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慕容延钊,太原人。父章,襄州马步军都校、领开州刺。延钊少以勇干闻。汉祖之兴也,周祖为其佐命,以延钊隶帐下。周广顺初,补西头供奉官,历尚食副使、铁骑都虞候。
世宗即位,为殿前散指挥使都校、领溪州刺史。高平之战,督左先锋,以功授虎捷左厢都指挥使、领本州团练使;迁殿前都虞候、领睦州防御使。从征淮南,改龙捷左厢都校、沿江马军陪署。归朝,复为殿前都虞候,为镇淮军都部署。显德五年,世宗在迎銮江口,闻吴人舟数艘泊东水布洲,即命延钊与右神武统军宋延渥讨之。延钊以骁骑由陆进,延渥督舟师沿江继进,大破之。
太祖即位,延钊方握重兵屯真定,帝遣使谕旨,许以便宜从事。延钊与坤率所部兵按治边境,以镇静闻。太祖嘉之,加殿前都点检、同中书门下二品,避其父名讳故也。郴筠叛,初命与王全斌由东路会兵进讨,俄为行营都部署、知潞州行府事;及平,加兼侍中,诏还澶州。
建隆二年,长春节来朝,赐宅一区。表解军职,徙为山南东道节度、西南面兵马都部署。是冬大寒,遣中使赐貂裘、百子毡帐。四年春,命师南征,以延钊为湖南道行营前军都部署。时延钊被病,诏令肩舆即戎事。贼将汪端与众数千扰朗州,延早擒之,磔于市。荆、湘既平,加检校太尉。是冬,卒,年五十一。
延钊素与太祖友善,未尝居功。显德末,太祖任殿前都点检延钊为副常兄事延钊及即位每遣使劳问犹以兄呼之洎寝疾御封药以赐闻其卒恸哭久之中书令,追封河南郡王,录其子弟授官者四人。
(节选自《宋史·慕容延钊传》)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太祖任殿前都点检/延钊为副/常兄事延钊/及即位/每遣使/劳问犹以兄呼之/洎寝疾/御封药以赐/闻其卒/恸哭久之/
B. 太祖任殿前都点检/延钊为副/常兄事延钊/及即位/每遣使劳问/犹以兄呼之/洎寝疾御/封药以赐/闻其卒/恸哭久之/
C. 太祖任殿前都点检/延钊为副/常兄事延钊/及即位/每遣使/劳问犹以兄呼之/洎寝疾御/封药以赐/闻其卒/恸哭久之/
D. 太祖任殿前都点检/延钊为副/常兄事延钊/及即位/每遣使劳问/犹以兄呼之/洎寝疾/御封药以赐/闻其卒/恸哭久之/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佐命,古代帝王得天下,自称是上应天命,故称辅佐帝王创业为“佐命”。
B.出,出任官职。“出为镇淮军都部署”和《张衡传》“出为河间相”都是这个意思 。
C.名讳,封建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也称避名讳。
D.赠:对官员的先世或已死的官员授予职称,封衔。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慕容延钊在少年时代就凭借勇敢干练闻名,他戎马一生,善于攻伐,参加过多次战争,并立下了显赫战功。
B.慕容延钊是宋太祖手下一员大将,在高平之战、迎銮江口之战、平定李筠叛乱等战役中屡立战功,多次获得宋太祖封赏。
C.慕容延钊与宋太祖非常友善,深受宋太祖器重,常以兄弟相称。宋太祖登上皇位后,仍然非常和睦,经常赐予东西慰问。
D.慕容延钊多次立功,位高权重,为宋太祖打下江山,但他没有居功自傲,没有和宋太祖产生嫌隙,其忠心可见一斑。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即位,延钊方提重兵屯真定,帝遣使谕旨,许以便宜从事。
(2)时延钊被病,诏令肩舆即戎事。贼将汪端扰朗州,延钊擒之,磔于市。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9 06:02: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 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 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贴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磔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磔,zhé,分裂。 ②避此人出一头地: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
【小题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
B.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
C.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
D.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注”、“知制诰”都是官职。唐翰林学士知制诰起草诏令。
B.六论,宋科举考试中的六道论题。
C.丁忧是居丧,古代父母死后,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子女按礼须持丧两年,任官者须离职,服满后起复。
D.“殿试” 又称御试、廷试,由皇帝亲自监考选拔人才, 通过朝廷殿试者为进士。宋朝正式成制,金、元、明、清四代沿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
B.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并发出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C.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常让衙吏破产,他就亲访利害,为他们修改衙规,减少了灾害损失。
D.苏轼有“远大器”之才,被英宗慧眼识中,欲召为翰林,但遭到宰相韩琦的劝阻,经过二论的策试,他最终得直史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
(2)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汪若海,字东叟,歙人。未弱冠,游京师,入太学。靖康元年,会金人侵扰,朝廷下诏求知兵者,若海应诏。时已割河北地。其年冬,再犯京师,若海谓:“河北国家重地,当用河北以揽天下之权,不可怯懦以自守,闭关养敌,坐受其敝。”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辅大喜,即以其书进钦宗,用为参谋,遣如康王所。宰相何执异议,以道梗为辞,不果遣。
高宗既即位,朝廷以张浚宣抚川、陕,议未决。若海谓:“天下如常山蛇势,秦蜀为首,东南为尾,中原为脊。今以东南为首,安能起天下之脊?将图恢复,必在川陕。” 乃往见浚,极谈终日,浚大惊,辟以自随,以亲老辞。时节制江夏军马李允文跋扈不用朝命,朝廷命招讨使张俊屯江西,得若海道中,喜甚。谓曰:“李允文怀反侧,非君莫能开其自新。”若海即驰往,谕以成败逆顺,示以朝廷威德,复谈三策以动之,辞旨明畅。允文大感悟,即举军东下。若海复为书招其徒张用、曹成、李宏、马友同归朝廷。用以其众二十万解甲效顺,惟成疑贰有他志,若海移书责之。成怒,将杀若海,若海夜宿王林军帐,以计得林军印,遂夺其众五千人。翼日,成遂遁。
绍兴九年,复三京,祗谒陵寝,事还。金人奄至,太尉刘锜甫至,众不满三万,遣人丐援于朝,无敢往者。若海毅然请行,具述锜明方略,善用兵,以偏师济之,必有成功。朝廷从之金兵果败去。未几,丁内艰。服除,添差通判信州。秩满,迁湖北帅司参议。知道州,陛辞得对,上曰:“久不见卿,卿向安在?”授直秘阁、知江州,丁父忧。时方经略中原,朝廷议起若海,而若海死矣。
若海豁达高亮,深沈有度,耻为世俗章句学,为文操纸笔立就,蹈厉风发。
《宋史·汪若海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
B.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
C.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
D.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弱冠:古代男子18岁叫“弱”,此时行冠礼,以示成年。另外,孔子对年龄的经典阐释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B.秩满:秩,既指古代官吏的俸禄,如“官人益秩,庶人益禄”,也指古代官职级别,如“委之常秩”“贬秩三等”,而秩满意为官吏任期届满。
C.三京:古代三座京城的合称。宋以大名为北京,开封为东京,洛阳为西京。
D.丁内艰:即丁母忧。亦称丁家艰,指遭逢母亲丧事。如《晋书·周光传》“陶侃微时,丁艰,将葬,家中忽失而不知所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金人再犯京师时,汪若海上书曹辅直言怯懦自守的弊端。曹辅非常赏识他,任用他为参谋,并准备派他到康王麾下,后因宰相坚持不同意见,结果没能实现。
B.高宗即位后,派遣张浚宣抚川陕之地的结果始终没有定下来。汪若海认为川陕之地是恢复中原建立首都的重要之地。张浚看重他的才能,打算聘请他作为自己的随从。汪若海推辞不就。
C.节制江夏军马李允文有反叛之心。在汪若海的劝说后,李允文彻底感悟,马上率领军队向东而去,他的部属也全部归顺了朝廷。
D.汪若海平生豁达,有高风亮节,为人沉着持重有气度。把写流俗的章句看作是可耻的事情。作文章拿起笔马上就能写成,动作利索,气概豪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罕字师言,以荫知宜兴县。县多湖田,岁诉水,轻重失其平。罕躬至田处,列高下为图,明年诉牒至,按图示之,某户可免,某户不可免,众皆服。西方用兵,仍年科箭羽于东南,价踊贵,富室至豫贮以待鬻。罕白郡守倍其直市之,而令民输钱。旁州闻之,皆愿如常州法。累迁户部判官。修太宗别庙,中贵人大虑材,将一新之。罕白是特岁久丹漆黯暗,但当致饰耳,榱栌皆如故,唯易一楹,省缗钱十万。出为广东转运使。侬智高入寇,罕行部在潮,广州守仲简自围中遣书邀罕,罕报曰:“吾家亦受困,非不欲归,顾独归无益,当求所以相济者。”遂还惠州。州之恶少年正相率为盗,惠人要罕出城,及郊,遮道求救护者数千计。罕择父老可语者问以策,曰:“吾属皆有田客,欲给以兵,使相保聚。”罕曰:“有田客者如是,得矣,无者奈何?”乃呼耆长发里民,补壮丁。募有方略者,许以官秩、金帛,使为甲首。久之,无至者。有妇人诉为仆夺钗珥,捕得之,并执夺攘者十八辈,皆枭首决口置道左,传曰:“此耆长发为壮丁不肯行者也。”观者始有怖色。乃简卒三千,顺流而下。将至广,悉众登岸,营于南门。智高临观,相去三十步,见已严备,不敢犯。罕徐开门而入,智高遂解去。徙知潭州。为政务适人情,不加威罚。有狂妇数诉事,出言无章,却之则勃骂,前守每叱逐之。罕独引至前,委曲徐问,久稍可晓。乃本为人妻,无子,夫死,妾有子,遂逐妇而据家资,屡诉不得直,因愤恚发狂。罕为治妾而反其资,妇良愈,郡人传为神明。监司上治状,敕书褒谕,赐绢三百。徙知明州,以光禄卿卒,年八十。
(节选自《宋史·王罕传》)
【小题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仍年科箭羽于东南     科:征收
B.罕报曰 报:上报
C.乃简卒三千  简:挑选
D.出言无章    章:条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别庙,指皇家于太庙之外另立的用于供奉先祖牌位的家庙。
B.缗钱,指以千文结扎成串的铜钱,汉代作计算税课的单位。后泛指税金。
C.转运使,指主管运输事务的最高中央行政官职,后来权力有所分散。
D.属,用在人称代词后表复数,类似的词语还有“辈、等、曹、侪”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罕征税讲公平。在宜兴为政期间,针对百姓的声诉,他按照标示的地图,根据百姓田地位置的高低来决定是否免交租赋,让人心服口服。
B.王罕为政讲方法。因西部用兵,致使箭羽价格连年上涨,他让郡守用双倍价格购买,让百姓只需向官府交纳购买箭羽的钱,最终解决了这一问题。
C.王罕治军有谋略。为解广州郡守仲简之围,他通过惩罚抢劫犯的方式来震慑众人,并借此选拔士兵,然后带兵进驻广州,让侬智高知难而退。
D.王罕处事有耐心。有个病妇多次上诉事情都被之前的郡守喝退,只有王罕耐心询问,弄清原委后对事情进行了妥善处理,妇人也恢复了清醒。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家亦受困,非不欲归,顾独归无益,当求所以相济者。
(2)有田客者如是,得矣,无者奈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周起字万卿,淄州邹平人。生而丰下,父意异之,曰:“此儿必起吾门。”因名起。幼敏慧如成人。意知卫州,坐事削官,起才十三,诣京师讼父冤,父乃得复故官。举进士,授将作监丞。擢著作佐郎,累迁户部度支判官。真宗北征,领随军粮草事,寻为东京留守判官,判登闻鼓院。以右正言知制诰,权判吏部流内铨。封泰山,摄御史中丞,所过得采访官吏能否及民利病以闻。东封还,近臣率颂功德,起独以居安为戒。初置纠察刑狱司,因命起,起乃请诸已决而事有所枉及官吏非理榜掠者,并听受诉,从之。擢枢密直学士、权知开封府。起听断明审,举无留事。真宗尝临幸问劳,起请曰:“陛下昔龙潜于此,请避正寝,居西庑。”诏从之,名其堂曰继照。起尝奏事殿中,适仁宗始生,帝曰:“卿知朕喜乎?宜贺我有子矣。”即入禁中,怀金钱出,探以赐起。从祀汾阴,权知河中府,徙永兴、天雄军,所至有风烈,数赐书褒谕。拜给事中,进礼部侍郎。起素善寇准,尝与寇准过同列曹玮家饮酒,既而客多引去者,独起与寇准尽醉,夜漏上乃归。明日入见,引咎伏谢,真宗笑曰:“天下无事,大臣相与饮酒,何过之有?”准且贬,起亦罢为户部郎中,又降太常少卿。后复为礼部侍郎,以疾请知颖州,徙陈州。卒,赠礼部尚书,谥安惠。起性周密,凡奏事及答禁中语,随辄焚草,故其言,外人无知者。家藏书至万余卷。起能书。弟超,亦能书,集古今人书并所更体法,为《书苑》十卷。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七》)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而丰下,父意之   认为……奇特
B.御史中丞  代理
C.擢枢密直学士、知开封府     暂且
D.起素寇准  好好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真宗、仁宗。
B.泰山封禅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帝王受命于天的典礼,目的是巩固皇权,粉饰太平。
C.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学校、科举等,长官为礼部尚书。
D.我国古代以铜壶滴漏计算时间,夜漏就是深夜时分。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起关注民生,思虑长远。他把采访官吏能力大小及百姓疾苦报知朝廷;东封还朝后,皇上近臣都歌功颂德,唯有周起认为应该居安思危。
B.周起善于断案,明辨是非。担任纠察刑狱司官员时,周起倾听了那些已经判决但事实确有冤情,以及官吏胡乱拷打的犯人的申诉,受到皇上慰劳。
C.周起交好寇准,受到牵连。他一向与寇准关系好,曾到寇准家喝酒,尽醉方归;寇准将要被贬官,周起也被连续降职。
D.周起为人谨慎,做事周密。凡是上奏事情以及书面应答宫中的文书,周起随后就烧掉草稿,他的言语看法,外人没有知晓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意知卫州,坐事削官,起才十三,诣京师讼父冤,父乃得复故官。
(2)从祀汾阴,权知河中府,徙永兴、天雄军,所至有风烈,数赐书褒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胡松年,字茂老,海州怀仁人。幼孤贫,母鬻机织,资给使学,读书过目不忘,尤邃于《易》。政和二年,上舍释褐,补潍州教授。八年,赐对便殿,徽宗伟其状貌,改校书郎兼资善堂赞读。为殿试参详官,以沈晦第一,徽宗大悦曰:“朕久闻晦名,今乃得之。迂中书舍人。

时方有事燕云,松年累章谓边衅一开,有不胜言者,忤时相意,提举天平观。建炎间,密奏中原利害,召赴行在,出知平江府。未入境,贪吏解印敛迹,以兴利除害十七事揭手都市,百姓便之。

除给事中。会选将帅,松年奏:“富贵者易为善,贫贱者难为功,在上之人识擢何如尔。愿陛下亲出劳军,即行伍搜简之,必有可为时用者。”又奏:“恢复中原,必自山东始,山东归附,必自登、莱、密始,不特三郡民俗忠义,且有通、泰飞艘往来之便。除兼侍讲。

王伦使金还,言金人欲再遣重臣来计议,以松年试工部尚书为韩肖胄副,充大金奉表通问使。时使命久不通人皆疑惧松年毅然而往至汴京刘豫令以臣礼见肖胄未答松年曰圣主万寿。”豫曰:“圣意何在?”松年曰:“主上意,必复故疆而后已。”使还,拜吏部尚书。

俄以疾提举洞霄宫,卜居阳羡,虽居闲不忘朝廷事,屡言和籴科敛、防秋利害,帝皆嘉纳。绍兴十六年,病革,呼其子曰:大化推移,有所不免。”乃就枕,鼻息如雷,有顷卒,人谓不死也。年六十。

松年平生不喜蓄财,每除官例赐金帛,以军兴费广,一无所陈请,或劝其白于朝,曰:“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入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松年日:“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况俸廪,主上所以养老臣也。”

(节选自《宋史·胡松年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使命久不通/人皆疑惧/松年毅然而往/至汴京/刘豫令以臣礼见/肖胄未答/松年曰/圣主万寿
B.时使命久不通/人皆疑惧/松年毅然而往至汴京/刘豫令以臣礼见肖胄/未答/松年曰/圣主万寿
C.时使命久/不通人/皆疑惧/松年毅然而往/至汴京/刘豫令以臣礼见/肖胄未答/松年曰/圣主万寿
D.时使命久/不通/人皆疑惧/松年毅然而往/至汴京/刻豫令以臣礼见肖胄/未答/松年曰/圣主万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释褐: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在文中指胡松年以上舍生的身份担任官职。
B.赐对;指帝王在朝堂召见臣子对答问题。胡松年在政和八年受到了宋徽宗的召见。
C.中原:被古代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古人常将“中国”用作中原的同义语。
D.卜居:指以占卜择定建都之地,文中指胡松年自己选择远离尘世的隐居之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松年幼年时孤苦贫寒,母亲织布卖钱,供养他上学。读书过目不忘,尤其精通(易经》。
B.胡松年在做殿试参详官时,以沈晦为第一名,这个结果让徽宗非常高兴,升为中书舍人。
C.选拔将帅时,胡松年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皇帝亲自慰问部队,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D.胡松年能豁达面对生老病死,不重钱财,他认为人虽贤能担多财,就会有损志节。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入境,贪吏解印敛迹,以兴利除害十七事揭于都市,百姓便之。
(2)松年平生不喜蓄财,每除官例赐金帛,以军兴费广,一无所陈请,或劝其白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