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入”和“摩”自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藏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中,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09-11-14 03:06: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候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词以寄好友师伯浑为名,通过梦回当年雪夜军旅生活情景及梦醒后的孤寂,表达了词人执著的为国献身精神以及理想破灭之慨。
B.词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都是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的词境里来。
C.上片举雁门西、青海际这两个地方来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土,表达了词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D.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想。首先描写了冷清孤寂的环境:漏尽更残,寒灯一点,西沉斜照的月色映在窗前。这样的环境,让身处其中的词人不胜悲凉,充满了自怜自伤之情。
E. 作者将梦中与梦醒的所闻所见加以对比,由悲凉转入豪迈,再转升为亢进,不仅形成了语势的跳跃顿挫,而且更有助于主题的表达。
【小题2】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同类题5

古代诗歌阅读。
晚晴闻角有感
陆游
暑雨初收白帝城,小荷新竹夕阳明。
十年尘土青衫色,万里江山画角声。
零落亲朋劳远梦,凄凉乡社负归耕
议郎博士多新奏,谁致当时鲁二生
【注】①写于乾道二年(1171),诗人47岁,在夔州通判任上。画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上有彩绘,故名。  ②乡社:古代乡村祭祀土神的日子。  ③议郎、博士:秦汉官名,议郎掌顾问应对,博士掌儒家经典传授。鲁二生:鲁地的两个儒生。据《史记·叔孙通列传》载: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儒生叔孙通为之定朝仪,征召鲁国儒生三十余人,有二儒生不应召,他们认为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还不是定朝仪的时候,指责叔孙通这样做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地位而奉迎天子。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首联抓住景物特征,描写雨后景色,清新、明丽,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
B.第五句言说亲朋离散飘零,忧思成梦,表达出对亲朋的深切思念和歉疚之情。
C.陆游在诗中想象乡社的凄凉,申说没有归耕的愧疚,隐隐传达出“归去”之意。
D.朝廷官员积极建言,不断提出新主张,诗人对此表示赞赏,并对未来充满希望。
E. 末句运用典故,发出疑问,像鲁二生这样的有识之士不知谁能任用,感情沉郁。
【小题2】本诗颔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