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邢昺,字叔明,曹州济阴人。太平兴国初,举《五经》,延试日,召升殿讲《师》、《比》二卦,太宗嘉其精博,擢《九经》及第,授大理评事、知秦州盐城监。明年,召为国子监丞,专讲学之任。迁尚书博士,出知仪州,就转国子博士。真宗即位,玫司勋郎中,俄知审刑院,以呙儒者不迭刑章,命刘元吉同领其事.。是冬,呙上表自陈夙侍讲讽,迁右谏议大夫。咸平二年,受诏与社镐、舒雅等校定《周礼》、《仪礼》、《公羊》、《谷粱春秋传》、《孝经》、《论语》、《尔雅义疏>,及成,并加阶勋。景德二年,上幸国子监阅库书,问呙经版几何,昺曰:“国初不及四千,今干余万,经、传、正义皆具。”上喜。上又访以学馆故事,有未振举者,昺不能有所建明。昺居返职,常多召对,一日从容与上语及宫邸旧僚,叹其沦丧殆尽,唯昺独存。翌日,赐白金千两。四年昺以赢老艰于趋步上前自陈营州故乡愿给假一年归视四里俟明年郊祀还朝上命坐慰劳之因谓曰便可权本州何须假耶入辞日赐袭衣金带是日,特开龙圈阉,召近臣宴崇和殿。大中祥符初,召还,进位礼部尚书。上勤政令、悯农,每雨雪不时,忧形于色,以昺素习田事,多委曲访之。三年,被病请告,诏太医诊视。六月,上亲临问痰。国朝故事,非宗戚将相,无省痍临丧之礼,特有加于昺者,以恩旧故也。逾月卒,年七十九。先是,成平中,王钦若注知贡举,有告其受举人贿赂者,下御史台鞠得状,钦若自诉,诏昺与边肃、毋宾古就太常寺覆推。昺力辨钦若,而洪湛抵罪,钦若以是德之。昺之厚被宠顾,钦若与有功焉。   
(节选自《宋史·邢爵传》)
注:王钦若,北宋时期宰相,宋仁宗评价:“钦若久在政府,观其所为,真奸邪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四年/昺以赢老艰于趋步/上前自陈曹州故乡/愿给假一年归视田里/俊明年郊祀还朝/上命坐/慰劳之/因谓曰/便可权本州/何须假耶/入辞/日赐袭衣/金带/
B.四年/昺以赢老艰于趋步/上前自陈曹州故乡/愿给假一年归视田里/俟明年郊祀还朝/上命坐/慰劳之/因谓曰/便可权本州/何须假耶/入辞日/赐袭衣/金带/
C.四年/昺以赢老艰于趋步上前/自陈曹州故乡/愿给假一年归视田里/俟明年郊祀还朝/上命坐/慰劳之/因谓曰/便可权本州/何须假耶/入辞/日赐袭衣/金带/
D.四年/昺以赢老艰于趋步上前/自陈曹州故乡/愿给假一年归视田里/俟明年郊祀还朝/上命坐/慰劳之/因谓曰/便可权本州/何须假耶/入辞日/赐袭衣/金带/
【小题2】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知仪州,就转国子博士   就转:就地转任。
B.昺居近职’   近职:接近皇帝的官职。
C.一日从容与上语及宫邸旧僚   从容:私下,悠闲自如地。
D.叹其沦丧殆尽   沦丧:品行不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邢昺才华出众,堪称一代大儒。他的学术造诣很深,科考廷试时就被宋太宗大加赞赏;真宗年间,叉受命负责校定了大量的儒家经典著作,成就斐然。
B.邢昺精于讲学,但不善理政事。他曾经被任命主管案件的审核,但皇帝也知道他不懂法律,给他配了个助手;不过任职一段时间后,他自求改任他职。
C.邢爵兢兢业业,致力图书收藏。当真宗询问由邢昺经手收集的图书数量时,他汇报说已由开国之初的不到四千册增至目前的十多万册了,且种类齐全。
D.邢昺备受思宠,朝中有人相助。他在复核王钦若受贿一案中,极力为王钦若辩白;后来,他能够备受礼遇、恩宠不减,与王钦若的帮助是分不开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勤政悯农,每雨雪不时,忧形于色,以昺素习田事,多委曲访之。
(2)国朝故事,非宗戚将相,无省疾临丧之礼,特有加于昺者,以恩旧故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22 09:16: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邹浩,字志完,常州晋陵人。第进士,调扬州、颍昌府教授。吕公著、范纯仁为守,皆礼遇之。纯仁属撰乐语,浩辞。纯仁曰:“翰林学士亦为之。”浩曰:“翰林学士则可,祭酒、司业则不可。”纯仁敬。后哲宗亲擢为右正言。有请以王安石《三经义》发题试举人者,浩论其不可而止。陕西奏边功,中外皆贺,浩言:“先帝之志而陛下成之,善矣。然兵家之事未战则以决胜为难既胜则以持胜为难惟其时而已苟为不然将弃前功而招后患愿申敕将帅毋狃屡胜图惟厥终。”京东大水,浩言:“频年水异继作,虽盈虚之数所不可逃,而消复之方尤宜致谨。不以为数之当然,此消复之实也。”章惇独相用事,威虐震赫,浩所言每触惇忌,仍上章露劾,数其不忠慢上之罪,未报。章惇诋其狂妄,乃削官,羁管新州。蔡卞、安惇、左肤继请其祖送者王回等。徽宗立,亟召还,复为右正言,迁左司谏。改起居舍人,进中书舍人。言:“陛下善继神宗之志,善述神宗之事,孝德至矣。尚有五朝圣政盛德,愿稽考而继述之,以扬七庙之光,贻福万世。”迁兵、吏二部侍郎。初,浩除谏官,恐贻亲忧,欲固辞。母张氏曰:“儿能报国,无愧于公论,吾顾何忧?”及浩两谪岭表,母不易初意。稍复直龙图阁。瘴疾作,危甚。杨时过常州,往省之。萧然仅存余息,犹眷眷以国事为问,语不及私。卒,年五十二。高宗即位,诏曰:“浩在元符间,任谏争,危言谠论,朝野推仰。”复其待制,又赠宝文阁直学士,赐谥忠。
(节选自《宋史·邹浩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兵家之事/未战则以决胜/为难既胜则以持胜为难/惟其时而已/苟为不然/将弃前功而招后患/愿申敕将帅/毋狃屡胜/图惟厥终/
B.然兵家之事/未战则以决胜为难/既胜则以持胜为难/惟其时而已/苟为不然/将弃前功而招后患/愿申敕将帅/毋狃屡胜/图惟厥终/
C.然兵家之事/未战则以决胜/为难既胜则以持胜为难/惟其时而已/苟为不然/将弃前功而招后患/愿申敕/将帅毋狃屡胜/图惟厥终/
D.然兵家之事/未战则以决胜为难/既胜则以持胜为难/惟其时而已/苟为不然/将弃前功而招后患/愿申敕/将帅毋狃屡胜/图惟厥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纯仁敬谢”一句中,“谢”应解释为“为自己的错误向别人认错道歉”。
B.在“蔡卞、安惇、左肤继请治其祖送者王回等”一句中,“治”应解释为“惩罚”。
C.“教授”,文中指朝廷派遣到地方私学中的教员,与现代“教授”的含义不同。
D.“七庙”,古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用以供奉七代祖先的宗庙,后来也代指“朝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邹浩坚守职分,拒为越职之事。范纯仁待之以礼,嘱咐他撰写乐语,且以翰林学士也写乐语加以劝说,而邹浩以祭酒、司业不能写乐语为由推辞了。
B.邹浩正视灾情,重视消灾关键。面对京东的水灾,邹浩认为虽然不能逃脱自然的变化,但是要谨慎地施行消灾的方法,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天理所致。
C.邹浩心系国家,病中关切国事。杨时经过常州,邹浩抱病前去探望友人。邹浩身体已十分虚弱,但在谈话中,他仍关切询问国事,说话不涉及私事。
D.邹浩忠君尽责,死后获得荣耀。在元符年间,邹浩担任谏诤的职位,他为人正直敢言,被朝野推崇敬仰,死后被皇帝赞赏,获得朝廷追封的荣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浩所言每触惇忌,仍上章露劾,数其不忠慢上之罪,未报。
(2)及浩两谪岭表,母不易初意。稍复直龙图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
B.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
C.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
D.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故事”,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还可以解释为旧事、先例、典故等涵义,在本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D.“春秋”一词有多种含义。一般指公元前770年~前476年这个时期;另外,在古代,一年只有春秋两季,所以春秋就是一年的代称,也泛指岁月、光阴、年龄和历史;它还指鲁国编年史《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并成为古代史书的通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C.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2)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冠,博通经史。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驱使复入。轼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注①磨勘是古代政府通过勘察官员政绩,任命和使用官员的一种考核方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博通经史 比:等到
B.轼武卫营,呼卒长    诣:下令
C.轼于其上,过家不入  庐:建房
D.大兵大,汉、唐灭亡之兆 狱:刑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母程氏亲授书  焉用亡郑陪邻
B.泛梁山泊 其身也,则耻师焉
C.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可 臣敢上璧
D.卒不得大用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听完母亲讲的故事,就能复述出大意来,很小就表现出了才能。
B.苏轼写信给欧阳修,欧阳修看到信后,说他自己应该避开,从而让苏轼出人头地,表达了对苏轼的赞美。
C.苏轼路过金陵,拜见王安石,劝说王安石要敢于进谏,来报答皇上对他不一般的待遇,很让王安石生气。
D.苏轼的才学受到欧阳修称颂,文章得到宋仁宗、宋神宗夸赞,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2)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滕中正,字普光,青州北海人。曾祖瑶,高邮令。祖煦,即墨令。父保裔,兴平令。中正弱冠,举进士不第。周显德中,滑帅向拱奏辟为掌书记。拱移镇彭门,会中正丁外艰,复表夺情,仍署旧职,加朝散大夫。拱镇襄阳,以中正为襄、均、房、复观察判官。及留守西洛,又奏署河南府判官、检校户部员外郎。

乾德五年,度支员外郎侯陟表中正有材干,入为殿中侍御史。两川平,选知兴元府,判西京留台,俄通判河南府留守司事。太祖雩祀西洛,以祗事之勤,转仓部员外郎。

太宗即位,迁考功员外郎,授四川东路转运使。太平兴国五年,召为膳部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六年,命与中书舍人郭贽、户部郎中雷德骧同知京朝官考课。中正尝荐举监察御史张白知蔡州,假贷官钱二百贯籴粟麦以射利,坐弃市中正降为本曹员外郎,依旧知杂。未几,又擢拜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

雍熙元年春,大宴,上欢甚,以虚盏示群臣。宰相言饮酒过度,恐有失仪之责。上顾谓中正曰:“今君臣相遇,有失者勿弹劾也。”因是伶官盛言宴会之乐。上曰:“朕乐在时平民安。”是冬乾明节,群臣上寿酒,既三行,上目中正曰:“三爵之饮,实惟常礼,朕欲与群臣更举一卮,可乎?”中正曰:“陛下圣恩甚厚,臣敢不奉诏。”殿上皆称万岁。

二年,以年老辞,出知河南府。未几,被病罢,分司西京。淳化初,判留司御史台,命其子元锡权河南司录以便养。二年,卒,年八十四。

中正性峻刻连鞫大狱时议以为深文权中丞日振举纲宪人以称职许之二子并举进士元锡至刑部郎中,元晏后名世宁,至工部郎中。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三十五》,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中正性峻刻/连鞫大狱时/议以为深文/权中丞日/振举纲宪/人以称职许之/二子并举进士/
B.中正性峻刻/连鞫大狱/时议以为深文/权中丞/日振举纲宪/人以称职/许之二子并举进士/
C.中正性峻刻/连鞫大狱时/议以为深文/权中丞/日振举纲宪/人以称职/许之二子并举进士/
D.中正性峻刻/连鞫大狱/时议以为深文/权中丞日/振举纲宪/人以称职许之/二子并举进士/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其等级分为状元、榜眼、探花。
B.丁外艰,凡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凡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
C.夺情,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指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
D.弃市,死刑的一种,是在人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以示为大众所弃的刑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滕中正官宦出身,才能卓著。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曾做过县令,而滕中正得到了滑帅向拱的举荐,受到朝廷重用,官职曾经一度不断升迁。
B.滕中正侍奉尽力,备受恩宠。太祖对滕中正恩宠有加,在西洛祭祀祈雨时,见他侍奉尽力,改任他为仓部员外郎,想要多喝一杯酒都要征询他的意见。
C.滕中正错荐人才,受到牵连。滕中正曾经向朝廷荐举监察御史张白任蔡州知州,但张白携官钱谋求私利,因此滕中正也受到牵连,降为本曹员外郎。
D.滕中正一生为官,尽职尽责。滕中正做官尽职尽责,受到人们赞许,官至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晚年因病罢官,雍熙二年去世,享年八十四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正尝荐举监察御史张白知蔡州,假贷官钱二百贯籴粟麦以射利,坐弃市。
(2)宰相言饮酒过度,恐有失仪之责。上顾谓中正曰:“今君臣相遇,有失者勿弹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