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鼎字鼎臣,以进士第,累迁太常博士。时天子患吏治多弛,监司不举职,而范仲淹等方执政,择诸路使者令按举不法,以鼎提点江东刑狱。与转运使杨紘、判官王绰竞擿发吏,至微隐罪无所贷。于是所部官吏怨之,目为“三虎”。仁宗闻之,不说,后傅惟几奉使江东,戒以毋效“三虎”为也。仲淹等罢,鼎与紘、绰皆为人所言,时鼎提点两浙刑狱,降知深州。

明年,河北大饥,人相食,鼎经营赈救,颇尽力。徒建州,其俗生子多不举,鼎为条教禁止。时盗贩茶盐者众,一切杖遣之,监司数以为言,鼎弗为变。徒提点河北刑狱,治奸赃益急,所劾举,不避贵势。召为开封府判官,改盐铁判官,累迁司封员外郎、淮南两浙荆湖制置发运副使。内侍杨永德奏请沿汴置铺挽漕舟,岁可省卒六万,鼎议以为不可。永德横猾,执政重违其奏,乃令三司判官一员将永德就鼎议,发八难,永德不能复。鼎因疏言:“陛下幸察用臣,不宜过听小人,妄有所改,以误国计。”于是永德言不用。

居二年,遂以为使。前使者多渔市南物,因奏计京师,持遗权责,鼎一无所市,独悉意精吏事,事无大小,必出于己。凡调发纲吏,度漕路远近,定先后为成法,于是劳逸均,吏不能为重轻。

官舟禁私载,舟兵无以自给,则尽盗官米为奸。有能居贩自赡者,市人持以法,不肯偿所逋,鼎为移州县督偿之,舟人有以自给,不为奸,而所运米未尝不足也。

鼎性廉不欺,尝任其子,族人欲增年以图连仕,鼎不可。父死,分诸子以财,鼎悉推与其弟。

尝知临邛县,转运使选摄新繁,新繁多职田,斗粟不以自入。奉使契丹,得千缣,散之族人,一日尽。所至不扰唯市饮食日用物增直以偿事继母孝教育孤侄甚至自奉养俭约当官明敏强直不可挠所荐士多知名有终身不识者

(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九》,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至不扰/唯市饮食/日用物增直以偿/事继母孝/教育孤侄/甚至自奉养俭约/当官明敏/强直不可挠/所荐十多知名/有终身不识者
B.所至不扰/唯市饮食/日用物增直以偿/事继母孝/教育孤侄甚至/自奉养偷约/当官明敏强直/不可挠/所荐十多知名/有终身不识者
C.所至不扰/唯市饮食开用物/增直以偿/事继母孝/教育孤侄甚至/自奉养俭约/当官明敏/强直不可挠/所荐十多知名/有终身不识者
D.所至不扰/唯市饮食日用物/增直以偿/事继母孝/教育孤侄/甚至自奉养偷约/当官明敏强直/不可挠/所荐十多/知名有终身不识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十第,科举时代考选进十,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
B.太常博十,太常寺的属官,其职相当于后世的国子博十二。
C.京师,一般指帝王的都城,还可以指天子的军队等,文中指前者。
D.契丹,中国占代的游牧民族,发源中国东北地区,后建市了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鼎检举不法,刚正不阿。王鼎与转运使杨紘、判官王绰竞相揭发贪官污吏,甚至微细隐藏的罪行也不宽恕,因此招下属官吏怨恨,但皇帝对他很赏识。
B.王鼎救济灾民,教育州民。河北地区发生大灾荒,人吃人,王鼎想方设法救济灾民。调为建州知州,那里的风俗是生了孩子多不抚养,王鼎就制定条例教育州民。
C.王鼎长于辩论,制服恶官,杨永德横暴狡猾,宰相难于违背他的奏请,就让三司判官中的一个人带杨永德来和王鼎辩论,于是王鼎连发八问,杨永德回答不出来。
D.王鼎为官清廉,不谋私利。他担任临邛县知县时,在新繁办公,新繁有很多官田,但他一斗粟也不拿回家。他奉命出使契丹,得到一千匹缣,就把他分给了族人。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时盗贩茶盐者众,一切杖遣之,监司数以为言,鼎弗为变。
(2)鼎一无所市,独悉意精吏事,事无大小,必出于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4 10:21: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若水字清卿,州曲周人。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跻显位,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公议也。”章再上,乃止。……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帝殊有难色,若水以为无他虑,扈从以行。金人计中变,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金人出,击之败面,气结仆地,众皆散,留铁骑数十守视。粘罕令曰:“必使李侍郎无恙。”若水绝不食,或勉之曰:“事无可为者,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若水叹曰:“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若水叱之曰:“吾不复顾家矣!忠臣事君,有死无二。然吾亲老,汝归勿遽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粘罕令拥之去,反顾骂益甚。至郊坛下,谓其仆谢宁曰:“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又骂不绝口,监军者挝破其唇,血骂愈切,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年三十五。

(节选自《宋史·李若水传》)

【小题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 故事:指先例
B.而有司循常习故    有司:指主管官吏
C.非所以公议也    靖:平息
D.金人出,击之败面 曳:蜂拥
【小题2】以下对文中划线的两句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①他的罪责应当归于童贯等人 ②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说这件事
B.①他的罪责应当归于童贯等人 ②你回去后不要惊慌地说这件事
C.①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   ②你回去后不要惊慌地说这件事
D.①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   ②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说这件事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若水认为高俅败坏军政,以致金人入侵,应降低他生前官爵俸禄的等级,而不应循常习故,用隆重的礼节为他治丧。皇上当即接受他的意见,不再为高俅挂服举哀。
B.金人邀请宋钦宗出郊,却又中途变卦,逼钦宗改换服装以侮辱宋朝。李若水坚守气节,大骂金人,虽惨遭毒打,仍未动摇自己的忠心,并以绝食对金人的诱降表示抗争。
C.李若水不愿为了能回家侍奉父母而投降,他严词拒绝了仆人要他屈从金人的劝说。但又流露出对父母的牵挂,要仆人转告兄弟慢慢地禀告父母,不要惊吓了老人。
D.粘罕诱降李若水遭到失败,于是下令杀掉他。李若水义无反顾,骂不绝口,金人打破了他的嘴唇,他喷血痛骂,愈加激切,以至遭裂颈断舌而死,景象十分惨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孙铎,字振之,其先滕州人,徙恩州历亭县。铎性敏好学,辽阳王遵古一见器之,期以公辅。登大定十三年进士第,调海州军事判官,补尚书省令史。章宗为右丞相,语人曰:“治官事如孙铎,必无错失。”初即位,问铎安在,有司奏为右都管,使宋。及还,除同知登闻检院事。铎言:“凡上诉者皆因尚书省断不得直,若上诉者复送省,则必不行矣,乞自宸衷断之。”上以为然。承安元年,召为中都路都转运使。四年,迁户部尚书。铎奏曰:“比年号令,或已行而中辍,或既改而复行,更张太烦,百姓不信。乞自今凡将下令,再三讲究,如有益于治则必行,无恤小民之言。”国子司业纥石烈善才亦言:“颁行法令,丝纶既出,尤当固守。”上然之。泰和二年闰十二月,上召铎、户部侍郎张复亨议交钞。复亨曰:"三合同钞可行。"铎请废不用,诘难久之,复亨议诎。上顾谓侍臣曰:“孙铎刚正人也,虽古魏徵何加焉!”三年,御史中丞孙即康、刑部尚书贾铉皆除参知政事,铎再任户部尚书。铎心少之,对贺客诵古人诗曰:“唯有庭前老柏树,春风来似不曾来。”御史大夫卞劾铎怨望,降同知河南府事。泰和七年,拜参知政事。蒲阴县令大中与左司郎中刘昂、吏部主事曹元坐私议朝政,下狱。尚书省奏其罪铎进曰昂等非敢议朝政但如郑人游乡校耳上悟乃薄其罪议钞法忤旨改安国军节度使徙绛阳军 宣宗即位,召赴阙,以兵道阻。宣宗迁汴,铎上谒于宜村,除太子太师。在疾,累遣使候问。贞祐三年,致仕。是岁薨。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省奏其罪/铎进曰/昂等非敢议/朝政但如郑人游乡校耳/上悟/乃薄其罪议/钞法忤旨/改安国军节度使/徙绛阳军
B.尚书省奏其罪/铎进曰/昂等非敢议朝政/但如郑人游乡校耳/上悟/乃薄其罪议/钞法忤旨/改安国军节度使/徙绛阳军
C.尚书省奏其罪/铎进曰/昂等非敢议朝政/但如郑人游乡校耳/上悟/乃薄其罪/议钞法忤旨/改安国军节度使/徙绛阳军
D.尚书省奏其罪/铎进曰/昂等非敢议/朝政但如郑人游乡校耳/上悟/乃薄其罪/议钞法忤旨/改安国军节度使/徙绛阳军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省:官僚机构。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B.宸衷:皇帝的心意。宸指的是封建帝王所居住的地方,后来它成为王位、帝王的代称。
C.闰十二月:闰月是每逢闰年加的一个月。闰十二月是在十二月后面又加了一个十二月。
D.主事:本意是主持处理事情,作为官职称号,是指一个部门如吏部、礼部等的负责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铎颇受器重。章宗刚即位就提拔孙铎,并对人议论说如果都像孙铎那样为官从政,定然没有过失,希望官吏们向孙铎学习。
B.孙铎作风刚直。在议论交钞的时候,孙铎与张复亨相互驳难,最终把张复亨驳倒,皇帝认为就连古代刚直的魏徵也超不过他。
C.孙铎思虑长远。他认为国家在颁布法令之前,一定要反复论证,如果可行就坚决推行。国子司业纥石烈善才也认可他的说法。
D.孙铎贪恋高位。泰和三年,孙即康、贾铉都做了参知政事,孙铎只做了户部尚书,他不满意,对人吟诗抱怨,遭到大臣弹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铎性敏好学,辽阳王遵古一见器之,期以公辅。
(2)比年号令,或已行而中辍,或既改而复行,更张太烦,百姓不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魏能,郓人也。少应募,隶云骑军,后选补日骑左射,又隶殿前班,七迁散员左班都知。旧制,诸军辞见,才器勇敢或迥异出群者,许将校交举以任,使毋枉其志。能时戍外藩,咸未有举者。太宗曰:“能材勇过人,朕可自保。”由是进用之。端拱二年,加御前忠佐马军副都军头,历殿前左班都虞候、领溪州刺史,加秩转马步军都军头。咸平三年,真拜黄州刺史。明年,为镇、定、高阳关三路前阵钤辖。五年,知郑州团练使,复任威虏军。契丹入寇,能当城西,与诸将合战,无惮色,大败其众,斩首二万级。契丹统军铁林相公来薄阵,能发矢殪之,并其将十五人,夺甲马、兵械益众。契丹复入能率州军逆战南关门遣其子正与都监刘知训间道绝敌行势战数十合退薄西山下破走之获器甲十八万。契丹尝谋入钞,能侦知,即发兵逆击,生擒酋帅,殄灭殆尽。六年,改威虏军部署、知军事。士民诣阙下乞留能,诏嘉之。会浚顺安军营田河道以扼寇,徙莫州路部署。石普屯兵顺安之西境,诏能与杨延昭、田敏掎角为备。景德初,破敌长城口,追越阳山,斩首级、获兵器益众,诏赐锦袍、金带。复以所部御寇于顺安。六月,召拜防御使,复出为宁边军路部署。诏推能果略,再任以威虏,使副精兵伺敌动止。边人百余掠居民,树蕃僧为帅,能与田敏、杨勋合兵设伏击之,擒其帅。贼来逼城,能出兵拒之,少衄,即却阵入城,张凝以兵击却之。明年,以自陈,特改官右骁卫大将军、虢州都监,累迁加领康州团练使。大中祥符八年,卒。录其子正为阁门祗候,靖为三班奉职。
(选自《宋史》卷二百七十九列传第三十八,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契丹复入/能率州军逆战/南关门遣其子/正与都监刘知训间道绝敌行势战数十合/退薄西山下/破走之/获器甲十八万/
B.契丹复入/能率州军逆战南关门/遣其子正与都监刘知训间道绝敌行势/战数十合/退薄西山下/破走之/获器甲十八万/
C.契丹复入/能率州军逆战南关门/遣其子/正与都监刘知训间道/绝敌行势战数十合/退薄西山下/破走之/获器甲十八万/
D.契丹复人/能率州军逆战/南关门遣其子正与都监刘知训间道/绝敌行势战数十合/退薄西山下/破走之/获器甲十八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端拱,是宋太宗在位期间的年号,皇帝在位期间可以有多个年号。
B.酋帅,古时称少数民族或者叛乱者的首领,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
C.阙下,即宫阙之下,借指帝王居住的宫廷,在文中用来代指皇帝。
D.蕃,通“番”,周代指九州之外的夷服、蕃服,后泛指域外或外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能勇猛过人,年轻应征入伍。他年轻时便响应朝廷招募,得到多次升迁,由于戍守边境,没有受到诸军举荐,但其才能勇猛过人,得到太宗的器重。
B.魏能抗击契丹,屡屡大获全胜。面对强敌契丹的屡次入侵,他毫无惧色,与诸将一起冲锋陷阵,并运用计谋,大破敌军,杀敌无数,并缴获大量军用物资。
C.魏能深得民心,受到朝廷嘉奖。他在职期间深得民心,以致离任之时使得百姓将士上京城向朝廷请求让他留任,皇帝为此下诏表彰他,并赏赐给他锦袍、金带。
D.魏能平定动乱,立下赫赫战功。边境一伙贼寇聚众掠夺,危害百姓,他与其他将领便合兵一处,设下妙计,击溃贼寇,并生擒其首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旧制,诸军辞见,才器勇敢或迥异出群者,许将校交举以任,使毋枉其志。
(2)贼来逼城,能出兵拒之,少衄,即却阵入城,张凝以兵击却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基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圈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郭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尤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日:“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知颖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肆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
B.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肆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
C.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肆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
D.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肆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D.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影响也很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取代聘史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多次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萧禧羞愧无言以对。
B.许将善于治理。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郓俗士子爱好聚集议论官政,他恩威并施,稍加禁止,此俗自然止息。
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详细回答。
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向他征询此事时,他回答说这是不道德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
(2)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韩通,并州太原人。弱冠应募,以勇力闻,补骑军队长。晋开运末,汉祖建义于太原,置通帐下。寻从汉祖至东京,累迁为军校。汉祖典卫兵,以通为衙队副指挥使,从讨杜重威,得银青阶,检校国子祭酒。汉祖开国,加检校左仆射。隐帝即位,迁奉国指挥使。乾祐初,周祖为枢密使,统兵伐河中。知通谨厚,命之自随,先登,身被六创,以功迁本军都虞候。周祖镇大名,奏通为天雄军马步军都校,委以心腹,及入汴,通甚有力焉。授奉国左第六军都校,领雷州刺史。周祖亲征兖州,以通为在京右厢都巡检。时河溢,灌河阴城,命通率广锐卒千二百浚汴口,又部筑河阴城,创营壁。未几,拜保义军节度观察留后,周祖亲郊,正授节度。并州刘崇南侵,命通副河中王彦超出晋州道击之,败于高平。以通为太原北面行营部署,为地道攻其城。俄班师,移镇曹州,检校太保。世宗即位,以深、冀之间有胡芦河,东西横亘数百里,堤f堨非峻,不能扼契丹奔突。显德二年,命通与王彦超浚治之,功未就,契丹至,通出兵迎击退之,遂城李晏口为静安军,四旬而完。又城束鹿及鼓城,并葺祁州。时大兵之后,遗骸布野,通悉收瘗为万人冢。又城博野、安平,往来深、定间,夜宿古寺,昼披荆棘。在安平领百余骑督役会契丹骑数百奄至通率麾下与战日暮大风雨契丹解去擒十余骑。又城百八桥镇及武强县,皆旬日毕。归朝,会攻秦、凤,以通为西南面行营马步军都虞候,入大散关,围凤州,分兵城固镇,以断蜀饷道。未几,拔凤州,以功授侍卫马步军都虞候。太祖奉诏北征,至陈桥为诸军推戴。通在殿阁,闻有变,惶遽而归。王彦升策马逐之,通驰入其第,未及阖门,为彦升所害,妻子皆死。太祖闻通死,怒彦升专杀,以开国初,隐忍不及罪。
(节选自《宋史·韩通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在安平领百余骑督役/会契丹骑数百奄至/通率麾下与战/日暮大风雨/契丹解/去擒十余骑/
B.在安平领百余骑督役会/契丹骑数百奄至/通率麾下与战/日暮大风雨/契丹解去/擒十余骑/
C.在安平领百余骑督役/会契丹骑数百奄至/通率麾下与战/日暮大风雨/契丹解去/擒十余骑/
D.在安平领百余骑督役会/契丹骑数百奄至/通率麾下与战/日暮大风雨/契丹解/去擒十余骑/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通恭谨忠厚,很受赏识。周祖镇守大名时把他当作心腹委任,世宗即位后也是多有倚重,甚至太祖对韩通的被杀也深感遗憾。
B.韩通骁勇善战,多次因功提拔。韩通刚成年就响应招募,以勇敢有力而闻名,跟随周祖征讨河中,身上受了六处伤,因功升为本军都虞候。
C.韩通擅长修筑营垒,修筑效率高。曾在河阴城建造营垒,在李晏口筑城时四十天就完工;又在束鹿、鼓城、祁州等地筑城,都是十天完成。
D.韩通为人善良,体恤百姓。大战之后,留下的尸骸遍布郊野,韩通把他们全部收葬成万人冢;行军期间夜宿古寺,不扰民。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并州刘崇南侵,命通副河中王彦超出晋州道击之,败于高平。
(2)王彦升策马逐之,通驰入其第,未及阖门,为彦升所害,妻子皆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