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①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②。”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磔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磔(zhé):分裂。②避此人出一头地: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B.比冠:等到成年。古代男子十八岁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C.神宗:庙号即帝王的子孙在宗庙祭祀他时给他特立的名号,起源于商朝。此处“神宗”正是庙号。
D.《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
B.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特录他中乙科,并发出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C.苏轼调到徐州任知州时,恰逢黄河决口泛滥,他身先士卒,率领军民奋力抗洪,修筑长堤,最终保全了全城。
D.当初,宋太祖时实行差役制度,日久生弊。王安石担任宰相时改为免役制。后司马光担任宰相,知道免役的害处,却不知它的好处,想要恢复差役制。苏轼坚持己见,说两种制度都有弊端,司马光很不高兴。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17 10:22: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恩字泽之,开封人。以善射入羽林神宗阅卫士,挽强中的,且伟其貌,补供备库副使。为河州巡检,夏羌寇兰州,恩搏战城下,中两矢,拔去复斗,意气弥厉。迁泾原将。尝整军出万惠岭,士饥欲食恩倍道兼行众汹汹已而遇敌数万引兵先入壁井灶皆具诸将始服羌扣壁愿见恩单骑径出遥与语一夕羌引去

哲宗召见,语左右曰:“先帝时宿卫人,皆杰异如此。”留为龙、神卫都指挥使,迁马军都虞候。契丹使来,诏陪射,使者问:“闻泾原有王骑将,得无是乎?”应曰:“然。”射三发皆中,使以下相视皆叹息。

出为泾原副都总管,并护秦、渭、延、熙四路兵,城西安,筑临羌、天都十余垒。羌围平夏,诸校欲出战,恩曰:“贼倾国远寇,难以争锋,宜以全制其敝。彼野无所掠,必携,携而遇伏,必败。”乃先行万人设伏,羌既退师,果大获。

徽宗立,以卫州防御使徙熙河,改知渭州。括隐地二万三千顷,分弓箭士耕屯,为三十一部,以省馈饷。边臣献车战议,帝以访恩,恩曰:“古有之,偏箱、鹿角,今相去益远,人非所习,恐缓急难用。夫操不习之器,与敌周旋,先自败耳。”帝善其对。迁马步军都指挥使、殿前都指挥使、武信军节度使。

尝汰禁卒数十人,枢密请命都承旨覆视,恩言:“朝廷选三帅,付以军政,今去数十冗卒而不足信,即其他无可为者。”帝立为罢之。眷顾甚宠,赐居宅,又赐城西地为园囿。属疾,以检校司徒致仕。薨,年六十二,赠开府仪同三习。

(节选自《宋史·王恩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士饥欲食/恩倍道兼行/众汹汹已/而遇敌数万/引兵先入壁/井灶皆具/诸将始服/羌扣壁愿见/恩单骑径出/遥与语一夕/羌引去/
B.士饥欲食/恩倍道兼行/众汹汹已/而遇敌数万/引兵先入壁井/灶皆具/诸将始服/羌扣壁愿见/恩单骑径出/遥与语/一夕/羌引去/
C.士饥欲食/恩倍道兼行/众汹汹/已而遇敌数万/引兵先入壁井/灶皆具/诸将始服/羌扣壁愿见/恩单骑径出/遥与语一夕/羌引去/
D.士饥欲食/恩倍道兼行/众汹汹/已而遇敌数万/引兵先入壁/井灶皆具/诸将始服/羌扣壁愿见/恩单骑径出/遥与语/一夕/羌引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羽林:指禁卫军,取“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意,主要负责京城地区的治安。
B.夏羌:生活在我国西部古代少数民族,史载其王为夏禹,故后人称之为夏羌。
C.契丹:中国古代游牧民族之一,唐末建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为蒙古所灭。
D.三帅:(殿帅、马帅、步帅)是三衙长官的合称;三衙,是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恩箭术高超,声名远播异域。他因为善于射箭被选入羽林军,后来受到神宗的赏识而被授予官职;在泾原为将时,连契丹都知道他的大名。
B.王恩胆量过人,深谙用兵之策。羌人想和他对话,他单枪匹马直出营垒,与敌交谈;徽宗询问车战之事,王恩直言已经过时,不宜当下使用。
C.王恩才能杰出,深受皇帝重用。宋哲宗召见他,当着众人的面称赞他,并且把他留在身边担任龙、神卫都指挥使,后来又升任为马军都虞候。
D.王恩博古通今,明于历代战法。有人献策以车战制敌,王恩认为时势不同,士兵又不熟习车战,如果采用必会导致失败;皇帝认为他说得好。
【小题4】把文中画橫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神宗阅卫士,挽强中的,且伟其貌,补供备库副使。
(2)贼倾国远寇,难以争锋,宜以全制其敝。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弥逊,字似之,苏州吴县人。弱冠,以上舍登大观三年第,调单州司户,再调阳谷簿。累官起居郎。以封事剀切,贬知卢山县,改奉嵩山祠。废斥隐居者八载。宣和末,知冀州。金人犯河朔,诸郡皆惊备,弥逊损金帛,致勇士,修城堞,决河护堑,邀击其游骑,斩首甚众。兀术北还,戒师毋犯其城。靖康二年,建康府牙校周德叛,执帅宇文粹中,杀官吏,婴城自守,势猖獗。弥逊以江东判运领郡事,单骑扣贼围,以蜡书射城中招降。贼通款,开关迎之,弥逊谕以祸福,勉使勤王。时李纲行次建康,共谋诛首恶五十人,抚其余党,一郡帖然。
绍兴七年秋,迁起居郎。弥逊自政和末以上封事得贬,垂二十年,及复居是职,直前论事,鲠切如初。冬,试中书舍人。时驻跸未定,有旨料舟给卒以济宫人。弥逊缴奏曰:“六飞雷动百司豫严时方孔艰宜以宗社为心不宜于内幸细故更勤圣虑事虽至微惧伤大体。”帝嘉纳之。秦桧再相,尝邀弥逊至私第,曰:“政府方虚员,苟和好无异议,当以两地相浼。”答曰:“弥逊爱国恩深厚,何敢见利忘义。顾今日之事,国人皆不以为然,独有一去可报相公。”桧默然。次日,弥逊再上疏,言愈切直。赖弥逊廷争,桧虽不从,亦惮公论。再与金使者计,议和不受封册,如宰相就馆见金使,受其书纳入禁中,多所降杀,惟君臣之礼不得尽争。十二年,桧乘金兵既败,收诸路兵,复通和好,追仇向者尽言之臣,嗾言者论弥逊与赵鼎、王庶、曾开四人同沮和议。于是弥逊落职,十余年间不通时相书,不
请磨勘,不乞任子,不序封爵,以终其身,常忧国,无怨怼意。二十三年,卒。
(选自《宋史·李弥逊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六飞雷动百司/豫严时/方孔艰宜/以宗社为心/不宜于内/幸细故更勤/圣虑/事虽至微/惧伤大体/
B.六飞雷/动百司/豫严时/方孔艰/宜以宗社为心/不宜于内幸细故/更勤圣虑事/虽至/微惧伤大体/
C.六飞雷动/百司豫严/时方孔艰/宜以宗社为心/不宜于内幸细故/更勤圣虑/事虽至微/惧伤大体/
D.六飞雷动/百司豫严/时方孔艰宜/以宗社为心/不宜于内/幸细故/更勤圣虑/事虽至/微惧伤大体/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舍,宋代太学分外舍、内舍和上舍,学生按一定的年限和条件依次而升;明清时称监生。
B.河朔,本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后也指紧靠帝都、为帝都周围的主要防御屏障,此指后者。
C.嵩山祠,祠禄省称,古官名。宋制,大臣罢职,令管理道教宫观,无职事,但可享受官俸。
D.驻跸,本指皇帝后妃外出时暂停小住,也泛指跟帝王行止有关的事情。本处指在外暂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弥逊耿直实在,屡次进献忠言。政和末年任起居郎时,他因为直言进谏而被贬;二十年后他再任此职时,直言进谏的秉性依然没有改变。
B.李弥逊有勇有谋,确保地方安定。他在冀州因击杀金军而让兀术心有忌惮;在代理建康事务时,他孤身劝降判军,并自作主张只诛杀首恶者。
C.李弥逊刚正不阿,绝不攀附权贵。宰相秦桧曾邀李弥逊到私宅,想利诱他,但被他严词拒绝;在朝廷之上,李弥逊也敢大胆与主和派争辩。
D.李弥逊一心为国,从不谋求私利。被削职期间,他从不和掌权的宰相通信,也不为自己的后代谋福利;终其一生,常忧国事,从不怨恨朝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弥逊损金帛,致勇士,修城堞,决河护堑,邀击其游骑,斩首甚众。
(2)追仇向者尽言之臣,嗾言者论弥逊与赵鼎、王庶、曾开四人同沮和议。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程德玄,字禹锡,郑州荥泽人。善医术。太宗尹京邑,召置左右,署押衙,颇亲信用事。太祖大渐之夕,德玄宿信陵坊,夜有扣关疾呼趣赴宫邸者。德玄遽起,不暇盥栉,诣府,府门尚关。方三鼓,德玄不自悟,盘桓久之。俄顷,见内侍王继恩驰至,称遗诏迎太宗即位。德玄因从以入,拜翰林使。太平兴国二年,陈洪进来朝,命德玄迎劳之。船舰度淮,暴风起,众恐,皆请勿进。德玄曰:“吾将君命,岂避险?”以酒祝而行,风浪遽止。三年,迁东上阁门使,兼翰林司事。是秋领代州刺史从征太原为行宫使师还以功改判四方馆事俄迁领本州团练使又加领本州防御使。五年,坐市秦、陇竹木联筏入京师,所过矫制免算,又高其估以入官,为王仁赡所发,责授东上阁门使,领本州刺史。陕府西南转运使韦务升,京西转运使程能,右赞善大夫时载,坐纵德玄等于部下私贩鬻,务升洎能,并责授右赞善大夫,载将作监丞。是冬,车驾幸魏府,命总御营四面巡检,掌给诸军资粮。德玄攀附至近列,上颇信其言,繇是趋附者甚众。或言其交游太盛,遂出为崇信军节度行军司马。逾年,复拜慈州刺史,移知环州。时西鄙酋豪相继内附,诏以空名告敕百道付德玄,得便宜补授。顷之,以疾求致仕,优诏不许。淳化三年,改本州团练使、知邠州。未半岁,复典环州。李顺之寇西蜀,移知凤州,兼领凤、成、阶、文等州驻泊兵马事。咸平中,入朝,真宗命坐抚劳,访以边事。俄出知并州兼并代副都部署,移镇州,受代归阙。景德初,卒,年六十五。大中祥符中,其子继宗上章,恳祈赠典,上悯之,特赠郑州防御使。

(节选自《宋史·列传六十八·程德玄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秋/领代州刺史/从征太原/为行宫使/师还/以功改判四方馆事/俄迁领本州团练使/
B.是秋/领代州刺史/从征太原/为行宫使师/还/以功改/判四方馆事/俄迁领本州团练使/
C.是秋/领代州刺史/从征太原/为行宫使/师还/以功改/判四方馆事/俄迁领本州团练使/
D.是秋/领代州刺史/从征太原/为行宫使师/还/以功改判四方馆事/俄迁领本州团练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渐,是病危的委婉说法,古代常用的婉辞,现代汉语中很少使用。
B.三鼓,即三更。古代把夜晚分成五更,因用鼓报时,因此又称五鼓。
C.赠典,古代朝廷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的典礼。典,典礼。
D.矫制,不遵皇帝诏令。制,秦始皇称帝时,规定把皇帝的诏命称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程德玄倚势弄权。皇上信任他,但趋附他的人也很多,因受到指责,出京担任了节度行军司马的官职。
B.程德玄忠于职守。迎接慰劳陈洪进来朝时,船舰渡淮水,起了暴风,大家恐惧,他力排众议完成使命。
C.程德玄精通医术。太宗做京邑尹,征召他到身边,很信任他办事。太宗病危的晚上,专门派人传唤他。
D.程德玄熟悉军务。他多次担任管理军队事务的官职。皇帝也曾给他授予官职的权力,并向他询问边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德玄曰:“吾将君命,岂避险?”以酒祝而行,风浪遽止。
(2)德玄攀附至近列,上颇信其言,繇是趋附者甚众。

同类题4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赵鼎,解州闻喜人。生四岁而孤,母樊教之,通经史百家之书。
②高宗即位,除司勋郎官。刘光世部将王德擅杀韩世忠之将,而世忠亦率部曲夺建康守府廨。鼎言:“德总兵在外,专杀无忌,此而不治,孰不可为?”命鼎鞫德。鼎又请下诏切责世忠,而指取其将吏付有司治罪,诸将肃然。
③五年,上还临安,制以鼎守左仆射知枢密院事、张浚守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鼎以政事先后及人才所当召用者,条而置之座右,次第奏行之。遂制以贵州防御使瑗为保庆军节度使,封建国公,于行宫门外建资善堂。鼎又荐范冲为翊善、朱震为赞读,朝论谓二人极天下之选。
④建炎初,尝下诏以奸臣诬蔑宣仁保佑之功①,命史院刊修,未及行,朱胜非为相,上谕之曰:“神宗、哲宗两朝史事多失实,非所以传信后世,宜召范冲刊定。”胜非去位,鼎以宰相监修二史,是非各得其正。上亲书“忠正德文”四字赐鼎。
⑤初,车驾还临安,内侍移竹栽入内,鼎见,责之曰:“艮岳花石之扰,皆出汝曹,今欲蹈前辙耶?”因奏其事,上改容谢之。有户部官进钱入宫者,鼎召至相府切责之。翌日,问上曰:“某人献钱耶?”上曰:“朕求之也。”鼎奏:“某人不当献,陛下不当求。”遂出其人与郡。
⑥始,张浚荐秦桧可与共大事,鼎再相亦以为言,桧遂稍掌权柄。然桧机阱深险,外和而中异。鼎与浚渐觉,乃谋共劾之。桧阴知其事,乃先劾之。浚初求,有旨召鼎,桧恶其逼己,徙知泉州。
⑦中丞詹大方诬其受贿,鼎谢表曰:“白首何归,怅余生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桧见之曰:“此老倔强犹昔。”鼎遣人语其子汾曰:“桧必欲杀我。我死,汝曹无患;不尔,祸及一家矣。”遗言属其子乞归葬,遂不食而死,天下闻悲之。明年,得旨归葬。
⑧孝宗即位,谥忠简,赠太傅,追封丰国公。论中兴贤相,以鼎为称首云。
(取材于《宋史·赵鼎传》)
注:①宣仁保佑之功:北宋宣仁高太后辅佐幼主的功劳。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胜非去位 会:恰逢
B.浚初求 去:前往
C.怅余生无几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D.天下闻悲之 而:表顺承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母樊教之,通经史百家之书。 他的母亲樊氏教育他,使之通晓经史百家之书。
B.此而不治,孰不可为? 这样做如果都不予惩治,还有什么不可以做的?
C.因奏其事,上改容谢之。 于是上奏这件事,皇上听后也变了脸色,并向他道歉。
D.桧见之曰:“此老倔强犹昔。” 秦桧见了赵鼎后说:“这个老头还像以往那样倔强。”
【小题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赵鼎幼年丧父,却能勤奋学习,为南宋王朝尽心出力,最终成长为南宋一代名相。
B.赵鼎促成朝廷任命瑗为保庆军节度使,进封建国公,并在行宫门外建设了资善堂。
C.赵鼎和张浚一度得到高宗的信任,他们都曾经认为秦桧是可以与之共谋大事之人。
D.赵鼎因揭发了秦桧的阳奉阴违而被秦桧迫害,为使家人免遭牵连,毅然绝食而死。
【小题4】请根据选文第⑥⑦段内容, 分析赵鼎的性格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其先本敬氏,以晋高祖及宋翼祖改焉。少与张昪、高若讷从颍昌史照学,照母异之,曰:“贵人也。”待之甚厚。及进士第,知翼城县,通判绛州,为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黄德和之诬刘平降虏也,以金带赂平奴,使附己说以证。平家二百口皆械系。诏彦博置狱于河中,鞫治得实。德和党援盛,谋翻其狱,至遣他御史来。彦博拒不纳,曰:“朝廷虑狱不就,故遣君。今案具矣,宜亟还,事或弗成,彦博执其咎。”德和并奴卒就诛。麟州饷道回远,银城河外有唐时故道,废弗治,彦博父洎为转运使日,将复之,未及而卒。彦博嗣成父志,益储粟。元昊来寇,围城十日,知有备,解去。王中正经制边事所过称受密旨募禁兵将之而西彦博以无诏拒之中正亦不敢募而去久之请老以太师致仕居洛阳元佑初,司马光荐彦博宿德元老,宜起以自辅。宣仁后命平章军国重事,恩礼甚渥。然彦博无岁不求退,居五年,复致仕。绍圣初,章惇秉政,言者论彦博朋附司马光,诋毁先烈,降太子少保。卒,年九十二。彦博逮事四朝,任将相五十年,名闻四夷。元佑间,契丹使耶律永昌、刘霄来聘,苏轼馆客,与使入觐,望见彦博于殿门外,却立改容曰:“此潞公也邪?”问其年,曰:“何壮也!”轼曰:“使者见其容,未闻其语。其综理庶务,虽精练少年有不如;其贯穿古今,虽专门名家有不逮。”使者拱手曰:“天下异人也。”既归洛,西羌首领温溪心有名马,请于边吏,愿以馈彦博,诏许之。其在洛也,洛人邵雍、程颢兄弟皆以道自重,宾接之如布衣交

(节选自《宋史•文彦博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中正经制边事/所过称受密旨募禁兵/将之而西/彦博以无诏/拒之中正亦不敢募而去/久之/请老/以太师致仕/居洛阳/
B.王中正经制/边事所过称受密旨募禁兵/将之而西/彦博以无诏拒之/中正亦不敢募而去/久之/请老/以太师致仕/居洛阳/
C.王中正经制边事/所过称受密旨募禁兵/将之而西/彦博以无诏拒之/中正亦不敢募而去/久之/请老/以太师致仕/居洛阳/
D.王中正经制/边事所过称受密旨募禁兵/将之而西/彦博以无诏/拒之中正亦不敢募而去/久之/请老/以太师致仕/居洛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避讳,封建君王或尊亲为了显示威严,规定人们说话中避免直呼其名或在行文中直写其名。
B.及进士第,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宋代科举殿试时一甲第一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
C.太子少保,负责教习太子,后成为一个荣誉称号,一般作为一种荣誉性的官衔加给重臣近臣。
D.布衣交,指不拘身份地位高低平等交往,因布衣一般是平民穿的衣服,亦指贫贱之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彦博能够未雨绸缪。他继承父亲的遗志,修复了唐时旧道,并储备了大量的粮饷,敌兵入侵,围困麟州城十天,知道城中已有准备后,便撤退了。
B.文彦博曾受多人诽谤。在绍圣年间,章惇执掌政权,言官认为文彦博与司马光是朋党,并诋毁先烈,加之文彦博德次请求辞官,因此他被降职。
C.文彦博颇受外族尊崇。契丹使者听了苏轼对文彦博的介绍后,认为文彦博是天下奇特之人;西羌首领温溪心请求边境官吏,愿意把他的名马赠送给文彦博。
D.文彦博颇得同仁赞誉。他历事四朝,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苏轼认为处理事情精练的年轻人也比不上他,他的学问贯通古今,专业的名家也有不及他之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与张巽、高若讷从颍昌史照学,照母异之,曰:“贵人也。”待之甚厚。
(2)朝廷虑狱不就,故遣君。今案具矣,宜亟还,事或弗成,彦博执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