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昌,公明,汴州开封人也。出自行间,少学骑射。及安禄山反,昌始从河南节度张介然。授易州遂城府左果毅。及史朝义遣将围宋州,昌在国中,连月不解,城中食尽,贼垂将陷之。刺史李岑计蹙,昌为之谋曰:“今河阳有李光弼制胜,且江、淮足兵,此中有数千斤麸,可以屑食。计援兵不二十日当至。东南腾之敌,众以为危,昌请守之。”昌遂被铠持盾登城陈逆顺以告谕贼贼众畏服后十五日李光弼救军至贼乃宵溃光弼闻其谋召置军中超授试左金吾卫郎将。

李灵曜据汴州叛,刺史李僧惠将受灵曜牵制;昌密遣曾神表潜说僧惠。僧惠召昌问计,昌泣陈其逆顺;僧惠感之,乃使神表赍表诣阙,请讨灵曜,遂翦灵曜左翼。汴州平,李忠臣嫉僧惠功,遂欲杀昌,昌潜遁。及刘玄佐为刺史,乃复其职。

贞元三年,玄佐朝京师,上因以宣武士众八千委昌北出五原,军中有前却沮事,昌继斩之。后充四镇、北庭行营,昌躬率士众,力耕三年,军食丰羡,名闻阙下。复筑连云堡,受诏城平凉,以扼弹筝峡口。又于平凉西别筑胡谷堡,名曰彰信。平凉当四会之冲,居北地之要。分兵援戍,遏其要冲,遂以保宁边鄙,加检校工部尚书。

昌初至平凉劫盟之所,收聚亡殁将士骸骨坎葬之。昌上奏,德宗下诏深自克责,遣秘书少监孔述睿及中使以御馔、内造衣服数百袭,令昌收其骸骨,分为大将三十人,将士百人,各具棺槥衣服,葬于浅水原。分建二冢,大将曰“旌义冢”,将士曰“怀忠冢”。诏翰林学士为铭志祭文。昌具牢馔祭之。昌及大将皆素服临之,焚其衣服纸钱,别立二石堆,题以冢名。

昌在西边仅十五年,强本节用,军储丰羡。及婴疾,约以是日赴京求医,未发而卒,年六十四,赠司空。

(选自《新唐书·刘昌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昌遂被铠持盾/登城陈逆顺以告谕贼/贼众畏服/后十五日/李光弼救军至/贼乃宵溃/光弼闻其谋/召置军中/超授试左金吾卫郎将
B.昌遂被铠持盾/登城陈逆顺以告谕贼/贼众畏服/后十五日/李光弼救军至/贼乃宵溃/光弼闻其谋/召置军中超授/试左金吾卫郎将
C.昌遂被铠持盾登城/陈逆顺以告谕贼/贼众畏服/后十五日/李光弼救军至/贼乃宵溃/光弼闻其谋/召置军中/超授试左金吾卫郎将
D.昌遂被铠持盾登城/陈逆顺以告谕贼/贼众畏服/后十五日/李光弼救军至/贼乃宵溃/光弼闻其谋/召置军中超授/试左金吾卫郎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人的别名。称人用字,表示尊敬,《礼记》中规定,“男子二十,冠而字”。
B.廪:文中指古代存放粮食的粮仓。而把收藏钱财的府库称作“帑”。
C.铭志:镌刻在钟鼎等器物或碑石上用以称述功德或警戒的文字。
D.牢馔:文中指祭祀用品,可分为“太牢”“少牢”,祭祀时用牛、羊各一头称为“太牢”。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昌面对困境,沉着应对。宋州被围,城中粮尽,城池将被攻陷,刺史李岑无计可施,刘昌献计将麸皮弄碎食用,等待援兵前来救援。
B.刘昌积极献策,平定叛乱。李灵曜占据汴州叛乱,刘昌派曾神表暗中劝说李僧惠,并且带着奏章到朝中请求讨伐李灵曜,最终平定汴州叛乱。
C.刘昌守边有方,边疆安定。刘昌为了筹备军粮,亲自率领士兵,勤苦耕作三年,使得军粮充足;刘昌把守住平凉交通要道,使边疆得以安定。
D.刘昌重情重义,收聚骸骨。他初到平凉就收集阵亡将士的遗骨,挖坑下葬,并将此事上奏皇上,墓修好后,刘昌和大将都穿素服前往吊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因以宣武士众八千委昌北出五原,军中有前却沮事,昌继斩之。
(2)及婴疾,约以是日赴京求医,未发而卒。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1 02:02: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苏颋,廷硕,弱敏悟,一览至千言,辄覆诵。第进士,调乌程尉。武后封嵩高,除左司御率府胄曹参军。再迁监察御史。长安中,诏覆来俊臣等冤狱,颋验发其诬,多从洗宥。迁给事中、修文馆学士,拜中书舍人。时瑰同中书门下三品,父子同在禁莞,朝廷荣之。

玄宗平内难,书诏填委,独顺在太极后阁,口所占授,功状百绪,轻重无所盖。书史白曰:“丐公徐之,不然,手腕脱矣。”中书令李峤曰:“舍人思若涌泉,吾所不及。”迁太常少卿,仍知制诰。遗父丧,起为工部侍郎,不开,终制乃就职。帝问宰相:“有自工部侍郎得中书侍郎乎?”对曰:“陛下任贤惟所命,何资之计?”乃诰以颋为中书侍郎。明日加知制诰。时李乂对掌书命,帝曰:“前世李峤、苏味道文擅当时,号‘苏李’。今朕得顺及义,何愧前人哉!”俄袭封许国公

开元四年,进同紫微黄门平章事,修国史,与宋璟同当国。璟刚正,多所裁决,颋能推其长。在帝前敷奏璟有未及或少屈颋辄助成之有不会意颋更申璟所执故帝未尝不从二人相得欢甚。璟尝曰;“吾与苏氏父子同为宰相,仆射长厚,自是国器;若献可替否,事至即断,尽公不顾私,则今丞相为过之。”

八年,罢为礼部尚书。俄检校益州大都督长史,按察节度剑南诸州。巂州蛮苴院与吐蕃连谋入寇,获谍者,吏请讨之,颋不听,移书还其谍曰:“毋得尔。”苴院羞悔,不敢侵边。

封泰山,诏颂朝觐坛,世咨其文。还,分主十铨事。卒,年五十八。诏赠右丞相,谥曰文宪。颋性廉俭,奉禀悉推散诸弟亲族,储无长赀。自景龙后,与张说以文章显,称望略等,故时号“燕许大手笔”。帝爱其文,曰:“卿所为诏令,别录副本,署臣某撰,朕当留中。”后遂为故事。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五》)

(注)①瑰:苏之父苏瑰,官至左仆射。②禁筅:宫门管钥,喻指宫廷中的机要部门。③十铨:唐玄宗采纳御史中丞宇文融的建议,将吏部的官吏选授事物分为十铨,命苏颋等十人主持吏部铨选。
【小题1】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
A.在帝前敷奏/璟有未及/或少屈/颋辄助成之/有不会意/颋更申璟所执故/帝未尝不从
B.在帝前敷奏/璟有未及/或少屈颋/辄助成之/有不会意/颋更申璟所执/故帝未尝不从
C.在帝前敷奏/璟有未及/或少屈颋/辄助成之/有不会意/颋更申璟所执故/帝未尝不从
D.在帝前敷奏/璟有未及/或少屈/颋辄助成之/有不会意/颋更申璟所执/故帝未尝不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指男子20岁举行冠礼后在本名以外所起的别名,一般与本名的意义没有关系。
B.国公:唐代爵位的等级之一,地位在王之下,在郡公、县公、县侯之上,极为尊贵。
C.吐蕃:是古代藏族建立的政权。据有今西藏地区的全部,势力曾达西域、河陇地区。
D.封泰山:意为到泰山举行祭天大典,是古代君主利用来巩固政权、夸侈政绩的活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  )
A.苏颋思维敏捷,聪明过人。他一览千字,并且立刻就能背诵;他草拟诏书思如泉涌,而且斟酌恰当。
B.苏颋举重若轻,不战屈人。吐蕃勾结巂州蛮族谋划入侵,他归还间谍,修书警示,使吐蕃不敢妄动。
C.苏颋深得赏识,多次升迁。武则天当政时,他官至中书舍人;唐玄宗执政时,曾破格提拔他为中书侍郎。
D.苏颋文才超群,极受推崇。皇帝认为他不在前代李峤、苏味道之下,将其所草诏令的副本留在宫中欣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遭父丧,起为工部侍郎,辞不拜,终制乃就职。
(2)颋性廉俭,奉禀悉推散诸弟亲族,储无长赀。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裴炎,字子隆,绛州闻喜人。宽厚,寡言笑,有奇节。高宗幸东都,留皇太子京师,以炎调护。帝不豫,太子监国,诏炎与刘齐贤、郭正一于东宫平章政事,及大渐,受遗辅太子,是为中宗。
中宗欲以后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乳媪子五品官,炎固执不从,帝怒曰:“我意让国与玄贞,岂不可?何惜侍中邪?”炎惧,因与武后谋废帝,后命炎、刘祎之勒兵入宫,宣太后令,扶帝下殿,帝曰:“我何罪?”后曰:“以天下与玄贞,安得无罪?”乃废帝为卢陵王,更立豫王为皇帝。以定策功,封永清县男。
后已持政稍自肆于是武承嗣请立七庙追王其先炎谏曰太后天下母以盛德临朝不宜追王祖考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事乎!”后曰:“吕氏之王,权属生人,今追崇先世,在亡迹异,安得同哉!”炎曰:“蔓草难图,渐不可长。”后不悦而罢。承嗣又讽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以绝宗室望,刘祎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后愈衔怒。未几,赐爵河东县
豫王虽为帝,未尝省天下事。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会久雨,太后不出而止。徐敬业兵兴,后议讨之,炎曰:“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辞。今若复子明辟,贼不讨而解。”御史崔詧曰:“炎受顾托,身总大权,闻乱不讨,乃请太后归政,此必有异图。”后乃捕炎送诏狱,遣御史大夫骞味道、御史鱼承晔参鞫之。凤阁侍郎胡元范曰:“炎社稷臣,有功于国,悉心事上,天下所知,臣明其不反。”纳言刘齐贤、左卫率蒋俨继辩之,后曰:“炎反有端,顾卿未知耳。”元范、齐贤曰:“若炎反,臣辈亦反矣。”后曰:“朕知炎反,卿辈不反。”遂斩于都亭驿。
炎被劾,或勉其逊辞,炎曰:“宰相下狱,理不可全。”卒不折节。籍其家,无儋石之赢。
(选自《新唐书•裴炎传》,有删节)
注释:帝不豫:皇帝有病。及大渐:渐,疾病加重。
【小题1】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已持政/稍自肆/于是武承嗣请立七庙追王/其先炎谏曰/太后天下母以盛德/临朝/不宜追王祖考/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事乎
B.后已持政稍自肆/于是武承嗣请立七庙/追王其先/炎谏曰/太后天下母以盛德/临朝/不宜追王祖考/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事乎
C.后已持政/稍自肆/于是武承嗣请立七庙/追王其先/炎谏曰/太后天下母/以盛德临朝/不宜追王祖考/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事乎
D.后已持政稍自肆/于是武承嗣请立七庙追王/其先炎谏曰/太后天下母/以盛德临朝/不宜追王祖考/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事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宫,太子所居之宫;亦指太子。
B.五品,正五品是中国古代官位的一个级别,属于中级官员,一般是州级官员。
C.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 后泛指帝王的宗庙,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D.侯,古时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一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高宗晚年,裴炎特别受到信任和倚重。唐高宗病重,裴炎奉诏协助太子处理日常政务;唐高宗临死,裴炎受遗诏辅政。
B.唐中宗登基后,想要提拔自己的岳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给自己乳母儿子五品官,裴炎坚决不肯从命。
C.徐敬业起兵造反,裴炎企图做内应发动兵变推翻武则天;后因下了很多天的雨,武则天没出皇宫而作罢。
D.裴炎被弹劾逮捕下狱后,刘齐贤、蒋俨为他辩解,但武后坚持认为裴炎谋反,最终在都亭驿杀了裴炎。
【小题4】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炎社稷臣,有功于国,悉心事上,天下所知,臣明其不反。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
(3)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鸿门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禹锡,字梦得,世为儒。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工文章,善五言诗。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太子即位,朝廷大议秘策多出叔文。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从。擢屯田员外郎,兼崇陵使判官。
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未至,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而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播极远,猿狖所宅,禹锡母八十有余不能往,当与其子死决,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迁。”宪宗曰:“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若禹锡望他人,尤不可赦。”度无以对。帝改容曰:“朕所言,责人子事,然不欲伤其亲。”乃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
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非天不生材也,郁堙不扬也。是不耕而叹廪庾之无余,可乎?贞观时,学舍千二百区,生徒三千余,外夷遣子弟入附者五国。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旧时,凡学官,春秋祭于先师,斯止于太学辟雍①,非及天下。今凡州县四时皆有事于孔子庙,甚非孔子意。请罢天下州县四时祭,籍其资半归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可以营学室,具器用,丰馔食,则古时之风,粲然可复。”当时不用其言。
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太和三年春以前,纸墨所存者,凡一百三十八首。”
开成初,复为太子宾客分司,俄授同州刺史。秩满,检校礼部尚书、太子宾客分司。会昌二年七月卒,时年七十一,赠户部尚书。
(选自《新唐书·刘禹锡传》有删改)
注释:①太学辟雍:指国家设立的大学。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B.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C.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D.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言诗,是指每句五个字的诗体,唐以前的五言诗通称为“五言古诗”,初唐后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
B.礼部尚书,“三省六部”中礼部的最高长官,是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财政、科举等事务的大臣。
C.秩满指古代官吏的俸禄,也指古代官职级别,如“委之常秩”,“贬秩三等”。秩满意为古代官吏任期届满。
D.禁中,也作“禁内”,指帝王、后妃等所居宫内。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叔文得势时,名重一时的刘禹锡受到重用,王叔文失势后,刘禹锡也受到牵连,被连续贬官。
B.刘禹锡的诗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涉嫌讽刺,招致朝廷的不满,最终被贬为播州刺史。
C.刘禹锡认为培养人才不应过分注重祭祀孔庙的形式,应该省出钱来增加教育的投入,但意见没有被采纳。
D.文中交代白居易与刘禹锡在诗歌方面的唱和往来以及白居易为之作序,意在侧面衬托刘禹锡文学成就。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
(2)度无以对。帝改容曰:“朕所言,责人子事,然不欲伤其亲。”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燧,字洵美,系出右扶风,徙为汝州郏城人。大历中,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忠臣之兵溃而西。燧军顿荥泽,郑人震骇。忠臣将遂归,燧止之,忠臣乃还收亡卒,复振。忠臣行汴南,燧行汴北,败贼于西梁固。灵耀以锐卒八千,号“饿狼军”,燧独战破之,进至浚仪。是时河阳兵冠诸军,田悦帅众二万助灵耀,破永平将杜如江等,乘胜距汴一而屯。忠臣合诸军战不利,燧为奇兵击之,悦单骑遁,汴州平。河东节度留后,进节度使。太原承鲍防之败,兵力衰单,燧募厮役,得数千人,悉补骑士,教之战,数月成精卒。造铠必短长三制,称士所衣,以便进趋。为战车,冒以狻猊象,列戟于后,行以载兵,止则为阵,遇险则制冲冒。器用完锐。居一年,辟广场,罗兵三万以肄,威震北方。建中二年,朝京师,封豳国公,还军。李怀光反河中,诏燧为河东保宁、奉诚军行营副元帅,与浑瑊、骆元光合兵讨之。于时天下蝗,兵艰食,物货翔踊,中朝臣多请宥怀光者,帝未决。燧以“怀光逆计久,反覆不可信。河中近甸,含之屈威灵,无以示天下”,乃舍军入朝,为天子自言之:“且得三十日粮,足平河中。”许之。贼将徐廷光守长春宫城。燧度长春不下,则怀光固守,久攻所伤必众,乃挺身至城下见廷光。廷光惮燧威,拜城上。燧顾其心已屈,徐曰:“我自朝廷来,可西向受命。”廷光再拜。燧曰:“公等朔方士,自禄山以来,功高天下,奈何弃之为族灭计?若从吾言,非止免祸,富贵可遂也。”未对,燧曰:“尔以吾为欺邪?今不远数步,可射我。”披而示之心。廷光感泣,一军皆流涕,即率众降。燧以数骑入其城,众大呼曰:“吾等更为王人矣!”浑瑊亦自以为不及也,叹曰:“尝疑马公能窘田悦,今观其制敌,固有过人者,吾不逮远矣!”

(选自《新唐书·马燧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B.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C.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D.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此处意思与成语“退避三舍”中的“舍”相同。
B.迁:古代指官职的调动。根据语境,在文中是“晋升”的意思。
C.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时,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
D.王人:古代指国君、天子的使臣或君王的臣民。根据语境,文中意为“国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燧英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他先是独当一面,打败李灵耀率领的八千“饿狼军”;后来又出奇制胜,歼灭缺乏战斗力的田悦大军,最终平定了汴州。
B.马燧练兵有方,完成边防重任。他在担任河东节度使期间,招募厮役,将其训练成精锐部队;制造铠甲、战车,非常精巧实用,完备了军需,震慑了敌人。
C.马燧思虑深远,认识时局清醒。李怀光谋反,因蝗灾导致军粮匮乏,朝中大臣大多主张宽恕,他却坚决主张讨伐,并入朝进谏,主动请缨,要求平定河中。
D.马燧胆略过人,善于争取敌人。他考虑攻打李怀光难度大,亲临长春宫城下,对不敢下城的徐廷光晓以大义,待其投降之后,仅率领数骑入城,折服对方。
【小题4】把文中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燧曰:“尔以吾为欺邪?今不远数步,可射我。”披而示之心。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

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畤,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阯令。勃往省,度海溺水,痵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语。又云:“落霞与孤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尤喜著书。

初,祖通,隋末居白牛溪教授,门人甚众。尝起汉、魏尽晋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尝读《易》,夜梦若有告者曰:“《易》有太极,子勉思之。”……寤而作《易发挥》数篇,至《晋卦》,会病止。作《唐家千岁历》。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初唐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选自《新唐书·列传·文艺上》,有删节)

注释:①论次:评定编次。②痵:同“悸”,因受惊吓心跳加速。③沆热:漫不经心,随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
B.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
C.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
D.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古代男子20岁时举行加冠礼,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叫作冠,又称“弱冠”。
B.阙下,指帝王宫阙之下,也指京城,“望长安于日下”中“日下”也有“京城”之意。
C.剑南,唐道名,以位居剑阁之南得名。陆游作品集《剑南诗稿》中“剑南”即指此处。
D.更衣,指换衣服或换衣休息之处;也是上所的委婉说法。文中是指都督起身换衣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勃年幼时就很有才华,后来给到关内巡查的刘祥道献上文章表露才华,并在朝廷的策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被投予官职。
B.由于王勃倚仗才华常常让同僚难堪,所以后来在他因窝藏、杀死官奴并被判处死刑时,同僚们都高兴不已。
C.王勃在膝王阁的聚会上依旧恃才不羁,在众位客人因顾及都督私心而推辞为集会写序的情况下,他毫不推辞,写就了一篇传唱千古的美文。
D.王勃既才华横溢,又喜欢著书立说,曾给《尚书》续篇中的残缺内容补出25篇。此外又写出《易发挥》《唐家千岁历》等作品。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
(2)愿陛下矜悯愚臣,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陈情表》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