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萧奉先,天祚元妃之兄也。因元妃为上眷倚,累官枢密使,封兰陵郡王。天庆二年,上幸混同江钓鱼。故事,生女真酋长在千里内者皆朝行在。适头鱼宴,上使诸酋次第歌舞为乐,至阿骨打,但端立直视,辞以不能。再三旨谕,不从。上密谓奉先曰:“阿骨打跋扈若此,可托以边事诛之。”奉先曰:“彼粗人,不知礼义,且无大过,杀之伤向化心。设有异志,蕞尔小国,亦何能为!”上乃止。四年,阿骨打起兵犯宁江州,东北路统军使萧挞不也战失利。上命奉先弟嗣先为都统,将番、汉兵往讨,屯出河店。女真乃潜渡混同江,乘我师未备来袭。嗣先败绩,军将往往遁去。奉先惧弟被诛,乃奏“东征溃军逃罪,所至劫掠,若不肆赦,将啸聚为患”。从之。嗣先诣阙待罪,止免官而已。由是士无斗志,遇敌辄溃,郡县所失日多初奉先诬耶律余赌结驸马萧显谋立其甥晋王事觉杀昱余睹在军中闻之,惧,奔女真。保大二年,余睹为女真监军,引兵奄至,上忧甚。奉先曰:“余睹乃王子班之苗裔,此来实无亡辽心,欲立晋王耳。若以社稷计,不惜一子,诛之,可不战而退。”遂赐晋王死。中外莫不流涕,人心益解体。当女真之兵未至也,奉先逢迎天祚,言:“女真虽能攻我上京,终不能远离巢穴。”而一旦越三千里直捣云中,计无所出,惟请播迁夹山。天祚方悟,顾谓奉先曰:“汝父子误我至此,杀之何益!汝去,毋从我行。恐军心忿怒,祸必及我。”奉先父子恸哭而去,为左右执送女真兵。女真兵斩其长子昂,送奉先及次子昱于其国主。道遢我兵,夺归,天祚并赐死。
(节选自《辽史·萧奉先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奉先诬耶律余睹结驸马/萧昱谋立其甥晋王事/觉/杀昱/
B.初/奉先诬耶律余睹结驸马/萧昱谋立其甥晋王事觉/杀昱/
C.初/奉先诬耶律余睹结驸马萧昱谋立其甥晋王事/觉/杀昱/
D.初/奉先诬耶律余睹结驸马萧昱谋立其甥晋王/事觉/杀昱/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元妃,妃嫔称号。本为“元配”之意,指第一次娶的嫡妻。辽金时,成为妃子的一种称号。
B.文中加点词“故事”与《六国论》中“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句中的“故事”的意思相同。
C.诣阙,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阙,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的瞭望楼,泛指帝王的住所。
D.社稷,社为土神,稷为天神。土地神和天神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奉先深受信赖。阿骨打借口不会歌舞惹恼了天祚皇帝,皇帝想借边事杀掉阿骨打。萧奉先以阿骨打不知礼仪,杀了他有伤向化心为由,让皇帝放弃了打算。
B.萧奉先假公济私。萧嗣先战败兵逃,萧奉先怕弟弟因此被诛杀,就以担心逃跑将士“啸聚为患”为由上奏,请求赦免他们。最终,萧嗣先罪止免官。
C.萧奉先胡乱建言。耶律余睹率女真兵来犯,皇帝十分忧虑,萧奉先认为耶律余睹意在立晋王为太子,建议皇帝杀掉了晋王,这导致民心日益涣散。
D.萧奉先罪有应得。天祚皇帝认识到萧奉先父子的误国行为后,把他们赶了出去。女真兵杀了萧奉先的长子,又将萧奉先及其次子送回辽国,让天祚皇帝赐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设有异志,蕞尔小国,亦何能为!
(2)由是士无斗志,遇敌辄溃,郡县所失日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30 03:16: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张俭,宛平人,性端悫,不事外饰。统和十四年,举进士第一,调云州幕官。故事,车驾经行,长吏当有所献。圣宗猎云中,节度使进曰:“臣境无他产,惟幕僚张俭,一代之宝,愿以为献。”先是,上梦四人侍侧,赐食人二口,至闻俭名,始悟。召见,容止朴野。访及世务,占奏三十余事。由此顾遇特异,践历清华,号称明干。开泰中,累迁同知枢密院事。太平五年,出为武定军节度使,移镇大同。六年,入为南院枢密使。帝方眷倚,参知政事吴叔达与俭不相能,帝怒,出叔达为康州刺史,拜俭左丞相,封韩王。帝不豫,受遗诏辅立太子,是为兴宗,赐贞亮弘靖保义守节耆德功臣,拜太师、中书令,加尚父,徙王陈。重熙(辽兴宗年号)五年,帝幸礼部贡院及亲试进士,皆俭发之。进见不名,赐诗褒美。俭衣唯?帛,食不重味,月俸有余,赒给亲旧。方冬,奏事便殿,帝见衣袍弊恶,密令近侍以火夹穿孔记之,屡见不易。帝问其故,俭对曰:“臣服此袍已三十年。”时尚奢靡,故以此微讽喻之。上怜其清贫,令恣取内府物,俭奉诏持布三端而出,益见奖重。俭弟五人,上欲俱赐进士第,固辞。有司获盗八人,既戮之,乃获正贼。家人诉冤,俭三乞申理。上勃然曰:“卿欲朕偿命耶!”俭曰:“八家老稚无告,少加存恤,使得收葬,足慰存没矣。”乃从之。俭在相位二十余年,裨益为多。致政归第,会宋书辞不如礼,上将亲征。幸俭第,尚食先往具馔,却之;进葵羹干饭,帝食之美。徐问以策俭极陈利害且曰第遣一使问之何必远劳车驾上悦而止复即其第赐宴器玩悉与之。二十二年薨,年九十一,敕葬宛平县。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徐问以策/俭极陈利害/且曰/第遣一使/问之何必远劳/车驾上悦而止/复即其第赐宴/器玩悉与之。
B.徐问以策/俭极陈利害/且曰第遣一使问之/何必远劳车驾/上悦而止/复即其第赐宴/器玩悉与之。
C.徐问/以策俭极陈利害/且曰第遣一使/问之何必远劳车驾/上悦而止/复即其第赐宴/器玩悉与之。
D.徐问/以策俭极陈利害/且曰/第遣一使问之/何必远劳/车驾上悦而止/复即其第赐宴/器玩悉与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驾,即马驾的车,古代又以帝王所乘的车代指帝王,颜师古说:“凡言车驾者,谓天子乘车面行,不敢指斥也。”
B.节度使,唐代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名称。因受职时朝廷赐以旌节作为印信,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
C.不豫,“豫”有安和之意。“不豫”就是不舒服,古代常用于天子或尊长生病的讳称。
D.致政,意思是官更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自己退休。常用来指官吏受到了惩罚而被罢免官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据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俭才干出众。他曾考中进土第一名,被地方官作为财宝进献给圣宗皇帝;初次被召见就显露出智慧和谋略,因此有了明智干练的名声。
B.张俭深受器重,皇帝对他宠爱倚重,给他加爵封王,而贬黜与他合不来的参知政事吴叔达;皇帝病逝前,还喝赐遗诏安排他辅佐太子登基。
C.张俭生活俭朴。平时只穿普通的绸缎;破旧的袍子穿三十年也不更换;吃饭不吃两样以上的菜肴;每月节余下来的俸禄,都用以周济亲戚朋友。
D.张俭关爱百姓。有八个人被官府当作强盗而错误地杀死,无辜被害者的家人申诉冤屈、张俭再三向皇帝请求为冤案昭雪,直到皇帝答应。
【小题4】把文中断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俭对曰:“臣服此袍已三十年。”时尚奢靡,故以此微讽喻之。
(2)八家老稚无告,少加存恤,使得收葬,足慰存没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安抟之孙。少好学,弱冠入南山读书,博览经史。统和十四年始仕。家有一牛,不任驱策,其奴得善价鬻之。韩家奴曰:“利己误人,非吾所欲。”乃归直取牛。

二十八年,典南京栗园。重熙初,同知三司使事。四年,帝与语,才之,命为诗友。尝从容问曰:“卿居外有异闻乎?”韩家奴对曰:“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不知其他。”盖尝掌栗园,故托栗以讽谏。帝大笑。

时诏天下言治道之要,制问:“徭役不加于旧,征伐亦不常有,年谷既登,帑廪既实,而民重困,岂为吏者慢、为民者惰欤?今之徭役何者最重?何者尤苦?何所蠲省则为便益?补役之法何可以复?盗贼之害何可以止?”韩家奴对曰:“臣伏见比年以来,高丽未宾,阻卜犹强,战守之备,诚不容已。乃者,选富民防边,自备粮糗。道路修阻,动淹岁月;比至屯所,费已过半;只牛单毂,鲜有还者。其无丁之家,倍直佣僦,人惮其劳,半途亡窜,故戍卒之食多不能给。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其鸭渌江之东,戍役大率如此。臣闻唐太宗问群臣治盗之方,皆曰:‘严刑峻法。’太宗笑曰:‘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由此观之,寇盗多寡,皆由衣食丰俭,徭役重轻耳。愿陛下裁之。”

擢翰林都林牙,诏谕之曰:“授卿以翰林之职。朕之起居,悉以实录。”自是日见亲信,每入侍,赐坐。遇胜日,帝与饮酒赋诗,以相酬酢,君臣相得无比。韩家奴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

韩家奴每见帝猎,未尝不谏。会有司奏猎秋山,熊虎伤死数十人,韩家奴书于册。帝见,命去之。韩家奴既出,复书。他日,帝见之曰:“史笔当如是。”帝问韩家奴:“我国家创业以来,孰为贤主?”韩家奴以穆宗对。帝怪之曰:“穆宗嗜酒,喜怒不常,视人犹草芥,卿何谓贤?”韩家奴对曰:“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帝默然。

(选自《辽史•列传第三十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B.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C.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D.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男子二十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后人用“弱冠”称二十岁左右的男子。
B.帑廪,粮仓钱库的意思。在古代“帑”指官府储藏粮食的仓库,“廪”指官府收藏钱财的库房。
C.史笔,既是历史记载的代称,也可以指史家记叙史实的笔法,还可以指执史笔的人,即史官。文中是“史官”的意思。
D.穆宗,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庙号始于殷代,如武丁称高宗。汉以后,一般帝王都有庙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韩家奴品行高洁,为人着想。他的奴仆高价卖了家中的牛,他忧虑别人会受到损害,退钱领回牛;对皇上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
B.萧韩家奴学识渊博,善于进谏。他年少时好学,博览经史;他借炒栗之事讽谏皇上要掌握火候,才能使事情尽善尽美。
C.萧韩家奴熟悉国情,洞察时势。在陈述治国之道时,他用唐太宗和大臣的对话,巧妙告诉皇上,治理盗贼的关键不是严刑峻法,而是减轻赋税。
D.萧韩家奴坚守职责,不卑不亢。秋山狩猎致死伤数十人,皇上命他删掉相关记录,他当即表示坚决不删;他直言穆宗英明的原因,让皇上默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
(2)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安抟之孙。少好学,弱冠入南山读书,博览经史。统和十四年始仕。家有一牛,不任驱策,其奴得善价鬻之。韩家奴曰:“利己误人,非吾所欲。”乃归直取牛。
二十八年,典南京栗园。重熙初,同知三司使事。四年,帝与语,才之,命为诗友。尝从容问曰:“卿居外有异闻乎?”韩家奴对曰:“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不知其他。”盖尝掌栗园,故托栗以讽谏。帝大笑。
时诏天下言治道之要,制问:“徭役不加于旧,征伐亦不常有,年谷既登,帑廪既实,而民重困,岂为吏者慢、为民者惰欤?今之徭役何者最重?何者尤苦?何所蠲省则为便益?补役之法何可以复?盗贼之害何可以止?”韩家奴对曰:“臣伏见比年以来,高丽未宾,阻卜犹强,战守之备,诚不容已。乃者,选富民防边,自备粮糗。道路修阻,动淹岁月;比至屯所,费已过半;只牛单毂,鲜有还者。其无丁之家,倍直佣僦,人惮其劳,半途亡窜,故戍卒之食多不能给。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其鸭渌江之东,戍役大率如此。臣闻唐太宗问群臣治盗之方,皆曰:‘严刑峻法。’太宗笑曰:‘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由此观之,寇盗多寡,皆由衣食丰俭,徭役重轻耳。愿陛下裁之。”
擢翰林都林牙,诏谕之曰:“授卿以翰林之职。朕之起居,悉以实录。”自是日见亲信,每入侍,赐坐。遇胜日,帝与饮酒赋诗,以相酬酢,君臣相得无比。韩家奴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
韩家奴每见帝猎,未尝不谏。会有司奏猎秋山,熊虎伤死数十人,韩家奴书于册。帝见,命去之。韩家奴既出,复书。他日,帝见之曰:“史笔当如是。”帝问韩家奴:“我国家创业以来,孰为贤主?”韩家奴以穆宗对。帝怪之曰:“穆宗嗜酒,喜怒不常,视人犹草芥,卿何谓贤?”韩家奴对曰:“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帝默然。
(选自《辽史·列传第三十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B.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C.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D.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弱冠,男子二十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后人用“弱冠”称二十岁左右的男子。
B.帑廪,粮仓钱库的意思。在古代“帑”指官府储藏粮食的仓库,“廪”指官府收藏钱财的库房。
C.史笔,既是历史记载的代称,也可以指史家记叙史实的笔法,还可以指执史笔的人,即史官。文中是“史官”的意思。
D.穆宗,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庙号始于殷代,如武丁称高宗。汉以后,一般帝王都有庙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萧韩家奴品行高洁,为人着想。他的奴仆高价卖了家中的牛,他忧虑别人会受到损害,退钱领回牛;对皇上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
B.萧韩家奴学识渊博,善于进谏。他年少时好学,博览经史;他借炒栗之事讽谏皇上要掌握火候,才能使事情尽善尽美。
C.萧韩家奴熟悉国情,洞察时势。在陈述治国之道时,他用唐太宗和大臣的对话,巧妙告诉皇上,治理盗贼的关键不是严刑峻法,而是减轻赋税。
D.萧韩家奴坚守职责,不卑不亢。秋山狩猎致死伤数十人,皇上命他删掉相关记录,他当即表示坚决不删;他直言穆宗英明的原因,让皇上默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2)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3)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4)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5)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室昉,字梦奇,南京人。幼谨厚笃学,不出外户者二十年,虽里人莫识,其精如此,为人叹服。会同初,登进士第,为卢龙巡捕官。太宗入汴受册礼,诏昉知制诰,总礼仪事。天禄中,为南京留守判官。应历间,累迁翰林学士,出入禁闼十余年。保宁间,兼政事舍人,数延问古今治乱得失,奏对称旨。上多昉有理剧才,改南京副留守,决讼平允,人皆便之。迁工部尚书,寻改枢密副使,参知政事。顷之,拜枢密使,兼北府宰相,加同政事门下平章事。乾亨初,监修国史。统和元年,告老,不许。进《尚书·无逸篇》以谏,太后闻而嘉奖。二年秋,诏修诸岭路,昉发民夫二十万,一日毕功。是时昉与韩德让耶律斜轸相友善同心辅政整析蠹弊知无不言务在息民薄赋以故法度修明朝无异议。八年,复请致政。诏入朝免拜,赐几杖,太后遣阁门使李从训持诏劳问,令常居南京,封郑国公。初,晋国公主建佛寺于南京,上许赐额。昉奏曰:“诏书悉罪无名寺院。今以主请赐额,不惟违前诏,恐此风愈炽。”上从之。表进所撰《实录》二十卷,手诏褒之,加政事令,赐帛六百匹。九年,荐韩德让自代,不从。上以昉年老苦寒,赐貂皮衾褥,许乘辇入朝。病剧,遣翰林学士张干就第授中京留守,加尚父。卒,年七十五。上嗟悼,辍朝二日,赠尚书令。遗言戒厚葬。恐人誉过情,自志其墓。论曰:景宗之世,人望中兴,岂其勤心庶绩而然?盖承穆宗醟虐之馀,为善易见,亦由群臣多贤,左右弼谐之力也。室昉进《无逸》之篇,郭袭陈谏猎之疏,所谓仁人之言, 其利溥哉。

(节选自《辽史》卷九)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时昉与韩德让/耶律斜轸相友善/同心辅政整析/蠹弊知无不言/务在息民/薄赋以故法度修/明朝无异议
B.是时/昉与韩德让/耶律斜轸相友善/同心辅政/整析蠹弊知无不言/务在息民薄赋/以故法 度修/明朝无异议
C.是时昉与韩德让/耶律斜轸相友善同心/辅政整析/蠹弊知无不言/务在息民薄赋/以故法度修明/朝无异议
D.是时/昉与韩德让/耶律斜轸相友善/同心辅政/整析蠹弊/知无不言/务在息民薄赋/以故法度修明/朝无异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的名称,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
B.民夫:被征募服劳役的农民。古代农民还有拙荆、黔首的称呼。
C.致政: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君主,解除政务职责,辞官退休。
D.手诏:皇帝亲笔写的命令,然而后期帝王的手诏常常由人代笔。
【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室昉潜心治学。他二十多年足不出户,一心研学,竟然到了同乡人都不认识他的地步。
B.室昉善理政务。他善于处理繁难事务,能够公平合理判决案件,能够让大家觉得满意。
C.室昉心系百姓。他整治公害和积弊,知无不言,力求降低赋税,让百姓得到休养生息。
D.室昉摒弃陈习。他遗言严禁厚葬,担心皇帝为他撰写墓志铭赞誉过度,自己亲自操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保宁间,兼政事舍人,数延问古今治乱得失,奏对称旨。
(2)室昉进《无逸》之篇,郭袭陈谏猎之疏,所谓仁人之言,其利溥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