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烈,字定方,翼州武邑人。定方骁悍有气决,年十五,从父战,数先登陷阵。贞观初,从李靖袭突厥颉利于碛口,率教马二百为前锋,乘雾行,去贼一里许,雾霁,见牙帐,驰杀数十百人,余党悉降。
从葱岭道大总管程知节征贺鲁,至鹰娑川,定方始休士,见尘起,率精骑五百,逾岭驰捣贼营,贼众大溃。副总管王文度疾其功,谬谓知节琦:“贼虽走,军死伤者众。今当结辎重陈间,被甲而趋,贼来即战,是谓万全。”又矫制收军不深入。定方说知节曰: "天子诏讨贼,今反自守,付功之立哉?且公为大将,而阃外之事不得专,顾副将乃得专 之,胡不囚文度待天子命?”不从。至怛笃城,有胡人降,文度猥曰:“师还而降,且为贼,不如杀之,取其赀。”定方曰:“此乃自作贼耳,宁曰伐叛!”及分财,定方一不取。 高宗知之,比知节等还,悉下吏,当死,贷为民。
摧定方伊丽道行军大总管,复征贺鲁。贺鲁率十姓兵十万拒战,轻定方兵少,舒左右 翼包之。趸方令步卒据高,攒槊外向,亲引劲骑阵北原,贼三突步阵,不能入,定方因其 乱击之,鏖战三十里,斩首数万级,贼大奔。会大雪,吏请少休,定方曰:“虏恃雪,方 止舍,谓我不能进,若纵使远遁,则莫能擒。”遂勒兵进至双河,距贺鲁所百里,下令阵而行,薄金牙山。方贺鲁将畋,定方纵击,破其牙下数万人。
会思结阙俟斤都曼复叛,诏定方还为安抚大使。定方选精卒万、骑三千袭之,蚤夜驰三百里,至其所。都曼计穷,遂面缚降。俘献于乾阳殿,有司请论如法。定方顿首请印: “臣向谕痤下意,许以不死,愿丐其命。”帝曰:“朕为卿全信。”乃宥之。葱岭以西遂定。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三十六》)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雾霁,见牙帐 霁:初晴;此指雾气消散。
B.比知节等还 比:等到
C.舒左右翼包之   舒:张开
D.薄金牙山 薄:逼迫
【小题2】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苏烈“英勇善战”的一组是()
①从父战,数先登陷阵②见牙帐,驰杀数十百人③逾岭弛捣贼营,贼众大溃④及分财,定方一不取⑤若纵使远遁,则莫能擒⑥塵战三十里,斩首数万级
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③⑥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烈作战勇敢。贞观初年,他跟随李靖攻打颉利,在距离敌人一里左右的地方开始借着雾气的掩护攻击敌人,杀死数十百人。
B.苏烈坚持正义。在王文度的撺银下,程知节的军队杀了投降的胡人,并瓜分了其资财,苏烈对此进行了批评。
C.苏烈颇有计谋。追击贺鲁时,官吏劝说苏烈稍事休息,但他认为如果让他们远逃, 就不能再擒获了,坚持追击。
D.苏烈信守诺言。苏烈曾答应都曼免其死罪,就向皇帝请求饶他性命,皇帝为了保全苏烈的信义,就宽恕了都曼。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公为大将,而阃外之事不得专,顾副将乃得专之,胡不囚文度待天子命?
(2)定方顿首请曰:“臣向谕陛下意,许以不死,愿丐其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20 04:34: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唐崇徽公主手痕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①崇徽公主,唐代宗时与回鹘和亲,以崇徽公主嫁其可汗。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手痕:在今山西灵台。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歌开篇以飞鸟作比,远离故乡的鸟儿尚鸣叫不止,豆蔻年华的少女在悲笳声中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
B.颔联“青冢”代指崇徽公主埋身之地。诗人沿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环佩空归月夜魂”诗意,一个“魂”字,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
C.“玉颜”反为“身累”,“肉食”却不与“国谋”,颈联中诗人寓于这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对仗工整,议论深切痛快。
D.这首诗在格调上不同于一般洒同情之泪的凄凉挽歌,而是启发人们在深沉的哀怨中进而对这些女子的个人悲剧加以政治上的思考。
E. 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饱蕴愤懑之情的悲歌,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自己仕途不顺的慨叹。
【小题2】这首诗的尾联表现诗人怎样的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德昭,盐州五原人也。其父惟最,有材略。黄巢陷长安,惟最率其乡里子弟,得义兵千人,南攻巢于咸阳,兴平州将壮其所为,益以州兵二千。与破贼功,拜右金吾卫大将军。朱玫乱京师,僖宗幸兴元,惟最率兵击贼。累迁部州节度使,留京师宿卫鄜州将吏诣阙请惟最之镇京师民数万与神策军复遮留不得行改荆南节度使在京制置分判神策军号“扈驾都”是时,京师乱,民皆赖以为保。

德昭以父任为神策军指挥使。光化三年,刘季述废昭宗,幽之东宫。宰相崔胤谋反正①,阴使人求义士可共成事者,德昭乃与孙承诲、董从实应胤,胤裂衣襟为书以盟。天复元年正月,未旦,季述将朝,德昭侠甲士道旁,邀其舆斩之,承诲等分索余党皆尽。昭宗闻外喧哗,大恐。德昭驰至,扣门曰:“季述诛矣,皇帝当反正!”何皇后呼曰:“汝可进逆首!'德昭挪其首入。已而承诲等悉取余党首以献,昭宗信之。德昭破锁出昭宗,御丹凤楼反正,以功拜静海军节度使,赐姓李,号“扶倾济难忠烈功臣”,与承诲等皆拜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图形凌烟阁,俱留京师,号“三使相”,恩宠无比。

是时,崔鼠方欲诛唐宦官,外交梁以为恃,而宦官亦倚李茂贞为捍蔽,梁、岐交争。冬十月,宦者韩全诲劫昭宗幸凤翔,承诲、从实皆从,而德昭独与梁,乃率兵卫肌及百官保东街,趣梁兵以西,梁太祖颇德其附己,以龙凤剑、斗鸡纱遗之。太祖至华州,德昭以军礼迎谒道旁。太祖至京师,表同州留后,将行,京师民复请留,遂为两街制置使。梁兵围凤翔,德昭以其兵八千属太祖,太祖益德之,使先之洛阳,赐甲第一区。昭宗东迁,拜左威卫上将军,以疾免。太祖即位,以乌银带、袍、笏、名马赐之。疾少间,以为左卫大将军。末帝立,拜左金吾大将军以卒。承诲、从实至凤翔,与宦者俱见杀。

(节选自《新五代史杂传第三十一》)

(注)①反正:复归正道,此指帝王复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鄜州将吏诣阙/请惟最之镇京师/民数万与神策军复遮留不得/行改荆南节度使/在京制置/分判神策军/号“扈驾都”
B.鄜州将吏诣阙/请惟最之镇京师/民数万与神策军复遮留不得行/改荆南节度使/在京制置分判/神策军号“扈驾都”
C.鄜州将吏诣阙/请惟最之镇/京师民数万与神策军复遮留不得行/改荆南节度使/在京制置分判/神策军号“扈驾都”
D.鄜州将吏诣阙/请惟最之镇/京师民数万与神策军复遮留不得行/改荆南节度使/在京制置/分判神策军/号“扈驾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幸,君主驾临某地叫“幸”,如本文中的“幸兴元”“幸凤翔”,后来也泛指皇族亲临。
B.宿卫,就是在宫禁中值宿,保卫、护卫皇帝;宿卫军,是中国古代禁卫军的一种,负责警卫京畿与王宫,在各朝代有不同称谓。
C.朔,指每月农历十五,是从初一到月底之间的所有月相的最大者。晦,一般在月末,这时月相已经残缺,光线较暗了。
D.笏,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德昭为人刚毅正直。在昭宗被刘季述废掉并幽禁起来后,孙德昭为了大义,接受了崔胤的意见,参与了实施解救昭宗的计划。
B.孙德昭强悍勇武。在截杀刘季述的时候,孙德昭带领士兵埋伏在刘季述上朝的路上,拦击他的马车并杀了他;后来孙德昭又骑马冲到昭宗处,请昭亲出来复位。
C.孙德昭父子都深受百姓爱戴。当年惟最曾因京师百姓的挽留,终未能到地方去赴任;后来孙德昭将要去同州赴任时,也因被百姓挽留而未能成行,且父子俩都被任命为两街制置使。
D.孙德昭甚得恩宠,且得善终。他不仅因解救昭宗有功,被绘制了图像挂在凌烟阁,享受无上荣宠,而且又因他当初结交梁太祖,从而得到梁朝两任国君的重用,最后死在任上,得以善终。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阴使人求义士可共成事者,德昭乃与孙承诲、董从实应胤,胤裂衣襟为书以盟。
(2)而德昭独与梁,乃率兵卫胤及百官保东街,趣梁兵以西,梁太祖颇德其附己。

同类题3

(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扬大雅,字子正,唐靖恭诸杨虞卿之后。虞卿孙承休,唐天祐初,以尚书刑部员外郎为吴越国册礼副使,杨行密据江、淮,道阻不克归,遂家钱塘。大雅,承休四世孙也。钱俶归朝,挈其族寓宋州。大雅素好学,日诵数万言,虽饮食不释卷。进士及第,历新息、鄢陵县主簿,改光禄寺丞、知新昌县,徙知浔州,监在京商税,再迁秘书丞。咸平中,交趾献犀,因奏赋,召试,迁太常博士。久之,又上书自荐,献所为文,复召试。直集贤院,出知筠、袁二州,提举开封府界诸县镇事,为三司监铁判官,知越州,提点淮南路刑狱。还,考试国子监生,坐失荐,迭降监陈州酒。徙知常州,判三司都磨勘司、户部勾院。迁集贤殿修撰、知应天府。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宗藩邸讳诏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知亳州,卒。大雅朴学自信,无所阿附,直集贤院二十五年不迁,有出其后者,往往致荣显。或笑其违世自守,大雅叹曰:“吾不学乎世,而学乎圣人,由是以至此。吾之所有,不敢以荐于人,而尝自献乎天子矣。”天禧中,使淮南,循江按部,过金陵境上,遇风覆舟,得傍卒拯之,及岸,冠服尽丧。时丁谓镇金陵,遣人遗衣一袭,大雅辞不受,谓以为歉。宰相王钦若亦不悦之。晚与陈从易并命知制诰。大雅尝因转对,上《原治》十七篇。所著《大隐集》三十卷,《西垣集》五卷,《职林》二十卷,《两汉博闻》十二卷。
(节选自欧阳修《宋史·杨大雅传》)
【小题1】下列对于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坐失荐,迭降监陈州酒    坐:因…获罪
B.使淮南,循江按部 按:考察、巡查
C.大雅辞不受,谓以为歉    歉:嫌隙、怨恨
D.宰相王钦若亦不悦之 悦:以之为悦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宗藩邸讳/诏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
B.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宗/藩邸讳诏/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
C.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宗藩邸讳/诏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
D.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宗藩邸讳/诏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称进士及第,二甲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
B.召试即皇帝召来面试。这是封建时代选拔官吏的一种特殊方式。
C.国子监是中国隋代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的最高学府,明清时废止。
D.转对指宋代臣僚每隔数日,轮流上殿指陈时政得失。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大雅勤奋好学,博闻强识。他在考中进士以前,每天诵读数万字文章,饮食时也手不释卷。一生著述丰富,令人叹服。
B.杨大雅追求仕进,勇于自荐。他曾乘交趾进献犀牛的机会向朝廷献赋,后又上书自荐并献文,于是被任用为太常博士。
C.杨大雅不流世俗,心境平稳。他在集贤院干了25年却未升职,同事中比他晚的人也往往显贵,可他对此淡然处之。
D.杨大雅不慕权贵,清高自守。他巡视金陵时遇风翻船,丢了衣帽,当地官员丁谓派人送了一套衣服,他却推辞不受。
【小题5】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杨行密据江、淮,道阻不克归,遂家钱塘。
A.杨行密占据江、淮,道路阻断不能返回,杨承休就在钱塘安家。
B.杨行密投奔江、淮,道路阻断不能攻克,杨承休就在钱塘安家。
C.杨行密投奔江、淮,道路阻断不能返回,杨承休就回钱塘老家。
D.杨行密占据江、淮,道路阻断不能攻克,杨承休就回钱塘老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杜景俭,冀州武邑人也。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出为益州录事参军。时隆州司马房嗣业除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景俭谓曰:“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嗣业益怒。景俭又曰:“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扬州之祸,非此类耶。”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入为司宾主簿,转司刑丞。 
天授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理制狱,时人称云:“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累迁洛州司马。寻转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尝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是何祥也?”诸宰臣曰:“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景俭独曰:“谨按《洪范五行传》:‘阴阳不相夺伦,渎之即为灾。’又《春秋》云:‘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忽生此花,渎阴阳也。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日:“卿真宰相也!”
延载初,为凤阁侍郎周允元奏景俭党于李昭德,左迁秦州刺史。后累除司刑卿。圣历二年,复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契丹入寇,河北诸州多陷贼中。及事定,河内王武懿宗将尽论其罪。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竞从景俭议。岁馀,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道病卒,赠相州刺史。
(节选自《旧唐书 ·杜景俭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除殿中侍御史     累除:经多次升迁后被授予官职
B.除书未到,即欲视事 视事:就职理事
C.于是再拜谢罪 谢罪:道歉请罪
D.阴阳不相夺伦,渎之即为实 夺伦:剥夺天伦
【小题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是由京城到地方做官,与后文“人为司宾主簿”中的“入”相对。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与《诗》《书》《礼》《易》《论语》合称为“六经”。
D.“再拜”是指拜两次,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嗣业最终被任命为荆州司马,而不是益州司马,证明了杜景俭劝阻房嗣业行为的正确,益州的百姓属吏为这件事还编了个顺口溜,称赞杜景俭。
B.“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从当时人们流传的这句话可以看出,虽然都是处理案件,但杜景俭、徐有功的方式与来俊臣、侯思止的不同。
C.在回答武则天有关秋天梨树开花的询问时,与各宰臣的吹捧不同,杜景俭大胆直言,认为这是武则天篡位阴阳混乱上天发出的预警。
D.调任秋官尚书期间,因为泄露了皇帝在皇宫内和身边亲近的人说的不公开的话,杜景俭被贬司刑少卿,外调担任并州长史,在赴任途中不幸病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斥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
(2)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盲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徙家魏州之昌乐。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时李勣为长史,尝叹曰:“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勣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皆饯,勣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及文瓘。文瓘以疑请,勣曰:“子无为嫌。若某,冘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因极推引。再迁水部员外郎。时兄文琮为户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阳令。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乾封二年,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遂与勣同为宰相。俄知左史事。时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复征讨四夷,京师养厩马万匹,帑廥寖虚。文瓘谏曰:“王者养民,逸则富以康,劳则怨以叛。秦、汉广事四夷,造宫室,至二世土崩,武帝末年户口减半。夫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人罔常怀,怀于有仁。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帝善其言,赐缯锦百段,为减厩马数千。改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尝有小疾,囚相与斋祷,愿亟视事。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性严正,未尝回容。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或曰:“已议。”即皆报可。

(节选自《新唐书·张文瓘传》)

(注)①戴胄:唐初大臣,曾任大理寺少卿。②佗:他。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理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B.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理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C.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理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D.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理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被推举者须明***诵能力,也有少量的经义阐发。
B.水部,唐朝尚书省下设有水部,水部司职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负责各地区的河渠修理和灌溉事宜。
C.四夷,指古时中原华夏族(汉族别称)对周边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即东夷、南蛮、西狄和北我的合称。
D.帑廥,指钱粮府库。一般称贮谷建筑为仓,贮米建筑为廪,贮文书档案的建筑为府,贮金帛财货、武器的建筑为库。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了张文瑾与高宗、李等人之间发生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张文瓘为言的形象特点。
B.文章描写李赠物这一情节,巧妙刻画了张文瓘及其同僚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作者运用写作技巧的独具匠心。
C.针对高宗造宫室、征四夷的做法,张文瓘在其谏言中,运用举例论证等方法。采用骈散结合的语言,成功说服了高宗。
D.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
【小题4】把上面课外文言文中的加横线句子由译成现代汉语。
(1)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
(2)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