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以咏首荐。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会李沆、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奏罢归、峡二州水递夫。太宗闻其强干,召还。张永德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诏案其罪。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成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有夙儒张覃者未第 (科举考中)/ 众许其能让(答应、同意)
B.推辱主帅(追究) / 遂敦勉就举(敦劝,劝勉)
C.属岁歉(收成不好)/ 不痛绳之(捆绑)
D.俟秋成(约定) / 复命知益州(掌管)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议以咏首荐   / 若以一部校故
B.咏引前事为言 / 为乡里所称
C.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 / 咏悉宽其罚而遣之
D.饥者八九  / 求霖者三十年
【小题3】下列事例全部能体现张咏“强干”的一项是:(   )
①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奏罢归、峡二州水递夫。
②封还诏书,引前事为言。
③以言激正,勉其亲行,盛为供帐饯之。
④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遂敦勉就举。
⑤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
⑥求霖者三十年,责阍吏。
A.②③④B.①④⑤C.①③⑥D.②⑤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
(2)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04 09:01: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不忧,字仁仲,嗣濮王宗晖曾孙也。初补保义郎,绍兴二十七年登第,调金华丞。治县豪何汝翼,械请于郡,编隶他州,邑人慑服。除永州通判。郡岁输米,倍收其赢,民之,不忧言于守,损其数。帅司檄不忧录靖州狱,辨出冤者数十百人,靖人德之。除知开州。开州俗鄙陋,不忧为兴学,俾民知孝义。民绝斗争,夜户不闭。诸司交荐,以比古循吏。转夔州转运判官,开人数千遮城门,不得行。改成都转运判官。适岁饥,不忧贷官钱五万缗,遣吏分籴。比至,下令曰:“米至矣。”富民争发粟,米价遂平。唯朱氏独闭籴,邑民群聚发其廪。不忧抵朱氏法,其米,黥盗米者,民遂定。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绝江遏水,以灌数郡田。吏盗金,减役夫,堰不固而圮,田失水,故岁屡饥。不忧躬视,操板筑,吏以法。黎州青羌奴儿结反,制司调兵往戍,属不忧给饷。依故事,富人出粮,而下户以力致于边。不忧曰:“民饥,不可扰也。”以籴余米发卒运之。朝廷命不忧摄制司。初,官兵败,前制使遣人赂奴儿结以和。不忧曰:“奴儿结,吐蕃小族也,今且和,若大族何?”不听。居官所至有声,立朝好言天下事。时布衣上书狂悖,多抵罪,不忧谓太上皇帝不罪言者。帝可之。既嘉其忠谅,每宴中,帝与之饮酒,顾谓皇太子曰:“此贤臣也。”不忧性笃孝,生七岁,遭父北迁,每思慕涕泣。不忧以文行训勉族属,荐其秀杰者,奏新学宫,增广弟子员。置自讼斋,使有过者读书其中,人人感励。淳熙十四年卒,年六十七。开府仪同三司,封崇国公。
(节选自《宋史·赵不忧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倍收其赢,民之 病:为……感到痛苦
B.不忧抵朱氏法,其米   籍:没收
C.操板筑,吏以法 绳:捆绑
D.依故事,富人出粮 故事:旧日的典章制度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第”也称登科,指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
B.“路”是中国古代宋、元时的行政区域名称。宋代的“路”,相当于现代的“省”。
C.“禁”是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而得名。“禁中”即指皇宫中。
D.“赠”又叫“追赠”,朝廷为表彰大臣,在大臣在职或死后,授予大臣官职或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不忧不畏土豪,严厉惩治。在担任金华丞时,不忧惩处土豪何汝翼,刑拘何汝翼后并把他押送到州衙,编管到其他州,当地人也畏惧而折服。
B.赵不忧改变民风,为民拥戴。任开州知州时,不忧开办学校,用孝义教育开州百姓,开州鄙陋的民俗为之一变。不忧调任异地时,数千开州百姓挽留。
C.赵不忧坚守气节,拒绝求和。当初官兵被奴儿结打败,前制使派人贿赂奴儿结求和,但是不忧气节刚毅,拒绝求和,朝廷同意了不忧的做法。
D.赵不忧关心族人,教化有方。他训勉族人,推荐优秀杰出者,上奏开办新学宫,设立自讼斋,让有过者在那里读书感化,很多人因此受教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帅司檄不忧录靖州狱,辨出冤者数十百人,靖人德之。
(2)时布衣上书狂悖,多抵罪,不忧谓太上皇帝不罪言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阐字大猷,永嘉人。幼力学,博涉经史,善属文。未冠,由舍选贡京师。登宣和六年进士第。迁秘书郎兼国史院检讨官。秦桧每荐台谏,必先谕以己意;尝谓阐四:“秘书久次,欲以台中相处何如?”阐谢曰:“丞相见知,得老死秘书幸矣!”桧默然,竟罢:绍兴二十五年冬,帝躬揽万机,起阐提举两浙路市舶,升吏部员外郎。孝宗即位,阐权工部侍郎兼侍讲。金主亮死,葛王褒复求和,再议遣使。阐言:“宜严遣使之命,正敌国之礼,彼或不从,则有战尔。如是,则中国之成可以复振,帝曰:“使者报聘,故事也,旧约不从,朕志定矣。”是冬,给札侍从、台谏条具时务,阐上十事皆剀切。当时应诏数十人惟阐与国子司业王十朋指陈时事斥权幸无所回隐明月召两人对内殿帝大加称赏赐酒及御书时进太上皇帝、太上皇后册宝,工部例进官,阐辞。或曰:“公转一阶,则泽可以及子孙,奈何辞?”阐笑曰:“宝册非吾功也,吾能为子孙冒无功赏乎?”隆兴元年,真拜工郜侍郎。阐奏:“臣去冬乞守御两淮,陛下谓春首行之,夏秋当毕,今其时矣。”会督府请受萧琦降,诏问阐,阐请受其降。俄报王师收复灵壁县,阐虑大将李显忠、邵宏渊深入无援,奏请益兵殿后。已而王师果失利,众论归罪于战。阐曰:“陛下出师受降是也。诸将违节度且无援而败,当矫前失,安可遽沮锐气。”帝壮其言,益出御前器甲付诸军,手诏劳浚,军声复振。屡引疾乞骸骨,帝不忍其去。阐请益力,乃除显谟直学士、提举太平兴国宫。陛辞,其指时事尤谆切,帝眷益笃。居家逾月卒,年七十四。
(选自《宋史·张阐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时应诏数十人/惟阐与国子司业王十朋指陈时事/斥权幸/无所回隐/明日召/两人对内殿/帝大加称赏/赐酒及御书/
B.当时应诏数十人/惟阐与国子司业王十朋指陈时亊/斥权幸/无所回隐/明日/召两人对内殿/帝大加称赏/赐酒及御书/
C.当时应诏数十人/惟阐与/国子司业王十朋指陈时事/斥权幸/无所回隐/明日/召两人对内殿/帝大加称赏/赐酒及御书/
D.当时应诏数十人/惟阐与/国子司业王十朋指陈时事/斥权幸/无所回隐/明日召/两人对内殿/帝大加称赏/赐酒及御书/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未冠,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要行加冠之礼,以示成年,未冠指尚未成年。
B.进士第,封建时代实行科举取士,在朝廷组织的考试中中选称登进士第。
C.即位,古代指新的君王登上王位,一般是在原来的君王去世后,也偶有特例。
D.陛辞,“陛”在古代常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辞”指臣下临行前向君王告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阐为人正直,富有气节。秦桧每次推荐官员都要先告诉对方自己的用意,面对秦桧的拉拢示好,他委婉地用“得老死秘书幸矣”作了回答。
B.张阐忠心为公,敢于直言。对于朝政,他积极发表意见,陈述时务,切合事理;对于权贵,敢于批评指斥,毫不回避,得到皇帝赞赏。
C.张阐不恋权位,不计私利。朝廷按照规定要也的官职,他表示拒绝;对于可以惠及子孙的劝说,他表示不能为子孙冒领无功之赏。
D.张阐积极抗金,富有远略。他力主积极备战;他忧虑李、邵深入敌军,没有后援,失利后,张阐上奏请求增加兵力,对归罪于战争的言论坚决驳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宜严遣使之命,正敌国之礼,彼或不从,则有战尔。
(2)帝壮其言,益出御前器甲付诸军,手诏劳浚,军声复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善俊字俊臣。太宗七世孙。父不衰,闽路兵马钤辖。善俊初补承节郎。绍兴二十七年登第。换左承务郎,调南城丞,改昭信军,签判奇之。虞允文亦荐其有帅才,除干办诸司审计司。知郴州,数奏称旨,留为太府寺丞。寻摄帅、知庐州。会岁旱,江、浙饥,民麋至。善俊括境内官田均给之,贷牛种,僦屋以居,死者为给櫘,人至如归。州城旧毁于兵善俊葺完之因言异时恃焦湖以通军粮今既湮涸宜募乡兵保孤山治屋以储粟敌或败盟则吾城守有余饷道无乏矣又增筑学合,新包拯祠,春秋祀之,人感其化。累迁龙图阁直学士,移知建州。建俗生子往往不举,善俊痛绳之,给金谷,捐已奉,以助其费。再知庐州。首言和好不可恃,当高城浚池以为备。以父忧去,服阕,起知鄂州。适南市火,善俊亟往视事,弛竹木税,发粟振民。开古沟,创火巷,以绝后患。僚属争言用度将不足,善俊日:“吾将瘠已肥人。”乃省燕游车骑鼓吹之费,郡计用饶,代输民役钱。再知建州。岁饥,民趋富家发其廪,监司议调兵掩捕,善俊曰:“是趣乱也。”谕许自新,平米价,民乃定。邑尉入盗十三人死罪,以希赏,善俊辨其冤。转湖南帅。郴、桂地绝远,守多非才,善俊谓宜精其选。代输潭州经、总制钱,停醴陵渌水渡钱。加秘阁修撰,移知镇江府。丁母忧,终丧而卒,年六十四。善俊风仪秀整,论事有据。孝宗时,日中有黑子,地屡震,每以饬边备为戒。孝宗英武独运,缺相者累年,善俊极言相位不可无人,尤人所难言者。

(节选自《宋史·赵善俊传》,有删改)

(注)①楷:(huì),粗陋的小棺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州城旧毁于兵/善俊葺/完之因言/异时恃焦湖以通军粮/今既堙涸/宜募乡兵保孤山/治屋以储粟/敌或败盟/则吾城守有余/饷道无乏矣/
B.州城旧毁于兵/善俊葺完之/因言/异时恃焦湖以通军粮/今既堙涸/宜募乡兵保孤山/治屋以储粟/敌或败盟/则吾城守有余/饷道无乏矣/
C.州城旧毁于兵/善俊葺/完之因言/异时恃焦湖以通军粮/今既堙涸/宜募乡兵保孤山治屋/以储粟/敌或败盟/则吾城守有余/饷道无乏矣/
D.州城旧毁于兵/善俊茸完之/因言/异时恃焦湖以通军粮/今既堙涸/宜募乡兵保孤山治屋/以储粟/敌或败盟/则吾城守有余/饷道无乏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谥号,从汉朝始,王朝第二代帝王谥号常常为“太宗”。
B.登第,犹登科,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登第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C.知庐州中的“知”指主管,即管理相关事务,这里指担任庐州的行政长官。
D.父忧,是指父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善俊历任多职,受到上司赏识。他改任左承务郎,调任南城丞,改任昭信军,签判认为他不同寻常。虞允文也推荐他有帅才,被任命为干办诸司审计司。
B.赵善俊整治陋俗,造福建州百姓。建州存在不良的风俗,百姓生子却常常不抚养,赵善俊对此严加惩处,并供给钱粮,捐献自己的俸禄来资助他们。
C.赵善俊了解下属,精选优秀人才。他转任湖南帅,郴州、桂州地方偏远,当地守臣多没有才干,善俊认为应当用精干的人选,他的提议得到朝廷批准。
D.赵善俊就事敢言,论及重要事务。孝宗时,赵善俊常告诫加强边境防备,而面对朝廷多年不设宰相的情况,赵善俊极力进言相位不能缺,敢言人所不敢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适南市火,善俊亟往视事,弛竹木税,发粟振民。
(2)民趋富家发其廪,监司议调兵掩捕,善俊曰:“是趣乱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光实,雅州百丈人。光实少武勇,有胆气,轻财好施,不事细行,意豁如也。乾德中,太祖命王全斌等平蜀。俄而盗贼群起,夷人张忠乐者,尝群行攻劫,且憾光实杀其徒党,率众数千,中夜奄至环其居鼓噪并进光实负其母挥戈突围以出贼众辟易不敢近贼杀其族三百余口又发冢墓坏其棺椁光实诣全斌,具以事白,誓雪冤愤。时蜀中诸郡未下,乃图雅州地形要害,兼陈用兵攻取之策,请官军先下之。全斌壮其志,令率兵先导,果克其城,获忠乐而甘心焉。遂以光实知黎、雅二州兼都巡检使,安集劳来,蛮族怀之。六年秋,全斌遣入京师,遂言境内安乂,乞罢义军归农。太祖喜,谓左右曰:“此蜀中杰俊也。”及平交、广,群盗未息,以光实为岭南诸州都巡检使。既至,捕逐群盗,海隅以宁。车驾征河东,以光实知威胜军事,令调军食。大军北征,与潘美分道出雁门。光实为前锋,遇敌迎击,败之,斩首数千级,优诏嘉奖。李继捧之入朝也,以光实为银、夏、绥、麟、府、丰、宥州都巡检使。继捧弟继迁逃入蕃落,为边患,光实乘间掩袭至地斤泽,俘斩甚众,破其族帐,获继迁母妻及牛羊万计。继迁仅免,使人绐光实曰:“我数奔北,势窘不能自存矣,公许我降乎?”因致情款,陈甥舅之礼,期某日降于葭芦川。光实信之,且欲专其功,不与人谋。及期,继迁先设伏兵,令十数人近城迎致光实,光实从数百骑往赴之。继迁前导北行,将至其地,举手麾鞭而伏兵应之,光实遂遇害,,年五十五。帝闻之惊悼,赗赙加等。

(节选自《宋史•曹光实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夜/奄至环其居/鼓噪并进/光实负其母/挥戈突围以出/贼众辟易/不敢近贼/杀其族三百余口/又发冢墓/坏其棺椁/
B.中夜/奄至环其居/鼓噪并进/光实负其母/挥戈突围以出/贼众辟易不敢近/贼杀其族三百余口/又发冢墓/坏其棺椁/
C.中夜奄至/环其居/鼓噪并进/光实负其母/挥戈突围以出/贼众辟易不敢近/贼杀其族三百余口/又发冢墓/坏其棺椁/
D.中夜奄至/环其居/鼓噪并进/光实负其母/挥戈突围以出/贼众辟易/不敢近贼/杀其族三百余口/又发冢墓/坏其棺椁/
【小题2】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夷人,对中国境内华夏族之外的各族人的通称。在周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民族自称华夏,便把华夏周围四方的人,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以区别华夏。
B.优诏:诏,又称诏书,是内阁发给臣民的文书命令。优诏,是内阁颁发的褒美嘉奖的诏书。
C.贡,即进贡,是指古代臣下或属国向君主或朝廷进献物品,也可以引申为进献的物品。
D.卒,古代对不同身份的人的死称呼不同,例如帝王死叫“崩”,诸侯王死叫“薨”,大夫死叫“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光实善于安抚,赢得各族民心。雅州被平定后他被授予黎州、雅州的知州,能够安定当地百姓,慰问、劝勉前来归附的人,后被王全斌举荐入朝。
B.曹光实惨遭报复,发誓报仇雪恨。他因参与追杀盗贼,遭其首领张忠乐的报复;面对杀害族人的血海深仇,他最终攻克雅州如愿抓获张忠乐。
C.曹光实开朗豁达,自小威武勇猛。他年轻时就以有胆量和勇气闻名,不吝惜钱财,喜好施舍,不追求细节的完美,心胸豁达。
D.曹光实贪功冒进,付出生命代价,他轻信李继迁的假意投诚,想独占招降李继迁的功劳,不与其他人谋划,仅率几百骑兵前往,结果被李继迁的伏兵杀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图雅州地形要害,兼陈用兵攻取之策,请官军先下之。
(2)使人绐光实曰:“我数奔北,势窘不能自存矣,公许我降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