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江梅引
姜夔
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寒侵被,尚未知。
湿红恨墨浅封题。宝筝空,无雁飞。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旧约扁舟,心事已成非。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漂零客,泪满衣。
(注释)①庆元二年丙辰之冬,正值园中腊梅绽放,词人见梅怀念远方的恋人,因作此词。②淮南小山(一说刘安)著辞赋《招隐士》里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令萋萋”的句子。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江梅引”,词牌名。“引”表示词的音律特点,意义、用法同《李凭箜篌引》和《滕王阁序》“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中的“引”。
B.“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三句,开篇点明主旨,词人感慨人间离别,又见江头梅花,引发了他不尽的相思之情。
C.“湿红恨墨浅封题”,是说心中充满了离恨,相思的泪水打湿了红笺,冲淡了墨迹,默默将信封好,题字签押,情思低徊。
D.“宝筝空,无雁飞”两句,写恋人曾弹奏宝筝,而今却无处可闻;那些和泪写成的相思,也因无鸿雁传递而难以排遺。
E. 结尾“漂零客,泪满衣”二句,写自己的恋人而今漂流异乡、孤苦无依、泪湿衣襟的情景,表达了词人的惦念之情,意境凄苦。
【小题2】(小题2)本词在抒发感情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5-12 02:09: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①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②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③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①宋光宗赵淳绍熙二年(1191年),姜夔寄居江淮一带的合肥。金人入侵,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成边区。②江左:泛指江南。③小桥:后汉乔玄次女为小桥(小乔),此或借之谓姜夔在合肥的情人。
【小题1】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词的上片绘景写人,以一个“空”字,写出了荒凉寂静、萧条冷落的空城氛围,又表现了词人内心飘零无依、空落寂寥的情怀。
B.“晓角”的声音因“空城”而异常突出,词的首二句与《扬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意境相近,传达的都是客中凄凉、感世伤时的意味。
C.“寒恻恻”写的是一种体肤之感,这种感觉既于衣单不耐春寒的现实状况,更多地来自于“空城晓角”的心理感受。
D.刘禹锡曾写“自古逢秋悲寂寥”, 姜夔却写“怕梨花落尽成秋色”,一个“怕”字写出了词人内心由“都是江南旧相识”所引发的感时伤春之情。
E. 词的结句“池塘自碧”,以景语代答“春何在”,将上文“梨花落尽”的意念化作了一幅具体的图画,更暗含指责池水无情、占尽春色之意。
【小题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词有“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又说:“一切景语 皆情语。”请结合全词分析姜夔此词的“有我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