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桂枝香 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漫嗟: 空叹。
(1)“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速。”一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2)“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实写登临所见,请简要说明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3)这首词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1-04 09:02: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同学一首别子固①

王安石

①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   )?其相似也适然。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③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正之盖亦常云尔。夫安驱徐行,辅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室,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

④噫!官有守,私有系,会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选摘自《王文公文集》)

注释
①同学:共同学习圣人之道。一首:一篇。子固:曾巩的字。②正之:孙侔的字。③中庸:儒家伦理思想。指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的态度。儒家认为“中庸”是道德的最高标准。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括号的虚词是(   )。
A.哉B.也C.焉D.耳
【小题2】请分析第②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3】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志同道合的人应相互交往,共同进步。
B.与自己有相同志趣和理想的只有这二人。
C.与二人携手共进,登堂入室,追求“中庸”之境界。
D.自有与二位“贤人”交往,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作者与曾巩分手后的赠别之作。
B.曾巩和孙侔虽然是好友,但两人未曾谋面。
C.文章既表达了作者对二人的真挚友情,又反映出自己对追求至高境界的远大志向。
D.作为一篇道别之作,本文温文尔雅;娓娓道来,充满哲理蓄思。
【小题5】试分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河北民(王安石)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注)二边:指北宋与契丹、西夏接壤的地区。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曾对侍臣谈到自己有二喜:“比年丰稔,长安斗粟直三、四钱,一喜也;北虏久服,边鄙无虎,二喜也。”(《资治通鉴》卷一九六)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王安石早年的诗歌创作有取于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关心政治、同情百姓疾苦,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
B.“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两句,开门见山地点明了黄河以北地方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而边民“长苦辛”只是因为北宋与契丹、西夏两族连年的战乱。
C.诗歌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感叹的口吻颂扬“贞观之治”的美好,表达了对北宋时政的批判和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D.黄河以北的边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向南逃荒求生;河南虽然丰收,老百姓也是缺粮断餐,从而暗示出“长苦辛”不是河北之民所独有,河南之民以及其他内地之民无不如此。
【小题2】为了表现河北民的“苦辛”,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