昌图召入,首荐之,擢四川制置司干办公事。叙州董蛮犯犍为境,宪将合兵讨之,仲鸿请行。诘其衅端,以州负马直也,乃使人谕蛮曰:“归俘则还马直,不然大兵至矣。”蛮听命,仲鸿受其降而归。知中江县,总领杨辅檄置幕下。时关外营田凡万四千顷,亩仅输七升。仲鸿建议,请以兵之当汰者授之田,存赤籍,迟以数年,汰者众,耕者多,则横敛一切之赋可次第以减。辅然之。赵汝愚在枢密,谓仲鸿直谅多闻,访以蜀中利病。光宗以疾久不朝重华宫,仲鸿遗汝愚书,曰:“大臣事君之道,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既不死,曷不去?”汝愚既拜右丞相,以仲鸿久游其门,辟嫌不用。初,汝愚之定策也,知阁韩僥胄颇有劳,望节钺,汝愚不与。僥胄方居中用事,恚甚。汝愚迹已危。汝愚以淮东、西总赋积弊,奏遣仲鸿核实。仲鸿曰丞相之势已孤,不忧此而顾忧彼耶?”改监登,亨院以行。监察御史胡纮希傀胄意,诬汝愚久蓄邪心,谓朝士 中有推其宗派,指仲鸿也。初欲直书仲鸿名同台张孝伯见之曰书其名则窜矣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此人沉埋六院且二年心迹可察卒不书其名吴曦叛,宣抚司幕官薛绂访仲鸿于果山,仲鸿对之泣,指案上一编书示绂曰:“开禧丁卯正月游某死。”谓家人曰:“曦逼吾死,即填其日。”宣抚使程 松已大弃其师遁。松至,仲鸿谓绂曰:“宣威肯留,则吾以积奉二万缗犒兵,护宣威之成都。”松不顾而去。未几,曦诛。乞休致。,年七十八。
(选自《宋史·游仲鸿传》,有删改)
注①恚:生气。②宣威:指程松。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欲直书仲鸿名/同台张孝伯见之曰/书其名则窜矣/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此人/沉埋六院且二年/心迹可察/卒不书其名/
B.初/欲直书仲鸿名/同台张孝伯见之曰/书其名则窜矣/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此人/沉埋六院且二年心迹/可察/卒不书其名/
C.初/欲直书仲鸿名/同台张孝伯见之曰/书其名则窜矣/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此人沉埋六院且二年心迹/可察/卒不书其名/
D.初/欲直书仲鸿名/同台张孝伯见之曰/书其名则窜矣/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此人沉埋六院且二年/心迹可察/卒不书其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外,指山海关以东或嘉峪关以西。秦朝等定都陕西,又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为关外。
B.辟嫌,指官场回避。官员回避制度在不同朝代内容也有所不同,有地区回避、亲属回避等。
C.节,文中指古代朝廷传达命令、调军等的一种凭证;钺,兵器。节钺,文中是权力的象征。
D.登闻鼓:为畅通言路,古代统治者在朝堂外悬鼓,专供官员击鼓上闻,到朝堂陈述谏议。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游仲鸿被人赏识,获得信任。他考中进士,开始做官,李昌图征召他任职,认为他是个人才,并推荐给朝廷;赵汝愚赞赏他,后来还向他咨询政事。
B.游仲鸿恪尽职守,富有才智。蛮人侵犯犍为,他请求前往,使蛮人投降;他在杨辅手下任职,就营田问题向杨辅提出合理的建议,得到杨辅认同。
C.游仲鸿担忧别人,遭到打压。他与赵汝愚长期交往,在赵汝愚危急之时予以提醒;赵汝愚曾经得罪韩侘胄,韩侘胄仗势打击报复,说赵汝愚和游仲鸿搞宗派。
D.游仲鸿忠于朝廷,痛恨叛贼。吴曦反叛,他对前来拜访他的薛绂和家人誓言以死效忠朝 廷,并表示,如果程松留下抗击叛贼,他要用积蓄犒赏士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诘其蛑端,以州负马直也,乃使人请蛮曰:“归俘则还马直,不然大兵至矣。”
(2)大臣事君之道,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既不死,曷不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济字巨川。其先真定人,父恕,后唐时童子及第,开宝中,知秀州。会盗起,城陷,为盗所杀,将并害济。济伏柩号恸,谓贼曰:“吾父已死,吾安用生为,但恨力不能杀汝,以报父仇尔!”贼义之,舍去。济携父骨匿山谷间。既而官军大集,济脱身谒其帅朱乙,陈讨贼之计。乙嘉之,遗以束帛,奏假驿置遣归。再调胙城尉,徙临河主簿。转运使王嗣宗被诏举法官,以济名闻。改刑部详覆官、通判镇州。牧守多勋旧武臣倨贵陵下济未尝挠屈戍卒颇恣暴不法夜或焚民舍为盗。一夕,报有火,济部壮士数十潜往侦伺,果得数辈并所盗物,即斩之。驰奏其事,太宗大悦。召判登闻鼓院,拜监察御史。上陈统天下之术、节民物之道,大者有十。其言切于时,词多不载。景德初,徙知河中府。三年,判司农寺。时周伯星见,济乘间言曰:“昔唐太宗以丰年为上瑞。臣愿陛下日慎一日,居安虑危,则天下幸甚。”受诏与刘综改定茶法,颇易旧制,由是忤丁谓、林特、刘承规辈,因与王钦若迭诋訾之。四年,拜本曹郎中,出知杭州。郡城西有钱塘湖,岁久湮塞。济命工浚治,增置斗门,以备渍溢之患,民颇利之。大中祥符三年,徙知洪州,兼江南西路安抚使。属岁旱民饥,躬督官吏为糜粥,日亲尝而给之;录饥民为州兵,全活甚众。是岁卒,年五十九,遗奏大旨以进贤退谀佞、罢土木不急之费为言。济颇涉经史,好读《左氏春秋》,性刚直,无所畏避。少时,深州刺史念金锁一见器之,且托后于济。金锁没,济抚其孤,援寘禄仕。素与内臣裴愈有隙,愈坐事,上怒甚,命宪府鞫之,济适知杂事,力为辨理,遂获轻典。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三》,有删改)

(注) 周伯星:星名,有象征祥瑞和灾凶两种说法,此处象征祥瑞。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牧守多勋旧/武臣倨贵陵下/济未尝挠屈/戍卒颇恣暴/不法/夜或焚民舍为盗
B.牧守多勋旧武臣/倨贵陵下/济未尝挠屈戍卒/颇恣暴不法/夜或焚民舍为盗
C.牧守多勋旧/武臣倨贵陵下/济未尝挠屈/戍卒颇恣暴不法/夜或焚民/舍为盗
D.牧守多勋旧武臣/倨贵陵下/济未尝挠屈/戍卒颇恣暴不法/夜或焚民舍为盗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子,此处指童子科考试。童子科是古代选拔神童的制度,汉代已有,开始以荐举为主,后来增加了考试,能够通过考试的神童称为童生。
B.疏,是古代臣下向帝王进言的奏章的一种,用以向帝王陈述意见或进行说明,也可以用来陈情,与对经书作注解的注疏不同。
C.大中祥符是宋代的一个年号。在我国历史上,一个帝王在位期间不一定只用一个年号,一个年号也不一定只有一个帝王使用。
D.《左氏春秋》是为《春秋》作注解的一部史书,在古代典籍中,隶属于四大部类中的经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秀州城被盗贼攻陷后,王济的父亲被杀,王济不顾个人安危,大义凛然,怒斥盗贼,盗贼不仅没有杀他,反而认为王济有义节而放了他。
B.王济正直有为,受到朝廷赏识,被朝廷召入判登闻鼓院,授予监察御史的重要职务。王济曾上书陈述治理天下、节省百姓物力的十点决策,建议切合时政。
C.王济颇有政绩,在杭州任职时,兴修水利,百姓获利很多;在洪州任职时,遇到旱灾,亲自为百姓煮粥,录用灾民做州兵,许多人得以度过饥荒。
D.王济在年轻时,曾深受深州刺史念金锁的器重,在念金锁死后,王济完成当年念金锁的嘱托抚养他的后代,并帮助他的后代走上了仕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受诏与刘综改定茶法,颇易旧制,由是忤丁谓、林特、刘承规辈,因与王钦若迭诋訾之。
(2)素与内臣裴愈有隙,愈坐事,上怒甚,命宪府鞫之,济适知杂事,力为辨理,遂获轻典。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叶梦得,字少蕴,苏州吴县人。嗜学蚤成,多识前言往行,谈论亹亹不穷。用蔡京荐,召对。上异其言,特迁祠部郎官。大观初,京再相,向所立法度已罢者复行。梦得言:“《周官》太宰以八柄诏王驭群臣,所谓废置赏罚者,王之事也,太宰得以诏王而不得自专。”上喜曰:“迩来士多朋比媒进,卿言独无观望。”遂除起居郎。时用事者喜小有才,梦得言:“自古用人必先辨贤能。贤者,有德之称;能者,有才之称。故先王常使德胜才,不使才胜德。愿继今用人以有德为先。”二年,累迁翰林学士,极论士大夫朋党之弊,专于重内轻外,且乞身先众人补郡。政和五年,移帅颍昌府,发常平粟振民,常平使者刘寄恶之。宦官杨戬用事,寄括部内,得常平钱五十万缗,请籴粳米输后苑以媚戬。戬委其属持御笔来,责以米样如苏州。梦得上疏极论颍昌地力与东南异,愿随品色。时旁郡纠民输镪就籴京师,怨声载道,独颍昌赖梦得得免。李彦括公田,以黠吏告讦,籍郏城、舞阳隐田数千顷,民诣府诉者八百户。梦得上其事,捕吏按治之,郡人大悦。逮高宗驻跸扬州,迁翰林学士兼侍读,除户部尚书。陈待敌之计,因请上南巡,阻江为险,以备不虞。既而帝驻跸杭州迁尚书左丞奏监司州县擅立军期司掊敛民财者宜罢上逾以兵食三事最大当择大臣分掌门下侍郎颜岐、知杭州康允之皆嫉梦得。海寇朱明猖獗,诏梦得挟御前将士便道之镇,或招或捕,或诱之相戕,遂平寇五十余群。然颇与监司异议,上章请老。绍兴十八年,卒湖州,赠检校少保。
(节选自《宋史·叶梦得传》)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而/帝驻跸杭州/迁尚书左丞/奏监司州县擅立军期司/掊敛民财者/宜罢/上谕/以兵食二事最大/当择大臣分掌/
B.既而/帝驻跸杭州/迁尚书左丞/奏监司州县擅立军期司掊敛民财者/宜罢上谕/以兵食二事最大/当择大臣分掌/
C.既而/帝驻跸杭州/迁尚书左丞/奏监司州县擅立军期司/掊敛民财者/宜罢上谕/以兵食二事最大/当择大臣分掌/
D.既而/帝驻跸杭州/迁尚书左丞/奏监司州县擅立军期司掊敛民财者/宜罢/上谕以兵食二事最大/当择大臣分掌/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对,指古代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
B.用事,凭感情、意气行事,此处指杨戬随心所欲、肆意妄为。
C.镪,钱贯,即穿钱的绳子,引申为成串的铜钱,也泛指钱币、银子或银锭。
D.驻跸,帝王出行中途停留暂住,此处指高宗出行途中暂停小住扬州。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梦得学识渊博,为人耿介不阿。他对前人言行有大量的了解,谈论起来滔滔不绝;虽然因为蔡京的举荐被皇上特意提升,但是他却不迎合蔡京。
B.叶梦得以德为先,重视地方职位。当时日执政者喜欢稍有才干的人,叶梦得认为德胜过才,对士大夫争先恐后补任郡职的做法提出批评。
C.叶梦得体恤民艰,尽力照顾百姓。在颖昌府任职后,他发放常平粮食赈济郡民;面对杨戕的不合理要求,他上疏竭力陈情,使颍昌郡免于赴外买粮。
D.叶梦得远虑忧患,平寇勇谋兼备。他请求皇上南巡,以长江为天险,以备不测;他带将士镇压海寇,善用计策,平定五十余群强盗。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观初,京再相,向所立法度已罢者复行。
(2)李彦括公田,以黠吏告讦,籍郏城、舞阳隐田数千顷,民诣府诉者八百户。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曾肇,字子开,举进士,调黄岩簿,擢崇文校书兼国子监直讲、同知太常礼院。太常自秦以来,礼文残缺,先儒各以臆说,无所稽据。肇在职,多所厘正。兄布以论市易事被责,亦夺肇主判。滞于馆下,又多揣旨窥伺①者,众皆危之,肇恬然无愠。元祐初,为中书舍人。门下侍郎韩维奏范百禄事,太皇太后以为谗毁,出守邓。肇言:“维为朝廷辨邪正是非,不可以疑似逐。”不草制。四年,春旱,有司犹讲春宴。肇同彭汝砺上疏曰:“相与饮食燕乐,恐无以消复天变。”翌日,有旨罢宴。蔡确贬新州,肇先与汝砺相约极论。会除给事中,汝砺独封还制书,言者谓肇卖友,略不自辨。肇在礼院时,启亲祠北郊之议。是岁当效,肇坚抗前说,既而合祭天地,乃自劾,改刑部。请不已,出知徐州,徒江宁府。帝亲政,更用旧臣,数称肇议礼,趣入对。肇言:“宜于此时选忠信端起之士,置诸近班,以参谋议,备顾问。与夫深处法官,亲近暬御②,其损益相去万万矣。”贵近恶其语,出知瀛州。徽宗即位,复召为中书舍人。日食四月晦,当降诏求言。肇具述帝旨,诏下,投匦③者如织。章惇恶之,欲因事去肇,帝不听。布之拜相,肇适当制,国朝学士弟草兄制,唯韩维与肇,为衣冠荣。建中靖国元年,太史奏日又当食四月。肇请对言:“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也以塞天变”言发涕下,帝悚然顺纳。崇宁初,落职,谪知和州。四年,归润而卒,年六十一。肇天资仁厚,而容貌端严,自少力学,博览经传,为文温润有法。更十一州,类多善政。绍兴初,谥曰文昭。
(节选自《宋史•曾肇传》)
【注】①窥伺:暗中查看(有所图谋)。②暬御:左右亲近的小臣。③投匦:臣民向皇帝上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也/以塞天变/
B.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也/以塞天变/
C.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也/以塞天变/
D.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也/以塞天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子监,中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经传,原指经典和注释、阐述经义的著作,后来泛指比较重要的古书。
C.衣冠,“衣”指衣服,“冠”指帽子。“衣冠”指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
D.“晦,农历每月月初。古人用“晦”“朔”“望”“既望”等名称来标识日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肇博览群书,熟悉礼制。他努力学习,广泛阅览;太常礼院从秦朝以来文献残缺,他做了许多工作,关于礼制的见解多年后仍然受到肯定。
B.曾肇刚毅正直,敢于直言。太皇太后认为韩在诬陷范,他说韩维明辨正邪,拒绝起草命令;春旱时官吏饮宴,他同彭汝砺上疏请求延期举行。
C.曾肇稳重自持,处事冷静。他受兄长牵连被撤官,但并不钻营,平和淡定;为蔡确辩护一事,谏官认为他出卖朋友,他也不为自己辩解。
D.曾肇忠诚国事,屡遭排挤。他建议选拔贤良,不要亲信近臣,结果被排挤出京;起草诏令征求臣民意见,招致章惇厌恶,想借机打击他。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滞于馆下,又多揣旨窥伺者,众皆危之,肇恬然无愠。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