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庞迪,仲由,延安人。少倜傥,喜读兵书,习骑射,学推步孤虚之术,无所效用。应募,隶泾原路第三副将,破贼有功,保义郎。尝从百余骑经行山谷遇夏人数千众皆骇惧请避迪遂跃马犯阵敌皆披靡身被重创神色自若完军以还自是知名,为正将。
伪齐国建,泾原路经略使张中孚举迪知怀德军,兼沿边安抚使。夏人合军五万薄怀德城,迪开门待之,夏人不敢入。因以数千骑分门突出,遂破之,斩首五百级,获军资羊马甚众。复破关师古兵,擢知泾州。未到官,改知镇戎军、沿边安抚使。已而权淮南东路马步军副总管,总制沂、密、淮阳,兼权知沂州。丁父忧,去官。齐国废,改华州防御使。顷之,军变,被执入山。已而贼众悔曰:“公为政素善,岂宜劫辱。”遂纵之还,复领州事。
天眷元年,永兴军路兵马都总管兼知京兆府,徙临洮尹,兼熙秦路兵马都总管。陕右大饥,流亡四集,迪开渠溉田,流民利其食,居民藉其力,各得其所,郡人立碑纪其政绩。官制行,吏部以武功大夫、博州团练使特授定远大将军。七年,除庆阳尹。历三考不易,以治最闻,诏书褒美,西人荣之。正隆元年,迁凤翔尹,屡上章求退,不许。
海陵南伐,征敛烦急,官吏因缘为奸,富者用贿以免,贫者破产益困。迪悉召民使共议增减,不加威督而役力均,人情大悦。五年,徙汾阳军节度使。大定初,复为临洮尹,迁南京路都转运使,以省事惜费,安静为政,河南称之。徙绛阳军节度使。官,年七十。
迪性纯孝,父病,医药弗效,迪仰天泣祷,刲股作羹,由是获安。昆弟析家财,迪尽以与之,一无所取。官爵之荫,率先诸侄。疾革,沐浴朝服而逝。
(选自《金史·庞迪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从百余骑经行山谷/遇夏人数千/众皆骇惧/请避/迪遂跃马犯阵/敌皆披靡/身被重创/神色自若/完军以还/
B.尝从百余骑经行/山谷遇夏人/数千众皆骇惧/请避/迪遂跃马犯阵/敌皆披靡/身被重创/神色自若/完军以还/
C.尝从百余骑/经行山谷遇夏人/数千众皆骇惧/请避/迪遂跃马犯阵/敌皆披靡/身被重创/神色自若/完军以还/
D.尝从百余骑经行山谷/遇夏人数千众/皆骇惧请避迪/遂跃马犯阵/敌皆披靡/身被重创/神色自若/完军以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常有意义上的联系,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时取字,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丁忧,又称丁艰,是古代遭父母之丧的通称。丁内忧指的是为母亲守孝。丁忧的时间一般是三年。
C.授,是授予官职;擢,是提拔,指官职的晋升;除,免除,指的是免除官职;权,指临时代理官职。
D.卒,古指大夫的死。古代天子的死,称为崩,诸侯的死称为薨,士的死叫不禄,百姓的去世叫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庞迪喜读兵书,熟悉军事。他熟习骑马射箭,率领军队先后打败夏军和关师古的军队,显示了他突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B.庞迪为政一向和善、廉洁。为了减少劳役开支,他招募百姓共同商议征收增减,不加责罚而平均分配劳役,百姓拍手称快。
C.庞迪理政有方,政绩卓然。大灾之年,庞迪开渠灌溉田地,不仅救济了逃荒的百姓,灾民们也凭借庞迪的力量各得其所。
D.庞迪既能尽孝,又能尽忠。父亲生病哭着为父亲祈祷,割自己大腿的肉做汤给父亲喝;他病情严重后,沐浴穿上官服而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历三考不易,以治最闻,诏书褒美,西人荣之。
(2)因以数千骑分门突出,遂破之,斩首五百级,获军资羊马甚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25 12:31: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周淙,字彦广,湖州长兴人。父需,以进士起家,官至左中奉大夫。淙幼警敏,力学,宣和间以父任为郎,历官至通判建康府。绍兴三十年,金渝盟,边事方兴,帅守难其选,士夫亦惮行。首命淙守滁阳,未赴,移楚州,又徙濠梁。淮、楚旧有并山水置寨自卫者,淙为立约束,结保伍。金主亮倾国犯边,民赖以全活者不可胜计。除直秘阁,再任。孝宗受禅,王师进取虹县,中原之民翕然来归,扶老携幼相属于道。淙计口给食,行者犒以牛酒,至者处以室庐,人人感悦。张浚视师,驻于都梁,见淙谋,辄称叹,且曰:“有急,公当与我俱死。”淙亦感激,至谓“头可断,身不可击”。浚入朝,悉陈其状,上嘉叹不已,进直徽猷阁,帅维扬
会钱端礼以尚书宣谕淮东,复以淙荐,进直显谟阁。时两淮经践蹂,民多流亡,淙极力招辑,按堵如故。劝民植桑柘,开屯田,上亦专以属淙,屡赐亲札。淙奉行益力,进直龙图阁,除两浙转运副使。未几,知临安府,上言:“自古风化必自近始。陛下躬履节俭,以示四方,而显贵奢靡不知革。”乃条上禁止十五事,上嘉纳之,降诏奖谕,赐金带。临安驻跸岁久,居民日增,河流湫隘,舟楫病之,淙请疏浚。工毕,除秘阁修撰,进右文殿修撰,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以归。上念淙不忘,除敷_良阁待制,起知宁国府,趣入奏,上慰抚愈渥。明年春,复奉祠,亟告老。十月卒,年六十。
(选自《宋史·周淙传》,有删改)
【注】①按堵:安居。②驻跸(bì):皇帝出行,途中停留暂住。③湫(jiǎo)隘:低洼狭窄。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绍兴三十年/金渝盟/边事方兴/帅守难其选士/夫亦惮行/首命淙守滁阳未赴/移楚州/又徙濠梁/
B.绍兴三十年/金渝盟/边事方兴/帅守难其选/士夫亦惮行/首命淙守滁阳/未赴/移楚州/又徙濠梁/
C.绍兴三十年/金渝盟/边事方兴/帅守难其选士/夫亦惮行首命/淙守滁阳未赴/移楚州/又徙濠梁/
D.绍兴三十年/金渝盟/边事方兴/帅守难其选/士夫亦惮行首命/淙守滁阳/未赴/移楚州/又徙濠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康,现为南京,三国时期,为吴国都城,称建业,自六朝始称建康。此外还有金陵、锦官城等称呼。
B.保伍,当时基层的户籍编制,五家为一伍,又立保相统摄,因此称为“保伍”。
C.龙图阁,北宋初年宫城中所建的一座馆阁,存放皇帝御书御画、皇家重要文献及宝瑞等物,配置学士、直学士、待制、直(龙图)阁等人员。
D.陛下,“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祈,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琮自幼聪颖好学,但是并未考中进士,第一次为官也是因为父亲周需的关系。
B.周琮忠勇报国。金国人挑起边境战争,守帅选择的官员都不愿前往边境任职,周琮前往任职,他利用当地防守的有利条件,组织保伍,使百姓得保平安。,
C.周琮关心百姓。两淮地区经战火破坏,很多百姓逃亡,他全力招纳安抚,使百姓安居乐业。皇帝在临安停留时间久了,居民日益增加,河流低洼变窄,他请求疏浚。
D.周琮鼓励百姓种植桑树、柘树,开垦屯田,皇帝赐给他亲笔书札,深得皇帝信任。
【小题4】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淙计口给食,行者犒以牛酒,至者处以室庐,人人感悦。
(2)浚入朝,悉陈其状,上嘉叹不已,进直徽猷阁,帅维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安仁,字乐道,河南洛阳人。安仁生而颖悟,幼时执笔能大字,十三通经传大旨,早以文艺称。雍熙二年登进士第,补梓州榷盐院判官,以亲老弗往。会国子监刻《五经正义》板本,以安仁善揩隶,遂奏留书之。景德初,翰林学士梁颢召对,询及当世台阁人物,上称安仁文行。寻颢卒,即以安仁为工部员外郎,充翰林学士。

安仁从幸澶州,会北边请盟,命安仁撰答书。辽使韩杞至,首命接伴,凡觐见仪制,多所裁定。馆舍夕饮,杞举橙子曰:“此果尝见高丽贡。”安仁曰:“橙橘产吴、楚,朝廷掌天下图经,凡他国所产靡不知也。今给事中吕祐之尝使高丽,未闻有橙柚。”杞失于夸诞,有愧色。杞既受袭衣之赐,且以长 为解,将辞复左衽。安仁曰:“君将升殿受还书,天颜咫尺,如不衣所赐之衣,可乎?”杞乃服以入。及姚东之至,又令安仁接伴。东之颇矜兵强战胜。安仁曰:“老氏云:‘兵者不祥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也,乐杀人者不得志于天下。”东之自是不敢复言。甚敏于酬对,切中事机,类如此。时论称其得体,上益器之,自是有意柄用。安仁又集和好以来事宜,及采古事,作《戴斗怀柔录》三卷以献。

安仁质直纯悫,宽恕谦退,虽家人仆使,未尝见其喜愠。女弟适董氏,早寡,取归给养。其甥董灵运尚幼,躬自训导,为毕婚娶。幼少与宋元舆同学元舆门第贵盛待安仁甚厚元舆蚤卒家绪浸替安仁屡以金帛济之尤知典故,凡近世典章人物之盛,悉能记之。喜诲诱后进,成其声名,当世推重之。有集五十卷。

(选自《宋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幼少与宋元舆同学/元舆门第贵/盛待安仁甚厚/元舆蚤卒家/绪浸替/安仁屡以金帛济之/
B. 幼少与宋元舆同学/元舆门第贵盛/待安仁甚厚/元舆蚤卒/家绪浸替/安仁屡以金帛济之/
C. 幼少与宋元舆同学元舆/门第贵盛/待安仁甚厚/元舆蚤卒家/绪浸替/安仁屡以金帛济之/
D. 幼少与宋元舆同学/元舆门第贵盛/待安仁甚厚元舆/蚤卒家绪/浸替安仁/屡以金帛济之/
【小题2】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经传”指儒家经典和史书中的传记,与韩愈《师说》中“经传”意思相同。
B. “登进士第”指考中进士,“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的称谓。
C. “翰林学士”是官职名,负责起草朝廷的制诰、文书,侍奉皇帝出巡,充任顾问。
D. “左衽”我国古代部分少数民族所着服装,前襟向左掩,不同于中原地区的右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安仁生而聪慧,书法出众,他幼年能写大字,十三岁通晓经传大意;因擅长楷书、隶书,曾为国子监书写《五经正义》板本。
B. 赵安仁奉命出使,不卑不亢。辽使韩杞拿着橙子说曾在高丽贡品中见过,赵安仁依据事实反驳,使对方哑口无言,面有愧色。
C. 赵安仁敏于酬对,应对得当。姚东之颇为自负他的兵强马胜,赵安仁引用老子的话对他进行驳斥,姚东之从此未敢再次提及。
D. 赵安仁为人宽厚,无私助人。他无私帮助自己的亲人和同学;他积极教诲引导年轻人,成就他们的声名,被当世之人所推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辽使韩杞至,首命接伴,凡觐见仪制,多所裁定。
⑵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也,乐杀人者不得志于天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丘崇字宗卿,江阴军人。隆兴元年进士,为建康府观察推官。迁太常博士,出知秀州华亭县。捍海堰废且百年,成潮岁大入,坏并海田,苏、湖皆被其害。崇至海口,访遗址已沦没,乃奏创筑,三月堰成,三州舄卤复为良田。除直秘阁,入奏内殿,因论楮币折阅,请公私出内,并以钱会各半为定法。诏行其言,天下便之。召除户部郎中,被命接伴金国贺生辰使金历九月晦与《统天历》不合崇接使者以恩意乃徐告以南北历法异同合从会庆节正日随班上寿金使初难之,卒屈服。光宗即位,擢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崇素以吴氏世掌兵为虑,奏曰:“臣入蜀后,吴挺脱至死亡,兵权不可复付其子。臣请得便宜抚定诸军,以俟朝命。”挺死,崇即奏:“乞选他将代之,挺长子曦勿令奔丧,起复知和州。”朝廷命张诏代挺,遂革世将之患。其后,韩侂胄复以兵权付曦,曦叛,识者乃服崇先见。韩侂胄招以见,出奏疏几二千言示崇,盖北伐议也,知崇平日主复仇,冀可与共功名。崇曰:“中原沦陷且百年,在我固不可一日而忘也,然兵交胜负未可知。此必有夸诞贪进之人,攘臂以侥幸万一,宜亟斥绝,不然必误国矣。”升刑部尚书、江淮宣抚使。金人拥众自涡口犯淮南,或劝崇弃庐、和州为守江计,崇日:“弃淮则与敌共长江之险矣。吾当与淮南俱存亡。”益增兵为防。侂胄诛,改江、淮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淮南运司招辑边民二万,月廪不继,公肆剽劫,崇乃随所屯,分隶守臣节制。其西路则拣刺为御前武定军,以三万人为额,分为六军,余汰归农,自是月省钱二十八万缗,米三万四千石。武定既成军伍,淮西赖其力。以病丐归,拜同知枢密院事。卒,谥忠定。
(节选自《宋史·丘崇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被命接伴金国贺生辰使金/历九月晦/与《统天历》不合/崇接使者以恩意/乃徐告以南北历法异同/合从会庆节正日随班上寿/
B.被命接伴金国贺生辰使金/历九月晦/与《统天历》不合/崇接使者以恩/意乃徐告以南北历法异同/合从会庆节正日随班上寿/
C.被命接伴金国贺生辰使/金历九月晦/与《统天历》不合/崇接使者以恩意/乃徐告以南北历法异同/合从会庆节正日随班上寿/
D.被命接伴金国贺生辰使/金历九月晦/与《统天历》不合/崇接使者以恩/意乃徐告以南北历法异同/合从会庆节正日随班上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宋时指科举制度中,通过省试后到贡院考试而得中者,这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B.楮币指宋金元时发行的“会子”等纸币,多用楮皮纸制成,后来泛指一般的纸币。
C.庙号是皇帝在庙中被供奉时的称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光宗即庙号。
D.路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丘崇尽职尽责,造福百姓。他修建防护堤,治理了咸潮灾害,使三州盐卤地变成了良田;他就纸币折算、使用提出了建议,施行后天下人都感到方便。
B.丘崇眼光敏锐,谋事深远。他任职四川时,果断命令张诏代替已去世的吴挺的职务,革除了隐患。后来,韩侂又把兵权交给吴家,果然发生叛乱。
C.丘崇主张北伐,反对冒进。他从来没有忘记中原沦陷的耻辱,心怀恢复中原之志,但他坚决反对夸大贪功好进的做法,认为心存侥幸就会贻误国家。
D.丘崇沉毅坚定,行事有方。面对金人进犯,他不肯抛弃淮河,要和淮南共存亡,增兵作为防备;他改编队伍,解决粮饷问题,增强了军队战斗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入蜀后,吴挺脱至死亡,兵权不可复付其子。臣请得便宜抚定诸军,以俟朝命。
(2)淮南运司招辑边民二万,月廪不继,公肆剽劫,崇乃随所屯,分隶守臣节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诲,字献可,开封人。祖端,相太宗、真宗。诲性纯厚,家居力学,不妄与人交。进士登第,由屯田员外郎为殿中侍御史。时廷臣多上章讦人罪。诲言:“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暖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枢密副使程戡结贵幸,致位政地,诲疏其过,以宣徽使判延州。复上言:“戡以非才罢,不宜更委边任;宣徽使地高位重,非戡所当得也。”兖国公主薄其夫,夜开禁门入诉。诲请并劾阍吏,且治主第宦者罪,悉逐之。

英宗不豫。诲请皇太后日命大臣一员,与淮阳王视进药饵。都知任守忠用事久,帝之立非守忠意。数问谍东朝,播为恶言,内外汹惧。诲上两宫书,开陈大义,词旨深切,多人所难言者。帝疾小愈,屡言乞亲万几。太后归政,诲言于帝曰:“后辅政先帝历年,阅天下事多矣。事之大者,宜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遂论守忠平生罪恶,并其党史昭锡窜之南方。

   神宗立。拜御史中丞。王安石执政,时多谓得人。诲言其不通时事,大用之,则非所宜。遂上疏曰:“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如久居庙堂,必无安静之理。”帝方注倚安石,还其章。诲求去,乃出诲知邓州。诲之将有言也,司马光劝止之。

诲三居言责,皆以弹奏大臣而去,一时推其鲠直。居病困,犹旦夕愤叹,以天下事为忧。既革,司马光往省之,至则目已瞑。闻光哭,蹶然而起,张目强视曰:“天下事尚可为,君实勉之。”光曰:“更有以见属乎?”曰:“无有。”遂卒,年五十八,海内闻者痛惜之。诏通议大夫。

(节选自《宋史》)

(注)①革:通“亟”,病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季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
B.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
C.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
D.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登第,就是登进士第,或者是进士及第,指的是考中进士。
B.谏官,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C.两宫,指太后和皇帝或皇帝和皇后。亦指太上皇和皇帝或两后。
D.赠,指皇帝赐给有突出贡献的官员以官爵、荣誉称号和财富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诲敢于直言进谏。他曾多次弹劾枢密副使程戡,因此程戡怀恨在心;他还敢弹劾公主,认为守门官吏和公主府中的宦官皆有罪。
B.吕诲明大义言别人所难言。英宗生病时,任守忠多次离间皇帝与太后的关系,吕诲上书两宫,申明大义;后来太后归还政权,皇帝治守忠罪。
C.吕诲多因弹劾大臣被贬。他曾三次居于谏官之职,都是因弹劾大臣而被贬出朝廷,如曾因弹劾王安石被贬为邓州知州,当时人们推崇他的耿直。
D.吕诲心忧国事至死不渝。他即使生病在家,仍然把国家大事当作自己忧虑的事;病重后,司马光前去探望他,他还勉励司马光,让他努力。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辅政先帝历年,阅天下事多矣。事之大者,宜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
(2)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注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伸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程,更其名。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日:“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寻通判河中府,徒陈州。拜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判国子监,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日,“如此为序还,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说。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日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当渐广储蓄缮宫室帝问夷简,夷简日,“此仲淹迂阔之论也。”伸淹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政。且日:“汉成帝信张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葬之祸。臣恐今日亦有张禹,坏隆下家法。”夷简怒斥日:“仲淹离间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党也。”仲淹对益切,由是罢知饶州。殿中侍御史韩渎希宰相旨,请书仲淹朋党,揭乏朝堂。于是秘书丞余靖进言日:“仲淹以一言忤宰相,遽加贬窜,况前所言者在隆下母子夫妇之间乎?隆下既优容之矣,臣请追改前命。”明年,夷简亦罢,自是朋党之论兴矣。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仲淹頓首谢日:“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伸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泛爱乐善。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注①希:迎合.
【小题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日/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当渐广储蓄/缮宫室/
B.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日/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当浙广储蓄/繕宫室/
C.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日/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当渐广储蓄/缮宫室/
D.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日/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当渐广/储蓄缮官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本为我国古代掌握政权的大官的泛称,后来指历代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各朝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不同。
B.孤即孤儿,指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鰥寡孤独常常连用,鰥,即鰥夫,无妻或丧妻的人:寡,即寡妇,丧夫的妇女;独,即年老无子女的人。
C.冬至即冬至节,是我国古代比较重要的节日。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D.南面即面向南。我国古代室内座次、座位规定严格,坐北朝南为最尊位。如《鸿门宴》“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坐的是最上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仲淹少有大志.刻苦努力。长大后,离开家乡到应天府,投师戚同文学习,求学时,读书夜以继日,冬天里疲惫极了就用冷水洗脸提神,饮食粗劣也毫不在意。
B.范仲淹秉公直言,墨通贬滴。极力劝阻皇上率百官朝拜太后,谏言太后还政,后被贬到陈州;劝谏皇上不该把大臣的升降职的事全交给宰相,免职任饶州知府。
C.范伸淹不怕权势,心胸宽广。虽然他与迎合宰相旨意的殿中侍御史韩读有很大的矛盾,但他对皇上表示,这只是国事上政见不同,对他这个人没有私人服恨,怨恨。
D.范仲淹孝顺母亲,勤俭节约。他极其孝顺,因为母亲在世时正贫困,后来虽然显贵,不招待宾客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满足需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2)明年.夷简亦罢,自是朋党之论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