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官均,字彦衡,邵武人。神宗熙宁亲策进士,擢第二。元丰中,蔡确荐为监察御史里行。时相州富人子杀人,谳狱为审刑、大理所疑,京师流言法官窦莘等受赇。蔡确引猜险吏数十人,穷治莘等惨酷,无敢明其冤。均上疏言之,乞以狱事诏臣参治。坐是谪知光泽县。莘等卒无罪,天下服其持平。元祐右初,议者请兼用诗赋取士,宰相遂欲废经义。均言:“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自熙宁以来,京师百司有谒禁。均言:“以诚待人,则人思竭忠;以疑遇物,则人思苟免。愿除开封、大理外,余皆释禁,以明洞达不疑之意。”遂论青苗,以为有惠民之名而无惠民之实,有目前之利而为终岁之患,愿罢之而复为常平籴粜之法。又言官冗之弊,请罢粟补吏,减任子员,节特奏名之滥,增摄官之举数,抑胥史之幸进,以清入仕之源。又言:“治天下道二,宽与猛而已。宽过则缓而伤义,猛过则急而伤恩。术虽不同,其蠹政害民,一也。间者,监司务为惨刻,郡县望风趣办,不暇以便民为意。陛下临御,务从宽大,为吏者又复苟简纵弛,猛宽二者胥失。愿明诏四方,使之宽不纵恶,猛不伤惠,以起中和之风。”诏下其章。蔡确弟硕盗贷官钱以万计,狱既上,均论确为宰相,挟邪挠法,当显正其罪,以厉百官。张垛、李清臣执政,与正人异趣,相继击去之。监察御史张舜民论边事,因及宰相文彦博,舜民左迁。均言:“风宪之任许风闻,所以广耳目也。舜民之言是,当行之;其言非,当容之。愿复舜民职。”不从。致仕。卒,年七十八。

(节选自《宋史·上官均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
B.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
C.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
D.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里行,属官名,唐朝开始设置,宋代因袭,有监察御史里行、殿中里行等。
B.大理,即大理寺,我国古代官署名,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
C.临御,古代可以指皇帝开始治理国政或临幸至某地,文中指皇帝临幸至某地。
D.风宪,掌管风纪法度、检举弹劾百官、整治地方官吏作风的官职,亦称御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
A.上官均坚持公正,敢于直言进谏。蔡确推荐他为监察御史里行,他为法官窦莘等人上疏说明情况,请求下诏让大臣参与审理,被贬为光泽县县令。
B.上官均重视经义,言论切中时弊。宰相想废除经义科考试,上官均认为经术是以理为主的,是立世的根本;他指出要从根本上整治官员过多的弊端。
C.上官均考虑民生,主张宽猛相济。他认为青苗法没有带给百姓真正的实惠,应该恢复为常平籴粜之法;他认为为政要宽猛适宜,兴起中正和顺之风。
D.上官均刚直不阿,决不徇私枉法。审理蔡硕非法借贷官府钱币的案件,上官均不因其曾推荐自己为官而徇私,抨击他身为宰相,却伙同坏人枉法。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蔡确引猜险吏数十人,穷治莘等惨酷,无敢明其冤。
(2)间者,监司务为惨刻,郡县望风趣办,不暇以便民为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31 12:03: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宋史·萧燧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
B.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
C.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
D.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漕台,即漕司,是转运使的官署,主要负责主持考试、负责民政等。
B.轮对,宋代制度,又称“轮当面对”,指官员轮值上殿策对时政利弊。
C.持节,本指古代使臣奉命持符节出行,后泛指掌管地方军政的官员。
D.丁钱,我国封建社会向成年男子征收的一种赋税,始于汉,历代相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燧天资聪慧,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后进士及第;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于他,要他主持秋试录用秦熺,遭到拒绝。
B.萧燧正直进谏,切中时弊。皇上征询意见,他趁机劝谏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帝赞许。
C.萧燧政绩卓著,深受嘉勉。严州地小物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燧的职位,治理婺州。
D.萧燧回到庙堂,心系百姓。淳熙年间,江浙两年遭遇天灾,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赋税之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2)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贽,字仲仪,开封襄邑人。乾德中,举进士,中首荐。太平兴国初,擢为著作佐郎,俄兼皇子侍讲,赐绯鱼。太宗至东宫,出《戒子篇》命贽注解,且令委曲讲说,以喻诸王。五年,复与程羽、侯陟、宋白同知贡举。置京朝官差遣院,凡将命出入、受代归阙官,悉考校劳绩,铨量才品,命贽领之。七年,以本官参知政事。曹彬为弭徳超所诬,贽极言救解,深为宰相赵普所重。尝因论事奏曰:“臣受不次之遇,誓以愚直上报。太宗曰:“愚直何益于事?”贽言:“虽然犹胜奸邪。”无何,以入对宿醒未解,左迁知荆南府。府俗尚淫祀,属久旱,盛陈祷雨之具。始至,命悉撤去,投之江,不数日大雨。就加左谏议大夫,入为盐铁使。时诸路积逋欠犯人,虽死犹系其子孙。贽条陈其事,多所蠲贷。真宗即位,拜刑部,出知天雄军。翌日,贽入对,恳辞。上曰:“全魏之地,所寄尤重,卿宜亟去。”知河南府,归朝,献诗自陈,进秩吏部初真宗未出阁贽已授经上尝至其家后杨可法继其任上以为辅导不及贽尝称贽纯厚长者至是在秘府屡赐对询访旧事且愍其已老,特拜工部尚书、翰林侍读学士,作诗赐之。东封,迁礼部尚书。太宗在晋邸时,凡制篇咏,多令属和。真宗尝访其赐本,贽集为四卷以献,诏奖之。大中祥符三年,卒,年七十六。上以旧学之故,特亲临哭之,赠左仆射,谥文懿。贽属文敏速而不雕刻,性温和,颇能延誉时隽。宋白以文学沉下位,贽荐引之,遂同掌诰命。赵昌言儿时,一见器之,及掌贡部,以为奏名之首,后卒贵显。

(节选自《宋史·列传二十五·郭贽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真宗未出阁/贽已授经/上尝至其家/后杨可法继/其任上以为辅导不及贽/尝称贽纯厚长者/至是/在秘府/屡赐对/询访旧事/
B.初/真宗未出阁/贽已授经/上尝至其家/后杨可法继其任/上以为辅导不及贽/尝称贽纯厚长者/至是/在秘府/屡赐对/询访旧事/
C.初/真宗未出阁/贽已授经/上尝至其家/后杨可法继其任/上以为辅导不及贽/尝称贽纯厚/长者至/是在秘府/屡赐对/询访旧事/
D.初/真宗未出阁/贽已授经/上尝至其家/后杨可法继/其任上以为辅导不及贽/尝称贽纯厚/长者至/是在秘府/屡赐对/询访旧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绯鱼,指朝官服饰,唐宋三品以上为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袍,佩银鱼袋。
B.吏部,古代“六部”官署之一,吏部管科举和官吏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务。
C.东封,指东岳泰山封禅,表示帝王受王命于天,向天告太平,对护佑之功表答谢。
D.左仆射,古代官名,分左仆射和右仆射,唐宋为宰相之职,文中是赠官,为虚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贽进士出身,善于讲授。他考上进士,名列第一,后被提拔为著作佐郎,不久兼皇子侍讲,太宗要求他注解并详细讲说《戒子篇》,以教导王子们。
B.郭贽仗义执言,反对淫祀。他极力上言解救被弭德超诬陷的曹彬,深为宰相赵普所器重;上任荆南府就撤去官府设立的求雨器具,将其投入江里。
C.郭贽文思敏捷,深受器重。太宗在晋王府时,凡写作诗文,大多命他和作,后来这些和作的诗文被郭贽编为四卷进呈太宗,太宗下诏以奖赏。
D.郭贽善于识人,举荐贤能。他推举引进博学能文而居于低下职位的宋白,最后共同掌管诰命;他器重举荐赵昌言,后来赵昌言终于高贵显赫。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将命出入、受代归阙官,悉考校劳绩,铨量才品,命贽领之。
(2)时诸路积逋欠犯人,虽死犹系其子孙。贽条陈其事,多所蠲贷。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何铸,字伯寿,余杭人。登政和五年进士第。御史中丞廖则荐铸操履劲正,可备拾遗补阙之选。即命对。铸首陈:“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诚孝既至,绍大业,复境土,又何难焉。”帝嘉纳之。

②拜监察御史,寻迁殿中侍御史。上疏论:“士大夫心术不正,徇虚以掠名,托名以利。言不由中而首尾乡背,行险自售而设意相倾者,为事君之失。轻儇不庄,慢无礼者,为行己之失。乞大明好恶,申饬中外,各务正其心术。”盖有所指也。

③先是,秦桧力主和议,大将岳飞有战功,金人所深忌,桧恶其异己,欲除之,胁飞故将王贵上变,逮飞大理狱,先命铸鞫之。铸引飞至庭,诘其反状。飞袒而示之背,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既而阅实俱无验,铸察其冤,白之桧。桧不悦曰:“此上意也。”铸曰:“铸岂区区为一岳飞者,强敌未灭,无故戮一大将,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长计。”桧语塞,改命万俟卨。飞死狱中,子云斩于市。

④桧衔铸。时金遣萧毅来议事,桧乃以铸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为报谢使。既返命,桧讽万俟卨,使论铸私岳飞为不反,欲窜诸岭表,帝不从,止谪徽州

(节选自《宋史》)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既而阅实俱无验(________)   (2)逮飞大理狱(________)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托名以利(   )
A.规范   B.谋取   C.规避   D.规划
(2)慢无礼者(   )
A.轻易   B.交换   C.容易   D.轻慢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为事君失 非社稷长计
B.徇虚掠名 乃铸为端明殿学士
C.感物之道莫过诚 子云斩
D.言不由中首尾乡背 使事秘不传
【小题4】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既返命,桧讽万俟高,使论铸私岳飞为不反,欲窜诸岭表,帝不从,止谪徽州。
【小题5】根据第②段何铸上疏内容,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大夫中存在追名逐利之徒
B.官员中出现相互倾轧的情况
C.何铸已察觉秦桧欲加害岳飞
D.当朝君主不明好恶令人担忧
【小题6】第③段表现了何铸怎样的品格,试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百禄字子功,第进士。熙宁中,邓绾举为御史,辞不就。提点江东刑狱,加直集贤院。利州武守周永懿以贿败,百禄请复至道故事,用文吏领兵,以辖边界,从之。熊本治泸蛮事,有夷酋力屈请降,裨将贾昌言欲杀以为功,百禄谕之不听,往谓本曰:“杀降不祥,活千人者封子孙,奈何容骄将横境内乎?”本矍然,即檄止之。七年,召知谏院。属岁旱,请讲求急务,收还法令之未便者,以救将死之民。五路置三十七将,专督所部兵,至许辟置布衣参军谋。百禄察其中,或以恩泽市,或以败收,或未历边方,或起于群盗,疏列其亡状者十四人,将佐颛教阅,余付之州县,事多施行。哲宗立,迁中书舍人。司马光复差役法,患吏受赇,欲加流配。百禄曰:“苟绳以重典,黥面必将充实道路。”光悟曰:“微君言,吾不悉也。”遂已。都水王孝先议回河故道命百禄行视百禄以东流高仰而河势顺下不可回即驰奏所以然之状且取神宗诏令勿塞故道者并上之乃止。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勤于民事,狱无系囚。僚吏欲以圄空闻,百禄曰:“千里之畿,无一人之狱,至尊之仁,非尹功也。”不许。经数月,复为翰林学士,拜中书侍郎。是岁郊祀,议合祭天地,礼官以“昊天有成命”为言。百禄曰:“此三代之礼,奈何复欲合祭乎?‘成命’之颂,祀天祭地,均歌此诗,亦如春夏祈谷而歌《噫嘻》,亦岂为一祭哉?”争久不决,质于帝前。宰相曰:“百禄之言,礼经也;今日之用,权制也。陛下始郊见,宜以并事天地为恭。”于是合祭。

(选自《宋史·范百禄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都水王孝先议回河/故道命百禄行视/百禄以东流高仰/而河势顺下/不可回/即驰奏所以然之状/且取神宗诏令/勿塞故道者并上之/乃止
B.都水王孝先议回河/故道命百禄行视/百禄以东流高仰/而河势顺下/不可回/即驰奏所以然之状/且取神宗诏令勿塞故道者并上之/乃止
C.都水王孝先议回河故道/命百禄行视/百禄以东流高仰/而河势顺下/不可回/即驰奏所以然之状/且取神宗诏令/勿塞故道者并上之/乃止
D.都水王孝先议回河故道/命百禄行视/百禄以东流高仰/而河势顺下/不可回/即驰奏所以然之状/且取神宗诏令勿塞故道者并上之/乃止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檄,是中国古代官府向上级奏事或向下发布通告的文书。
B.路,宋时常常用来指行政区域名,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省。
C.布衣,本指百姓最普通的廉价衣服,文中指平民百姓。
D.郊祀,指古代在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百禄善于进言,敢于劝阻。范百禄请求用文官统领军队,用以管辖边界,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有夷人首领力竭请求投降,副将贾昌言想要杀了他来报功,范百禄进言熊本,予以劝阻。
B.范百禄关心百姓,勤于民事。遇到旱灾时,范百禄请求处理当前的紧要事务,收回对百姓不利的法令,从而挽救那些将死百姓;任开封府尹时,勤于民事,监狱中没有被关押的罪犯。
C.范百禄熟悉政事,反对舞弊。五路军队将领众多,专门统率所在地的军队,范百禄深知其中的违规情况,于是上书,陈述其中不法者十四人,提出让武官专管教练检阅等,多被采纳。
D.范百禄坚守礼制,反对合祭。郊祭时,礼官等建议合祭天地,范百禄反对,认为自己的说法符合礼的常制,而合祭只是权宜之制,并以春夏祈谷之礼为喻来争论,但没被采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杀降不祥,活千人者封子孙,奈何容骄将横境内乎?
(2)百禄曰“苟绳以重典,黥面必将充塞道路。”光悟曰:“微君言,吾不悉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郦琼,字国宝,相州临漳人。宋宣和间,盗贼起,琼乃更学击刺挽强,试弓马,隶宗泽军,驻于磁州。未几告归,括集义军七百人,复从泽,泽琼为七百人长。泽死,调戍滑州。时宗望伐宋,将渡河。戍军乱,杀其统制赵世彦,而推琼为主。琼因诱众,号为勤王,行且收兵。比渡淮,有众万余。宗弼复河南,以琼为山东路弩手千户,知亳州事。

宗弼再伐江南,以琼素知南方山川险易,召至军与计事。从容语同列曰:“琼尝从大军南伐每见元帅国王亲临阵督战矢石交集而王免胄指麾三军意气自若将士视之,孰敢爱死乎?江南诸帅,每当出兵,必身居数百里外。制敌决胜委之偏裨。不即覆亡,已为天幸,何能振起耶?”众以为确论。

及宗弼问琼以江南成败,谁敢相拒者,琼曰:“江南军势怯弱,皆败亡之余,又无良帅,何以御我?颇闻秦桧当国用事。桧,老儒,所谓亡国之大夫,兢兢自守,惟颠覆是惧。吾以大军临之,彼之君臣,方且心破胆裂,将哀鸣不暇,盖伤弓之鸟可以虚弦下也。”既而江南果称臣,宗弼喜琼为知言。初,琼去亳未几,宋兵陷之而不守,复弃去,乃以州人宋超守之。及大军至,超复以州事委其钤辖卫经而遁去。帅府使人招经,经不下。及城溃,百姓惶惧待命,琼请于元帅曰:“城所不下者,凶竖劫之也。民何罪之有,愿慰安之。”元帅因止戮经而释其州人,复命琼守亳。凡六年,亳人德之。迁武宁军节度使。八年,为泰宁军节度使。九年,迁归德尹。贞元元年,加金紫光禄大夫,卒于官,年五十。

(节选自《金史·列传十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琼尝从大军/南伐每见元帅国王亲临阵督战/矢石交集/而王免胄指麾/三军意气自若/
B.琼尝从大军南伐/每见元帅国王亲临阵督战/矢石交集/而王免胄/指麾三军/意气自若/
C.琼尝从大军/南伐每见元帅国王亲临阵督战/矢石交集/而王免胄/指麾三军/意气自若/
D.琼尝从大军南伐/每见元帅国王亲临阵督战/矢石交集/而王免胄指麾/三军意气自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署,暂任、代理官职之意,文言中权、摄、行、除等字都有相同意思。
B.勤王,多指君王统治受到威胁动摇时,臣下起兵救援君王。
C.江南,从历史上看,既是一个自然地理区域,也是一个社会政治和人文区域。本文指前者。
D.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队及行政长官。因受职时,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郦琼投笔从戎,受到名将赏识。盗贼兴起的时候,郦琼弃文从武,回到家乡召集义军,被宗泽委以军职。
B.郦琼深孚众望,武装势力壮大。郦琼被推举为首领,引导众人,打着勤王的旗号,一路收兵买马,渡过黄河时,军队已发展一万多人。
C.郦琼远见卓识,观点引人共鸣。当宗弼再次讨伐江南时,被召回军中参与谋划军事的郦琼所讲的一番话被同僚视为正确的言论。
D.郦琼心怀仁爱,赢得百姓感念。宋军弃守亳州,老百姓惊慌待命,因为郦琼的劝谏,州民的性命得以保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桧,老儒,所谓亡国之大夫,兢兢自守,惟颠覆是惧。
(2)城所不下者,凶竖劫之也。民何罪之有,愿慰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