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玉楼春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注]①鱼沉: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鱼沉,谓无人传书。②欹:斜倚、斜靠。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闷。
B.“渐行渐远渐无书”,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
C.五、六句描写了风竹之声,借以诉离怨别恨,尤其“敲”字极富神韵,动人心魄。
D.全词笔调细腻委婉,语言典雅,情感奔放;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藉,雅俗兼备。
【小题2】作者说“万叶千声皆是恨”,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恨”的原因有哪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1-23 11:46: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桑维翰,字国侨,河南人也。为人丑怪,身短而面长,常临鉴以自奇曰:“七尺之身,不如一尺之面。”慨然有志于公辅。初举进士,主司恶其姓,以“桑”“丧”同音。人有劝其不必举进士,可以从他求仕者,维翰慨然,乃著《日出扶桑赋》以见志。卒以进士及第。晋高祖辟为河阳节度掌书记,其后常以自从。
高祖自太原徙天平,不受命,而有异谋,以问将佐,将佐皆恐惧不敢言,独维翰与刘知远赞成之,因使维翰为书求援于契丹。耶律德光已许诺,而赵德钧亦以重赂啖德光,求助己以篡唐。高祖惧事不果,乃遣维翰往见德光,为陈利害甚辩,德光意乃决,卒以灭唐而兴晋,维翰之力也。高祖即位,以维翰为翰林学士、礼部侍郎。
出帝即位,召拜侍中。而景延广用事,与契丹绝盟,维翰言不能入,乃阴使人说帝曰:“制契丹而安天下,非用维翰不可。”乃延广于河南,拜维翰中书令,复为枢密使,封魏国,事无巨细,一以委之。数月之间,百度浸理。维翰权势既盛,四方略遗,岁积巨万。内客省使李彦韬、端明殿学士冯玉用事,共谗之。帝欲骤黜维翰,大臣刘晌、李崧皆以为不可,卒以玉为枢密使,既而以为相,维翰日益见疏。契丹屯中渡,破栾城,杜重威等大军隔绝,维翰曰:“事急矣!”乃见冯玉等计事,而谋不合。又求见帝,帝方调鹰于苑中,不暇见,维翰退而叹曰:“晋不血食矣!”
自契丹与晋盟,始成于维翰,而终败于景延广,故自兵兴,契丹凡所书檄,未尝不以此两人为言。耶律德光犯京师,遣张彦泽遗太后书,问此两人在否,可使先来。而帝以维翰尝议毋绝盟而已违之也,因讽彦泽图之,而彦泽亦利其赀产。维翰状貌既异素以威严自持晋之老将大臣见者无不屈服彦泽以骁捍自矜每往候之虽冬月未尝不流汗
初,彦泽入京师,左右劝维输避祸,维翰曰:“吾为大臣,国家至此,安所逃死邪!”安坐府中不动。彦泽以兵入,问:“维翰何在?”维翰厉声曰:“吾,晋大臣,自当死国,安得无礼邪!”彦泽股栗不敢仰视,乃以帝命召维翰。维翰行,遇李崧,军吏前白维翰,请赴侍卫司狱。维翰知不免,顾崧曰:“相公当国,使维翰独死?”崧惭不能对。是夜,彦泽使人缢杀之,以帛加颈,告德光曰:“维翰自缢。”德光曰:“我本无心杀维翰,维翰何必自致。”德光至京师,使人检其尸,信为缢死,乃以尸赐其家,而赀财悉为彦泽所掠。
(选自《新五代史·晋臣传第十七·桑维翰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维翰状貌既异/素以威严自持/晋之老将大臣/见者无不屈服/彦泽以骁捍自矜/每往候之/虽冬月未尝不流汗/
B.维翰状貌既异/素以威严自持/晋之老将大臣/见者无不屈服/彦泽以骁捍自矜/每往/候之虽冬月未尝不流汗/
C.维翰状貌既异素/以威严自持/晋之老将大臣见者/无不屈服/彦泽以骁捍自矜/每往/候之虽冬月未尝不流汗/
D.维翰状貌既异素/以威严自持/晋之老将大臣见者/无不屈服/彦泽以骁捍自矜/每往候之/虽冬月未尝不流汗/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血食”,指祭祀。因祭祀必要宰杀牺牲作为供品,故以血食代称祭祀。
B.翰林,唐初设翰林院,作为文人和卜医技术待诏的处所,并非中央机关。后来另建学士院,入院的称为翰林学士,专掌皇帝的机密诏令。宋朝后翰林学士成为正式官职。
C.公,文中指爵位,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春秋时期有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
D.出,调出京城,表示贬官,古代表示贬官的还有“夺”“谪”“左迁”“黜”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桑维翰长得丑陋奇特,颇有大志。有人劝他不一定考进士,可以从别的途径谋求做官,桑维翰不为所动,最终进士及第。
B.晋高祖从太原调任天平,不接受任命,而别有打算,只有桑维翰和刘知远赞成,晋高祖怕事情不成功,于是派桑维翰去见耶律德光,得到了契丹的帮助,晋高祖最终消灭唐而建立晋,桑维翰立了大功。
C.桑维翰被封为魏国公后,权势日盛,内客省使李彦韬、端明殿学士冯玉当权时,一起说他的坏话,劝说皇帝立即罢免桑维翰。桑维翰于是被疏远了。后来契丹攻破栾城,他求见皇帝,皇帝都借故不见他。
D.桑维翰颇有威严气度,忠于国家。张彦泽见到他都害怕,只有以皇帝的命令召桑维翰,桑维翰临危不惧,与李崧谈话,令李崧羞愧。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晋大臣,自当死国,安得无礼邪!
(2)而帝以维翰尝议毋绝盟而己违之也,因讽彦泽图之,而彦泽亦利其赀产。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荐,字孝举,深州陆泽人。敏锐有文辞,能为《周官》《左氏春秋》。初,为颜真卿叹赏。大历中,浙西观察使李涵表荐才任史官,诏授左司御率府兵曹参军,以母老辞不就。丧除,礼部侍郎于邵以闻,召充史馆修撰,兼阳翟尉。真卿为李希烈所拘,遣兄子岘及家仆奏事,五辈皆留内客省,不得出。荐疏奏,卢杞持之,不报。

朱泚反,诡姓名伏匿城中,著《史遁先生传》。京师平,左拾遗。诏复用卢杞为刺史,荐与陈京、赵需等论杞奸恶倾覆不当用,入对挺确,德宗纳之。

贞元元年,帝亲郊。时更兵乱,礼物残替,用荐为太常博士,参缀典仪,略如旧章。刑部尚书关播持节送成安公主于回纥,以荐为判官。还,迁工部员外郎。久之,擢谏议大夫,复为史馆修撰。

方裴延龄用事中伤俊良建白无不当帝意荐将疏其恶延龄知之因言于帝曰:“谏议论朝政得失,史官书人君善恶,二者不可兼。”荐改秘书少监。延龄必欲以罪斥废之。会遣使册回鹘毘伽怀信可汗,使荐至回鹘,还为监。吐蕃赞普死,擢荐工部员外郎,为吊祭使。荐占对详辩,三使绝域。次赤岭,被病卒,年六十一,吐蕃传其柩以归。顺宗立,问至,赠礼部尚书,谥曰宪。

荐自拾遗至侍郎,凡二十年,常兼史馆修撰。初,贞元时,京师旱,帝避正殿,减膳,荐白限日以应古制。及定昭德皇后庙乐,迁献、懿二祖,定太仪位号、大臣祔庙鼓吹法,莫不参裁,诸儒谓博而详。所著书百余篇。

(选自《新唐书·张荐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裴延龄用事/中伤俊良/建白无不当帝意/荐将疏/其恶延龄知之/因言于帝曰
B.方裴延龄用事中伤/俊良建白/无不当帝意/荐将疏其恶/延龄知之/因言于帝曰
C.方裴延龄用事中伤/俊良建白/无不当帝意/荐将疏/其恶延龄知之/因言于帝曰
D.方裴延龄用事/中伤俊良/建白无不当帝意/荐将疏其恶/延龄知之/因言于帝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氏春秋》,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使,必执符节以为凭证;也为魏晋以后的一种官职名,后演变为节度使。
C.擢,文中意为提拔、挑选人员使其担任更重要的职务。常见的表示官职提升的词语还有“陟”“拔”。
D.年号,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时期。文中的大历、贞元均为年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荐学识渊博,著述颇丰。他才思敏捷,而且善为文章,能通晓《周官》《左氏春秋》,所写的书有一百多篇。
B.张荐为人刚直,直言敢谏。张荐被提拔为左拾遗,与陈京、赵需等评论卢杞的奸恶,入朝刚直应对,唐德宗纳之。
C.张荐谙熟典章,通晓礼仪。制定昭德皇后庙乐,迁移献、懿二祖神位,定立太仅位号、大臣祔庙鼓吹法都参与其中。
D.张荐多次出使,修睦邻之好。张荐曾以判官身份送咸安公主嫁往回纥,途中获病,病逝,张荐为睦邻友好鞠躬尽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朱泚反,诡姓名伏匿城中,著《史遁先生传》。
(2)时更兵乱,礼物残替,用荐为太常博士,参缀典仪,略如旧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昌,公明,汴州开封人也。出自行间,少学骑射。及安禄山反,昌始从河南节度张介然。授易州遂城府左果毅。及史朝义遣将围宋州,昌在国中,连月不解,城中食尽,贼垂将陷之。刺史李岑计蹙,昌为之谋曰:“今河阳有李光弼制胜,且江、淮足兵,此中有数千斤麸,可以屑食。计援兵不二十日当至。东南腾之敌,众以为危,昌请守之。”昌遂被铠持盾登城陈逆顺以告谕贼贼众畏服后十五日李光弼救军至贼乃宵溃光弼闻其谋召置军中超授试左金吾卫郎将。

李灵曜据汴州叛,刺史李僧惠将受灵曜牵制;昌密遣曾神表潜说僧惠。僧惠召昌问计,昌泣陈其逆顺;僧惠感之,乃使神表赍表诣阙,请讨灵曜,遂翦灵曜左翼。汴州平,李忠臣嫉僧惠功,遂欲杀昌,昌潜遁。及刘玄佐为刺史,乃复其职。

贞元三年,玄佐朝京师,上因以宣武士众八千委昌北出五原,军中有前却沮事,昌继斩之。后充四镇、北庭行营,昌躬率士众,力耕三年,军食丰羡,名闻阙下。复筑连云堡,受诏城平凉,以扼弹筝峡口。又于平凉西别筑胡谷堡,名曰彰信。平凉当四会之冲,居北地之要。分兵援戍,遏其要冲,遂以保宁边鄙,加检校工部尚书。

昌初至平凉劫盟之所,收聚亡殁将士骸骨坎葬之。昌上奏,德宗下诏深自克责,遣秘书少监孔述睿及中使以御馔、内造衣服数百袭,令昌收其骸骨,分为大将三十人,将士百人,各具棺槥衣服,葬于浅水原。分建二冢,大将曰“旌义冢”,将士曰“怀忠冢”。诏翰林学士为铭志祭文。昌具牢馔祭之。昌及大将皆素服临之,焚其衣服纸钱,别立二石堆,题以冢名。

昌在西边仅十五年,强本节用,军储丰羡。及婴疾,约以是日赴京求医,未发而卒,年六十四,赠司空。

(选自《新唐书·刘昌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昌遂被铠持盾/登城陈逆顺以告谕贼/贼众畏服/后十五日/李光弼救军至/贼乃宵溃/光弼闻其谋/召置军中/超授试左金吾卫郎将
B.昌遂被铠持盾/登城陈逆顺以告谕贼/贼众畏服/后十五日/李光弼救军至/贼乃宵溃/光弼闻其谋/召置军中超授/试左金吾卫郎将
C.昌遂被铠持盾登城/陈逆顺以告谕贼/贼众畏服/后十五日/李光弼救军至/贼乃宵溃/光弼闻其谋/召置军中/超授试左金吾卫郎将
D.昌遂被铠持盾登城/陈逆顺以告谕贼/贼众畏服/后十五日/李光弼救军至/贼乃宵溃/光弼闻其谋/召置军中超授/试左金吾卫郎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人的别名。称人用字,表示尊敬,《礼记》中规定,“男子二十,冠而字”。
B.廪:文中指古代存放粮食的粮仓。而把收藏钱财的府库称作“帑”。
C.铭志:镌刻在钟鼎等器物或碑石上用以称述功德或警戒的文字。
D.牢馔:文中指祭祀用品,可分为“太牢”“少牢”,祭祀时用牛、羊各一头称为“太牢”。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昌面对困境,沉着应对。宋州被围,城中粮尽,城池将被攻陷,刺史李岑无计可施,刘昌献计将麸皮弄碎食用,等待援兵前来救援。
B.刘昌积极献策,平定叛乱。李灵曜占据汴州叛乱,刘昌派曾神表暗中劝说李僧惠,并且带着奏章到朝中请求讨伐李灵曜,最终平定汴州叛乱。
C.刘昌守边有方,边疆安定。刘昌为了筹备军粮,亲自率领士兵,勤苦耕作三年,使得军粮充足;刘昌把守住平凉交通要道,使边疆得以安定。
D.刘昌重情重义,收聚骸骨。他初到平凉就收集阵亡将士的遗骨,挖坑下葬,并将此事上奏皇上,墓修好后,刘昌和大将都穿素服前往吊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因以宣武士众八千委昌北出五原,军中有前却沮事,昌继斩之。
(2)及婴疾,约以是日赴京求医,未发而卒。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尹师鲁墓志铭
欧阳修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   多:赞美
B.处穷达,临祸福 穷:困窘
C.而人亦罕能过也 过:指责、批评
D.舁至南阳求医 舁:抬着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表现师鲁“博学强记”和“勇于敢为”的一组是(   )
A.①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   ②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B.①通知今古,长于《春秋》   ②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C.①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   ②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
D.①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   ②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
【小题3】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
B.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
C.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
D.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的士人无论认识还是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为“师鲁”,可见尹师鲁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但对于其才能和品节,人们却未必能完全了解。
B.尹师鲁考中进士后为官多年,仕途并不很顺利,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时还不得已辞去官职,其中原因既有因言获罪,也有“遭父丧”,还有小人诬陷。
C.尹师鲁在潞州任职,可谓勤政爱民,后来潞州百姓还很怀念他;在渭州任职时的所作所为,堪称秉公执法,后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
D.尹师鲁在天下太平时喜欢谈论军事,曾著文阐述了作战、防守成败的关键,因此在赵元昊反叛时,他被大将葛怀敏举荐为经略判官。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
(2)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3)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