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寻菊花无有,戏作
辛弃疾
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惟有酒偏香。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
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西风一夜霜。
(注)此人渴望能够收复中原,展露才干,却遭奸臣谗害,被贬如今的江西上饶铅山云烟畔。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惟有酒偏香”两句,词人把官场比作“臭腐场”,拿“酒偏香”与之对比,表达了对腐败官场的厌恶之情。
B.“掩鼻”就是捂住鼻子,一个“掩”字充分地展示了词人自己品格的高洁和对丑恶的厌恶;酒之所以“偏香”,是因为酒能解忧。
C.“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是说自己隐退田园后,不再过问世事,以歌舞自娱,寄寓了词人对现实失望后的解脱心情。
D.“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写词人与朋友共赏秋色,菊花却未开放,词人借此暗喻人间已很难遇见品如菊花的君子。
E. 词题是“寻菊花”,却没有写“寻”,上阕写人间臭腐,下阕写菊点到而已,写法不合常规,在于词人意不在菊,而是借题发挥。
【小题2】“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西风一夜霜”是如何抒发感情的?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8-19 12:01: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声声慢
辛弃疾
滁州旅次登奠枕楼作,和李清宇韵
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千古怀嵩人去,还笑我,身在楚尾吴头。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
注:①这首词作于乾道八年(1172年),辛弃疾时年33岁,知滁州任上。李清宇,作者在滁州新结识的朋友。②长淮:淮河为当时宋金的交界线。③怀嵩:怀嵩楼,唐李德裕贬滁州,作此楼,取怀嵩洛之意,后终回故乡嵩山。④楚尾吴头:滁州为古代楚吴交界之地,故称。⑤华胥梦:《列子·黄帝篇》:黄帝昼寝,梦游华胥之国。那里国无君长,民无贪欲,一切安然自得。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上阕前五句以来往行人的口吻,描述了奠枕楼拔地而起、高耸入云的气势。
B.登楼远眺,神州东南和西北都呈现出祥瑞之气,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安定的赞美。
C.借用李德裕在滁州建怀嵩楼而最终回到故乡的典故,表达自己定能重返故土的信心。
D.道旁巡卒不断,路上车水马龙,一派安定繁荣景象,让词人无法抑制喜悦的心情。
E. 这首词豪放雄伟,层次分明,步步深入,表现出词人胸怀天下的情怀。
【小题2】这首词“抒情赋志,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

辛弃疾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注)①这首词是孝宗淳熙八年(1181)秋天,作者在江西安抚使任上,为原江西路转运判官张仲固奉调兴元知府设宴饯行,有感而作此词。兴元,汉中。②指刘邦占领关中事三秦,即雍、塞、翟三国地。③追亡事:韩信投奔刘邦之初不得重用,趁机逃跑,萧何知道韩信是难得的人才,将韩信追回,并在刘邦面前力荐,韩信遂得刘邦重用。④一编书是帝王师:张良闲步游下邳,有一老者给他一卷书说,读了这卷书可以辅佐君王。⑤车轮四角:车轮生出四角,意为使离人无法即刻离去。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篇两句,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既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
B.“一编书”,用张良佐汉的故事,写出张仲固可堪帝王之师;“小试”,有微讽之义,既讽刺宋朝不重用大才,又暗含词人勉励张仲固帅兴元只是牛刀小试,今后必能为国大用。
C.本篇语言颇为精练,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如“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原是唐代李峤的诗句,但词人却能一扫消极情绪,以之恰到好处地描写了热泪纵横的爱国情景。
D.词的最后两句,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这种抒情方式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小题2】本词的结构颇为紧凑,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