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举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去国,余靖论救之,尹洙请与同贬,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高若讷,由是三人者皆坐谴。襄作《四贤一不肖诗》,都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庆历三年,仁宗更用辅相,亲擢靖、修及王素为谏官,襄又以诗贺,三人列荐之,帝亦命襄知谏院。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修、靖、素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夏竦罢枢密使,韩琦、范仲淹在位,襄言:“陛下罢竦而用琦、仲淹,士大夫贺于朝,庶民歌于路,至饮酒叫号以为欢。且退一邪,进一贤,岂遂能关天下轻重哉?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虽然,臣切忧之。天下之势,譬犹病者,陛下既得良医矣,信任不疑,非徒愈病,而又寿民。医虽良术,不得尽用,则病且日深,虽有和、扁,难责效矣。”时有旱蝗、日食、地震之变,襄以为:“灾害之来,皆由人事。数年以来,天戒屡至,原其所以致之,由臣上下皆阙失也,愚思其实以应之。“疏出,闻者皆悚然。擢直史馆,兼修起居注,襄益任职论事,无所回挠。吕夷简平章国事,宰相以下就其第议政事,襄奏请废止之。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开古五塘溉民田,奏减五代时丁口税之半。进知制诰,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徙知泉州,距州二十里万安渡,绝海而济,往来畏其险。襄立石为梁,其长三百六十丈,种蛎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又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闽人刻碑纪德。治平三年,丁母忧。明年卒,年五十六。乾道中,赐襄谥曰忠惠。
(节选自《宋史·蔡襄传》)
【注】①和、扁:秦和、扁鹊,都是古代名医。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
B.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
C.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
D.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京,这里指西安,我国历史上十三个王朝的首都、京师;东汉隋唐长安叫西京。
B.移书,亦称“移”“移文”,是种平行文种,多用于晓谕和责备,重在改变对方看法。
C.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材料之一。
D.丁母忧,指遭逢母亲丧事;朝廷官员因父母去世而居丧期间,必须离职回乡守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蔡襄是非分明。当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遭到贬谪时,他作诗讥讽高若讷;当余靖、欧阳修、王素获得重用时,他却作诗称贺。
B.蔡襄心忧国事。夏竦被罢,韩琦、范仲淹被重用,朝野上下因此同贺,蔡襄却心怀忧虑,他认为贬退一邪人,进用一贤士,并不能使天下太平。
C.蔡襄不畏权贵。吕夷简执政期间,宰相以下的宫员到他的府中商议政事,蔡襄得知后,不顾个人安危,上奏请求废止此事。
D.蔡襄体恤民情。在福州和泉州为官期间,蔡襄开塘灌田,奏减赋税,立石为桥,植松庇路,切实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实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医虽良术,不得尽用,则病且日深,虽有和、扁,难责效矣。
(2)襄立石为梁,其长三百六十丈,种蛎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1 09:18: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希琯,字君锡,旧名希喆,登庆元二年进士第,改赐今名。少扶父丧归,道遇寇,左右骇散,希琯拊棺恸哭不慑,寇义而去。既举进士,调汀州司户。峒寇李元砺方起,汀人震惧,郡会僚佐议守城,希琯下坐无一语,守异之曰不言得无有所见乎希琯曰守城非策也距城三十里有关曰古城若悉精锐以扼其冲贼不足虑矣守以付希琯夜半,贼数百衔枚突至,希琯严兵以待。贼且至,始命矢石俱下,贼无一免,余党闻风而遁。希琯引还,老稚罗拜相属,希琯繇他道以避之。诏升州推官,治疑狱,决滞讼。去之日,军民遮道泣送者数十里。
调主管夔州路转运司帐司,疏大宁盐井利病,使者上诸朝,民便之。改知玉山县,未行召对,希琯,言:“民力困于贪吏,军力困于偾师。”宁宗嘉纳之。
授大理寺丞,权工部郎官。于是希琯次对时首论:“今日多事之际,而未有办事之人。朝绅,清选也,以缄默为清重,以刻薄为举职,以无所可否为识体。臣非敢厚诬天下以为无人,患在选择未得其道、器使未当其才尔。”授成州团练使,赐金带,令服系。以宝玺推恩,进和州防御使。
理宗即位,进潭州观察使,以公族近邸,恩特加厚。又进安德军承宣使。希琯引对,言:“初政急务,莫先于明道,总治统,收人心。”上为动容。越明年,论祠祭不蠲,禁卫不肃。慈明宫上寿,升节度,封信安郡公。卒,遗奏闻,上震悼辍视朝,赐含敛,赠以金币。希琯风资凝重,胸抱魁磊,扬人之善,不记人之过;急人之难,不忘人之恩。居官,祁寒盛暑未尝谒告,衣食取裁足而已。追封信安郡王。
(节选自《宋史赵希琯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守异之/曰得无有所/见乎希琯/曰守城非策也/距城三十里有古城/若悉精锐以扼其冲/贼不足虑矣/守以付希琯
B.守异之/曰得无有所见乎/希琯曰/守城非策也/距城三十里有古城若悉/精锐以扼其冲/贼不足虑矣/守以付希琯
C.守异之曰/得无有所见乎/希琯曰/守城非策也/距城三十里有古城/若悉精锐以扼其冲/贼不足虑矣/守以付希琯
D.守异之曰/得无有所见乎希甫/曰/守城非策也/距城三十里有古城/若悉精锐以扼 其/冲贼不足虑矣/守以付希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称进士及第,二甲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
B.召对,是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按照规定,官员的考核使用都需经过这种形式。
C.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
D.理宗即南宋皇帝赵昀的庙号。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希箱临危不惧,孝义感动他人。他年轻时扶父柩归葬,路遇强盗,别人四散奔逃,他仍拊棺恸哭,强盗认为他孝义而离开。
B.赵希辑善于谋划,智勇令人钦佩。峒寇李元砺攻打汀州,赵希琯临危受命,扼守要冲。面对敌人偷袭,他妥善处置,大获全胜。
C.赵希琯政绩卓著,深得百姓爱戴。汀州推官任上,他判明疑难案件,决断积久的诉讼,离任时百姓哭泣相送,绵延数十里。
D.赵希琯博才多识,受到皇帝器重。他多次被皇帝召见答对,能提出合理化建议,屡被升职,皇帝称赞他风采庄重,光明磊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希琯引还,老稚罗拜相属,希琯繇他道以避之。
(2)居官,祁寒盛暑未尝谒告,衣食取裁足而已。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程迪,字惠老,开封人。父博古,部鄜延兵战死永乐。迪以门荫得官。宣和中,从杨惟中征方腊有功,加武功大夫、荣州团练使、泸南渣川府路走马承受公事。诸使合荐迪忠义谋略,可任将帅,召赴行在。经略制置使唐重以敌迫近,留迪提举军马,措置民兵以为备。金人已自同州渡河,或劝迪还蜀,迪思有以报国,不从。乃诣种氏诸豪,谋率众保险,俟其势稍衰,出奇击之。转运使桑景询知其谋,以告唐重,揭榜许民择险自固。会前河东经制使傅亮建议当守不当避,重从之,以亮为制置副使,去者悉还。既而金兵益迫,重乃以迪提举永兴军马,措置民兵,令迪行视南山诸谷,将运金帛徙治其中。因召土豪,集民兵以补军籍。会应募者众,亮语重曰:“人心如此,假以旬日,守备且具,奈何望风弃去。”重大然之,即檄诸司听亮节制。金人近城,迪又欲选兵迎战,使老稚得趣险,尚可以活十万人。亮执议城守,金人四面急攻处无援兵迪患诸司及统制偏裨以下东向会照危急论以死相应誓不与敌俱生慷慨呜咽同盟皆感泣。城破,乃自亮所分地始。亮先出降,众渍。迪率其徒行徇于众曰:“敌仇我矣 死,战亦死!”努力与斗,愤怒大呼,口流血,士皆感奋,多所斩杀。迪冒飞矢,持短兵接战数十合,身被创几遍,绝而复苏,犹厉声叱战不已,遂死之。麾下士舁置空室中,比屋皆烬,室独不火,及敛,容色如生。诏明州观察使,谥恭愍。

(节选自《宋史·程迪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金人四面急攻外/无援兵/迪率诸司及统制偏裨以下东向会盟/危急必以死/相应誓/不与敌俱生/慷慨吗咽/同盟皆感泣
B.金人四面急攻/外无援兵/迪率诸司及统制偏裨以下东向会盟/危急必以死相应/誓不与敌俱生/慷慨呜咽/同盟皆感泣
C.金人四面急攻/外无援兵/迪率诸司及统制偏裨以下东向会盟/危急必以死/相应誓/不与敌俱生/慷慨呜咽/同盟皆感泣
D.金人四面急攻外/无援兵/迪率诸司及统制偏裨以下东向/会盟危急/必以死相应/誓不与敌俱生/慷慨吗咽/同盟皆感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荫,又可称为恩荫,是指因下辈立功而给予上辈特殊的封赏照顾。
B.行在,也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也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C.路,宋元时期的区域单位,最初是监察区的性质,后转化为行政区。
D.赠,文中为赠官,指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已死的官吏追封爵位官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程迪出身武将家庭,跟从杨惟中征讨方腊建立功勋而被加授官职诸使认为他可以胜任将帅之职而共同举荐了他。
B.程迪忠义有谋略。金人渡过黄河时,有人劝他回蜀地,他为报国而没有听从;并谋划了自保策略,揭下榜文自领其事。
C.程迪善待百姓。金兵通近城池时,程迪打算挑选士兵迎战,让老人和孩子去险要地方避开战火,以救活十万百姓。
D.程迪作战英勇。金兵攻城,程迪率领部属冒死抵抗,与敌军大战数十回合,几乎全身受伤,仍然厉声呵斥,战斗不止。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心如此,假以旬日,守备且具,奈何望风弃去。
(2)努力与斗,愤怒大呼,口流血,士皆感奋,多所斩杀。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权邦彦,字朝美,河间人。登崇宁四年太学上舍第,调沧州教授,入为太学博士,改宣教郎,除国子司业。金人再入高宗开大元帅府起两河兵卫汴京邦彦提所部兵二千五百人与宗泽自澶渊趋韦城据刀马河诸道兵莫有进者。会敌兵大至,移屯南华。二帝北迁,邦彦与泽五表劝进。建炎元年五月,召还,命知荆南府,改东平府。时东州半已入金,至是围益急,邦彦誓以死守,居数月城破,犹力战不已。民义而从之,突围以出,遂奔行在。有司议失守罪,将重坐之,帝以其父母妻子皆没于敌,才贬二秩。剧盗张琪残徽州,邦彦遣裨将平之。改江、淮等路制置发运使,以治办称。绍兴元年,召为兵部尚书兼侍读。初,邦彦献十议以图中兴,大略谓:“宜以天下为度,进图洪业,恢复士宇,勿苟安于东南。驾御诸将,当威之以法,而限之以爵。命读讲之臣,取累朝训典及三代、汉、唐中兴故事,日陈于前,以裨圣学。又监观伤善妨贤之谗,偷安苟容之佞,市恩立威之奸,怀谖罔上之欺,听其言,察其事,则忠邪判。”吕颐浩素善邦彦,荐用之。给事中程瑀劾邦彦五罪,三疏不报。邦彦在枢密,又言:“宜乘机者三,譬奕之争先,安可随应随解,不制人而制于人哉?”寻兼权参知政事。三年,卒。无子,以侄嗣衍为后。有遗稿十卷,号《瀛海残编》,藏于家。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A.金人再入/高宗开大元帅/府起两河兵卫汴京/邦彦提所部兵二千五百人/与宗泽自澶渊趋韦城/据刀马河/诸道兵莫有进者
B.金人再入/高宗开大元帅/府起两河兵卫汴京/邦彦提所部兵二千五百人/与宗泽自澶渊趋韦城/据刀马河诸道兵/莫有进者
C.金人再入/高宗开大元帅府/起两河兵卫汴京/邦彦提所部兵二千五百人/与宗泽自澶渊趋韦城/据刀马河/诸道兵莫有进者
D.金人再入/高宗开大元帅府/起两河兵卫汴京/邦彦提所部兵二千五百人/与宗泽自澶渊趋韦城/据刀马河诸道兵/莫有进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 古代的国立大学,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属国子监。
B.教授: 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C.博士: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D.兵部: 又称夏官、武部。六部之一,其长官为兵部尚书。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赋税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权邦彦博学多才。 崇宁四年太学上舍及第, 担任沧州教授, 入朝为太学博士; 有遗稿十卷, 号称《瀛海残编》, 藏在家中。
B.权邦彦敢于进谏。金人围困汴京, 权邦彦和宗泽上奏劝皇帝不要北迁; 献上十条建议来策划中兴, 建议皇帝不要苟且偷安。
C.权邦彦作战勇敢。权邦彦发誓以死守城, 过了几个月城被攻破, 还拼力战斗不肯停止,最终率百姓突围出城。
D.权邦彦治政有方。大盗张琪残害徽州, 权邦彦派偏将去平定他。任江、淮等路制置发运使时, 因治政能干被称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命读讲之臣,取累朝训典及三代、汉、唐中兴故事,日陈于前,以裨圣学。
(2)吕颐浩素善邦彦,荐用之。给事中程瑀劾邦彦五罪,三疏不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邓绾,字文约,成都双流人。举进士,为礼部第一。稍迁职方员外郎。熙宁三年冬,通判宁州。时王安石得君专政,条上时政数十事,以为宋兴百年,习安玩治,当事更化。又上书言:“陛下得伊、吕之佐,作青苗、免役等法,民莫不歌舞圣泽。以臣所见宁州观之,知一路皆然;以一路观之,知天下皆然。诚不世之良法,愿勿移于浮议而坚行之。”明年,迁侍御史知杂事、判司农寺。
时常平、水利、免役、保甲之政,皆出司农,故安石藉绾以威众。绾请先行免役于府界,次及诸道。利州路岁用钱九万六千缗,而转运使李瑜率三十万,绾言:“均役本以裕民,今乃务聚敛,积宽余,宜加重黜。”富弼在亳,不散青苗钱,绾请付吏究治。畿县民诉助役,诏询其便否两行之,绾与曾布辄上还堂帖。中丞杨绘言未闻司农得缴奏者,不报。凡吕公著、谢景温所置推直官、主簿,悉罢去之,而引蔡确、唐坰为御史。
五年春, 辽人来理边地屯兵境上声言将用师于是两河戒严且令河北修城守之具绾曰非徒无益且大扰费帝从其言而止。又言:“辽妄为地讼,意在窥我。去冬聚兵累月,逡巡自罢,其情伪可见。今当御之以坚强,则不渝二国之平,平则彼不我疑,而我得以远虑。苟先之以畏屈,彼或将力争,则大为中国之耻。”帝览疏嘉之。
安石去位,绾颇附吕惠卿。及安石复相,绾欲弥前迹,乃发惠卿置田华亭事,出知陈州。又论三司使章惇协济其奸,出知湖州。元丰中,知荆南府,历知陈、陕、永兴、青、邓诸州军。元祐初卒,年五十九。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辽人来理/边地屯兵境上/声言将用师/于是两河戒严/且令河北修/城守之具绾曰/非徒无益/且大扰费/
B.辽人来理/边地屯兵境上/声言将用师/于是两河戒严/且令河北/修城守之具/绾曰/非徒无益/且大扰费/
C.辽人来理边地/屯兵境上/声言将用师/于是两河戒严/且令河北修城守之具/绾曰/非徒无益/且大扰费/
D.辽人来理边地/屯兵境上/声言将用师/于是两河戒严/且令河北修/城守之具/绾曰/非徒无益/且大扰费/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路,是古代中国的区域规划。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是最高行政区划。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B.保甲,古代统治者通过户籍编制来统治人民的制度。若干家编作一甲,若干甲编作一保。
C.司农,上古时代是负责教民稼穑的农官。在汉朝是九卿之一,掌钱谷之事,相当于今天的农业部部长。
D.疏,分条说明的文字,亦指上奏章。上疏是指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绾为人直率,敢于直言。在王安石得到皇帝的特权主张改革的时候,他上书说希望改革不要流于肤浅的议论,要落到实处。
B.邓绾善待百姓,为民谋利。平均徭役本来是使百姓富裕的,如今部分官吏却几近横征暴敛,为自己积累财富。他认为应该加重处罚。
C.邓绾智慧机敏,善于观察。辽人骚扰宋边境,邓绾上书,皇上由此清醒地认识到辽人的所为目的在于窥视大宋,应该坚决抵抗。
D.邓绾处事圆滑,得到重用。在王安石离任时,依附吕惠卿;而在王安石复任后,又揭发吕惠卿的不轨之事。因此获得朝廷任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王安石得君专政,条上时政数十事,以为宋兴百年,习安玩治,当事更化。
(2)辽妄为地讼,意在窥我。去冬聚兵累月,逡巡自罢,其情伪可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薛居正字子平,开封浚仪人。父仁谦,周太子宾客。居正少好学,有大志。清泰初,举进士不第,为《遣愁文》以自解,寓意倜傥,识者以为有公辅之量。逾年,登第。
晋天福中,华帅刘遂凝辟为从事。开运初,改度支推官,宰相李崧又奏署推官,加大理司直,迁右拾遗。桑维翰为开封府尹,奏署判官。
汉乾祐初,史弘肇领侍卫亲军,威权震主,残忍自恣,无敢忤其意者。其部下吏告民犯盐禁,法当死。狱将决,居正疑其不实,召诘之,乃吏与民有私憾,因诬之,逮吏鞫之,具伏抵法。弘肇虽怒甚,亦无以屈。周广顺初,迁比部员外郎,领三司推官,旋知制诰。周祖征兖州,诏居正从行,以劳加都官郎中。显德三年,迁左谏议大夫,擢弘文馆学士,判馆事。六年,使沧州定民租。未几,以材干闻于朝,擢刑部侍郎,判吏部铨。
宋初,迁户部侍郎。太祖亲征李筠及李重进,并判留司三司,俄出知许州。建隆三年,入为枢密直学士,权知贡举。初平湖湘,以居正知朗州。会亡卒数千人聚山泽为盗监军使疑城中僧千余人皆其党议欲尽捕诛之居正以计缓其事因率众翦灭群寇擒贼帅汪端诘之僧皆不预赖以全活。
乾德初,加兵部侍郎。车驾将亲征太原,大发民馈运。时河南府饥,逃亡者四万家,上忧之,命居正驰传招集,浃旬间民尽复业。以本官参知政事。六年,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八年二月,上谓居正等曰:“年谷方登,庶物丰盛,若非上天垂佑,何以及斯。所宜共思济物,或有阙政,当与振举,以成朕志。”居正等益修政事,以副上意焉。
太平兴国六年,卒,年七十。赠太尉、中书令,谥文惠。
居正气貌瓌伟,饮酒至数斗不乱。性孝行纯,居家俭约。为相任宽简,不好苛察,士君子以此多之。自参政至为相,凡十八年,恩遇始终不替。
先是,太祖尝谓居正曰:“自古为君者鲜克正己,为臣者多无远略,虽居显位,不能垂名后代,而身陷不义,子孙罹殃,盖君臣之道有所未尽。吾观唐太宗受人谏疏,直诋其非而不耻。以朕所见,不若自不为之,使人无异词。又观古之人臣多不终始,能保全而享厚福者,由忠正也。”开宝中,居正与沈伦并为相,卢多逊参知政事,九年冬,多逊亦为平章事。及居正卒,而沈伦责授,多逊南流,论者以居正守道蒙福,果符太祖之言。
居正好读书,为文落笔不能自休。子惟吉集为三十卷上之,赐名《文惠集》。咸平二年,诏以居正配飨太宗庙庭
(选自《宋史》,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亡卒数千人/聚山泽为盗/监军使疑城中僧千余人/皆其党/议欲尽捕诛之/居正以计缓其事/因率众翦灭群寇擒贼帅/汪端诘之/僧皆不预/赖以全活。
B.会亡卒数千人聚山泽为盗/监军使疑城中僧千余人皆其党/议欲尽捕诛之/居正以计缓其事/因率众翦灭群寇擒贼帅/汪端诘之/僧皆不预/赖以全活。
C.会亡卒数千人聚山泽为盗/ 监军使疑城中僧千余人皆其党/ 议欲尽捕诛之 / 居正以计缓其事 / 因率众翦灭群寇 / 擒贼帅汪端/诘之 / 僧皆不预 / 赖以全活。
D.会亡卒数千人/聚山泽为盗/监军使疑城中僧千余人皆其党议/欲尽捕诛之/居正以计缓其事/因率众翦灭群寇/擒贼帅汪端/诘之/僧皆不预/赖以全活。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B.“擢刑部侍郎”中的“擢”是指提升职务,古文中同样表示提升职务的还有“升”、“拔擢”、“陟”“超擢”等;相反,“罢”、“免”、“解”、“黜”、“夺”、等表示官员因过失解除职务或贬官降职外调远方。
C.“登第”指登进士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二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
D.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表扬性的、批判性的和表同情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薛居正写了一篇《遣愁文》来自我解嘲,看过的人都认为他有作公卿辅佐之臣的气量,一年后登进士第。
B.薛居正一生为官十八载,机智果断,公正断案,辅佐皇上,殚精竭虑,太祖对他的恩宠始终不减。
C.薛居正升任户部侍郎后,负责起草皇帝诏书,周太祖征伐兖州,薛正居跟从前往,才干扬名朝廷。
D.薛居正死后,沈伦被罢免宰相职务,卢多逊被贬黜到南方,这是因为薛居正遵守道义,蒙受洪福的结果。
【小题4】把文言文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狱将决,居正疑其不实,召诘之,乃吏与民有私憾,因诬之,逮吏鞫之,具伏抵法。
(2)性孝行纯,居家俭约。为相任宽简,不好苛察,士君子以此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