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①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②。”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磔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磔(zhé):分裂。②避此人出一头地: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B.比冠:等到成年。古代男子十八岁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C.神宗:庙号即帝王的子孙在宗庙祭祀他时给他特立的名号,起源于商朝。此处“神宗”正是庙号。
D.《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
B.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特录他中乙科,并发出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C.苏轼调到徐州任知州时,恰逢黄河决口泛滥,他身先士卒,率领军民奋力抗洪,修筑长堤,最终保全了全城。
D.当初,宋太祖时实行差役制度,日久生弊。王安石担任宰相时改为免役制。后司马光担任宰相,知道免役的害处,却不知它的好处,想要恢复差役制。苏轼坚持己见,说两种制度都有弊端,司马光很不高兴。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17 10:22: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畴昔常欲亲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交结?
七年,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李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 煜之君臣,卒赖保全。
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煤,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咸平二年,被疾。上趣驾临问,手为和药,仍赐白金万两。六月薨,年六十九。上临哭之恸。
(《宋史.曹彬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B.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C.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D.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禁旅,犹禁军。宋代苏辙《上皇帝书一封》:“而今世之惰兵莫如内郡之禁旅。”
B.江南,长江之南面,在不同历史时期,江南的地域范畴不尽相同。宋朝的江南包括江西全境与皖南部分地区。
C.视事,视察、巡视政事。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
D.薨,死。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算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彬不受馈赠,拒绝借公务而谋取私利,不过他做人处事也讲究变通,收下礼品后如数上交。
B.曹彬为官清正,对宋太祖不巴结逢迎,对同僚也不结党营私,又是皇上的亲戚,身边的人对他有所戒备。
C.曹彬禀性淳厚,讨伐江南时,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他尊重降者人格,以礼相待。
D.曹彬顾全大局,他明白太祖以使相为诱饵激励自己平定中原的心思,料到太祖不会兑现承诺,仍然出兵讨伐南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交结?
(2)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

同类题2

文言文阅读 
梅执礼,字和胜。大司成强渊明贤其人,为宰相言,相以未尝识面为慊。执礼闻之曰:“以人言而得,必以人言而失,吾求在我者而已。”卒不往谒。历比部员外郎,苑吏有持茶券至为钱三百万者,以杨戬旨意迫取甚急。执礼一阅,知其妄,欲白之,长贰疑不敢,乃独列上,果诈也。擢中书舍人、给事中。
孟昌龄居郓质人屋,当赎不肯与,而请中旨夺之;内侍张佑董葺太庙,僭求赏:皆驳奏弗行。迁礼部侍郎。素与王黼善,黼尝置酒其第,夸示园池妓妾之盛,有骄色。执礼曰:“公为宰相,当与天下同忧乐。今方腊流毒吴地,疮痍未息,是岂歌舞宴乐时乎?”退又戒之以诗。黼愧怒。明年,徙滁州,时赋盐亏额,滁亦苦抑配。执礼曰:“郡不能当苏、杭一邑,而食盐乃倍粟数,民何以堪?”请于朝,诏损二十万,滁人德之。钦宗立,改户部。方军兴,调度不足,执礼请以禁内钱隶有司,凡六宫廪给,皆由度支乃得下。尝有小黄门持中批诣部取钱,而封识不用玺,既悟其失,复取之。执礼奏审,诏责典宝夫人而杖黄门。
金人围京都,执礼劝帝亲征,而请太上帝后、皇后、太子皆出避,用事者沮之。洎失守,金人质天子,邀金帛以数百千万计,曰:“和议已定,但所需满数,则奉天子还阙。”执礼与同列哀民力已困,相与谋曰:“金人所欲无艺极,虽铜铁亦不能给。”而宦者挟宿怨语金帅曰:“城中七百万户,所取未百一,但许民持金银换粟麦,当有出者。”已而果然。酋怒,责之,对曰:“天子蒙尘,臣民皆愿致死,虽肝脑不计,于金缯何有哉?顾比屋枵空,亡以塞命耳。”酋益怒,取其副杖之百。执礼犹为之请,俄遣还,将及门,呼下马挝杀之,而枭其首,时靖康二年二月也。是日,天宇昼冥,士庶皆陨涕愤叹。死时,年四十九。高宗即位,诏赠通奉大夫、端明殿学士。议者以为薄,复加资政殿学士。
(选编《宋史·梅执礼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以未尝识面为慊 慊 :理由
B.内侍张佑董葺太庙 董:督查
C.黼尝置酒其第    第:府邸
D.洎失守,金人质天子 洎:完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户部,古代官署“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管理全国土地、赋税及户籍等事宜。
B.禁内,即宫禁。是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
C.六宫,本义是指古代皇后居住的寝宫,所以往往用六宫代指皇后,如同后世用中宫代指皇后一样。
D.士庶,即士人和庶人,指社会下层人士。古时对人的社会地位简单可分为四种:公、卿、士、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梅执礼不媚权贵,守正不阿。有人把他推荐给宰相,但他不以为意,在任中书舍人、给事中时,他驳回了孟昌龄、张佑等人的不合理请求。
B.梅执礼关心百姓,与天下同忧乐。在王黼置酒夸示自己园池妓妾时,他认为国家有难,不应歌舞宴乐,他还减除滁州赋盐,滁人很感激他。
C.梅执礼忠于职守。他主张宫内财务由相关部门管理,小黄门取钱的封识没有用玺,他奏明皇上,以刑杖责罚了主管夫人和黄门。
D.梅执礼不畏金人,舍身取义。他劝帝亲征,帝都失守,金人以天子为人质勒索金帛,他为百姓考虑没有答应,最后被恼羞成怒的金人杀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不能当苏、杭一邑,而食盐乃倍粟数,民何以堪?
(2)天子蒙尘,臣民皆愿致死,虽肝脑不计,于金缯何有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祖无择,字择之,上蔡人。进士高第。历知南康军、海州,提点淮南广东刑狱、广南转 运使,入直集贤院。时拟封孔子后为文宣公,无择言:“前代所封曰宗圣,曰奉圣,曰崇圣,
曰恭圣,曰褒圣;唐开元中,尊孔子为文宣王,遂以祖谥而加后嗣,非礼也。”于是下近臣 议,改为衍圣公。
庆历间,出知袁州。自庆历诏天下立学,十年间其敝徒文具,无命教之实。无择首建学 官,置生徒。郡国弦诵之风,由此始盛。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加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进学士,知郑、杭二州。
神宗立,知通进、银台司。初,词臣作诰命,许受润笔物。王安石与无择同知制诰,安 石辞一家所馈不获义不欲取置诸院梁上安石忧去无择用为公费,安石闻而恶之。
熙宁初,安石得政,乃讽监司求无择罪。知明州苗振以贪闻,御史王子韶使两浙,廉其 状,事连无择。子韶,小人也,请遣内侍自京师逮赴秀州狱。苏颂言无择列侍从,不当与故 吏对曲直,御史张戩亦救之,皆不听。及狱成,无贪状,但得其贷官钱、接部民坐及乘船过 制而已。遂谪忠正军节度副使。安石犹为帝言:“陛下遣一御史出,即得无择罪,故知朝廷 于事但不为,未有为之而无效者。”寻复光禄卿、秘书监、集贤院学士,主管西京御史台, 移知信阳军,卒。
无择为人好义,笃于师友,少从孙明复学经术,又从穆修为文章。两人死,力求其遗文 汇次之,传于世。以言语政事为时名卿,用小累罪放弃,讫不复振,士论惜之。
(选自《宋史•祖无择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安石辞/一家所馈不获/义不欲/取置诸院梁上/安石忧去/无择用为公费
B.安石辞一家所馈/不获义/不欲取/置诸院梁/上安石忧/去无择用为公费
C.安石辞/一家所馈不获/义不欲取/置诸院梁上/安石忧/去无择用为公费
D.安石辞一家所馈/不获/义不欲取/置诸院梁上/安石忧去/无择用为公费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高第:考中了进士而且名次名列前茅。高第,是源于汉代的太学的考试制度,把考试最优者排成四等,由太学推荐给政府,然后授予官职。
B.出知袁州知: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是中国古代的地方官职名。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C.权知开封府,权知: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管理、监督知府官员的一种政治机构。
D.进学士,学士:最早出现在周代,是指读书的子弟,后来演变成官名和有学问的人及文人学者泛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廷想封孔子的后人为文宣公,祖无择认为唐代已封孔子为文宣王,现在再把祖先的谥 号加封给后代不合礼制。于是朝廷让亲近之臣商议此事,最后改封孔子后人为衍圣公。
B.庆历年间,祖无择出任袁州知府,他针对实际情况,设立学府,广招学员,使该郡形成 了诵读的良好风气。后来他又升任龙图阁直学士、郑州知州、杭州知州等职。
C.祖无择因小事与王安石不和,王安石当政后,就暗示负有监察之责的官员专查祖无择的 罪状。后来祖无择因苗振贪污受牵连,虽查无实据,却被贬为庶民。
D.祖无择年少时跟从孙明复、穆修学习,后来把他们的遗作汇编成书,使之在世上流传。 但因为小的缺点被罗列成罪而遭弃用,从此再也没有振作起来,士人为他惋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明州苗振以贪闻,御史王子韶使两浙,廉其状,事连无择。
(2)及狱成,无贪状,但得其贷官钱、接部民坐及乘船过制而已。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安抟之孙。少好学,弱冠入南山读书,博览经史。统和十四年始仕。家有一牛,不任驱策,其奴得善价鬻之。韩家奴曰:“利己误人,非吾所欲。”乃归直取牛。

二十八年,典南京栗园。重熙初,同知三司使事。四年,帝与语,才之,命为诗友。尝从容问曰:“卿居外有异闻乎?”韩家奴对曰:“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不知其他。”盖尝掌栗园,故托栗以讽谏。帝大笑。

时诏天下言治道之要,制问:“徭役不加于旧,征伐亦不常有,年谷既登,帑廪既实,而民重困,岂为吏者慢、为民者惰欤?今之徭役何者最重?何者尤苦?何所蠲省则为便益?补役之法何可以复?盗贼之害何可以止?”韩家奴对曰:“臣伏见比年以来,高丽未宾,阻卜犹强,战守之备,诚不容已。乃者,选富民防边,自备粮糗。道路修阻,动淹岁月;比至屯所,费已过半;只牛单毂,鲜有还者。其无丁之家,倍直佣僦,人惮其劳,半途亡窜,故戍卒之食多不能给。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其鸭渌江之东,戍役大率如此。臣闻唐太宗问群臣治盗之方,皆曰:‘严刑峻法。’太宗笑曰:‘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由此观之,寇盗多寡,皆由衣食丰俭,徭役重轻耳。愿陛下裁之。”

擢翰林都林牙,诏谕之曰:“授卿以翰林之职。朕之起居,悉以实录。”自是日见亲信,每入侍,赐坐。遇胜日,帝与饮酒赋诗,以相酬酢,君臣相得无比。韩家奴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

韩家奴每见帝猎,未尝不谏。会有司奏猎秋山,熊虎伤死数十人,韩家奴书于册。帝见,命去之。韩家奴既出,复书。他日,帝见之曰:“史笔当如是。”帝问韩家奴:“我国家创业以来,孰为贤主?”韩家奴以穆宗对。帝怪之曰:“穆宗嗜酒,喜怒不常,视人犹草芥,卿何谓贤?”韩家奴对曰:“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帝默然。

(选自《辽史•列传第三十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B.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C.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D.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男子二十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
B.帑廪,粮仓钱库的意思。在古代“帑”指官府储藏粮食的仓库,“廪”指官府收藏钱财的库房。
C.史笔,既是历史记载的代称,也可以指史家记叙史实的笔法,还可以指执史笔的人,即史官。文中是“史官”的意思。
D.穆宗,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庙号始于殷代,汉以后一般帝王都有庙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韩家奴品行高洁,为人着想。他的奴仆高价卖了家中的牛,他忧虑别人会受到损害,退钱领回牛;对皇上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
B.萧韩家奴学识渊博,善于进谏。他年少时好学,博览经史;他借炒栗之事讽谏皇上要掌握火候,才能使事情尽善尽美。
C.萧韩家奴熟悉国情,洞察时势。在陈述治国之道时,他用唐太宗和大臣的对话,巧妙告诉皇上,治理盗贼的关键不是严刑峻法,而是减轻赋税。
D.萧韩家奴坚守职责,不卑不亢。秋山狩猎致死伤数十人,皇上命他删掉相关记录,他当即表示坚决不删;他直言穆宗英明的原因,让皇上默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
(2)会有司奏猎秋山,熊虎伤死数十人,韩家奴书于册。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苏颂传

①苏颂,字子容,泉州南安人。第进士,知江宁县。

②仁宗崩,建山陵。有司以不时难得之物厉诸郡。颂曰:“遗诏务从俭约,岂有土不产而可强赋乎?量其有无,事亦随集。”

③送契丹使,宿恩州,驿舍火,左右请出避,颂不动。州兵欲入救,闭门不纳,徐使防卒扑灭之。初火时,郡人汹汹,唱使者有变,救兵亦欲因而生事,赖颂安静而止。遂闻京师,神宗疑焉。颂使还,入奏,称善久之。

④徙亳州。有豪妇罪当杖而病,每旬检之,未愈。谯簿邓元孚谓颂子曰:“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颂曰:“万事付公议,何容心焉。若言语轻重,则人有观望,或致有悔。”既而妇死。元孚惭曰:“我辈狭小,岂可测公之用心也。”

⑤吴越饥,选知杭州。一日,出遇百余人,哀诉曰:“某以转运司责逋市易缗钱,夜囚昼系,虽死无以偿。”颂曰:“吾释汝,使汝营生,奉衣食之余,悉以偿官,期以岁月而足,可乎?”皆谢不敢负,果如期而足。

⑥既又请别制浑仪,因命颂提举。颂既邃于律历,以吏部令史韩公廉晓算术,有巧思,奏用之。授以古法,为台三层,上设浑仪,中设浑象,下设司辰,贯以一机,激水转轮,不假人力。时至刻临,则司辰出告。星辰緾度所次,占候则验,不差晷刻,昼夜晦明,皆可推见,前此未有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九》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遗诏务俭约 ②时至刻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郡人汹汹
A.骚乱不宁 B.议论纷纷 C.气势凶猛 D.争吵不休
②颂既于律历
A.深入   B.深远 C.探究 D.精通
(3)第④段画曲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
B.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
C.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
D.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
(4)把第⑤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吾释汝,使汝营生,奉衣食之余,悉以偿官,期以岁月而足,可乎?
(5)依据第④段,对邓元孚“惭”的原因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自己武断豪妇装病    B.以为比苏颂高明
C.不如苏颂说话有分量    D.为自己见识浅陋
(6)欧阳修曾赞许苏颂“处事精审”,以第③段为例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