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用斜线(/)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古 之 人 为 一 乡 一 县 其 德 义 惠 爱 尚 足 以 薰 蒸 渐 泽 今 大 者 专 一州 岂 当 小 其 官 而 不 事 邪 令 其 得 吾 说 而 思 之 人 咸 有 久 居 之 心 又 不 小 其 官 为 越 人 涤 其 陋 俗 而 驱 于 治,居闽、蜀上,无不幸之叹,其事出千馀年之表,则其美之巨细可知也。然非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者不能也。官于南者多矣,予知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能行吾说者李材叔而已。
(选自曾巩《送李材叔知柳州序》,有删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06 07:37: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大宗师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虽然,有患。夫知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者欲深者其天机浅。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诉,其入不距;翛然而往,偷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颁;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行名失已,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其子,胥余、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古之真人,其状羲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邴邴乎其似喜乎!崔乎其不得已乎!澝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厉乎其似世乎,警乎其未可制也;连乎其似好闭也,悦乎忘其言也。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庄子·大宗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者欲深者/其天机浅
B.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者欲深者/其天机浅
C.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者/欲深者/其天机浅
D.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者/欲深者其天机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师”的“宗”为“万物之宗”的“宗”,即万物的主宰。“师”是天地万物所效法的对象。
B.有所待:有所依凭。庄子认为人们的认识和了解都离不开认识、了解的对象。
C.狐不偕为尧时贤人,尧让天下于他而不受,投河而死。务光为舜时人,汤要让帝位给他,他不接受,负石沉水而死。
D.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死兄弟相让。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而谏,武王不从,遂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最后饿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用浪漫,神妙的笔法向我们直接阐述了真人的特征。庄子的“真”强调的是追求精神上的相对自由。
B.真人的表现从内在德行的角度来说,不以众欺寡,不居功自傲,不思虑图谋,不为过懊悔,不为赢得意。
C.真人不在乎生死,无拘无束地面对自然中的一切,从内心上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容颜淡漠安闲。
D.在论述了真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世界后,庄子把“古之真人”概括为“天与人不相胜也”。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2)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五代史记一行传叙
(宋)欧阳修
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乱世,而当时可道者何少也!岂果无其人哉?虽曰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衰,风俗坏,至于如此;自古天下未尝无人也。吾意必有洁身自负之士,嫉世远去不可见者。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吾又以谓必有材能、修节义而沉沦于下,泯没而无闻。求之传记,而乱世崩离,文字残缺,不可复得,然仅得者,四五人而已。
处乎山林而麋鹿,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①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吾得二人,曰郑遨、张荐明。
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吾得一人焉,曰石昂。
苟利于君,以忠获罪而何必自明;有至死而不言者,此古之义士也。吾得一人焉,曰程福赟。
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几乎其灭矣。于此之时,能以孝弟自修于一乡而风行于天下者,犹或有之。然其事迹不著而无可纪次,独其名氏或因见于书者,吾亦不敢没。而其略可录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伦。
作《一行传》。
【注】①俛:同“俯”。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当时可道者何少也怪:对……感到奇怪
B.风俗坏隳:毁坏
C.必有材能、修节义而沉沦于下负:辜负
D.处乎山林而麋鹿群:与……为伍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乱世    青取之于蓝而青
B.嫉世远去不可见者 与战胜得者,其实百倍
C.泯没而无闻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
D.吾得二人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行传》是欧阳修修著的史书《新五代史》中的一个合传,记载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物。《五代史记一行传叙》是这个合传的序。
B.序文的第一节是这篇序的主体,交代作传的缘由。作者先感叹五代之乱,又感叹忠臣义士之少,但坚信必有节义之士,尽管搜寻困难,但终有所获。文字迂回曲折,层层深入。
C.从第二节起,作者分别记载了在某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物:有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郑遨、张荐明,有坚守道义的石昂,有宁死不屈的程福赟,有恪守孝悌之道的李自伦。
D.欧阳修对于四个传主的叙述,方式富于变化,但有一个句式“吾得一(二)人焉”却四次反复使用,以反映搜求不易。叙述、评议和感喟交织在一起,回环往复,令人回味无穷,深得太史公笔法神理。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5分)
(2)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2分)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洞庭游记》序
明 文震孟
游有四快,而天时之宜,风月之美,眺览之奇不与焉。游当茹素之期,不以酒肉丝竹尘点山灵,一快也。又当沦弃之日,山中好事之家,无相物色者,草衣衲侣,游乃益清,二快也。穷林屋之胜,至于烟迷径绝,田夫野老,惊相告语,奔走救援,此犹足以征人心焉,三快也。以余耳目所及之名公,若冯元成先生游记遍天下,独遗几席之洞庭。至张伯起、周公瑕、王百谷,皆未尝泛石公、龙渚之棹。惟赵隐君凡夫仅一至____。其他游者不能记,记者不能尽。即弇州之文,亦似寥寒未称。而孟长雄词伟藻,直与缥缈、莫厘争高竞爽,吞今掩古,光怪陆离。将使后来游者,遂可无言绝响,不必先结一记游之想,以挠其登高临深之天趣,四快也。
②昔人有言,山水之神情,恒与幽人畸士相亲昵。然非言语文章之妙,不足以发潜而疏远。今间询之楚人,武昌赤壁,仅一培塿;而柳州遗迹,按图索之,殊不相当。独以两公文在,儿与五岳四渎并垂声于宇宙。文人不遇,岂非山水之甚幸哉!况洞庭灵奇,夙标震旦。惟护之以风涛,布之以险阻,即具逸情远胜者,亦未能时时酬对。一朝不偶,相得益彰,山灵恺豫,又复何如!不啻吾所称“四快”而已。
③余接摈废以来,屏栖深谷,云封烟绕。门前寸步,便如黔蜀万山。洞庭之游,日与孟长期,而今竟先我矣。览兹游记,固深快之,而亦深妒之,终乃深幸之。幸我虽未游,而孟长已游,他日虽游而已,不必记游也。
(注)①洞庭:指江苏太湖中的洞庭东山和西山。②文震孟:苏州人,忤魏忠贤意,遂归。③石公:太湖边的山名,在太湖边。龙渚,指太湖。④赵隐居凡夫:隐士赵凡夫。⑤弇州之文:指明代王世贞的诗文。⑥姚希孟,文震孟的外甥。⑦缥缈:山名。莫厘东洞庭山。⑧培塿:小山丘。⑨五岳四渎:泛指大山名川。⑩不偶:命运不好。⑪恺豫:祥和快乐。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也B.焉C.耳D.耶
【小题2】概括“游有四快”的内容。
【小题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今间接地去询问楚地的人,三国时的武昌赤壁,只是一座小土丘;柳州山水,按照地图去找,也很难找到。
B.如今偶尔地去询问楚地的人,苏轼笔下的武昌赤壁,只是一座小土丘;柳州的文化遗迹,按照地图去找,也很难找到。
C.如今间接地去询问楚地的人,三国时的武昌赤壁,只是一座小土丘;柳宗元笔下的山水,按照他文章所写去找,实地也与文中描绘不相称。
D.如今偶尔地去询问楚地的人,苏轼笔下的武昌赤壁,只是一座小土丘;柳州山水,按照柳宗元文章所写去找,实地与文中描绘不相称。
【小题4】简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18分)
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太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太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太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太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太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太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太叔出奔共。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选自《左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庄公生,惊姜氏寤:通“牾”,逆,倒着
B.夫人将之启:启发,启迪
C.尔有母,繄我独无遗:遗产
D.若地及泉,隧而相见阙:侵损,削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姜氏欲之,辟害若不阙秦,将取之
B.时之谓乎吾还也
C.太叔又收贰为己邑乱易整
D.遂寘姜氏城颍以其无礼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庄公寤生”使姜氏受惊,武姜因此讨厌庄公,偏爱共叔段,导致了后来兄弟之间骨肉相残的悲剧。
B.郑庄公先封共叔段于京,又听任共叔段“不度”“收贰以为己邑”,既而“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最后“伐诸鄢”。
C.庄公设下的陷阱,就是养共叔段之骄,纵共叔段之欲,使其不断膨胀,逐步发展到自我毁灭。
D.全文结构完整,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尤其是把郑庄公老谋深算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小题4】翻译上面阅读材料中的句子。(9分)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太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愿归盘谷序
韩愈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
“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维子之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则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声昭于时 昭:明显
B.道古今而誉盛德  誉:称赞
C.足将进而趑趄    趑趄:行不进的样子
D.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 央:中央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非恶此而逃之  蚓无爪牙之利
B.其在外,则树旗旄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坐于庙朝,进退百官 不拘于时
D..泉甘而土肥 扣舷而歌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送友人归隐的序言。作者借李愿之口写了三种人:志得意满、穷奢极欲的大官僚,卑躬屈膝、攀附权贵之徒以及“穷居而野处”的山林隐士。
B.李愿并不是厌恶抱负于当世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而是自己不能侥幸得到,于是安于命运,过着贫寒的生活。
C.文章最后一段,用一首古诗的形式和浓郁的抒情笔调,咏叹、赞美、祝福友人的隐居生活,也流露出歆羡之意。
D.本文在写作艺术上很具特色,融铺叙、议论、抒情于一炉,兼有辞赋、骈体、散文之美。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
(2)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