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珙,字璞玉,随州枣阳人。嘉定十年,金人犯襄阳,父宗政以兵御之。珙料其必窥樊城,献策宗政由罗家渡济河,宗政然之。越翼日,诸军临渡布阵,金人果至,半渡伏发,歼其半。十四年,入谒制置使赵方,一见奇之,光化尉。十六年,丁父忧,制置使起复之,珙辞。绍定六年,金顺阳令李英以县降,申州安抚张林以州降,珙言:“归附之人宜因其乡土而使之耕其人民而立之长少壮籍为军俾自耕自守才能者分以地任以职使各招其徒以杀其势。”制置司是之。端平二年,授主管侍卫马军司公事,朝辞,帝问恢复,对曰:“愿陛下宽民力,蓄人材,以俟机会。”帝问和议,对曰:“臣介胄之士,当言战,不当言和。”赐甚

厚。三年,珙至黄,增埤①浚隍,边民来归者日以千数,为屋三万间居之,厚加贩贷。嘉熙元年,大元合三郡人马粮械攻黄守王鉴,江帅万文胜战不利。珙入城,军民喜曰:“吾父来矣。”驻帐城楼,指画战守,卒全其城,斩逗留者四十有九人以徇。御笔以战功赏将士,特赐珙金碗,珙益以白金五十两赐之诸将。将士弥月苦战,病伤者相属,珙遣医视疗,士皆感泣。四年,四川制置使陈隆之与副使彭大雅不协,交章于朝。珙曰:“国事如此,合智并谋,犹惧弗克,而两司方勇于私斗,岂不愧廉、蔺之风乎?”驰书责之,隆之、大雅得书大惭。淳祐六年,行省范用吉密通降款,以所受告②为质,珙白于朝,不从。珙叹曰:“三十年收蛰中原人,今志不克伸矣。”病递革,乞休致,授检校少师、宁武军节度使致仕,终于江陵府治。是月,大星陨于境内,声如雷。讣至,封吉国公,忠襄。

(节选自《宋史·孟珙传》,有删改)

注释:①埤:城上的矮墙。②告:委任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归附之人/宜因其乡土而使之/耕因其人民而立之/长少壮籍为军/俾自耕自守/才能者分以土地/任以职使/各招其徒以杀其势
B.归附之人/宜因其乡土而使之/耕因其人民而立之/长少壮籍为军/俾自耕自守/才能者分以土地/任以职/使各招其徒以杀其势
C.归附之人/宜因其乡土而使之耕/因其人民而立之长/少壮籍为军/俾自耕自守/才能者分以土地/任以职使/各招其徒以杀其势
D.归附之人/宜因其乡土而使之耕/因其人民而立之长/少壮籍为军/俾自耕自守/才能者分以土地/任以职/使各招其徒以杀其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对被征辟的人并不具有强制力,而是一种礼请。
B.丁父忧,是指遭逢父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C.朔即朔日,与晦日相对,晦是阴历每月第一天,朔是阴历每月最末一天。
D.谥是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珙足智多谋。年轻时随父抗金,他料到金人必定窥视樊城,向父亲献计从罗家渡渡河,宋军对着渡口排列阵势,趁金军渡到一半时伏兵出击,并取得胜利。
B.孟珙力主抗敌。上任前辞行时,皇帝问他光复中原之事,他认为应该宽恤民力,蓄积人才,以待时机;作为主战派将领,他坚决反对和议,获得皇帝丰厚的奖赏。
C.孟珙爱兵如子,赏罚分明。他守御黄州时,斩杀畏缩不前的四十九个人来示众,把皇帝赐给自己的金碗再增加白银五十两奖给将领,又派医生察看治疗病伤的将士。
D.孟珙反对党争。四川制置使陈隆之跟副使彭大雅不合,交相向朝廷上奏章。孟琪认为国事艰难,应该齐心协力,而不是起劲地私相争斗,致信责备他们,两人很惭愧。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珙至黄,增埤浚,边民来归者日以千数,为屋三万间居之,厚加赈贷。
(2)珙叹曰:“三十年收拾中原人,今志不克伸矣。”病遂革,乞休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19 10:04: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彦倓字安卿,彭城侯叔褧曾孙也。父公广,饶州太守。彦倓初调溧阳尉,邑民潘氏兄弟横邑中,号“三虎”,畜僮仆数百,邑官莫敢谁何。彦倓白其守治之,缚潘氏弟,正其罪。
改扬州司户,狱掾。有告主藏吏钱余千万,治之急,吏泣请死。彦倓察其情,屏人问,则诸吏共贷也,乃许自首免罪,一日而毕。
改平江府推官,摄宜兴县。县自中兴后,预借民明年税,民挟此得慢其令。彦倓请禁预借,邑遂易治。
知临安于潜县。县胥往往通台省吏,得其奸。彦倓执其黠者,械送府。台省吏从中救之,彦倓力争,竟治胥罪。浮桥屡以水败,彦倓梁以石,民免溺死。升临安府通判。
开禧初,知兴国军。岁旱蝗,而军需益急,邑令吴格负上供银尤多,彦倓坐累贬,格愧谢。彦倓曰:“属时多艰,宜宽民力以崇根本,何谢为?”溃卒据外城为变,彦倓募壮士能斩捕者赏之。既而各斩首以献,卒一夕遁去。
累迁湖南运判。徭人罗孟传反,累岁不能平。彦倓谓帅臣曰:“徭人仇杀,乃其常情,况主断不平,是激之使叛也。能遣谍者离其党与,还自相仇,破之易矣。”帅从其计,遂降孟传。
寻知绍兴府。楮价轻,彦倓权以法,民便之。复鹿鸣礼,置兴贤庄以资其费。筑捍海石塘,亦置庄以备增筑。会旱,饥民聚陂湖中。彦倓取死囚,幂首刖足,于众曰:“此劫菱藕者也。”遂散其众。乃第民高下,损其税有差,免输湖籍田米,举缗钱四十万以助荒政,民赖以济。诏改太府少卿,迁显谟阁、知太平州,调江西转运使。嘉定十一年卒于官,年六十四。
(节选自《宋史·赵彦倓传》)
注:楮:纸币。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其奸  肆:放纵
B.邑令吴格负上供银尤多   属:嘱咐
C.还自相仇 俾:让
D.于众曰  徇:当众宣布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汉朝设立的一郡最高行政主管官吏。俸禄为两千石,故又称为 “二千石” 。
B.摄:代理,兼理。 “署、权、转、陟”几字也都有此义。
C.开禧:年号,古代用来纪年。明代起可用年号称皇帝,如崇祯帝。
D.秩:官吏的俸禄,也指官吏的品级。 “贬秩”指削减俸禄或降低品级。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属时多艰,宜宽民力以崇根本,何谢为?
【小题4】简要概括赵彦倓造福百姓的具体表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甲)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乙)

徐中行,台州临海人。始知学,闻安定胡瑗讲明道学,其徒转相传授,将往从焉。至京师,首谒范纯仁,纯仁贤之,葬于司马光。光谓斯入神清气和,可与进道。会福唐刘彝赴阙,得瑗所授经,熟读精思,攻苦食淡,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乃归葺小室,竟日危坐,所造诣人莫测也。父死,跣足庐墓,躬耕养母。推其余力,葬内外亲及州里贫无后者十余丧。晚年教授学者,自洒扫应对格物致知达于治国平天下,不失其性,不越其序而后已。

(选自《宋史·徐中行传》)

【小题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自洒扫应对格物致知/达于治国平天下
B.所造诣/人莫测也
C.葬内外亲及州里贫/无后者十余丧。
D.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主人日食 _________________
(2)同舍生皆绮绣 ______________
(3)安定胡瑷讲明道学 ___________________
(4)福唐刘彝赴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
【小题4】(甲)(乙)两文都表现了古人求学的 _______________(乙)文还表现了徐中行做人行事方面的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范滂:东汉人,字盂博,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
【小题1】对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B.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C.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D.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应该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长官为礼部尚书。
C.《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乐经》、《尚书》、
《诗经》、《礼记》合称“五经”。
D.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官,因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时间久了,大家才真正信服欧阳修的话。
B.苏轼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C.苏轼敢于直言。苏轼和司马光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争论不休、各执己见,司马光很愤怒,苏轼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
D.苏轼仕途坎坷。苏轼自从中举以来,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远在群臣之上,但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3)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
(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陆九龄,字子寿。父贺,以学行为里人所宗。九龄幼颖悟端重,稍长,补郡学弟子员。
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久之间新博士学黄老不事礼法慨然叹日此非吾所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吏部员外许忻有名中朝,退居临川,少所宾接,一见九龄,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自是九龄益大肆力于学,翻阅百,昼夜不倦,悉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
性周谨,不肯苟简涉猎。入太学,司业汪应辰举为学录。登乾道五年进士第,调桂阳军教授,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未上,会湖南茶寇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慑,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九龄曰:“丈事武备,一也,古者有征讨,公卿即为将帅。士而耻此,则豪侠式断者专之矣。”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寇虽不至,而郡县倚以为重,则与乡之子弟习射,曰:“是固男子之事也。”岁悲,有劫者过其门,必相戒曰:“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及至兴国,九龄不以职闲自佚,益严规矩肃衣冠,如临大众,不满岁,以继母忧去,服除,调全州教授,未上,得疾。一日晨兴,坐床上与客语,犹以天下学术人才为念。至夕,整襟正卧而卒,年四十九。宝庆二年,特赠朝。直闹,赐谥文达。
九龄尝然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九龄与弟九相为师友,和而不同,学者号“二陆有来同学者,九龄从容启告,人人自得。或来可与语。则不发,尝曰之感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其意;少需,来必不自悟也。”
吕祖谦常称之曰:“所志者大。所者实有肯之阻,虽积九仞之功不敢遂;有毫厘之偏,虽立万夫之表不敢。公听并观,却立四顾,弗造于至平至粹之地,弗措也。”
(节选自《宋史·陆九龄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秦检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不事礼法/慨然叹日/此非吾所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
B.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不事礼法/慨然叹日/此非吾所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
C.时秦检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不事礼法/慨然叹曰/此非吾所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
D.时秦检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不事礼法/慨然叹日/此非吾所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
【小题2】下列加点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满岁,维母忧去  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B.不肯简涉猎 非吾之所有
C.士耻此  锲舍之,朽木不折
D.弗造于平至粹之地 丹以荆卿为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九龄聪颖勤奋,遍学百家之说。他小聪慧,深受父兄的熏陶,后来得到许帮助后,更加发奋攻读,昼夜不知倦,因而知识十分渊博。
B.陆九龄虽为儒生,勇担备寇之责。湖南茶寇掠夺庐陵郡,他应众人之求,领导义社布防,调屯兵防御有章法,闲时让众人习射,震慑贼寇。
C.陆九龄自律担当,死后享有殊荣,在兴国任上比较闲暇,却并不放任自己,依然衣冠整肃:死前仍牵挂全国的学术人才,死后被追封为朝奉郎,直秘阁。
D.陆九龄致力礼学,潜心训导后学,他继承父亲志向,修习礼学,与弟陆九渊以师友相处,相互学习:对前来求学的人,他都毫无保留,倾囊相授。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肯之阻,虽积九仞之功不敢遂。
(2)人之感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撒,适固其意。
(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孙梦观字守叔,庆元府慈溪人。宝庆二年进士。调桂阳军教授,为武学谕。知嘉兴府。轮对,极言:“风宪之地,未闻有十八疏攻一竦者。封驳之司,未闻有三舍人不肯草制者。道揆不明,法守滋乱,天下之权将有所寄,而倒持之患作。”当路者滋不悦。出知泉州兼提举市舶,改知宁国府。蠲逋减赋,无算泛入者尽籍于公帑。户部遣官督赋,急若星火,阖郡皇骇,莫知为计。梦观曰:“吾宁委官以去,毋宁病民以留。”力丐祠,且将以府印牒所遣官,所遣官闻之夜遁。他日梦观去宁国,人言之为之流涕。丞相董槐召还,帝问江东廉吏槐首以梦观对帝说乃迁司农少卿兼资善堂赞读轮对谓今内外之臣恃陛下以各遂其私而陛下独一无可恃可为寒心次论:“郡国当为斯民计,朝廷当为郡国计。乞命大臣应自前主计之臣夺州县之利而归版曹者,复归所属,庶几郡国蒙一分之宽,则斯民亦受一分之赐。”帝善其言。召为起居郎,兼国子祭酒,权吏部侍郎。奏事抗论益切,以宠赂彰、仁贤逝、货财偏聚为言,且谓:“未易相之前,敝政固不少;既易相之后,敝政亦自若。”在廷之士皆危之。梦观曰:“吾以一布衣蒙上恩至此,虽捐躯无以报,利钝非所计也。”力求补外,以集英殿修撰知建宁府。蠲租税,省刑罚,郡人徐清叟、蔡抗以为有古循吏风。俄而梦观得疾,口授遗,不忘规谏,遂卒。帝悼惜久之,银帛三百。梦观退然若不胜衣,然义所当为,奋往直前;其居败屋数间,布衣蔬食,而重名节云。
(节选自《宋史·孙梦观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问江东廉吏/槐首以梦观对帝说/乃迁司农少卿兼资善堂赞读/轮对/谓/今内外之臣/恃陛下以各遂其私/而陛下独一无可恃可为/寒心/
B.帝问江东廉吏/槐首以梦观对/帝说/乃迁司农少卿兼资善堂赞读/轮对/谓/今内外之臣/恃陛下以各遂其私/而陛下独一无可恃/可为寒心/
C.帝问江东廉吏/槐首以梦观对帝说/乃迁司农少卿兼资善堂赞读/轮对/谓/今内外之臣/恃陛下以各遂其私/而陛下独一无可恃/可为寒心/
D.帝问江东廉吏/槐首以梦观对/帝说/乃迁司农少卿兼资善堂赞读/轮对/谓/今内外之臣/恃陛下以各遂其私/而陛下独一无可恃可为/寒心/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舍人是官名,负责诏诰呈奏之事,与“臣舍人蔺相如可使”中的“舍人”同义。
B.国子祭酒是古代官名。国子指国子监,是朝廷设立的最高学府,祭酒即其主管官员。
C.表是古代臣子呈报给皇帝的文书种类之一,一般用以陈述衷情,如李密的《陈情表》。
D.赙指用财物助办丧事。文中指孙梦观死后,皇帝赐予银帛帮助他家治丧,以示恩宠。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梦观个性耿直,谏言坦率。轮对时,他不留情面地抨击有些官吏的乱作为和不作为,并毫不避讳地指出,这样会导致国家灾难发生。
B.孙梦观体恤百姓,关心民生。任司农少卿面见皇帝时,他建议朝廷让利州县,以使百姓获益;任建宁知府时,他减免租税,得到赞誉。
C.孙梦观忠心报国,不计私利。他对当时私宠贿赂成风等现状十分担忧,便抗命进谏,并说即使为此献身也在所不惜,不会考虑个人安危。
D.孙梦观重视道义,生活简朴。他反对道义不明,对道义上该做的事,不顾体弱,勇往直前;他穿布衣吃粗粮,所住之处只是几间破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路者滋不悦。出知泉州兼提举市舶,改知宁国府。
(2)未易相之前,敝政固不少;既易相之后,敝政亦自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