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章惇,字子厚,豪俊,博学善属文。进士登名,耻出侄衡下,委敕而出。再举甲科,调商洛令。与苏轼游南山,抵仙游潭,潭下临绝壁万仞,横木其上,惇揖轼书壁,轼惧不敢书。惇平步过之,垂索挽树,摄衣而下,以漆墨濡笔大书石壁曰:“苏轼、章惇来。”既还,神彩不动,轼拊其背曰:“君他日必能杀人。”惇曰:“何也?”轼曰:“能自判命者,能杀人也。”惇大笑。
元丰三年,拜参知政事。朱服为御史,惇密使客达意于服,为服所白。惇父冒占民沈立田,立遮诉惇,惇系之开封。坐二罪,罢知蔡州,又历陈、定二州。五年,召拜门下侍郎。丰稷奏曰:“官府肇新而惇首用,非稽古建官意。”稷坐左迁。谏官赵彦若又疏惇无行,不报。
初,神宗用王安石之言,开熙、河,谋灵、夏,师行十余年不息。迨闻永乐之败神宗当宁恸哭循致不豫故元祐宰辅推本其意专务怀柔远国西夏请故地以非要害城砦还之。惇以为蹙国弃地,罪其帅臣,遂用浅攻挠耕之说,肆开边隙,绝夏人岁赐,进筑汝遮等城,陕西诸道兴役五十余所,败军覆将,复弃青唐,死伤不可计。知天下怨己,欲塞其议,请诏中外察民妄语者论如律。优立赏逻,告讦之风浸盛。民有被酒狂讹者,诏贷其死,惇竟论杀之。用刑愈峻,然不能遏也。
为山陵使,灵举陷泽中,逾宿而行。言者劾其不恭,罢知越州,寻贬武昌军节度副使、潭州安置。右正言任伯雨论其欲追废宣仁后,又贬雷州司户参军。初,苏辙谪雷州,不许占官舍,遂僦民屋,惇又以为强夺民居,下州追民究治,以僦券甚明,乃已。至是,惇问舍于是民,民曰:“前苏公来,为章丞相几破我家,今不可也。”徙睦州,卒。惇敏识加人数等,穷凶稔恶,不肯以官爵私所亲,四子连登科,独季子援尝为校书郎,余皆随牒铨仕州县,讫无显者。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三十》)
【小题1】下列各句中对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惇揖轼书壁,轼惧不敢书  揖:作揖,拱手相请
B.能自判命者,能杀人也    判:判定,判别
C.遂僦民屋,惇又以为强夺民居   僦:租赁
D.惇敏识加人数等  加:超出,超过
【小题2】下列各项中关于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迨闻永乐之败/神宗当宁/恸哭循致不豫/故元祐/宰辅推本/其意专务怀柔远国/西夏请故地/以非要害城砦/还之
B.迨闻永乐之败/神宗当宁恸哭/循致不豫故/元祐宰辅推本/其意专务怀柔远国/西夏请故地/以非要害/城砦还之
C.迨闻永乐之败/神宗当宁恸哭/循致不豫/故元祐宰辅推本其意/专务怀柔远国/西夏请故地/以非要害城砦/还之
D.迨闻永乐之败/神宗当宁/恸哭循致不豫/故元祐宰辅推本/其意专务怀柔远国/西夏请故地/以非要害/城砦还之
【小题3】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章惇才能出众,行事激进。章惇势大才高,学问广博精深,善于写文章。考中进士,因耻于排名在他的侄子章衡之下,扔掉敕诰离开京城。
B.章惇行事果决,深得信任。元丰五年,朝廷诏章惇入朝,委以重任。官员丰稷、赵彦若先后上疏反对,前者受到了降职处分,后者受到了朝廷的叱责。
C.章惇凶残跋扈,独断专行。章惇力主对西夏用兵,制造边境矛盾,在多处发动战争,军队战败,国土沦丧,致使民怨沸腾。
D.章惇执拗偏狭,不近人情。章惇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对自己旧时朋友的兄弟痛加打击,即使是他的儿子们他也不愿私受官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朱服为御史,惇密使客达意于服,为服所白。
(2)知天下怨己,欲塞其议,请诏中外察民妄语者论如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28 03:16: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常同,字子正,邛州临邛人,绍圣御史安民之子也。登政和八年进士第。靖康初,除大理司直。高宗南渡,辟浙帅机幕。建炎四年,诏:“故监察御史常安民,抗节刚直,触怒权臣,摈斥至死。今其子孙不能自振,朕甚悯之。”召同至行在,至则为大宗丞。绍兴元年,乞郡,得柳州。三年,召还,首论朋党之祸:“朋党之结盖缘邪正不分但观其言行之实察其朋附之私则邪正分而朋党破矣愿陛下始终主张善类勿为小人所惑。”时韩世忠屯镇江,刘光世屯建康,以私忿欲交兵。同奏曰:“昔汉诸侯王有过,犹责师傅,今两军幕属赞画无状,乞先黜责。”上以章示两军。吕颐浩再相,同论其十事,且曰:“陛下未欲遽罢颐浩者,岂非以其有复辟之功乎?臣谓功出众人,非一颐浩之力。”颐浩罢相。论张俊丧师失地,遂诏俊福州居住。同与辛炳在台同好恶,上皆重之。伪齐宿迁令张泽以二千人自拔来归,泗州守徐宗诚纳之,韩世忠以闻。朝论令世忠却泽等,而械宗诚赴行在。同奏,诏处来归者于淮南,释宗诚罪。张俊乞复其田产税役,令一卒持书瑞昌,而凌悖其令郭彦参,彦参系之狱。俊诉于朝,命罢彦参,同并封还二命。俄除集英殿修撰、知衢州,以疾辞。七年秋,以礼部侍郎召还。未数日,除御史中丞。车驾自建康回临安,同奏:“旋跸之初,去淮益远,宜遣重臣出按两淮,询人情利病,察官吏侵扰,纵民耕垦,勿收租税。数年之后,田野加辟,百姓足而国亦足矣。”乃遣枢密使王庶视师,同乞以此奏付庶,询究罢行。又言:“江、浙困于月桩钱,民不聊生。”上为减数千缗。同乞郡,除显谟阁直学士、知湖州。复召,请祠,诏提举江州太平观。绍兴二十年卒。  
(选自《宋史·卷三百七十六·列传第一百三十五》,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朋党之结盖缘/ 邪正不分/ 但观其言行之实/ 察其朋附之私则邪/ 正分而朋党破矣/ 愿陛下始终主张善类/ 勿为小人所惑
B.朋党之结/ 盖缘邪正不分/ 但观其言行之实/ 察其朋附之私/ 则邪正分而朋党破矣/ 愿陛下始终主张善类/ 勿为小人所惑
C.朋党之结/ 盖缘邪正不分/ 但观其言行之/ 实察其朋附之/ 私则邪正分/ 而朋党破矣/ 愿陛下始终主张善类/ 勿为小人所惑
D.朋党之结盖缘/ 邪正不分/ 但观其言行之/ 实察其朋附之私/ 则邪正分/ 而朋党破矣/ 愿陛下始终主张善类/ 勿为小人所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在,即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或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文中指天子所在的地方。
B.朋党,指同类的人以恶相济而结成的集团,后指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宗派。
C.诸侯,指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辖区内,诸侯独立于朝廷之外,掌握军政大权。
D.缗,指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又指成串的钱。一千钱为一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同因其父被授予官职。常同是已故监察御史常安民的儿子,常安民坚持节操、刚直不阿,因为触怒权贵而被排斥致死,皇帝出于怜悯,将他的儿子常同任命为大宗丞。
B.常同能透过现象分析根源。在韩世忠屯兵镇江、刘光世屯兵建康时,两人因为个人恩怨想要互相动用武力,常同就上奏皇帝说,这是他们二人的幕属挑拨造成的。
C.常同敢于弹劾同僚。在吕颐浩第二次担任宰相时,常同上书论说他的十件事情,最终吕颐浩被罢相;张俊损失军队、失守土地,常同上书论说,使他最终闲居福州。
D.常同关心民生。绍兴七年,皇帝回到临安,常同上书请求放任百姓耕种土地,不收田租赋税,后又上书说江、浙一带的百姓因为支应军费的问题,生活艰难,皇帝就有所减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未欲遽罢颐浩者,岂非以其有复辟之功乎?臣谓功出众人,非一颐浩之力。
(2)张俊乞复其田产税役,令一卒持书瑞昌,而凌悖其令郭彦参,彦参系之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官均,字彦衡,邵武人。神宗熙宁亲策进士,擢第二。元丰中,蔡确荐为监察御史里行。时相州富人子杀人,谳狱为审刑、大理所疑,京师流言法官窦莘等受赇。蔡确引猜险吏数十人,穷治莘等惨酷,无敢明其冤。均上疏言之,乞以狱事诏臣参治。坐是谪知光泽县。莘等卒无罪,天下服其持平。元祐右初,议者请兼用诗赋取士,宰相遂欲废经义。均言:“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自熙宁以来,京师百司有谒禁。均言:“以诚待人,则人思竭忠;以疑遇物,则人思苟免。愿除开封、大理外,余皆释禁,以明洞达不疑之意。”遂论青苗,以为有惠民之名而无惠民之实,有目前之利而为终岁之患,愿罢之而复为常平籴粜之法。又言官冗之弊,请罢粟补吏,减任子员,节特奏名之滥,增摄官之举数,抑胥史之幸进,以清入仕之源。又言:“治天下道二,宽与猛而已。宽过则缓而伤义,猛过则急而伤恩。术虽不同,其蠹政害民,一也。间者,监司务为惨刻,郡县望风趣办,不暇以便民为意。陛下临御,务从宽大,为吏者又复苟简纵弛,猛宽二者胥失。愿明诏四方,使之宽不纵恶,猛不伤惠,以起中和之风。”诏下其章。蔡确弟硕盗贷官钱以万计,狱既上,均论确为宰相,挟邪挠法,当显正其罪,以厉百官。张垛、李清臣执政,与正人异趣,相继击去之。监察御史张舜民论边事,因及宰相文彦博,舜民左迁。均言:“风宪之任许风闻,所以广耳目也。舜民之言是,当行之;其言非,当容之。愿复舜民职。”不从。致仕。卒,年七十八。

(节选自《宋史·上官均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
B.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
C.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
D.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里行,属官名,唐朝开始设置,宋代因袭,有监察御史里行、殿中里行等。
B.大理,即大理寺,我国古代官署名,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
C.临御,古代可以指皇帝开始治理国政或临幸至某地,文中指皇帝临幸至某地。
D.风宪,掌管风纪法度、检举弹劾百官、整治地方官吏作风的官职,亦称御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
A.上官均坚持公正,敢于直言进谏。蔡确推荐他为监察御史里行,他为法官窦莘等人上疏说明情况,请求下诏让大臣参与审理,被贬为光泽县县令。
B.上官均重视经义,言论切中时弊。宰相想废除经义科考试,上官均认为经术是以理为主的,是立世的根本;他指出要从根本上整治官员过多的弊端。
C.上官均考虑民生,主张宽猛相济。他认为青苗法没有带给百姓真正的实惠,应该恢复为常平籴粜之法;他认为为政要宽猛适宜,兴起中正和顺之风。
D.上官均刚直不阿,决不徇私枉法。审理蔡硕非法借贷官府钱币的案件,上官均不因其曾推荐自己为官而徇私,抨击他身为宰相,却伙同坏人枉法。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蔡确引猜险吏数十人,穷治莘等惨酷,无敢明其冤。
(2)间者,监司务为惨刻,郡县望风趣办,不暇以便民为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谷,字惟珍,颍州汝阴人。身长八尺,容貌魁伟。少勇力善射,以任侠为事,颇为乡人所困,发愤从学,年二十七,举进士,连辟华、泰二州从事。

开运二年秋,出为磁州刺史、北面水陆转运使。契丹入汴,少帝蒙尘而北,旧臣无敢候谒者,谷独拜迎于路,君臣相对泣下。谷曰:“臣无状,负陛下。”因倾囊以献。会契丹主发使至州,谷禽斩之,密送款于汉祖,潜遣河朔酋豪梁晖入据安阳,契丹主患之,即议北旋。会有告契丹以城中虛弱者,契丹还攻安阳,陷其城。谷自郡候契丹,遂见获。契丹主先设刑具,谓之曰:“尔何背我归太原?”谷曰:“无之。”契丹主因引手车中,似取所获文字,而谷知其诈,因请曰:“如实有此事,乞显示之。”契丹国制,人未伏者不即置死。自后凡诘谷者六次,谷词不屈。契丹主病,且曰:“我南行时,人云尔谓我必不得北还,尔何术知之?今我疾甚,如能救我,则致尔富责。”谷曰:“实无术,盖为人所陷耳。”谷气色不挠,卒宽之。

入拜左散骑常侍,俄权判开封府。时京畿多盗,中牟尤甚,谷诱邑人发其巢穴。有刘德舆者,梁时屡摄畿佐,居中牟,素有干材,谷即署摄本邑主簿。浃旬谷请侍卫兵数千佐德奥悉禽贼党其魁一即县佐史一御史台吏搜其家得金玉财货甚众自是行者无患俄迁工部侍郎。

显德初,从世宗征太原,遇贼于高平,匿山谷中,信宿而出,追及乘舆,世宗慰抚之。是岁,河大决齐、郓,发十数州丁壮塞之,命谷领护,刻期就功。显德五年夏,世宗平淮南回,赐谷钱百万、米麦五百、刍粟薪炭等。建隆元年,卒,年五十八。太祖闻之震悼,赠侍中。

(选自《宋史·李谷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浃旬/谷请侍卫兵数千/佐德舆悉禽贼党/其魁一即县佐史/一御史台吏/搜其家/得金玉财货甚众/自是行者无患/
B.浃旬/谷请侍卫兵数千佐德舆悉禽贼党/其魁一即县佐史/一御史台吏/搜其家得金玉/财货甚众/自是行者无患
C.浃旬/谷请侍卫兵数千佐德舆/悉禽贼党/其魁一即县佐史/一御史台吏/搜其家/得金玉财货甚众/自是行者无患
D.浃旬/谷请侍卫兵数千佐德舆/悉禽贼党/其魁一即县佐史/一御史台吏/搜其家得金玉/财货甚众/自是行者无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尘,古代常用于指天子、王公流亡受辱,文中指皇帝被俘。
B.京畿,指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亦称“畿辅”“畿甸”“京师”。
C.乘舆古代指天子和诸侯所乘坐的车子,文中代指世宗皇帝。
D.斛,古代计量粮食的量器,也用作容量单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谷折节向学。李谷在青少年时勇武有力擅长射箭,好行侠仗义,但得不到乡里人的理解,于是就发奋学习,终于在二十七岁考取了进士。
B.李谷忠心可鉴。在少帝蒙尘之时,只有李谷敢于迎接拜见,并在少帝面前深深自责,捐献出全部财产;后来又杀死契丹使者,秘密投诚汉祖。
C.李谷勇敢无畏。面对契丹主摆好刑具,李谷坚决不承认自己的背叛;面对契丹主的诘责,始终言词不变;面对契丹主的利诱,他也始终面色不改。
D.李谷善于谋划。他在任职开封府期间,为了治理中牟严重的盗匪情况,一是诱导本县的人告发贼人巢穴,一是再任用刘德舆为京畿僚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有告契丹以城中虚弱者,契丹还攻安阳,陷其城。
(2)是岁,河大决齐、郓,发十数州丁壮塞之,命谷领护,刻期就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景宪,字正国,河南人。以父师德任淮南转运副使。山阳令郑昉赃累巨万,亲戚多要人,景宪首案治,流之岭外,贪吏望风引去。徙京西、东转运使。王逵居郓州,专持官吏短长,求请贿谢如其所欲,景宪上其恶,编置宿州。熙宁初,为户部副使。韩绛筑抚宁、罗兀两城,帝命景宪往视。始受诏,即言城不可守,固不待到而后知也。未几,抚宁陷。至延安,景宪言:“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今朝廷令边郡召羌族,与之金帛、官爵,恐黠羌多诈,危急时或为内应,宜亟止之。”陕西转运司议,欲限半岁令民悉纳钱于官,而易以交子。景宪言:“此法可行于蜀耳,若施之陕西,民将无以为命。”其后卒不行。加集贤殿修撰,为河东都转运使。议者欲分河东为两,景宪言:“本路地肥硗相杂,州县贫富亦异,正宜有无相通,分之不便。”议遂寝。改知瀛州,上书言:“比岁多不登,民债逋欠。今方小稔,而官督使并偿,道路流言,其祸乃甚于凶岁。愿以宽假。”帝从之,仍下其事。元丰初年,知河阳。时方讨西南,景宪入辞,因言:“小丑跳梁,殆边吏扰之耳。且其巢穴险阻,若动兵远征,万一馈饷不继,则我师坐困矣。”帝曰:“卿言是也,然朝廷有不得已者。”明年,徙同州,以太中大夫卒,年七十七。景宪在仁宗朝为部使者,时吏治尚宽,而多举刺;及熙宁以来,吏治峻急,景宪反济以宽。方新法之行,不劾一人。居官不畏强御,非公事不及执政之门。自负所守,于人少许可,母卒,一夕须发尽白,世以此称之。

(节选自《宋史•张景宪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B.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C.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D.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路”是中国古代宋、元时的行政区域名称。在宋代时的“路”,相当于现代的“省”。
B.“户部”指隋唐到清末尚书省下辖的官署,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正长官为户部侍郎。
C.“蛮”是先秦非华夏民族的泛称之一﹐后泛指对我们古代南部民族的称呼,字面上有贬义。
D.“仁宗”为庙号。庙号起源早,古代帝王死后,据其生平事迹,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起的名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景宪为官正直,不畏权贵。郑昉贪赃数额巨大,虽然他亲戚多为显要之人,但张景宪依然揭发立案查办,把郑昉流放到岭外之地,震慑了其他贪官。
B.张景宪稳重周密,遇事谨慎。朝廷讨伐西南蛮,张景宪进言,如调动军队远征险阻之地,若粮饷不能接继,军队就要受困。张景宪就此事与皇帝有争执。
C.张景宪实事求是,关心百姓。陕西转运司建议限半年让百姓向官府交钱,而用纸币交子兑换。张景宪为百姓着想,认为此举可行于四川,不可行于陕西。
D.张景宪信念坚定,甚有孝道。不是公事,张景宪不到宰相门上,能对自己保持信念。母亲逝世,他一夜之间,须发尽白,人们以此称道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受诏,即言城不可守,固不待到而后知也。
(2)今方小稔,而官督使并偿,道路流言,其祸乃甚于凶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