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暮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诗中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5-03 05:34: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① 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由水路出发,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图中景象“有日”“江阔”“浪生”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
C.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D.全诗以“行舟”为线索,由挂帆离家开始,到达吴地上岸烹鱼作结,一路行来,写景叙事,自然流畅。
E. 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小题2】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月夜泛舟

刘著①

浮世浑如出岫云,南朝词客北朝臣。

传邮②扰扰无虚日,吏俗区区③老却人。

入眼青山看不厌,傍船白鹭自相亲。

举杯更欲邀明月,暂向尧封④作逸民。

(注)①刘著,舒州皖城(今安徽潜山)人,金代诗人。北宋宣政年间(______)~1125)登进士第,金入侵后被迫留
金任职。皖有玉照乡,既老,号玉照老人,以示不忘其本。②传邮:朝廷文书。③吏俗区区:朝夕面对的尽是俗不可
耐的金吏。④尧封:尧之都,禹之封,指中原地区。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以出岫之云起句,表达了向往自由之情,再用南朝词客之典,写出了身不由己的身世漂泊之感,饱含怆楚沉痛之绪。
B.颔联顺承首联,连用“扰扰”、“区区”两个叠词,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在金人州县府衙为职时整日不堪烦扰、难捱难耐之情。
C.尾联诗人举杯邀月虽含孤清之绪,但用“逸民”一词则将其回到中原故土得以暂时摆脱金人府衙烦嚣的欣愉之情传达出来。
D.本诗作者通过对偶回中原故土之际月夜泛舟之境的记写,巧妙地抒发了自己屈居金人统治之下而淤积的愤懑之情和抗争之意。
E.全诗一路写来,眼前景、身历事、心中情融合无间,虚实相应,情景交融,意蕴深沉,格律谨严,堪称金人七律中的佳品。
【小题2】颈联“入眼青山看不厌,傍船白鹭自相亲”历来受人称道,请赏析其艺术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萧房知人

汉祖至南郑,韩信亡去,萧何自追之。上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至如信,国士亡双,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乃拜信大将,遂成汉业。

唐太宗为秦王时,府属多外迁,王患之。房乔曰:“去者虽多不足吝,杜如晦王佐才也,王必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乃表留幕府,遂为名相。

二人之去留,系兴替治乱如此,萧、房之知人,所以为莫及也。樊哙从高祖起丰、沛,劝霸上之还,解鸿门之厄,功亦不细矣,而韩信羞与为伍。唐俭赞太宗建大策,发蒲津之谋,定突厥之计,非庸臣也,而李靖以为不足惜。盖以信、靖而视哙、俭,犹熊罴之与狸狌耳。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必待将如韩信,相如杜公,而后用之,不亦难乎!惟能置萧、房于帷幄中,拔茅汇进,则珠玉无胫而至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祖至南郑,韩信亡 去:离开 B. 唐太宗为秦王时,府属多外 迁:调任
C. 乃留幕府,遂为名相 表:表彰 D. 角鸿门之厄,功亦不矣 细:小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诸将亡者十数,公无所追  ②舟遥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B. ①二人去留,系兴替治乱如此  ②非一士
C. ①唐俭赞太宗建大策……非庸臣  ②此世所以不传
D. ①盖以信、靖视哙、俭不,犹熊罴之与狸狌耳  ②潦水尽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萧何独具慧眼,留住了能助刘邦成就汉业的人才韩信,使“萧何月下追韩信”成为千古佳话。
B. 秦王李世民幕府属吏外调任职的人很多,房玄龄认为只要留住杜如晦就没有什么好忧虑的了。
C. 樊哙、唐俭等人虽然劳苦功高,但作者认为,他们不过是熊罴与狸狌而已,不是特殊人才。
D. 大将韩信、宰相杜如晦那样的人才固然重要,但萧何、房玄龄这一类人能够选贤进能,显得更重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以信、靖而视哙、俭,犹熊罴之与狸狌耳。
(2)惟能置萧、房于帷幄中,拔茅汇进,则珠玉无胫而至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小题1】下列对两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两诗均为七言绝句,诗歌内容都是写诗人夜宿他乡的情景,第一首诗写夜宿邯郸驿站,第二首诗写夜宿海边渔家。
B.“冬至”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古代,这是一个重要节日。此时,诗人白居易却羁旅在外,更显示出他对家人的思念。
C.第一首诗的后两句,从侧面来写“思家”,夜深时诗人抱膝灯前,直接抒发了想到家里人应该同样还没有睡,在“说着远行人”的无限深情。至于“说”了什么,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D.第二首诗的首句叠用两个“涯”字,把生涯与海涯联系起来,音节朴实流畅,形成朴实中见巧思的妙处;而“芦花”意象,简洁准确地勾勒出渔家的生活环境。
E. 第二首诗的最后一句,通过写渔人不畏全天打渔的辛苦,在明月之夜还驾船送我回家,写出了海边渔家人的淳朴善良、善解人意的性格特点。
【小题2】两首诗都写到了“灯”这一意象,请联系诗歌的内容,分析这个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不同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