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一萼红•盆梅 【元】朱睹顏
玉堂深。正重帘护暝,窗色试新晴。苔暖鳞生,泥融脉起,春意初破琼英。夜深后、寒消绛蜡,误碎月、和露落空庭。暖吹调香,冷芳侵梦,一晌消凝。
长恨年华婉晚①,被柔情数曲,抵死牵萦。何事东君②,解将芳思,巧缀一斛春冰。那得似、空山静夜,傍疏篱、清浅小溪横。莫问调羹③心事,且论笛④里平生。
【注】①婉晚:迟暮。②东君:司春之神。③调羹:《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后喻治理国家政事。④笛:指笛曲《梅花落》,此处代梅花。
【小题1】全词押的是“ ”韵。(填入一个韵母)
【小题2】对本词内容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写了盆梅在暖融的天气下初绽,展现清幽高洁之美,令人魂销心醉。
B.“长恨”一词表明盆梅虽占尽风情,却仍对自身境遇充满了愤恨不平之气。
C.“空山静夜”三句化用了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意。.
D.“那得似”三个字是全篇关键所在,举重若轻,拨转题旨;结尾句点明题旨。
【小题3】《盆梅》的写法与《病梅馆记》有异曲同工之妙,结合词作内容进行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1-18 03:31: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唐多令  秋暮有感

陈允平

休去采芙蓉。秋江烟水空。带斜阳、一片征鸿。欲顿闲愁无顿处,都著在两眉峰。心事寄题红,画桥流水东。断肠人、无奈秋浓。回首层楼归去懒,早新月、挂梧桐。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芙蓉”是荷花的别名,采莲是民间妇女特有的劳动情趣。此词开篇却规劝人们“休去采芙蓉”,只是因为时届深秋日暮,荷花凋尽,荷叶枯败,根本不是采芙蓉的时节。
B.“秋江烟水空”中的“空”字是“空荡荡”的意思,言秋江之萧条空阔,一无所有,有的只是一片迷茫的江水。此句补充说明了“休去采芙蓉”的原因。
C.词的上片,词人借景抒情,选取“秋江”“烟水”“斜阳”“征鸿”等意象描绘了一幅萧索凄凉的日暮秋景图,营造了哀婉凄迷的意境,将闲愁与景色融为一体。
D.“欲顿闲愁无顿处,都著在两眉峰”两句,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刻画了一位满腹愁情却无处排遣,愁眉不展双眉紧锁的词人形象,突显其愁之浓之深之重。
E.这首词上片写“闲愁”,是触景生情所致;下片写“心事”,是闲愁的具体说明。此词在揭示主题思想时采取事事关联、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写法,十分讲究内在逻辑。
【小题2】赏析下片“回首层楼归去懒,早新月、挂梧桐”三句。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钱起,字仲文,吴兴人。天宝十年,李巨卿榜及第。少聪敏,承乡曲之誉。初,从计吏至京口客舍,月夜闲步,闻户外有行吟声,哦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凡再三往来,起遽从之,无所见矣。尝怪之。及就试粉闱,诗题乃“湘灵鼓瑟”,起辍就,即以鬼谣十字为落句,主文李暐深嘉美,击节吟味久之,曰:“是必有神助之耳。”遂擢置高第。释褐授校书郎。尝采箭竹,奉使入蜀。除考功郎中。大历中,为太清宫使、翰林学士。起诗体制新奇,理致清赡,芟宋齐之浮游,削梁陈之嫚靡,迥然独立也。王右丞许以“高格”,与郎士元齐名。士林语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集十卷,今传。子徽能诗,外甥怀素善书;一门之中,艺名森出,可尚矣。凡唐人燕集祖送,必探题分韵赋诗,于众中推一人擅场者。刘相巡察江淮,诗人满座,而起擅场。郭暧尚主盛会,李端擅场。缅怀盛时,往往文会,群贤毕集,觥筹乱飞,遇江山之佳丽,继欢好于畴昔,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于此能并矣。况宾无绝缨之嫌,主无投辖之困,歌阑舞作,微闻香泽,冗长之礼,豁略去之,王公不觉其大,韦布不觉其小,忘形尔汝,促席谈谐,吟咏继来,挥毫惊座。乐哉!古人有“秉烛夜游”所谓非浅同宴一室无及于乱岂不盛也至若残杯冷炙一献百拜察喜怒于眉睫之间者可以休矣
(选自《唐才子传·钱起传》,有删改)
【注】①擅场:《文选》汉张衡《东京赋》云:“秦政利嘴长距,终得擅场。”后人因用“擅场”称技艺高超出众者。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有“秉烛夜游”/所谓非浅同/宴一室/无及于乱/岂不盛也/至若残杯玲炙一献/百拜察喜怒于眉睫之间者/可以体矣/
B.古人有“秉烛夜游”/所谓非浅同/宴一室/无及于乱/岂不盛也/至若残杯冷炙/一献百拜/察喜怒于眉睫之间者/可以休矣/
C.古人有“秉烛夜游”/所谓非浅/同宴一室/无及于乱/岂不盛也/至若残杯玲炙一献/百拜察喜怒于眉睫之间者/可以休矣/
D.古人有“秉烛夜游”/所谓非浅/同宴一室/无及于乱/岂不盛也/至若残杯冷炙/一献百拜/察喜怒于眉睫之间者/可以休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指古代男子成人时,因不便直呼其名而另取的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古代女子无字。
B.闱,旧称试院,唐宋时粉闱指由尚书省举行的省试的考场;因尚书省又被称为粉省,故粉闱也可为尚书省的别称。
C.释褐,是指脱去布衣换上官服,即做官的意思。科举时代称新进士及第授官为释褐。
D.祖送,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荆轲刺秦王》中“既祖,取道”即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起年少聪敏,赶考途中有奇遇。京口旅馆夜宿,偶听有人户外吟诗,出门不见人影。应试时融二句诗于科考诗中,深受考官嘉许。
B.钱起诗风新奇,获高评名副其实。他的诗体制新奇,富有理趣,去除前朝浮靡之风,自有“高格”,获评“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C.钱起仕途亨通,及第后多次升迁。钱起因考官欣赏以应试优等及第,后相继被授予校书郎、考功郎中、太清宫使、翰林学士等职。
D.钱起诗名很盛,探题赋诗能擅场。唐宴会时会公推一技艺出众者做擅场,在刘晏巡察江淮集会时,公推钱起做擅场,可见其诗艺、威望皆高于同座。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徽能诗,外甥怀素善书,一门之中,艺名森出,可尚矣。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