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祖无择,字择之,上蔡人。进士高第。历知南康军、海州,提点淮南广东刑狱、广南转 运使,入直集贤院。时拟封孔子后为文宣公,无择言:“前代所封曰宗圣,曰奉圣,曰崇圣,
曰恭圣,曰褒圣;唐开元中,尊孔子为文宣王,遂以祖谥而加后嗣,非礼也。”于是下近臣 议,改为衍圣公。
庆历间,出知袁州。自庆历诏天下立学,十年间其敝徒文具,无命教之实。无择首建学 官,置生徒。郡国弦诵之风,由此始盛。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加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进学士,知郑、杭二州。
神宗立,知通进、银台司。初,词臣作诰命,许受润笔物。王安石与无择同知制诰,安 石辞一家所馈不获义不欲取置诸院梁上安石忧去无择用为公费,安石闻而恶之。
熙宁初,安石得政,乃讽监司求无择罪。知明州苗振以贪闻,御史王子韶使两浙,廉其 状,事连无择。子韶,小人也,请遣内侍自京师逮赴秀州狱。苏颂言无择列侍从,不当与故 吏对曲直,御史张戩亦救之,皆不听。及狱成,无贪状,但得其贷官钱、接部民坐及乘船过 制而已。遂谪忠正军节度副使。安石犹为帝言:“陛下遣一御史出,即得无择罪,故知朝廷 于事但不为,未有为之而无效者。”寻复光禄卿、秘书监、集贤院学士,主管西京御史台, 移知信阳军,卒。
无择为人好义,笃于师友,少从孙明复学经术,又从穆修为文章。两人死,力求其遗文 汇次之,传于世。以言语政事为时名卿,用小累罪放弃,讫不复振,士论惜之。
(选自《宋史•祖无择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安石辞/一家所馈不获/义不欲/取置诸院梁上/安石忧去/无择用为公费
B.安石辞一家所馈/不获义/不欲取/置诸院梁/上安石忧/去无择用为公费
C.安石辞/一家所馈不获/义不欲取/置诸院梁上/安石忧/去无择用为公费
D.安石辞一家所馈/不获/义不欲取/置诸院梁上/安石忧去/无择用为公费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高第:考中了进士而且名次名列前茅。高第,是源于汉代的太学的考试制度,把考试最优者排成四等,由太学推荐给政府,然后授予官职。
B.出知袁州知: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是中国古代的地方官职名。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C.权知开封府,权知: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管理、监督知府官员的一种政治机构。
D.进学士,学士:最早出现在周代,是指读书的子弟,后来演变成官名和有学问的人及文人学者泛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廷想封孔子的后人为文宣公,祖无择认为唐代已封孔子为文宣王,现在再把祖先的谥 号加封给后代不合礼制。于是朝廷让亲近之臣商议此事,最后改封孔子后人为衍圣公。
B.庆历年间,祖无择出任袁州知府,他针对实际情况,设立学府,广招学员,使该郡形成 了诵读的良好风气。后来他又升任龙图阁直学士、郑州知州、杭州知州等职。
C.祖无择因小事与王安石不和,王安石当政后,就暗示负有监察之责的官员专查祖无择的 罪状。后来祖无择因苗振贪污受牵连,虽查无实据,却被贬为庶民。
D.祖无择年少时跟从孙明复、穆修学习,后来把他们的遗作汇编成书,使之在世上流传。 但因为小的缺点被罗列成罪而遭弃用,从此再也没有振作起来,士人为他惋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明州苗振以贪闻,御史王子韶使两浙,廉其状,事连无择。
(2)及狱成,无贪状,但得其贷官钱、接部民坐及乘船过制而已。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19 01:14: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召试馆职,不就。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B.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而熟烂者也
C.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D.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调:一般指职务调动、调遣。类似的还有转、移、徙等,但文章结尾处的“黜”则是降职或免职。
B.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的谦称。
C.秩满:官吏任期届满。秩,指官吏的俸禄;又指官吏的官阶、品级。
D.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年幼时酷爱读书,思维敏捷;成年后议论高奇,做事果敢无畏,有改变社会风气的远大志向。
B.王安石认为改变习俗、建立法度,是当时最急需的。这得到皇帝的认可。
C.王安石认为,经术是用来处理时务的,世人都以为经术不能处理时务是因为后世很多所谓的读书人,都是庸俗之人。
D.王安石很早就有变法的思想,他当政后就推行变法。虽然变法遭到朝廷中许多官员的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变法的决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
(2)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曾开,字天游。少好学,善属文。崇宁间登进士第,调真州司户,累迁国子司业,擢起居舍人,权中书舍人。掖垣草制,多所论驳,忤时相意,左迁太常少卿,责监大宁监盐井,匹马之官,不以自卑。建炎初,奉诏驻潮阳招捕处寇,讫事,乃之镇。居二年,尽平群盗。复以中书舍人召,论:“车驾抚巡东南,重兵所聚,限以大江,敌未易遽犯,其所窥伺者全蜀也。一失其防,陛下不得高枕而卧矣。愿择重臣与吴玠协力固护全蜀。”尝言:“太祖惩五季尾大不掉之患,畿句屯营,倍于天下,周庐宿卫,领以三衙。今禁旅单弱,愿参旧制增补之。”帝悉嘉纳。时秦桧专主和议,开当草国书,辨视体制非是,论之,不听,遂请罢,改兼侍读。桧尝招开慰以温言,且曰:“主上虚执政以待。”开曰:“儒者所争在义,苟为非义,虽高爵厚禄弗顾也。愿闻所以事敌之礼。”桧曰:“若高丽之于本朝耳。”开曰:“主上以圣德登大位,臣民之所推戴,列圣之所听闻,公当强兵富国,尊主庇民,奈可自卑辱至此,非开所敢闻也。”又引古谊以折之。桧大怒曰:“侍郎知故事,桧独不知耶?”他日,开又至政事堂,问:“计果安出?”桧曰:“圣意已定,尚何言!公自取大名而去,如桧,第欲济国事耳。”然犹以梓宫未还,母后、钦宗未复,诏侍从、台谏集议以闻。会枢密编修胡铨上封事,痛诋桧,极称开,由是罢,以宝文阁待制知婺州。开言:“议论妄发,实缘国事。”力请归。桧议夺职,同列以为不可。以病免,闲居十余年。开孝友厚族,信于朋友。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其留南京,刘安世一见如旧,定交终身。故立朝遇事,临大节而不可夺,师友渊源,固有所自云。

(选自《宋史•曾开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B.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C.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D.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书舍人,官名。舍人始于先秦,本为国君、太子亲近属官,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掌传宣诏命,宋初亦设此官。
B.三衙,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有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衙。
C.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唐宋开始,尚书、中书和门下三省所属各部的最高长官以侍郎称之。
D.梓宫,古代帝、后的棺材以梓木制做,故历代以梓宫称皇帝、皇后或重臣的棺材,此指徽宗灵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开忠于职守,尽心尽力。他在监理大宁监盐井时,不因官小而轻视职事;奉旨进驻潮阳期间,他尽心尽力,用了两年时间平定当地贼寇。
B.曾开深谋远虑,进言很有见地。他曾建议皇帝选择值得信赖的大臣加强四川的边防,杜绝敌人的野心;也曾建议皇帝依照旧制增补禁军。
C.曾开正气浩然,不与秦桧为伍。他敢于与秦桧做正面斗争,不同意向金国求和;秦桧曾对曾开软硬兼施,曾开不为其所动,因此被贬知婺州。
D.曾开笃信好学,秉行儒家教义。他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与朋友交往守信用而闻名;在南京时,刘安世与他一见如故,定下终身之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车驾抚巡东南,重兵所聚,限以大江,敌未易遽犯,其所窥伺者全蜀也。
(2)儒者所争在义,苟为非义,虽高爵厚禄弗顾也,愿闻所以事敌之礼。

同类题3

(一)文言文阅读
文段一:
孟珙,字璞玉,随州枣阳人。四世祖安,尝从岳飞军中有功。嘉定十年,金人襄阳,驻团山,父宗政时为赵方将,以兵御之。珙料其必窥樊城,献策宗政由罗家渡济河,宗政然之。越翼日,诸军临渡布阵,金人果至,半渡伏发,歼其半。珙以身镇江陵,而兄璟帅武昌,故事,无兄弟同处一路者,乞归田,不允。诏以兵五千援淮,珙使张汉英之。枢密调兵五千赴广西,珙移书执政曰:“大理至邕,数千里部落隔绝,今当择人分布数郡,使之分治生夷,险要形势,随宜措置,创关屯兵,积粮聚刍于何地,声势既张,国威自振。计不出此而闻风调遣,空费钱粮,无补于事。”不听。大元大将大纳至江陵,遣杨全伏兵荆门以战,珙先期知,达于枢密,檄两淮为备,两淮不知也,后果如所报。珙奏:“襄、蜀荡析,士无所归,蜀士聚于公安,襄士聚于郢渚。臣作公安、南阳两书院,以没入田庐隶之,使有所教养。”请帝题其榜赐焉。初,珙招镇北军驻襄阳,李虎、王旻军乱,镇北亦溃,乃厚招之,降者不绝。行省范用吉密通降款,以所受告为质,珙白于朝,不从。珙叹曰:“三十年收拾中原人,今志不伸矣。”病遂革,乞休致,授检校少师、宁武军节度使致仕,终于江陵府治,时九月戊午也。是月朔,大星陨于境内,声如雷,薨之夕,大风发屋折木。讣至,帝震悼辍朝,赙银绢各千,特赠少师,三赠至太师,封吉国公,谥忠襄,庙曰威爱。珙忠君体国之念,可贯金石。在军中与参佐部曲论事,言人人异,珙徐以片语折衷,众志皆惬。谒士游客,老校退卒,壹以恩意抚接。名位虽重惟建鼓旗临将吏而色凛然无敢涕唾者退则焚香扫地隐几危坐若萧然事外远货色绝滋味其学邃于《易》,六十四卦各系四句,名《警心易赞》。亦通佛学,自号“无庵居士”。
《宋史·孟珙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实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人襄阳,驻团山   犯:进犯
B.珙使张汉英之 帅:统领、率领
C.珙先期知,达于枢密  谍:侦察
D.三十年收拾中原人,今志不伸矣 克:克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屯兵,既有聚集军队,炫耀武力的意思,也指屯田垦荒的军队。在本文中取后一种意思。
B.书院,是由民间设立,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有宋一代,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C.休致,古时将官员因年老而自请去职称为“休致”,与“致仕”“致政”的意思一样。文中孟珙因病加重而要求辞官。
D.戊午为干支之一,是中国传统纪年、纪月、纪日的一种方式。文中为纪日,依干支顺序可知前一日是丁己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珙作为将门之后,对战场形势洞若观火。金人进犯襄阳的时候,孟珙的父亲采用孟珙的计策布阵伏击金军,取得重大胜利。
B.孟珙身为武将,但非常注重文教事业。在防范蒙古军队入侵的时候,他设立公安、南阳两座书院,并请理宗皇帝特别恩赐他们能“金榜题名”。
C.孟珙忠君体国,深受器重。他在治所去世,消息传到朝中,皇上震惊,停止朝廷政事追悼他,并为孟珙立庙且题名“威爱”。
D.孟珙眼光长远,见识非凡。他认为广西边地只需择人分布各地管理即可,反对“闻风调兵,空费钱粮”,后来他的分析得到印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朴,字先之,虔之兴国人。登绍圣元年进士第,移西京国子监教授,程颐独器许之。移虔州教授。以尝言隆祜太后不当废处瑶华宫事,有诏推鞫忌者欲挤之死,使人危言动之,朴泰然无惧色。旋追官勒停,会赦,注汀州司户。

徽宗即位,翰林承旨范纯礼自言待罪四十六日,不闻玉音,谓朴曰:“某事岂便于国乎?某事岂便于民乎?”朴曰:“承旨知而不言,无父风也。”

司谏陈瓘荐朴,有旨召对,朴首言:“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屡变,始出一二大臣所学不同,后乃更执圆方,互相排击,失今不治,必至不可胜救。”又言:“今士大夫之学不求诸己,而惟王氏之听,败坏心术,莫大于此。愿诏勿以王氏为拘,则英材辈出矣。”蔡京恶朴鲠直,他执政三拟官,皆持之不下,复以 为虔州教授。又嗾言者论朴为元祜学术,不当领师儒,罢为肇庆府四会令。

有奸民言邑东地产金宝,破田畴,发墟墓,朴至,请罢之。改承事郎,知临江军清江县、广东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钦宗在东宫闻其名,及即位,除著作郎,半岁凡五迁至国子祭酒,以疾不能至。高宗即位,除秘书监,趣召,未至而卒,年六十五。

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中书侍郎冯熙载欲邂逅见朴,朴笑曰:“不能见蔡京,焉能邂逅冯熙载邪?”居官所至有声。

在广南,止其帅孙埃以文具勤王,不若发常赋助边。破漕使郑良引真腊取安南之计,以息边患,人称其智。朴尝自志其日:“以天为心,以道为体,以时为用,其可已矣。”盖叙其平生云。有《章贡集》二十卷行于世。

(选自《宋史·李朴传》,有删改)

注鞫:审问。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朴白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B.朴白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C.朴白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D.朴白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绍圣是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绍圣、熙宁、元丰、贞观、康熙。
B.国子监,是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C.古代人尊崇右,右尊左卑。如“位在廉颇之右”。官位前加“右”表示比加“左”地位高。
D.墓,文中指墓志,墓志是坟墓内或坟墓上的碑文,分“志”和“铭”,一般为记述死者生平事迹或悼念性的文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朴耿直刚正,敢于进言。他因曾经言说隆祐太后处事不当而被停职查办;他批评翰林承旨范纯礼不敢言,没有范父的风范。
B.李朴指摘时弊,忠于朝廷。他入朝答对,认为自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多变,如果今天政事不当,必定导致不能挽救的局面。
C.李朴傲视当朝权贵。中书侍郎冯熙载想以邂逅的方式与李朴相见,李朴笑道,既然不能见蔡京,就更不能邂逅冯熙载。
D.李朴历任官职,颇有声望。他相继担任虔州教授、肇庆府四会令、国子祭酒、秘书监等职,在任职之处都留有很好的名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忌者欲挤之死,使人危言动之,朴泰然无惧色。
(2)今士大夫之学不求诸己,而惟王氏之听,败坏心术,莫大于此。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侯蒙传(节选)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是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提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率诸使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不如秦穆公赦孟明;子玉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释不问。

迁刑部尚书,改户部。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至是,帝密谕之。对日:“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对曰:“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

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蒙曰:“吾府之积若干?”曰:“八千缗。”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明日,制下。又尝有几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曰:“侯蒙亦如是邪?”罢知亳州。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年六十八。

(选自《宋史》,有改动)

(注)①推毂:比喻推荐人才。②汉武帝杀王恢:王恢率军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汉武帝大怒,曰:“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③子玉缢而晋侯喜:子玉,楚成王时为令尹。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④繇:通“由”,从,自。⑤缗:指成串的铜钱。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B.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C.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D.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即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祗、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口崩,诸侯死日薨,大夫死日卒,士日不禄,庶人口死”。侯蒙属大夫,故其死称为“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侯蒙不肯越境禀报工作,转运使黄混大怒,想借审查工作治侯蒙的罪,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
B.侯蒙善于劝谏,解救大臣。皇帝派侯蒙到秦州去责罚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侯蒙援引典故,劝皇帝不要自残肢体,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
C.侯蒙直言评鉴,结怨蔡京。皇帝叫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正,要不然也是贤相。蔡京闻知后,心里记恨侯蒙。
D.侯蒙忠于国事,为君分忧。侯蒙认识到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建议改革,但又不想引起市场恐慌,所以斥责府库主管并安抚他。
【小题4】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2)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