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薛颜,字彦回,河中万泉人。举三礼中第,为嘉州司户参军。代还引见,太宗顾问之,对称旨,改将作监丞、监华州酒税。以秘书省著作佐郎使夔、峡,疏决刑狱。还,改太子左赞善大夫、知云安军,徙渝、阆二州,擢三司盐铁判官,河北计置粮草。初,丁谓招抚溪蛮,有威惠,部人爱之。留五年,诏谓自举代,谓荐颜为峡路转运使,累迁尚书虞部员外郎。始,孟氏据蜀,徙夔州于东山,据峡以拒王师,而民居不便也,颜为复其故城。宜州陈进反,命勾当广南东、西路转运司事。贼平,迁金部员外郎,改河东转运使。祀汾阴,徙陕西。河中浮桥岁为水所败,颜即北岸酾上流为支渠,以杀水怒,因取渠水溉其旁田,民颇利之。坊州募人炼矾,岁久课益重,至有破产被系不能偿者。颜奏曰:“罢坊矾,则晋矾当大售。”后如其策。徙河北。历知河阳、杭徐二州,累迁光禄少卿,以少府监知江宁府。逻者昼劫人,反执平人以告。颜视其色动,曰:“若真盗也。”械之,果引伏。转右谏议大夫、知河南府。仁宗即位,迁给事中。丁谓分司西京,以颜雅与善,徙知应天府,又徙耀州。部有豪姓李甲结客数十人号没命社少不如意则推一人以死斗之积数年为乡人患莫敢发颜至大索其党会赦当免,特杖甲海上,余悉籍于军。以光禄卿分司西京,卒于家。

(节选自《宋史·薛颜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部有豪姓李甲结客/数十人号没命社/少不如意/则推一人以死斗之/积数年/为乡人患/莫敢发/颜至/大索其党/
B.部有豪姓李甲/结客数十人/号没命/社少不如意/则推一人以死斗之/积数年/为乡人患/莫敢发/颜至/大索其党/
C.部有豪姓李甲/结客数十人/号没命社/少不如意/则推一人以死斗之/积数年/为乡人患/莫敢发/颜至/大索其党/
D.部有豪姓李甲/结客数十人/号没命社/少不如意/则推一人以死/斗之积数年/为乡人患/莫敢发/颜至/大索其党/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三礼”是参加三礼科考试。宋代科举除了有进士科,还有三史、三礼、三传、明法、明经等等多个专科,以选拔专业人才。
B.“代还”是指古代朝臣出京城任外官者重新被调回朝廷任职,有时也指军队被调回原地驻防。本文中的“代还”是指前者。
C.“祀汾阴”是由皇帝亲自祭祀大地之神。土为万物之母,资生资育,汉武帝诏令创建汾阴后土祠以祭拜,以后沿袭成例。
D.“流”是封建社会的五刑(笞、杖、徒、流、死)之一,按罪行轻重流放的里程不一,李甲罪重,所以抛进海中,任其漂流多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薛颜深得信任,仕途顺畅。太宗有所问询,他回答符合皇上心意,获得官职提升;他与丁渭交好,屡次得到丁渭的举荐、提拔。
B.薛颜文武全才,建有军功。他曾经统领过云安军,蜀地孟氏叛乱,他率军收复夔州,还参与平定宜州陈进的叛乱,因功升任为金部员外郎。
C.薛颜善于筹划,勤政爱民。任职陕西时,河中浮桥每年都被水冲毁,薛颜在北岸开支渠疏导河水,以消水势,同时还能引水灌溉,百姓获利。
D.薛颜明察秋毫,勇于惩恶。他仅凭察言观色,就看出了巡逻的守卫诬良为盗的事实;任职耀州时,坚决铲除了当地为恶多年的恶势力团伙。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徙渝、阆二州,擢三司盐铁判官,河北计置粮草。
(2)颜奏曰:“罢坊矾,则晋矾当大售。”后如其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06 09:05: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侯延广①,初在襁褓中,遭王景崇之难②,乳母刘氏子代延广死,行丐抱持延广至京师,还父仁矩。仁矩历通、祁、雄三州刺史,悉以补牙职。仁矩在雄州日,虏数十骑白昼入州城,居民惊扰。延广引亲信数骑驰出衙门,射杀其酋长一人,斩首数级,悉禽其余党,持首级以献,仁矩拊其背曰:“兴吾门者必汝也。”监军李汉超以闻,手诏褒美,锡赉甚厚。太平兴国初,出护延州军兼缘边巡检,善抚士卒,下乐为用。会西北戎入寇,边人扰乱,求可使微巡者。近臣言:“延广将家子,习边事无出其右。”延广时被病,强起之,充同、鄜、坊缘边都巡检使。戎人闻延广至,不敢复为寇乱。叛卒刘渥啸聚亡命数百人,寇耀州富平县,谋入京兆,所过杀居民,夺财物,关右骚然。延广率兵数百,自间道追之,会渥于富平西十五里,渥众千余人,相持久之。渥素惮延广,传言:“我草间求活,观死如鸿毛耳,侯公家世富贵,奈何不思保守,而与亡卒争一旦之命于锋镝之下?”延广怒,因击之,挺身与渥斗大树下,断其右臂,竟杀渥。渥素号骁勇无敌,既死,贼众辟易不敢近,乘势大破之,关右晏如。上嘉之,擢拜崇仪使。淳化二年,李继迁扰夏台,会赵保忠阴结继迁,朝廷命骑将李继隆率兵问罪,以延广护其军。既而夏台平,保忠就缚。诏书褒美,赐锦袍银带。至道二年被病上遣御医驰驿视之疾已亟延广谓中使李知信曰延广自度必不起家世受国恩今日得死所矣但恨未立寸功以报上耳言讫而卒,年五十。上闻之为出涕,赗赙甚厚,以其子为六品正员官。

(选自《宋史·列传十三》,有删改)

注释①侯延广:北宋名将侯益之孙、侯仁矩之子。②王景崇之难:侯益驻守凤翔,王景崇要谋反,侯益、候仁矩逃入京师汴梁避难,王景崇将侯益留在凤翔的家人七十多口斩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道二年/被病上遣/御医驰驿视之/疾已亟/延广谓中使/李知信曰/延广自度必不起家/世受国恩/今日得死所矣/但恨未立寸功/以报上耳/
B.至道二年被病/上遣御医驰驿视之/疾已亟/延广谓中使李知信曰/延广自度必不起/家世受国恩/今日得死所矣/但恨未立寸功以报上耳/
C.至道二年/被病上遣/御医驰驿视之/疾已亟/延广谓中使李知信曰/延广自度必不起/家世受国恩/今日得死所矣/但恨未立寸功/以报上耳/
D.至道二年被病/上遣御医驰驿视之/疾己亟/延广谓中使/李知信曰/延广自度必不起家/世受国恩/今日得死所矣/但恨未立寸功以报上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襁褓,“襁”指背婴儿用的宽带,“褓”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后以“襁褓”代指婴儿。
B.牙职,“牙”指牙旗,军旗的一种。牙职即牙前将校级武职,古代为军中的低级武官,
C.关右,古时习惯称西方为右,如山西又称山右,“关右”应指关西,即函谷关以西地带。
D.《宋史》,为二十四史之一,与北宋司马光负责编撰的《资治通鉴》属同一史书体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延广世出名门,经历传奇。他的祖父父亲均为当时名将,在“王景崇之难”中,乳母刘氏舍已命相救,他才回到父亲身边。
B.侯延广骁勇善战,屡建奇功。他曾带领几名骑兵斩杀入侵雄州的敌人首领,并活捉全部余党,还剿灭了以悍匪刘渥为首的叛乱。
C.侯延广素有威名,深得人心。他善于安抚手下的士卒,部下很愿意为他效命。戎人侵扰边境,听到侯延广要来,便不敢再犯。
D.侯延广一心为国,尽忠职守。他曾带病坚持巡视边境,平定悍匪叛乱奋不顾身,身先士卒,临终念念不忘的仍然还是报效朝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矩拊其背曰:“兴吾门者必汝也。”监军李汉超以闻,手诏褒美,锡赉甚厚。
(2)渥素号骁勇无敌,既死,贼众辟易不敢近,乘势大破之,关右晏如。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述字孝叔,湖州人。举进士,为御史台主簿,知温、耀、真三州,提点江西刑狱,累官都官员外郎,六年不奏考功课。知审官院胡宿言其沉静有守,特迁兵部员外郎,改荆湖南北、京西路转运使,再以覃恩①迁刑部郎中。
神宗立召为侍御史知杂事又十一年不奏课帝知其久次授吏部郎中滕甫为中丞述将论之甫闻先请对。甫退,述乃言甫为言官无所发明,且擿其隐慝。帝曰:“甫遇事辄争,裨益甚多,但外人不知耳。甫谈卿美不辍口,卿无言也。”
王安石参知政事,述兼判刑部,安石争谋杀刑名,述不以为是。及敕下,述封还中书,奏执不已。安石白帝,诏开封府推官王克臣劾述罪。于是述率御史刘琦、钱顗共上疏曰:“安石执政以来,未逾数月,中外人情嚣然胥动。盖以专肆胸臆,轻易宪度,无忌惮之心故也。安石任一偏之见,改立新议,以害天下大公。先朝所立制度,自宜世世子孙,守而勿失;乃欲事事更张,废而不用。愿早罢逐,以慰安天下元元之心。曾公亮位居丞弼②,不能竭忠许国,反有畏避之意,阴自结援以固宠,久妨贤路,亦宜斥免。赵抃则括囊拱手,但务依违大臣,事君岂当如是!”
疏上,安石奏先贬琦、顗监处、衢州③盐务。公亮疑太重。司马光乃上疏曰:“臣闻孔子曰:‘守道不如守官。’孟子曰:‘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朝廷既违众议而行之,又以守官之臣而罪之,臣恐失天下之心也。”
开封狱具,述三问不承。安石欲置之狱,光又与范纯仁争之,乃议贬为通判。帝不许,以知江州。卒,年七十二。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有删减)
注①覃恩:广施恩泽,多用以称帝王对臣民的封赏、赦免等。②丞弼:辅佐的职位。③处、衢:二州在浙江境内。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神宗立/召为侍御史知杂事/又十一年不奏课/帝知其久次/授吏部郎中/滕甫为中丞/述将论之/甫闻/先请对
B.神宗立/召为侍御史知杂事/又十一年不奏课/帝知其久/次授吏部郎中/滕甫为中丞述/将论之甫/闻先/请对
C.神宗立/召为侍御史/知杂事/又十一年/不奏课帝/知其久次/授吏部郎中滕甫为中丞/述将论之/甫闻先请对
D.神宗立召/为侍御史/知杂事/又十一年不奏/课帝知其久/次授吏部郎中滕甫/为中丞述将论之/甫闻/先请对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提点:提举、检点之意。宋代开始设置提点之职,掌管司法、刑狱等事。
B.考功课:是指古代朝廷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的政绩,相当于今天的组织部门对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考核。
C.结援:结成团伙而互相帮助,组成利益相关的党与,有结党营私之意图。
D.中书:宋朝的“中书”,是宰相办公的地方,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为宰相,而以参知政事为副相。与唐朝的“中书省”没有关联。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述屡次得到赏识。他在都官员外郎任上时,得到审官院的主管胡宿的认可和举荐;后来宋神宗又提拔他到吏部任职。
B.刘述为官耿直。刘述事先知道滕甫曾经在皇帝面前夸耀过自己,但还是在皇帝面前揭发了滕甫的奸邪之心,认为滕甫身为言官也没有什么业绩。
C.刘述反对王安石的变法。面对参知政事王安石的改革,刘述与刘琦、钱顗两位御史一同反驳,认为王安石放任一己之偏见实施改革,损害了天下大多数人的利益。
D.刘述与王安石的矛盾冲突极其尖锐。王安石遭到刘述等人的弹劾之后,立即反击并上奏皇帝,想要将刘琦、钱顗先行贬官,然后又将打击的矛头指向了刘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石执政以来,未逾数月,中外人情嚣然胥动。
(2)安石欲置之狱,光又与范纯仁争之,乃议贬为通判。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章衡,字子平,浦城人。嘉祐二年,进士第一。通判湖州,改盐铁判官,修起居注。物有挂空籍者,奏请蠲之。又言:“三司经费,取领而无多寡,率不预知。急则敛于民,仓猝趣迫,故苦其难供。愿敕三部判官,即有所赋,先期下之,使公私皆济。”三司使忌其能,出知汝州、颍州。
照宁初,还判太常寺。建言自唐开元纂修礼书以《国恤》一章为豫凶事删而去之故不幸遇事茫无所据今宜为《厚陵集礼》以贻万世从之
出知郑州,弛牧地四千二百顷以予民。复判太常,知审官西院。使辽,宴射连发破的,辽以为文武兼备,待之异于他使。归复命,言辽境无备,因此时可复山后八州。不听。
衡患学者不知古今,纂历代帝系,名曰《编年通载》,神宗览而善之,谓可冠冕诸史;且念其尝先多士,进用独后,面赐三品服。判吏部流内铨,尝有员阙,既拟注,而三班院辄用之,反讼吏部。宰相主其说,衡连奏疏与之辩。或曰宰相之势,恐不可深校,衡不为止,至诉于御前。神宗命内侍偕至中书,宰相见之怒,衡曰:“衡为朝延法耳。”以状上请而视之,相悟曰:“若尔,吏部是矣。”乃罪三班。
拜宝文阁待制、知澶州。神宗曰:“卿为仁宗朝魁甲,宝文藏御集之处,未始除人,今以之处卿。”衡拜谢。至郡,会官立法禁民贩盐,衡言:“民恃盐以生,虽犯法不顾。空令狱日繁,请如故便。”
元祜中,历秀、襄、河阳、曹、苏州,加集贤院学士,复以待制知扬、庐、宣、颖州,卒,年七十五。
(选自《宋史·章衡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建言/自唐开元纂修礼书/以《国恤》一章为豫凶事/删而去之故/不幸遇事/茫无所据/今宜为《厚陵集礼》/以贻万世/从之
B.建言/自唐开元纂修礼书/以《国恤》一章为豫凶事/删而去之/故不幸遇事/茫无所据/今宜为《厚陵集礼》/以貽万世/从之
C.建言/自唐开元纂修礼书/以《国恤》一章为豫凶事/删而去之/故不幸遇事/茫无所据今宜/为《厚陵集礼》/以贻万世/从之
D.建言/自唐开元纂修礼书/以《国恤》一章为豫凶事/删而去之故/不幸遇事/茫无所据今宜/为厚陵集礼》/以贻万世/从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举代,通过最高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元明清时进士分为三甲,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
B.修起居注,文中指官名。起居注是古代由官员撰写的有关皇帝日常言行等内容的记录。
C.辽,文中指古国名,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
D.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武官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衡反对弊政,体恤百姓。三司经费领取混乱,并给百姓带来困扰,他对此提出改正意见;他把大片牧地给百姓;他反对禁止百姓贩盐的做法。
B.章衡出使立威,忠于国家。他出使辽国,宴射时表现优异,被辽国人另眼相看,回国后,他根据辽国边境防备空虚情况提出收复国土的建议。
C.章衡不惧权贵,维护法律。他在吏部任职,所拟定的官员被三班院否决,他据理力争,不惧在宰相的权势,坚持维护国家法律,最终得到宰相的理解。
D.章衡文才突出,获得信任。他所编的《编年通载》得到皇帝的称赞;皇帝考虑他有才却未被重用而赐予他三品官服;他被皇帝信任,到重要的官署任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敕三部判官,即有所赋,先期下之,使公私皆济。
(2)民恃盐以生,虽犯法不顾。空令狱日繁,请如故便。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其先本敬氏,以晋高祖及宋翼祖改焉。少与张昪、高若讷从颍昌史炤学,炤母异之,曰:“贵人也。”待之甚厚。及进士第,知翼城县,通判绛州,为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黄德和之诬刘平降虏也,以金带赂平奴,使附己说以证。平家二百口皆械系。诏彦博置狱于河中,鞫治得实。德和党援盛,谋翻其狱,至遣他御史来。彦博拒不纳,曰:“朝廷虑狱不就,故遣君。今案具矣,宜亟还,事或弗成,彦博执其咎。”德和并奴卒就诛。麟州饷道回远,银城河外有唐时故道,废弗治,彦博父洎为转运使日,将复之,未及而卒。彦博嗣成父志,益储粟。元昊来寇,围城十日,知有备,解去。王中正经制边事所过称受密旨募禁兵将之而西彦博以无诏拒之中正亦不敢募而去久之请老以太师致仕居洛阳。元祐初,司马光荐彦博宿德元老,宜起以自辅。宣仁后命平章军国重事,恩礼甚渥。然彦博无岁不求退,居五年,复致仕。绍圣初,章惇秉政,言者论彦博朋附司马光,诋毁先烈,降太子少保。卒,年九十二。彦博逮事四朝,任将相五十年,名闻四夷。元祐间,契丹使耶律永昌、刘霄来聘,苏轼馆客,与使入觐,望见彦博于殿门外,却立改容曰:“此潞公也邪?”问其年,曰:“何壮也!”轼曰:“使者见其容,未闻其语。其综理庶务,虽精练少年有不如;其贯穿古今,虽专门名家有不逮。”使者拱手曰:“天下异人也。”既归洛,西羌首领温溪心有名马,请于边吏,愿以馈彦博,诏许之。其为外国所敬如此。其在洛也,洛人邵雍、程颢兄弟皆以道自重,宾接之如布衣交

(摘自《宋史•文彦博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中正经制边事/所过称受密旨募禁兵/将之而西/彦博以无诏/拒之中正亦不敢募而去/久之/请老/以太师致仕/居洛阳/
B.王中正经制/边事所过称受密旨募禁兵/将之而西/彦博以无诏拒之/中正亦不敢募而去/久之/请老/以太师致仕/居洛阳/
C.王中正经制边事/所过称受密旨募禁兵/将之而西/彦博以无诏拒之/中正亦不敢募而去/久之/请老/以太师致仕/居洛阳/
D.王中正经制/边事所过称受密旨募禁兵/将之而西/彦博以无诏/拒之中正亦不敢募而去/久之/请老/以太师致仕/居洛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避讳,封建君王或尊亲为了显示威严,规定人们说话中避免直呼其名或在行文中直写其名。
B.及进士第,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宋代科举殿试时一甲第一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
C.太子少保,负责教习太子,后成为一个荣誉称号,一般作为一种荣誉性的官衔加给重臣近臣。
D.布衣交,指不拘身份地位高低平等交往,因布衣一般是平民穿的衣服,亦指贫贱之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彦博能够未雨绸缪。他继承父亲的遗志,修复了唐时旧道,并储备了大量的粮饷,敌兵入侵,围困麟州城十天,知道城中已有准备后,便撤退了。
B.文彦博曾受多人诽谤。在绍圣年间,章惇执掌政权,言官多认为文彦博和司马光是朋党,并诋毁先烈,加之文彦博多次请求辞官,因此他被降职。
C.文彦博颇受外族尊崇。契丹使者听了苏轼对文彦博的介绍后,认为文彦博是天下奇特之人;西羌首领温溪心请求边境官吏,愿意把他的名马赠送给文彦博。
D.文彦博颇得同仁赞誉。他历事四朝,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苏轼认为处理事情精练的年轻人也比不上他,他的学问贯通古今,专业的名家也有不及他之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与张昪、高若讷从颍昌史炤学,炤母异之,曰:“贵人也。”待之甚厚。
(2)朝廷虑狱不就,故遣君。今案具矣,宜亟还,事或弗成,彦博执其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杨云翼,字之美,其先赞皇檀山人。云翼天资颖悟,初学语辄画地作字,日诵数千言。登明昌五年进士第一,词赋亦中乙科,特授承务郎、应奉翰林文字。

四年,大元及西夏兵入鄜延,潼关失守,朝议以兵部尚书蒲察阿里不孙为副元帅以御之。云翼言其人言浮于实,必误大事。不听,后果败。兴定元年六月,迁翰林侍讲学士,兼修国史,知集贤院事,兼前职,诏曰:“官制入三品者例外除,以卿遇事敢言,议论忠谠,故特留之。”时右丞相高琪当国,人有请榷油者,高琪主之甚力,诏集百官议,户部尚书高夔等二十六人同声曰:“可。”云翼独与赵秉文、时戩等数人以为不可,议遂格。高琪后以事谴之,云翼不恤也。二年,拜礼部尚书,兼职如故。三年,筑京师子城,役兵民数万,夏秋之交病者相籍,云翼提举医药,躬自调护,多所全济。四年,改吏部尚书。凡军兴以来,入粟补官及以战功迁授者,事定之后,有司苛为程式,或小有不合辄罢去,云翼奏曰:“赏罚国之大信,此辈宜从宽录,以劝将来。”

贞祐中主兵者不能外御而欲取偿于宋故频岁南伐有言之者不谓之与宋为地则疑与之有谋至于宰执他事无不言者独南伐则一语不敢及云翼乃建言曰:“国家之虑,不在于未得淮南之前,而在城既得淮南之后。盖淮南平则江之北尽为战地,进而争利于舟楫之间,恐劲弓良马有不得骋者矣。彼若扼江为屯,潜师于淮以断饷道,或决水以潴淮南之地,则我军何以善其后乎。”章奏不报。时全果大败于淮上,一军全没。宣宗责诸将曰:“当使我何面目见杨云翼耶?”卒,年五十有九。

(节选自《金史·杨云翼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贞祐中/主兵者不能外御/而欲取偿于宋/故频岁南伐/有言之者不谓之/与宋为地/则疑与之有谋/至于宰执/他事无不言者/独南伐则一语不敢及/
B.贞祐中/主兵者不能外御/而欲取偿于宋/故频岁南伐/有言之者/不谓之与宋为地/则疑与之有谋/至于宰执他事/无不言者/独南伐/则一语不敢及/
C.贞祐中/主兵者不能外御而欲取偿于宋/故频岁南伐/有言之者/不谓之与宋为地/则疑与之有谋/至于宰执/他事无不言者/独南伐则一语不敢及/
D.贞祐中/主兵者不能外御而欲取偿于宋/故频岁南伐/有言之者不谓之/与宋为地/则疑与之有谋/至于宰执他事/无不言者/独南伐/则一语不敢及/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者。殿试成绩分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称号。
B.词赋是中国古代科举名目之一。明经科考的主要内容是儒家和道家经典,北宋王安石变法,废除明经。
C.三品是古代官员的官阶。以清朝为例,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一品有正、从之别。
D.京师泛指中国古代帝王的都城。东晋都建康,唐都长安,南宋都应天府,后迁都临安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云翼天资聪明,悟性极高。刚学会说话便在地上划字,每天背诵几千字的文章。后来考中进士第一,词赋也中了乙科。
B.杨云翼不畏强权,正直敢言。有人请求油价专卖,高琪竭力赞同,诏令百官商议此事,杨云翼等人却表示反对,高琪为此怀恨在心。
C.杨云翼医术高明,救治伤病。京师修筑子城,征役数万士兵和百姓。时处夏秋之交,病患无数,杨云翼亲自用药护理病患,救治了许多人。
D.杨云翼大胆直谏,分析透彻。朝廷连年南下侵宋,杨云翼上书直谏,认为国家的忧虑在得到淮南之后,水战将成为胜败关键。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官制入三品者例外除,以卿遇事敢言,议论忠谠,故特留之。
(2)彼若扼江为屯,潜师于淮以断饷道,或决水以潴淮南之地,则我军何以善其后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