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杨存中,本名沂中,字正甫,绍兴间赐名存中,代州崞县人。存中魁梧沈鸷,少警敏,力能绝人。慨然语人曰:“大丈夫当以武功取富贵,焉用俯首为腐儒哉!”于是学孙、吴法,善射骑。靖康元年,金人再围汴京,诸道兵勤王,上问将于俊,俊以存中对。剧贼李昱据任城,久不克,存中以数骑入,击杀数百人。帝乘高望见,介胄尽赤,意其被重创。召视之,皆污贼血,壮之。

绍兴元年,从俊讨李成。诸将议,多欲分进,存中曰:“贼势如此,兵分则力弱,又诸将位均势敌,非招讨督之,必不相为用。”俊然之。整军至豫章,存中率兵数千,贼骁将以众十万来援,夹河而营。存中谓俊曰:“彼众我寡,击之当用奇,愿以骑见属,公以步兵居前。”俊从之。存中夜衔枚出西山,驰下击贼,俊以步兵夹攻,俘八千人。

二年春,进神武中军统制,俊奏留存中军中,上曰:“宿卫乏帅,朕所选,为不可易也。”存中亦固辞,且谓:“神武诸帅如韩世忠张俊皆贵拥旄钺名望至重如臣么麽一旦位与之抗实不自安。”不许,遣中使宣押,乃视事。

十年,金人叛盟取河南,金人诡令来告敌骑数百屯柳子镇。存中欲即击之,或以为不可。自将五百骑夜袭柳子镇,黎明,不见敌而还。金人以精兵伏归路,存中知之,遂横奔而溃。朝廷震恐,于是有权宜退保之命。既而存中自寿春渡淮归泗,人心始安。冬,引兵还行在。

十一年,兀术耻顺昌之败,复谋来侵。金人以拐子马翼进,存中曰:“敌恃弓矢,吾有以屈之。”使万人操长斧,如墙而进,诸军鼓噪奋击,金人大败,退屯紫金山。

存中在殿凡二十五载,权宠日盛,太常寺主簿李浩、敕令所删定官陆游、司封员外郎王十朋、殿中侍御史陈俊卿相继以为言。三十一年,罢为太傅、醴泉观使,进封同安郡王,赐玉带,朝望。时兴屯田,存中献私田在楚州者三万九千亩。二年,卒,年六十五。以太师致仕,追封和王,武恭。存中天资忠孝敢勇,大小二百余战,身被五十余创。孝宗以为旧臣,尤礼异之,常呼郡王而不名。

(选自《宋史·卷三百六十七》,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神武诸帅/如韩世忠张俊/皆贵/拥旄钺/名望至重/如臣么麽/一旦/位与之抗/实不自安
B.抻武诺帅如韩世忠/张俊/皆贵拥旄钺/名望至重/如臣么麽/一旦位与之抗/实不自安
C.神武诺帅/如韩世忠张俊/皆贵拥旄钺/名望至重/如臣么麽/一旦/位与之抗/实不自安
D.神武诸帅如韩世忠/张俊/皆贵/旄钺/名望至重/如臣么麽/一旦位与之抗/实不自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作为一种行政区划始创于中国,道在秦朝开始出现,起初跟县同级别,专门使用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后来州县增多之后逐渐成为实质性的一级行政区,在州之上。
B.朔是指月球与太阳的地心黄经相同的时刻。望是指月球与太阳的地心黄经相差180°的时刻。在古代即为农历每月的十五和月末最后一天。
C.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古代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
D.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褒贬善恶的一种称号。一般是死者生前事述和品德的概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存中身材魁梧,年轻时就很机敏,力气超人。学习《孙子兵法》、《吴子兵法》,擅长骑马射箭。
B.杨存中作战勇敢,平定李显叛乱时,率领数骑击杀数百敌人,自己也受了重伤,皇帝认为他是壮士。
C.杨存中曾打败仗,率领五百骑兵夜袭柳子镇,结果在归途遭遇金兵重兵伏击,损兵折将,从寿春渡河而归。
D.杨存中忠于朝廷,临死前,曾把自己在楚州的三万九千亩私田献给国家,响应朝廷屯田政策的需要。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众我寡,击之当用奇,愿以骑见属,公以步兵居前。
(2)金人以拐子马翼进,存中曰:“敌恃弓矢,吾有以屈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4 09:02: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卯发,字汉卿,昌州人。淳祐十年,以上含登,为遂宁府司户、潼川签判、宣城宰。素以节行称,中被论罢,咸淳七年,起为彭泽全。十年,权通判池州。

大兵渡江,池守王起宗弃官去,卯发摄州事,缮壁聚粮,为守御计。夏贵兵败归,所过纵掠,卯发捕斩十余人,兵乃或。明年正月,大兵至李王河,都统张林屡讽之降,卯发忿气填膺,瞠目视林不能言。有问以提身之道者,卯发曰:“忠义所以褆身也,此外非臣子所得言。”林以兵出巡江,阴降,归而阳助卯发为守,守兵五百余,柄皆归林。卯发知不可守,乃置酒会亲友,与饮诀,谓其妻雍氏曰:“城将破,吾守臣不当去,汝先出走。”雍氏曰:“君为命官,我为命妇,君为忠臣,我独不能为忠臣妇乎?”卯发笑月:“此岂妇人女子之所能也。”雍氏曰:“吾请先君死。”卯发笑止之。明日乃散其家资与其弟侄,仆婢悉遣之。

二月,兵薄池,卯发晨起书几上曰:“君不可叛,城不可降,夫妻同死,节义成双。”又为诗《裂衣书诗寄弟》别其兄弟,诗曰“城池不高深,无财又无兵。惟有死报国,来生作弟兄。”与雍盛服同缢从容堂死卯发始为此堂名可以从容及兵遽领客堂中指所题扁曰吾必死于是。客问其故,曰:“古人谓‘慷慨杀身易,从容就义难’,此殆其兆也。”卯发死,林开门降。大元丞相伯颜入,问太守何在,左右以死对。即如中观之,皆叹息。为具棺衾合葬于池上,祭其墓而去。事闻,赠华文阁待制,谥文节,雍氏赠顺义夫人,录二子为京官。

(选自《宋史·赵卯发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与雍盛服同缢从容堂死/卯发始为此堂名/可以从容/及兵遽/领客堂中/指所题扁曰/吾必死于是
B.与雍盛服同缢从容堂死/卯发始为此堂名/可以从容及兵/遽领客堂中/指所题扁曰/吾必死于是
C.与雍盛服同缢从容堂死/卯发始为此堂/名可以从容及兵/遽领客堂中/指所题扁曰/吾必死于是
D.与雍盛服同缢从容堂死/卯发始为此堂/名可以从容/及兵遽/领客堂中/指所题扁曰/吾必死于是
【小题2】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淳祐,是年号纪年法,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中“元嘉”纪年方法不同。
B.第,指古代科举制度中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科举时代称考中叫及第,没有考中叫落第或落榜。
C.明年,今意指今年的下一年,此处为古义“第二年”,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越明年”意思相同。
D.堂,正房,高大的房子,一般指旧时官吏审案办事的地方。也可以用来表示同祖父的亲属关系。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卯发审时度势,善于应对。元朝大军渡江以后,池州太守王起宗弃官逃跑,赵卯发代行州里事务,修缮营垒、囤积粮食,积极为守城做准备。
B.赵卯发法令严明,处事果断。宋将夏贵兵败逃归后,他的军队所过之处肆意掠夺,赵卯发逮捕斩杀十多人,逃兵才收敛停止他们的抢掠。
C.赵卯发忠心报国,矢志不移。第二年正月,元军至李王河,都统张林屡次建议投降,赵卯发忿气填膺,对张林怒目而视,使其不敢说一句话。
D.赵卯发大义凌然,视死如归。面对张林的背叛,赵卯发知道来日不多,他便置酒会亲友,与他们决别,把家里资财散与弟侄仆婢,并遣散了他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素以节行称,中被论罢,咸淳七年,起为彭泽令。
(2)林以兵出巡江,阴降,归而阳助卯发为守,守兵五百余,柄皆归林。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寨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檐瓦二,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祐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选自《宋史》,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
B.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
C.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
D.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
【小题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湖南安抚,即湖南安抚使,宋代为各路负责军务治安的长官。
B.长短句,词的别称,又叫“曲子词”,因词句不如诗句整齐而得名。
C.“赠”“谥”,都是古代官员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的褒贬称号。
D.《宋史》是纪传体通史,二十四史之一,共计496卷,约500万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弃疾任职湖南时,顶住各方压力,甚至冒着违抗上命的危险,终于如期盖好了部队的营房。
B.辛弃疾通过抑制奸商稳定粮价、发放无息贷款扩大粮源等措施,较好地完成了江西的赈灾工作。
C.辛弃疾虽然有济世报国的宏伟抱负,但因生不逢时,他的政治军事才干却一直没有施展的机会。
D.文章结尾,尽管有些迷信色彩,却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辛弃疾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同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2)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曾肇,字子开,举进士,调黄岩簿,擢崇文校书兼国子监直讲、同知太常礼院。太常自秦以来,礼文残缺,先儒各以臆说,无所稽据。肇在职,多所厘正。兄布以论市易事被责,亦夺肇主判。滞于馆下,又多希旨窥伺者,众皆危之,肇恬然无愠。元祐初,为中书舍人。门下侍郎韩维奏范百禄事,太皇太后以为谗毁,出守邓。肇言:“维为朝廷辨邪正是非,不可以疑似逐。”不草制。四年,春旱,有司犹讲春宴。肇同彭汝砺上疏曰:“相与饮食燕乐,恐无以消复天变。”翼日,有旨罢宴。蔡确贬新州,肇先与汝砺相约极论。会除给事中,汝砺独封还制书,言者谓肇卖友,略不自辨。肇在礼院时,启亲祠北郊之议。是岁当郡,肇坚抗前说,既而合祭天地,乃自劾,改刑部。请不已,出知徐州,徙江宁府。帝亲政,更用旧臣,数称肇议礼,趣入对。肇言:“宜于此时选忠信端良之士,置诸近班,以参谋议,备顾问。与夫深处法官,亲近普暬御,其损益相去万万矣。”贵近恶其语,出知瀛州。徽宗即位,复召为中书舍人。日食四月朔,当降诏求言。肇具述帝旨,诏下,投匦者如织。章惇恶之,欲因事去肇,帝不听。布之拜相,肇适当制,国朝学士弟草兄制,唯韩维与肇,为衣冠荣。建中靖国元年,太史奏日又当食四月。肇请对言:“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贤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以塞天变”言发涕下,帝悚然顺纳。崇宁初,落职,谪知和州。四年,归润而卒,年六十一。肇天资仁厚,而容貌端严。自少力学,博览经传,为文温润有法。更十一州,类多善政。绍兴初,谥曰文昭。
(节选自《宋史•曾肇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贤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以塞天变/
B.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贤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以塞天变/
C.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贤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以塞天变/
D.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贤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以塞天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监,中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刑部,六部之一,掌管法律刑狱、考课黜陟等职事,部长官称为刑部尚书。
C.衣冠,衣服和帽子。“衣冠”指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
D.经传,原指经典和注释、阐述经义的著作,后来泛指比较重要的古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肇博览群书,熟悉礼制。他努力学习,广泛阅览;太常礼院从秦朝以来文献残缺,先儒又主观臆测,他任职期间纠正了不少错误。
B.曾肇刚毅正直,敢于直言。太皇太后要罢黜韩维,他说韩维明辨正邪,拒绝起草命令;春旱时官吏饮宴,他同彭汝砺上疏请求禁止。
C.曾肇稳重自持,处事冷静。他受兄长牵连被撤销了官职,却恬然自若;为蔡确辩护一事,谏官认为他出卖朋友,他也不为自己辩解。
D.曾肇忠诚国事,屡遭排挤。他建议选拔贤良,不要亲信近臣,结果被排挤出京;起草诏令征求臣民意见,招致章惇厌恶,想借机打击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滞于馆下,又多希旨窥伺者,众皆危之,肇恬然无愠。
(2)帝亲政,更用旧臣,数称肇议礼,趣入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杨伯仁字安道天性孝友读书一过成诵登皇统九年进士第事亲不求调初名伯英进太子光英讳改今名。天德二年,除应奉翰林文宇。海陵尝夜召赋诗,传趣甚亟,未二鼓奏十咏,海陵喜,解衣赐之。

丁父忧,起复,赐金带袭衣,及赐白金以奉母。改左拾遗。进士吕忠翰廷试已在第一,未唱名,海陵以忠翰程文示伯仁,问其优劣,伯仁对曰:“当在优等。”海陵曰:“此今试状元也。”伯仁自以知忠翰姓名在第一,遂宿谏省,俟唱名乃出,海陵嘉其慎密。孟宗献发解第一,伯仁读其程文,称之“此人当成大名”。是岁,府试、省试、廷试皆第一,号“孟四元”。改著作郎。居母丧,服除,调镇西节度副使。入为起居注兼左拾遗,又改大名少尹。郡中豪民横恣甚,莫可制,民受其害,伯仁穷竟渠党,四境帖然。谳馆陶大辟,得其冤状,馆陶人为立祠。除滨州刺史。郡俗有遣奴出亡,捕之以规赏者,伯仁至,责其主而杖杀其奴,如是者数辈,其弊遂止。入为左谏议大夫,兼礼部侍郎、翰林直学士。故事,谏官词臣入直禁中,上闵其劳,特免入直。改吏部侍郎,直学士如故。郑子聃卒,宰相举伯仁代之,乃待讲兼礼部侍郎。伯仁久在翰林,文词典丽,上曰:“自韩昉、张钧后,则有翟永固,近日则张景仁、郑子聃,今则伯仁而已,其次未见能文者。吕忠翰草《降海陵庶人诏》,点窜再四,终不能尽朕意,状元虽以词赋甲天下,至于辞命,未必皆能。凡进士可令补外,考其能文者召用之。”不数月,兼左谏议大夫,俄兼太常卿。大臣举可修起居注者数人,上以伯仁领之。从上京,伯仁多病,至临潢,地寒因感疾,还中都。明年,上还幸中都,遣使劳问,赐以丹剂。是岁,卒。

 (节选自《金史·杨伯仁传》,有删改)

(注)①谳:审定判案。②起居注: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杨伯仁/字安道/天性孝/友读书/一过成诵/登皇统九年进士第/事亲不求调/初名伯 英/避太子光英讳/改今名
B.杨伯仁/字安道/天性孝友/读书一过成诵/登皇统九年进士/第事亲不求调/初名伯英/避太子光英讳/改今名
C.杨伯仁/字安道/天性孝/友读书/一过成诵/登皇统九年进士第/事亲不求调/初名伯 英/避太子光英/讳改今名
D.杨伯仁/字安道/天性孝友/读书一过成诵/登皇统九年进士第/事亲不求调/初名伯英/避太子光英讳/改今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父忧,遭逢父亲丧事。“丁忧”是中国古代的守孝制度,规定朝廷官员在父母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丁忧期间不准为官。
B.故事,旧日的典章制度,先例。“故事,谏官词臣入直禁中”说明“谏官和文学侍从都要进入宫禁值班是早已有之的规定。
C.迁,本义是“向高处迁移”,引申为移动,也可指变动官职。汉时右尊左卑,故将升官称为右迁,而左迁则是贬职的意思。
D.幸,帝王偏爱、宠爱为“幸”,如“宠幸”;帝王去某地也叫幸”,如“巡幸”,文中“从幸上京”是说在上京受到皇上宠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伯仁文思敏捷。一天晚上,海陵王召他来赋诗,他在不到二鼓的时间里就做诗十首,海陵王十分欣赏他,并且特地解衣相赐。
B.杨伯仁善于识文。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对被拟定为状元的吕忠翰应试文章大加赞赏;被他称赞的孟宗献在随后大试中连得第一。
C.杨伯仁为官刚正。他任大名少尹时,惩治当地横行霸道的土豪劣绅;在滨州刺史任上,杖责遣奴出亡的主人,革除了当地的弊端。
D.杨伯仁深受皇上器重。他入朝任左谏议大夫时,因为身兼数职比较辛苦,皇上特别为他打破旧例,特别恩准他免去入宫禁值班之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伯仁自以知忠翰姓名在第一,遂宿谏省,俟唱名乃出,海陵嘉其慎密。
(2)郡中豪民横恣甚,莫可制,民受其害,伯仁穷竟渠党,四境帖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扈蒙,字日用,幽州安次人。曾祖洋,涿州别驾。祖智周,卢龙军节度推官。父曾,内园使。蒙少能文,晋天福中,举进士,入汉为鄠县主簿。赵思绾叛,遣郭从义讨之。郡县吏供给皆戎服趋事,蒙冠服褒博,举止舒缓,从义颇讶之。转运使李谷谓曰:“蒙文学名流,不习吏事。”遂不之问。
周广顺中,扈蒙知制诰。蒙从弟载时为翰林学士,兄弟并掌内外制,时号“二扈”。
宋初,由中书舍人迁翰林学士,坐请托于同年仇华,黜为太子左赞善大夫,稍迁左补阙,掌大名市征。开宝五年,连知贡举。六年,复知制诰,充史馆修撰。七年,蒙上书言:“昔唐文宗每召大臣论事,必命人执笔立于殿侧,以纪时政,故《文宗实录》稍为详备。至后唐明宗,亦命端明殿学士以及枢密直学士轮修日历,送史官。近来此事都废帝王言动莫得而书缘宰相以漏泄为虞昧于宣播史官疏远何得与闻。望自今凡有裁制之官,优恤之言,发自宸衷、可书简策者,并委宰臣及参知政事每月轮知抄录,以备史官撰集。”从之,即以参知政事卢多逊典其事。
九年正月,蒙上《圣功颂》,以述太祖受禅、平一天下之功,其词夸丽,有诏褒之。其后为卢多逊所恶,出知江陵府。
太宗即位,召拜中书舍人,旋复翰林学士。太平兴国四年,从征太原还,转户部侍郎,加承旨。雍熙三年,被疾,以工部尚书致仕。未几,卒,年七十二。赠右仆射。
自张昭、窦仪卒,典章仪注,多蒙所刊定。初,太祖受周禅,追尊四庙,亲郊,以宣祖配天。及太宗即位,礼官以为舜郊喾,商郊冥,周郊后稷,王业所因兴也。若汉高之太公,光武之南顿君,虽有帝父之尊,而无预配天之祭。故自太平兴国三年、六年再郊,并以太祖配,于礼为允。太宗将东封,蒙定议曰:“严父莫大于配天,请以宣祖配天。”自雍熙元年罢封禅为郊祀,遂行其礼,识者非之。
蒙性沉厚,不言人是非,好释典,不喜杀,缙绅称善人。多著述,有《鳌山集》行于世。
(《宋史·列传第二十八》,有节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近来此事都废/帝王言动/莫得/而书缘宰相/以漏泄为虞/昧于宣播/史官疏远/何得与闻/
B.近来此事都废帝王/言动莫得而书/缘宰相以漏泄为虞/昧于宣/播史官/疏远何得与闻/
C.近来此事都废/帝王言动/莫得而书/缘宰相以漏泄为虞/昧于宣播/史官疏远/何得与闻/
D.近来/此事都废帝王/言动莫得/而书缘宰相/以漏泄为虞昧于宣播/史官疏远/何得与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知制诰”,官名。唐翰林学士加知制诰者起草诏令。宋除翰林学士,他官加知制诰者亦起草诏令,称为外制,翰林学士虽皆起草诏令而亦带知制诰衔,称为内制。
B.“贡举”是我国科举制度的种类之一,是由特命大臣主持、定期举行的科考,文中的“知贡举”,指的是扈蒙主持贡举考试。
C.“太祖”,开国帝王的庙号。宗庙制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其次序是:始祖居中,左穆右昭。
D.“郊祀”,中国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制度。在一年中某些重要的时日,君王带领三公九卿等诸大臣依据礼法于国都郊外祭祀上天,感恩上苍,为百姓和国家祈福的一种祭祀活动。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扈蒙出身官宦世家,自小文才显露,先中进士,后任鄠县主簿;但此时的他还只是一文学名流,对官场吏事不够练达,以至于怠慢了郭从义。
B.扈蒙为官几起几落。宋太祖时由中书舍人升为翰林学士,却因曾请托同年仇华而被贬,后又一路升迁成为重臣;不过后来还是遭人憎恶而出京都。
C.太宗即位后,贬为江陵府知府的扈蒙被召回朝,先后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户部侍郎等职,去世后还被追赠右仆射。
D.宋太宗时,有礼官援引先例,主张太宗以太祖配享祭祀上天,扈蒙对此赞同,并劝说太宗罢封禅,改行以太祖配享祭天的礼仪,但此举遭众人非议。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县吏供给皆戎服趋事,蒙冠服褒博,举止舒缓,从义颇讶之。  
(2)太平兴国四年,从征太原还,转户部侍郎,加承旨。雍熙三年,被疾,以工部尚书致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