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刘章,字文孺,衢州龙游人。少警异,日诵数千言,通《小戴礼》,四冠乡举。事王邸四岁,尽忠诚,专以经谊文学启迪掖导,受知孝宗自此始。秦桧当国,嗛不附已,风言者媒蘖其罪,出倅筠州。桧死,召为司封员外郎。
②正迁吏部,御史论章使胥长买绢,高宗愕然曰:“刘章必无是事。”御史执不已,罢提举崇道观,举朝嗟郁。孝宗受禅,念旧学,遂拜礼部侍郎。奏禁遏淫祀,仍于《三朝吏》删去《道释》、《符瑞志》,大略以为非《春秋》法。
③朝廷议经略中原,调诸郡兵,民颇扰。少卿赵彦端指言非是。或谮彦端曰:“陛下究心大举,凡所图回,但资赵彦端一笑尔。”颜端惧不测。上因夜对问章曰:“闻卿监中有笑朕者。”章不知状,从容对曰:“圣主所为,人焉敢笑,若议论不同或有之。”上意颇解。彦端获免,人称章长者。对选德殿,问章:“今年几而容貌未衰,颇尝学道否?”章拱对曰:“臣书生,无他长,惟菲俭自度。晏婴一狐裘三十年不易,人以为难,臣以为易。”上嘉叹久之。亲洒宸翰以赐,俾安职。
④淳熙元年,子之衡由御史、检法出守广德军,当陛辞,对便殿,问:“卿父学士安否?”抚劳再三,临退复谓曰:“卿归侍,为朕致此意。”旋遣阁门祗候苏曦至家宣问,拜端明殿学士,赐银绢四百匹。四年,上表告老,以资政殿学士致仕,卒,年八十,赠光禄大夫,谥曰靖文。章容状魁硕,以周密自守,出入两朝,被顾遇,未尝泄禁中一语。
——《宋史》(有删节)
【注】①媒蘖:构陷。②宸翰:帝王的墨迹。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秦桧当国(________) (2)上嘉叹久之(________)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风言者媒蘖其罪   (   )
A.暗示B.讽刺C.普遍D.传闻
【小题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专以经谊文学启迪掖导
A.人以为难B.亲洒宸翰以赐C.以资政殿学士致仕D.以周密自守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或谮彦端曰:“陛下究心大举,凡所图回,但资赵彦端一笑尔。”
【小题5】对第①-③段刘章人物形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坚守气节B.笃信儒学C.宅心忠厚D.淳朴念旧
【小题6】第④段细致描写孝宗和刘章儿子的见面场景,有何意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05 10:34: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进枢密直学士。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三》,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B.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C.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D.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姓名之外的别名,由父母或师长来取,古代只有男子可以取字。
B.“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这一天有吃饺子和喝羊肉汤的习俗。
C.“亲”一般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在中国古代可以指父母,也可以指亲戚。
D.“疏”是奏议的一种。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仲淹读书勤奋。在应天府读书期间,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疲倦了,就用冷水浇脸。经常吃不饱,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B.范仲淹崇尚简朴生活。在家里时,如果没有客人来,吃饭时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饭食仅够充饥。他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出门前要换衣服。
C.范仲淹深得皇帝信赖。定川兵败时,皇帝坚信只要范仲淹出马,事情就能得到解决。皇帝对范仲淹陈述的十条建议,全部认同。
D.范仲淹深受百姓爱戴。得到他死的消息,老百姓都替他叹惜。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落为他建立祠堂,挂上他的画像来祭祀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
(2)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必愿,字立夫,广西经略安抚崇宪之子也。未弱冠,丁大母忧,哀毁骨立。服阕,以大父汝愚遗表,补承务郎。嘉定七年举进士,知崇安县,剖判如流,吏不能困。立催科法,足者旌之,未足者宽以趣之,民皆感怿愿输。革胥吏鬻盐之敝。擅发光化社仓活饥民,帅怒,逮吏欲惩之,必愿曰:“刍牧职也,吏何罪。”束檐俟谴,帅无以诘而止。旧有均惠仓,无所储,必愿捐缗钱增籴,至二千石。力主义役之法,乡选善士,任以推排,入资买田助役,则勉有产之家,有感化者,出己田以倡,遂遍行一邑,上下便之。台府以闻,下其式八郡四十八县。秩满,民共立祠刻石。知处州陈折帛纳银之害皆得请移泉州罢白土课及免差吏榷铁讽诸邑行义役秋旱力讲行荒政乞拨二仓米振救诏主管官告院兼知台州,一循大父之政,察民疾苦,抚摩凋瘵,修养济院,建陈瓘祠,政教兼举。端平元年,以直秘阁知婺州。至郡,立淳良、顽慢二籍,劝惩人户。迁度支郎中。三.京.兵败,边事甚亟,诏条上守御计,必愿言十事,皆切于边要。嘉熙元年,贻书政府,论边防事宜,授右司郎中。火灾,必愿应诏上封事。权吏部右侍郎。时边事急,必愿应诏言,区画皆中事机。淳佑五年,以华文阁直学士知福州、福建安抚使,三辞,不许。闽人闻必愿至,欣然叹羡。必愿忠信以厚俗,行乡饮酒,旌退士,奖高年,裁僧寺实封之数。甫入境,即以军礼见戎帅,申明左翼军节制事宜,教士卒知劝。居官四年,累乞归,及命召,又三辞,皆不许。卒,遗表上,赠银青光禄大夫。

(节选自《宋史·赵必愿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知处州/陈折帛纳银之害/皆得/请移泉州/罢白土课及免差吏榷铁/讽诸邑行义役/秋旱/力讲行荒政/乞拨二仓米振救/
B.知处州/陈折帛纳银之害/皆得请/移泉州/罢白土课及免差吏榷铁/讽诸邑/行义役/秋旱/力讲行荒政/乞拨二仓米振救/
C.知处州/陈折帛纳银之害/皆得请/移泉州/罢白土课及免差吏榷铁/讽诸邑行义役/秋旱/力讲行荒政/乞拨二仓米振救/
D.知处州/陈折帛纳银之害皆得/请移泉州/罢白土课及免差吏榷铁/讽诸邑/行义役/秋旱/力讲行荒政/乞拨二仓米振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后来以“弱冠”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B.“三京”是古代三座京城的合称,宋朝时是指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南京商丘。
C.“义役”是南宋时由应役户出田或买田若干作助役田,所收田租以充应役费用。
D.“丁大母忧”指古代丧葬习俗中官员为母亲守丧,“服阙”指守丧期满除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必愿为政注重改变地方风气。他任台州知州时,修养济院,建陈璀祠堂,教化上也取得成绩;他到婺州后,设立淳良、顽慢两种户籍,以便劝诫人们。
B.赵必愿爱护百姓,做事有担当。他擅自打开光化社仓,发放粮食救活饥民,统帅却因此要给小吏治罪,赵必愿挺身而出,承担责任,表示愿意接受惩治。
C.赵必愿出身官宦,有政治才能。他任崇安知县,剖决流畅,县吏难不倒他;他在全县实行义役法,上下都觉得便利,后来他又把义役法推行到八郡四十八县。
D.赵必愿留心军事,为国家安全献计献策。边事紧急,他上奏防守计策,都切中边事的要害;嘉熙元年,他给政府写信,论述边防的事,被任命为右司郎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立催科法,足者旌之,未足者宽以趣之,民皆感怿愿输。
(2)甫入境,即以军礼见戎帅,申明左翼军节制事宜,教士卒知劝。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吕希纯字子进,吕公著次子。登第,为太常博士。元祐祀明堂,将用皇祐故事,并飨天地百神,皆以祖宗配。希纯言:“皇祐之礼,事不经见,嘉祐既已厘正。至元丰中,但以英宗配上帝,悉罢从祀群神,得严父之义,请循其式。”从之。历宗正、太常、秘书丞。哲宗议纳后,希纯请考三代昏礼,参祖宗之制,博访令族,参求德配。凡世俗所谓勘婚之书,浅陋不经,且一切屏绝,以防附会。迁著作郎,以父讳不拜。擢起居舍人,权太常少卿。宣仁太后崩,希纯虑奸人乘间进说摇主听,即上疏曰:“自元祐初年太皇听断所用之人皆宿有时望所行之事皆人所愿行唯是过恶得罪之徒日伺变故捭阖规利今必以更改神宗法度为说。臣以为先帝之功烈,万世莫掩。间有数事,为小人所误,势虽颇有损益,在于圣德,固无所亏。且英宗、神宗何尝不改真宗、仁宗之政,亦岂尽用太祖、太宗之法乎?小人既误先帝,复欲误陛下,不可不察。”未几,拜中书舍人、同修国史。内侍梁从政、刘惟简除内省押班,希纯以亲政之始,首录二人,无以示天下,持不行。由是阉寺侧目,或于庭中指示曰:“此缴还二押班词头者也。”章惇既相,出为宝文阁待制、知亳州。谏官张商英憾希纯,攻之力。又以外亲嫌,连徙睦州、归州。自京东而之浙西,自浙西而上三峡,名为易地实困之也。公著追贬,希纯亦以屯田员外郎分司南京,居金州。又责舒州团练副使,道州安置。建中靖国元年,还为待制、知瀛州。徽宗闻其名,数称之。曾布忌希纯,因其请觐,未及见,亟以边,遽趣遣之。俄改颍州,入崇宁党籍。卒,年六十。

(节选自《宋史· 吕希纯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元祐初年/太皇听断/所用之人皆宿有时/望所行之事皆人所愿行/唯是过恶/得罪之徒日伺变故/捭阖规利/今必以更改神宗法度为说
B.自元祐初年/太皇听断/所用之人皆宿有时/望所行之事皆人所愿行/唯是过恶得罪之徒/ 日伺变故/捭阖规利/今必以更改神宗法度为说
C.自元祐初年/太皇听断/所用之人皆宿有时望/所行之事皆人所愿行/唯是过恶得罪之徒/日伺变故/捭阖规利/今必以更改神宗法度为说
D.自元祐初年/太皇听断/所用之人皆宿有时望/所行之事皆人所愿行/唯是过恶/得罪之徒日伺变故/捭阖规利/今必以更改神宗法度为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常博士,议礼之官,掌议定五礼仪式,拟议谥号,撰定谥文,祭祀时监视仪物,掌赞导之事。
B.故事,古代有旧事、旧业、典故、先例等意思,其在文中意为“旧事”,即以往的事情。
C.昏礼,是成家之礼。昏与婚同,源于婚姻缔结仪式举行于黄昏之际,取其阴阳交替有渐之义。
D.吕希纯因父亲吕公著的名字中有“著”字,因此不接受著作郎的官职,这在古代叫做“避家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希纯关心朝事,屡次提出自己的见解。宋哲宗娶皇后,他建议要参考祖宗的制度,广泛地察考有名望的家族,以求有道德足以为皇帝配偶的女子。
B.吕希纯对朝廷法度有理性的判断。他认为神宗的功绩,万世都无法掩盖,但形势变了,朝廷法度自然应有变化,并且以宋朝历代皇帝为例来证明其观点。
C.吕希纯能够坚持原则,即使是皇帝也不能贸然任用私人。他坚决不同意皇帝刚开始亲政就将宦官梁从政、刘惟简任命为内省押班,因为无法宣示天下。
D.吕希纯命运多舛。他多次遭人忌恨,屡次被贬,而且贬谪地不断变换。谏官张商英恨吕希纯,很激烈地攻击他,后来曾布也暗中阻止他朝见徽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是阉寺侧目,或于庭中指示曰:“此缴还二押班词头者也。”
(2)自京东而之浙西,自浙西而上三峡,名为易地,实困之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韩公裔,字子扆,开封人。充康王府内知客。金兵犯京,王出使,公裔从行。渡河,将官刘浩、吴湛私斗,公裔谕之乃解。次磁州,军民戕奉使王云,随王车入州廨,公裔复谕退之。王之将南也,与公裔谋,间道潜师夜起,迟明至相,磁人无知者,自是亲爱愈笃。及兵退,张邦昌遣人同王舅韦渊来献传国玺。时渊自称伪官议者又谓邦昌不可信王怒将诛渊公裔曰神器自归天命也王遂受玺命公裔掌之公裔力救渊释其罪。
元祐后诏王入承大统,府僚谓金兵尚近,宜屯彭城。公裔言:“国家肇基睢阳,王亦宜于睢阳受命。”时前军已发,将趋彭城,会天大雷电,不能前,王异之,夜半抗声语公裔曰:“明日如睢阳,决矣。”既即帝位,公裔累迁武功大夫。
后以事忤黄潜善,适帝幸维扬,公裔丐去,潜善以为避事,遂降三官,送吏部。帝幸越,念其旧劳,召复故官,累迁至广州观察使。
公裔给事藩邸三十余年,恩宠优厚,每置酒慈宁宫,必召公裔。会修《玉牒》,元帅府事多放佚,秦桧以公裔帅府旧人,奏令修书官就质其事。俄除保康军承宣使,桧疑其舍己而求于帝,衔之。右谏议大夫汪勃希桧意,劾罢公裔,遂与外祠,在外居住,而帝眷之不衰。
桧死,即复提举佑神观,赐第和宁门西,帝曰:“朕与东朝欲常见卿,故以自近耳。”升华容军节度使,寻致仕。高宗既内禅,尝与孝宗语其忠劳,因诏所居郡善视之。乾道二年卒,年七十五,赠太尉,恭荣,官其亲族八人。高宗赐金帛甚厚。
公裔律身稍谨,不植势,不市恩,又敢与黄潜善、秦桧异,斯亦足取云。
(选自《宋史·韩公裔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时渊自称伪官/议者又谓邦昌不可信/王怒将诛渊/公裔曰/神器自归天/命也/王遂受玺/命公裔掌之/公裔力救/渊释其罪
B.时渊自称伪官/议者又谓邦昌不可信/王怒将诛渊/公裔曰/神器自归/天命也/王遂受玺/命公裔掌之/公裔力救渊/释其罪
C.时渊自称伪官议者/又谓邦昌不可信/王怒将诛渊/公裔曰/神器自归天/命也/王遂受玺/命公裔掌之/公裔力救/渊释其罪
D.时渊自称伪官/议者又谓邦昌不可/信王怒将诛渊/公裔曰/神器自归/天命也/王遂受玺/命公裔掌之/公裔力救/渊释其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武官员的任免、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B.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C.内禅是一种君位传承制度,在世袭制王朝下,君主将君位禅让予其家族里的人,称“内禅”。
D.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恭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韩公裔善于劝解。他在康王府任职,在出使途中有人争斗,经他劝说才和解;在磁州,军民作乱,影响康王,他又去劝退乱民。
B.韩公裔忠于职守。康王要继承皇位,有人建议去彭城躲金兵,韩公裔提议去开业基地睢阳,碰上恶劣天气,康王最终听取了韩公裔的意见。
C.韩公裔遭到权贵排挤。他得罪了黄潜善,被降官三级;秦桧让修书官向韩公裔咨询有关事情,被韩拒绝,有人迎合秦桧乘机罢免韩的官职。
D.韩公裔深得皇帝宠信。他恢复官职后,高宗因要经常见他,就安排他住得近一些;孝宗得知韩公裔的忠心和功劳后,下令优待韩公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之将南也,与公裔谋,间道潜师夜起,迟明至相,磁人无知者,自是亲爱愈笃。
(2)公裔律身稍谨,不植势,不市恩,又敢与黄潜善、秦桧异,斯亦足取云。

同类题5

   杨绘字元素,绵竹人。少而奇警,读书五行俱下,名闻西州。进士上第,通判荆南。为开封推官,遇事迎刃而解,诸吏惟日不足,绘未午率沛然。仁宗爱其才,欲超置侍从,执政见其年少,不用。以母老,请知眉州,徙兴元府。吏请摄穿窬盗库缣者,绘就视之,踪迹不类人所出入,则曰:“我知之矣。”呼戏沐猴者诘于庭,一讯具伏,府中服其明。神宗立,召修起居注、知制诰、知谏院。诏遣内侍王中正、李舜举等使陕西,绘言:“陛下新即位,天下拭目以观初政。馆阁、台省之士,朝廷所素养者不之遣,顾独遣中人乎?”曾公亮请以其子判登闻鼓院,用所厚曾巩为史官。绘争曰:“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帝为寝其命。绘亦解谏职,改兼侍读,绘固辞,滕甫言于帝。帝诏甫曰:“绘抗迹孤远,立朝寡援,不畏强御,知无不为。朕一见许其忠荩,擢置言职,信之亦笃矣。今日之除,盖难与宰相并立于轻重之间,姑令少避尔,卿其朕意。”绘曰:“谏官不得其言则去,经筵非姑息之地。”卒不拜。未阅月,复知谏院,为御史中丞。时安石用事,贤士多谢去。绘言:“老成之人不可不惜当今旧臣多引疾求去范镇年六十有三吕诲五十有八欧阳修六十有五而致仕陛下可不思其故乎?”免役法行,绘陈十害。安石使曾布疏其说。诏绘分析,固执前议,遂罢为侍读学士、知亳州。元祐初,复天章阁待制。卒,年六十二。

(《宋史·杨绘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老成之人/不可不惜当今/旧臣多引疾求去/范镇年六十有三/吕诲五十有八/欧阳修六十有五而致仕/陛下可不思其故乎
B.老成之人/不可不惜当今/旧臣多引疾/求去范镇年六十有三/吕诲五十有八/欧阳修六十有五而致仕陛下/可不思其故乎
C.老成之人/不可不惜/当今旧臣多引疾求去/范镇年六十有三/吕诲五十有八/欧阳修六十有五而致仕/陛下可不思其故乎
D.老成之人/不可不惜/当今旧臣多引疾/求去范镇年六十有三/吕诲五十有八/欧阳修六十有五而致仕陛下/可不思其故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即殿试及第者。
B.制诰,是帝王所下文告及命令的统称;知制诰,掌管起草诰命之意,后为官职名。
C.卿,在古代可以用来代表“你”,但只用于君称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
D.经筵,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专门设立的御前讲席,宋代开始称为“经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绘少有声名,聪明能干。少年杨绘以阅读速度快名闻西州,为官后表现出极强的办事能力,如为开封推官时,他的办事效率比其他官员都高。
B.杨绘很有个性,敢辞君命。与宰相曾公亮产生矛盾之后,皇帝解除了他的谏官职务,对他失去信任,贬他为侍读,杨绘拒绝了这一任命。
C.杨绘坚持己见,官场受挫。杨绘认为王安石实施的“免役法”有十大危害,他顶住压力坚持自己的反对意见,却因此被降职。
D.杨绘才华出众,仕途坎坷。虽然进士考试考取第一等,却也曾因年少而不被当权者重用;后来又分别因为反对曾公亮和王安石而被去谏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呼戏沐猴者诘于庭,一讯具伏。
(2)朝廷所素养者不之遣,顾独遣中人乎?
(3)朕一见许其忠荩,擢置言职,信之亦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