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隐括①杜牧之齐山诗
【宋】朱熹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注】①隐括:指依某种文体原有的内容辞句改写成另一种体裁。此词即隐括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一诗。②牛山:在今山东临淄。《晏子春秋·内篇谏上》:“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据皆从而泣。”
(1)分析上阕“空翠渺烟霏”一句的作用。
(2)结合下阕内容,简要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4-08 02:52: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百丈山记

朱熹

①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盖自此始。

②循磴而东,既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痹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③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历历在眼。日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往来,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④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山之盖自此始 (_______) ⑵日光之 (________) 
⑶台山西南缺(_______) ⑷日西山 (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十余级得度  其沫如散珠喷雾
B.既皆赋诗纪其胜 又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C.声溅溅然   阁据上流
D.出山门东十许步 曲折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
⑵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
【小题4】根据作者交代的游览路线,文中写景所采用的是□□□□的方法。
【小题5】从第②、③两段所描述的不同时段的画面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作者是在表现百丈山的________________,同时更表达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格。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水口行舟

朱熹

其一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其二

郁郁层峦夹岸青,春山绿水去无声。

烟波一棹知何许?鹈鴂两山相对鸣。

(注释)①南宋宁宗庆元年间,大兴党禁,朱熹被列入“伪学党”并削职,与门生从闽北乘船南下古田,本诗即此间感时之作。水口,地名。②鹈鴂:即杜鹃,春末夏初而鸣,声如“不如归去”。
【小题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绝句”“律诗”都是近体诗。
B.这两首诗,全都属于“七绝”。
C.绝句对联语的对仗不作要求。
D.绝句可以四句,也可以六句。
【小题2】下列对《其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雨一蓑”,与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同,表现出诗人思绪的浩渺与心胸的旷达。
B.“昨夜”“夜如何”的“夜”意义相同,但所指具体时段不同,后者是指入睡之后。
C.“试卷”,意思是“尝试着卷起”,表明作者内心想看又不敢看的极度矛盾的心态。
D.“依旧”,交代出虽经一夜风雨,而眼前的景色没有丝毫变化,仍然是“青山绿水”。
【小题3】下列对《其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郁郁”写出了两岸山峦色彩的青翠。
B.“无声”一词隐约透漏出作者的心绪。
C.“一棹”意为单桨行船,喻处境危险。
D.结尾“鹈鴂相对鸣”一语,耐人回味。
【小题4】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其一》时空穿梭回旋,曲尽其致。
B.《其二》全由眼见写起,表现胸臆。
C.两首诗都受到所见景物感发。
D.两首诗都流露出归隐的情绪。
【小题5】钱钟书《谈艺录》中说:“唐诗宋诗,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唐诗以情韵擅长,宋诗以思理见胜。”按照这个标准,朱熹这两首诗哪一首可算“唐诗”,哪一首可归于“宋诗”?试选择其中一首,写出你的看法及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渔 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楚辞》)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故深思高举    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
B.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淈:搅浑
C.新浴者必振衣    浴:洗澡
D.鼓枻而去  鼓:敲打
【小题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一致的一项是(   )
A.自令放为 余既为此志
B.渔父莞尔而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游于江潭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D.遂去,不复与言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2)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小题4】屈原“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而不“与世推移”,请结合本文,概括一下屈原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