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注]①把酒:端着酒杯。②紫陌:洛阳曾是东周、东汉的都城,据说当时用紫色土铺路,故名。此指洛阳的道路。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上片叙事,从游赏中的宴饮起笔,这里的新颖之处,是作者既未写酒筵之盛,也未写人们宴饮之乐,而是写作者举酒向东风祝祷。
B.作者希望东风不要匆匆而去,能够停留下来,参加他们的宴饮,一道游赏这大好春光。上片开头两句化用司空图《酒泉子》“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而添一“共”字,便有了新意。
C.“垂杨”和“东风”合看,可想见暖风吹拂、翠柳飞舞之景,天气宜人,景色迷人。所以末两句说,过去携手同游过的地方,今天仍要全都重游一遍。“当时”就是现在。
D.下片抒情。头两句就是重重的感叹。“聚散苦匆匆”,是说本来就很难聚会,而刚刚会面,又要匆匆作别,这怎能不给人带来无穷的怅恨呢!
E. 结尾两句“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以今年花胜去年,预期“明年花更好”,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精神。
【小题2】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1-04 03:35: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任圜,京兆三原人也。为人明敏,善谈辩,有容止。李嗣昭节度昭义,辟圜观察支使。梁兵围潞州,逾年而晋王薨,晋兵救潞者皆解去,嗣昭危甚,问圜去就之计,圜功嗣昭坚守以特,不可有二心。已而庄宗攻破梁夹城,闻圜为嗣昭画守计,甚嘉之,由是益知名。其后嗣昭与庄宋有隙,圜数奉使往来,辨释谗构,嗣昭卒免于祸,圜之力也。

张文礼弑王镕,庄宗遣嗣昭讨之。嗣昭战殁,圜代将其军,号令严肃。既而文礼子处球等闭城不下,圜数以祸福谕镇人,镇人信之。圜至城下,处球登城呼圜曰:“城中兵食俱尽,而久抗王师,若能自归,惧无以塞责,幸公见哀,指其生路。”圜告之曰:“以子先人,固难容贷,然罚不及嗣,子可从轻。其如据守经年,伤吾大将,一朝困竭,方布款诚,以此计之,子亦难免。然坐而待毙,曷若伏而俟命?”处球流涕曰:“公言是也!”乃遣人送状乞降,人皆称圜言不欺。

明年,郭崇韬兼领成德军节度使,改圜行军司马,圜与崇韬素相善,又为其司马,崇韬因以镇州事托之,而圜多所违异。初圜推官张彭为人倾险贪黩后事觉彭悉以隐公钱献崇韬深德彭不杀由是与圜有隙。

明帝嘉其平延孝功,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判三司。因选辟才俊,抑绝侥幸,公私给足,天下便之。

故时使臣出四方,皆自户部给券,安重诲奏请自内出,圜以故事争之,不能得,遂与重诲辨于帝前,圜声色俱厉。而使臣给券卒自内出,圜益愤沮,由是二人相恶,圜不自安,因请致仕,退于磁州。

朱守殷反于汴州,重诲诬圜与守殷连谋,遣人矫制杀之。圜受命怡然,聚族酣饮而死。憨帝即位,圜太傅。

(选自《新五代史·唐书·任圜传》,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圜推官张彭为人/倾险贪黩/后事觉/彭悉以隐公钱献/崇韬深德彭不杀/由是与圜有隙。
B.初/圜推官张彭为人倾险/贪黩后事觉/彭悉以隐公钱献崇韬/深德彭/不杀/由是与圜有隙。
C.初/圜推官张彭为人倾险贫黩/后事觉/彭悉以隐公钱献崇韬/深德彭/不杀/由是与圜有隙。
D.初/圜推官张彭为人/倾险贪黩后事觉/彭悉以隐公钱献/崇韬深德彭/不杀/由是与圜有隙。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宗”是李存勖的庙号,庙号指的是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立的名号。
B.“户部”是官署名称,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俸饷、屯田水利等,长官为户部尚书。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者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赠”是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所赠官职一般为虚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圜为人明敏,善于谋划。在李嗣昭危难之际,任圜劝他一心坚守,因此受到庄宗高度赞赏;后又奉使往来于李嗣昭和庄宗之间,化解两人矛盾。
B.任圜临危受命,重守承诺。在李嗣昭战亡时,任圜代理其职;讨伐张处球,兵临城下,以利害晓谕镇人,并赦免张处球,人们称赞他为守信之人。
C.任圜任人唯贤,刚直不阿。担任朝廷要职,能够选辟才俊;对不合礼法之事,能够据理力争,在使臣给券问题上,甚至敢于在皇帝面前严辞争辩。
D.任圜急流勇退,看淡生死。在与安重诲交恶后,深感不安,为避祸离开朝廷退于磁州;在安重诲构陷并假托君命置他于死地时,任圜能坦然受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能自归,俱无以塞责,幸公见哀,指其生路。
(2)以子先人,固难容贷,然罚不及嗣,子可从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行钦,幽州人,为刘守光裨将。与李嗣源战于山北,身中嗣源七矢。拔矢而战,反中嗣源。屡败,乃降嗣源。嗣源谓其壮士,以为养子。从战,数立功。庄宗闻其骁勇,取之为散员都部署。庄宗与梁军战,军败而溃,梁兵数百追及,攒槊围之。行钦驰一骑,夺剑断其二矛,斩首一级,梁兵解去。庄宗持行钦泣曰:“富贵与卿共之!”由是宠绝诸将。

赵在礼反,庄宗以为邺都行营招抚使,将二千人讨之。行钦以诏书招在礼。在礼登城谓行钦曰:“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若公善为之辞尚能改过自新行钦曰天子以汝等有社稷之功小过必当赦宥。在礼再拜,欲以诏书示诸军。皇甫晖从旁夺诏书坏之,军士大噪。

行钦攻邺无功,庄宗欲自将以往,群臣皆谏止,乃遣明宗①讨之。明宗军城西,行钦军城南。而明宗军变,与在礼合。行钦闻之,退屯卫州,以明宗反闻。庄宗遣李从璟驰诏明宗计事。从璟,明宗子也。行至卫州,而明宗已反,行钦乃系从璟,将杀之,从璟请还京师,乃许之。明宗引兵南,行钦率兵趋还京师。从庄宗幸汴州,行至荥泽,闻明宗已渡黎阳,庄宗复遣从璟通问于明宗,行钦以为不可,因击杀从璟。

明宗入汴州,庄宗不得进。庄宗谓行钦曰:“卿等从我久,富贵急难无不同也。今兹危蹙,而默默无言,坐视成败。我至荥泽,欲单骑渡河,自求总管,卿等各陈利害。今日俾我至此,卿等何如?”行钦泣而对曰:“臣本小人,蒙陛下抚养,位至将相。危难之时,不能报国,虽死无以塞责”。因与诸将百余人,皆解髻断发,置之于地,誓以死报,君臣相持恸哭。

庄宗崩,行钦出奔,为野人所执。刺史石潭折其两足,载以槛车,送京师。明宗见之,骂曰:“我儿何负于尔!”行钦瞋目直视曰:“先皇帝何负于尔!”乃斩于洛阳市。呜呼!死之所以可贵者,以其义不苟生尔。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其言虽不屈,而死非其志也,乌足贵哉!

(节选自《新五代史·元行钦传》)

(注)①明宗:李嗣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若公善为之辞/尚能改过自新/行钦曰/天子以汝等有社稷之功小/过必当赦宥。
B.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若公善为之辞/尚能改过自新/行钦曰/天子以汝等有社稷之功小/过必当赦宥。
C.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若公善为之辞/尚能改过自新/行钦曰/天子以汝等有社稷之功/小过必当赦宥。
D.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若公善为之辞/尚能改过自新/行钦曰/天子以汝等有社稷之功/小过必当赦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裨将,副将,谚语“三个臭皮匠,顶过诸葛亮”中的“皮匠”即由“裨将”演变而来。
B.总管,古代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的职称。
C.断发,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文中“断发”指誓死报君的决心。
D.先皇帝,指本朝在位皇帝的已经去世的父皇,这与称呼别人去世的母亲“先母”用法一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行钦作战勇敢,受到赏识。与嗣源作战时身中七箭,坚持作战,反而射中嗣源。嗣源认为他是猛士,收为养子。
B.元行钦招抚有谋,攻心为上。征讨赵在礼时,不用一兵一卒,用诏书设身处地,动之以情触动了赵在礼及其将士。
C.元行钦嫉恶如仇,义正言辞。行刑前,明宗质问“我儿有何对不起你”,行钦怒目直视反问“先皇又有什么对不起你”。
D.元行钦誓死报国,但晚节不保。危难之时,他言词上,信誓旦旦“誓以死报”,行动上,贪生怕死“出奔”而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庄宗与梁军战,军败而溃,梁兵数百追及,攒槊围之。
(2)其言虽不屈,而死非其志也,乌足贵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唐崇徽公主手痕①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①崇徽公主,唐代宗时与回鹘和亲,以崇徽公主嫁其可汗。手痕:在今山西灵台。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欧阳修所处时代,北宋受到契丹和西夏不断侵扰,忍辱求和。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诗从对比开始,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
B.颔联中化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诗意,一个“魂”字,使诗情变得更为委婉,对仗工整,耐人寻味。
C.颈联中“玉颜”反为“身累”,“肉食”与“国不谋”,诗人寓于这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含蓄委婉,对仗工整,耐人寻味。
D.全诗随着诗人感情的变化面发展,诗情波澜起伏,把读者的感情之流导入诗人以激清冲击而成的曲折回荡的河道中。
E. 诗人面对现实,在痛苦的心情中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染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饱含愤懑之情的悲歌。
【小题2】这首诗的尾联表现诗人怎样的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吴兢,汴州浚仪人。少厉志,贯知经史,方直寡谐比,惟与魏元忠、朱敬则游。二人者当路,荐兢才堪论撰,诏直史馆,修国史。迁右拾遗内供奉。
神龙中,节闵太子难,奸臣诬构安国相王与谋,朝廷大恐。兢上言:“相王仁孝,遭荼苦哀毁,以陛下为命,而自托于手足。若信邪佞,委之于法,伤陛下之恩失天下望自昔翦伐宗支委任异姓未有不亡者子弟国之根源可使枯竭哉!伏愿陛下全常棣之恩,慰罔极之心,天下幸甚!”累迁起居郎。寻以母丧去官。服除,自陈修史有绪,家贫不能具纸笔,愿得少禄以终余功。有诏拜谏议大夫,复修史。睿宗崩,实录留东都,诏兢驰驿取进梓宫。以父丧解,宰相张说用赵冬曦代之。
始,兢在长安、景龙间任史事,时武三思、张易之等监领,阿贵朋佞,酿泽浮辞,事多不实。兢不得志,私撰《唐书》、《唐春秋》,未就。至是,丐官笔札,冀得成书。诏兢就集贤院论次。时张说罢宰相,在家修史。大臣奏国史不容在外,诏兢等赴馆撰录。进封长垣县男。久之,坐书事不当,贬荆州司马,以史草自随。萧嵩领国史,奏遣使者就兢取书,得六十余篇。累迁洪州刺史,坐累下除舒州。天宝初,入为恒王傅。虽年老衰偻甚,意犹愿还史职。李林甫嫌其衰,不用。卒,年八十。
初与刘子玄撰定《武后实录》,叙张昌宗诱张说诬证魏元忠事,颇言“说已然可,赖宋璟等邀励苦切,故转祸为忠,不然,皇嗣且殆。”后说为相,读之,心不善,知兢所为,即从容谬谓日:“刘生书魏齐公事,不少假借,奈何?”兢日:“子玄已亡,不可受诬地下。兢实书之,其草故在。”闻者叹其直。说屡以情蕲改,辞日:徇公之情,何名实录?卒不改。世谓今董狐云。
(节选自《新唐书·昊兢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伤陛下之恩/失天下/望自昔翦伐宗支/委任异姓/未有不亡者/子弟/国之根源/可使枯竭哉/
B.伤陛下之恩/失天下望/自昔翦伐宗支/委任异姓未/有不亡者/子弟/国之根源/可使枯竭哉/
C.伤陛下之恩/失天下望/自昔翦伐宗支/委任异姓/未有不亡者/子弟/国之根源/可使枯竭哉/
D.伤陛下之恩/失天下/望自昔翦伐宗支/委任异姓未/有不亡者/子弟/国之根源/可使枯竭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棣,即《小雅·常棣》,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是周人宴会兄弟时,歌唱兄弟亲情的诗。
B.实录,古代编年体的一种,专门记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一般以皇帝的谥号或庙号为书名,也有以王朝命名的。
C.梓官,指我国古代皇帝、皇后的棺柩,如:《晋书·帝纪》“魏武薨于洛阳,朝野危惧,内外肃然,乃奉梓官还邺。”
D.县男,爵名,唐始置,从五品,金、元沿置,明废;秦汉时二十等爵制内无“男爵”,“县男”跟“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兢读书广泛,为人正直。他从小就有抱负,精通经学和史学;他只和魏元忠、朱敬则交朋友,这两人当宰相后,向朝廷推荐吴兢写国史。
B.吴兢忠于国家,议事无畏。节闵太子之乱,奸臣诬陷相王参与阴谋,朝廷大惊,吴兢上奏为相王辩解,劝皇上消除疑虑,保持了朝政稳定。
C.吴兢修史严谨,不阿权贵。武三思等人主管修史的时代,史官多阿谀权贵讨好佞臣,记事多不真实,吴兢不满意,就私撰《唐书》等史书。
D.吴兢修史不顺,仕途坎坷。母亲、父亲的去世让他离职中断修史;仕途上先因被判记事不当而遭贬,又在洪州刺史任上受牵连而被贬舒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服除,自陈修史有绪,家贫不能具纸笔,愿得少禄以终余功。
②说屡以情蕲改,辞日:“徇公之情,何名实录?”卒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