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一萼红•盆梅 【元】朱睹顏
玉堂深。正重帘护暝,窗色试新晴。苔暖鳞生,泥融脉起,春意初破琼英。夜深后、寒消绛蜡,误碎月、和露落空庭。暖吹调香,冷芳侵梦,一晌消凝。
长恨年华婉晚①,被柔情数曲,抵死牵萦。何事东君②,解将芳思,巧缀一斛春冰。那得似、空山静夜,傍疏篱、清浅小溪横。莫问调羹③心事,且论笛④里平生。
【注】①婉晚:迟暮。②东君:司春之神。③调羹:《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后喻治理国家政事。④笛:指笛曲《梅花落》,此处代梅花。
【小题1】全词押的是“ ”韵。(填入一个韵母)
【小题2】对本词内容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写了盆梅在暖融的天气下初绽,展现清幽高洁之美,令人魂销心醉。
B.“长恨”一词表明盆梅虽占尽风情,却仍对自身境遇充满了愤恨不平之气。
C.“空山静夜”三句化用了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意。.
D.“那得似”三个字是全篇关键所在,举重若轻,拨转题旨;结尾句点明题旨。
【小题3】《盆梅》的写法与《病梅馆记》有异曲同工之妙,结合词作内容进行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1-18 03:31: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赠医者汤伯高
元·揭傒斯
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故医之稍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虽上智鲜不惑。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求一良医不可致。呜呼,其先王之道不明欤?何巫之祸至此也!人之得终其天年,不其幸欤!
吾里有徐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年十五举进士,即谢归业医。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历数十年,其学大成,著《易简归一》数十卷。辨疑补漏,博约明察,通微融敏,咸谓古人复生。其治以脉,不以证,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余行数千里莫能及,间一遇焉,又止攻一门,擅一长而已,无兼善之者。来旴江,得汤伯高,该明静深,不伐不矜,深有类于徐。余方忧巫之祸,医之道不明,坐视民命之夭阏而莫救,而爱高之学有类于徐,且试之辄效,故并书巫医之行利害及徐之本末以赠之。嗟夫,使世之医皆若虚、伯高,信之者皆吾里之人,巫其能久胜矣乎!
伯高名尧,自号常静处士。若虚名棪。闻庐山有郭氏,号南寄者,亦有名。
(选自《揭傒斯全集》)
【小题1】对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B.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C.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D.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书序、宴集序、赠序之别。其中,“赠序”的内容多是表惜别、祝愿、劝勉、誉扬之意。《赠医者汤伯高序》就属于赠序。
B.“屏”,本义是对着门的小墙,其功用是挡住视线使人从门外看不到门内的人或物,可引申为“屏蔽”“退避”“摒除”等意思。这里的“屏”就是“摒除”之义。
C.“郡”,形声字,形旁“阝”为“邑”字的变形,一般称作“右耳旁”。从“右耳旁”的字,本义大多与地名、邦郡、区域有关,例如“都”“邦”“郊”“郭”等。
D.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会试、乡试、殿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医。长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装神弄鬼。学医的人虽然积极钻研医术,但也难以成为良医。
B.徐若虚先生举进士后,不愿做官,回乡行医。他虚心好学,努力钻研,写成了学术价值很高的专著;他医术高明,治病效果显著,其影响逐渐改变了当地信巫的风俗。
C.旴江的汤伯高先生和徐若虚先生非常相像,他的医术全面而精湛,但他为人谦逊,从不自我夸耀,其医风受到作者的赞赏。
D.作者写这篇序是因为担忧巫祸不除,医道不明,无人挽救百姓的生命。希望世上的医生都像若虚、伯高,民众都像“吾里之人”信医不信巫。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
(2)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
(3)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捣衣
元 赵孟頫①
露下碧梧秋满天,砧声不断思绵绵。北来风俗犹存古,南渡衣冠不及前。
苜蓿总肥宛要褭,琵琶曾泣汉婵娟。人间俯仰成今古,何地他时始惘然。
【注】①赵孟頫:宋朝皇室子孙,亲历亡国之痛,后来又到元朝做官。诗中的南渡指的是宋朝南渡。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捣衣”在古代诗词中屡见不鲜,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将思妇对“良人”的浓浓思情呈现在月夜秋风里的捣衣声中。
B.首联借用露珠滴落梧桐叶、捣衣砧声不断以动写静,渲染了秋夜的宁静,也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思情。
C.“苜蓿总肥宛要褭”中“宛要褭”是大宛能日行万里的骏马。此句说产自西域的苜蓿虽然在汉朝也传进了中原地区,却也在塞外喂肥了大宛更多的铁骑。作者在此批评了汉朝统治者盲目与西域进行交流,给汉朝带来遭受外族侵扰的危险。
D.“琵琶曾泣汉婵娟”句采用了用典抒情和拟人的手法,借幽幽的琵琶曲为汉朝与匈奴和亲的王昭君流露出伤感之意,表达了作者为腐朽的元朝政权而伤感。
E. 尾联在作者的俯仰古今的喟叹伤感之中收束全诗,既有对历史兴衰的感叹,又有对个人心绪的表达。
【小题2】请分析作者在颔联中表达出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