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临江仙·再用前韵送祐之弟归浮梁

辛弃疾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注释)①祐之:辛祐之,辛弃疾的族弟。

②裁冰:比喻构思新颖精巧。

【小题1】下面对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临江仙”本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为双调小令;“再用前韵”是说使用之前一首诗同样的韵,诗人应该不止写了这一首诗送给弟弟。
B.“钟鼎山林”是指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钟鼎指奢侈豪华生活,因古代富贵人家击钟奏乐,列鼎而食;山林则指隐居乡野的生活。
C.上阕以记叙起笔,暗示祐之的人生际遇,劝慰他看淡人世间的名利荣辱,不如选择闲适的生活方式:饮如露般甘美的酒,写构思精巧的诗。
D.下阕前两句运用虚写手法回忆往事,那时虽然小窗外风雨交加,但还有灯火仿佛通晓人意,能陪伴着弟弟。这就和现在弟弟远行、无人陪伴形成了对比。
E.这首词虽然为送别而写,但没写送别场景,不做悲戚忧伤之态,不抒哀怨缠绵之情。男儿的送别,有从容有豪爽,有豁达也有深情。
【小题2】“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哪些特色?请简要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2-02 08:36: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课内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词开头都具有宏大磅礴的气势,“雨打风吹去”与“浪淘尽”意思相同。
B.两首词都借景物描写抒情,苏词以壮阔景抒敬慕情,辛词以衰颓景抒抑郁情。
C.两首词都写到了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苏词是为了反衬,而辛词是为了正衬。
D.两词同出于豪放派大家之手,都即景寓情、托古喻今,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慨。
【小题2】下列对这两首词中语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情钟周瑜与辛弃疾赞颂孙权一样,两人都认为三国时期的吴国在抗击外敌入侵时卓有成效。
B.两首词都写人物,辛词不像苏词那样倾向于人物的音容笑貌、神情风采,而是侧重于史实的叙述。
C.苏轼感慨“早生华发”“人生如梦”,辛弃疾感慨“廉颇老矣”,都有英雄老去、功业无成的悲伤。
D.这两首怀古词中所用典故,都与登临的地点有关,与作者的思想情感有关,不应以所用典故多寡论优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最高楼

辛弃疾

吾拟乞归,犬子以田产未置止我,赋此骂之。

吾衰矣,须富贵何时?富贵是危机。暂忘设醴抽身去,未曾得米弃官归。穆先生,陶县令,是吾师。待葺个园儿名“逸老”,更作个亭儿名“亦好”。闲饮酒,醉赋诗。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便休休,更说甚,是和非。

(注释)①词人时任福州知府兼福建安抚使,因朝政腐败,奸佞误国,故想退休。②“富贵”句语出《晋书》:“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危机。”。东晋诸葛长民位高权重,贪婪奢侈,后被刘裕所杀。③“暂忘”句:《汉书》载元王刘交至楚,以穆生等人为中大夫,穆生不嗜酒,元王设醴以待。后来元王的孙子刘戊即位,忘设醴,穆生去。本词后面提到的“穆先生”即这里的穆生。醴(lǐ):甜酒。④亦好:语出唐戎昱《长安秋夕》诗句“在家贫亦好”,借以表达安贫乐道之意。⑤休休:通“咻咻”,指吵闹、乱说话。

【小题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小序交代的写作缘由颇为新奇,儿子以富贵为念,词人借“骂”来激发儿子登上富贵的“最高楼”。这样的主题和如此直接的交代在文雅的书面文学作品中极为罕见。
B.上片说做官的道路危机四伏,要以穆先生,陶县令这些贤人为师,早点隐退,不要期待功名富贵,暗含对朝廷不能用抗战志士的不满。
C.下片想象归隐田园、饮酒吟诗的乐趣。“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两句引用禅语和谚语,说明人生苦短,眼前占有的身外之物都不能长久,不如看淡。
D.这首词借“骂子”表明了词人对待财富的人生态度以及做人做官的道理。显示了词人正直不阿、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小题2】对《最高楼》词,有人评之曰“亦庄亦谐”、“亦雅亦俚(俚:俚俗、通俗)”。请任选其中一点,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