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董晋,字混成,河中虞乡人。擢明经。肃宗幸彭原,上书行在,拜秘书省校书郎,待制翰林。
大历中,李涵持节送崇徽公主于回纥,署晋判官。回纥恃有功,见使者倨,因问:“岁市马而唐归我贿不足,何也?”涵惧,未及对,数目晋,晋曰:“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诸戎以我之尔与也,莫敢确。尔父子宁,畜马蕃,非我则谁使!”众皆南面拜,不敢有言。
德宗立,出为华州刺史。朱泚反,遣兵攻之,晋弃华走行在。改国子祭酒,宣慰恒州。反至河中而李怀光反,晋说之曰:“朱泚为臣而倍其君,苟得志,于公何有?且公位太尉,泚虽宠公,亦无以加。彼不能事君,能以臣事公乎?公能事彼,而有不能事君乎?”怀光喜且泣,故怀光虽偃蹇,亦不助泚。
帝还京师,改尚书左丞。是时,右丞元琇为宰相韩滉排笮得罪,滉势振朝廷。晋见宰相,诵元琇非罪,士大夫壮其节。贞元五年,方窦参得君,裁可大事不关咨晋,晋循谨无所驳异。参欲以其侄申为吏部侍郎,讽晋以闻。帝怒曰:“无乃参迫卿为之邪?”帝问参过失,晋无敢隐,由是参罢宰相。晋惶恐,上疏固辞位。九年,罢为礼部尚书。
会宣武李万荣病且死,诏为宣武节度副使,知节度事。万荣死,邓惟恭总其军。晋受命,不召兵,惟幕府驺傔从之,即日上道。至郑,逆者不至,人劝止以观便宜,晋不听,直造汴。及郊,惟恭始出迎谒。既入,即委以军政,无所改更,众服晋有体,莫测其谋。惟恭结大将重晏等谋乱,晋觉之,杀其党,械送惟恭京师。晋在军凡五年,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恭惠。
【注】①排笮:排挤。 ②宣武:今开封。此时李万荣担任宣武节度使。 ③驺傔:骑马驾车的侍从差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
B.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
C.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
D.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尔反用是望我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子祭酒,是古代学官名。晋武帝咸宁四年设,以后历代多沿用。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
B.唐初设翰林院,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分为翰林院和翰林学士院。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令的机构。
C.礼部,为六部之一,主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务。长官为礼部侍郎,副长官为礼部尚书。
D.“字”是一个人行成人礼后,由父亲或长者给取的。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董晋处事得法,于国有功。德宗时,李怀光谋反,董晋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李怀光没有帮助谋反的朱泚;邓惟恭图谋造反,董晋发觉后,杀了其党羽,将邓惟恭押送到京城。
B.董晋胆大沉稳,细心善察。董晋接受宣武节度副大使任命后,没有召集军队,只带领侍从差役赴任。到达宣武军后,他以静制动,当他察觉邓惟恭勾结他人图谋作乱时,制服了邓惟恭。
C.董晋据理力争,不辱使命。董晋跟随李涵护送崇徽公主到回纥时,回纥依仗功劳责怪唐朝给他们的财物少,李涵很害怕,而董晋驳斥了回纥,让回纥人理屈词穷。
D.董晋不畏权势,敢于直言。德宗时,韩滉权倾朝野,董晋没有因他权势大而畏惧,而是在他面前陈述右丞相元琇没有罪过;也是在董晋的主动揭发下,另一位宰相窦参被罢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反至河中而李怀光反,晋说之曰:“朱泚为臣而倍其君,苟得志,于公何有?
②参欲以其侄申为吏部侍郎,讽晋以闻。帝怒曰:“无乃参迫卿为之邪?”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9 07:27: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训,始名仲言,字子训。擢进士第,补太学助教。从父逢吉为宰相,以仲言阴险善谋事,厚昵之。郑注佐昭义府,仲言慨然曰:“当世操权力者皆龊龊,吾闻注好士,有中助,可与共事。”因往见注,相得甚欢。时逢吉方留守,怏怏不乐,思复用,知与注善,付金币百万,使西至京师厚结注。注喜,介之谒王守澄。守澄善遇之,即以注术、仲言经义并荐于帝。仲言持诡辩,激卬可听,善钩揣人主意,又以身儒者,海内望族,既见识擢,志望不浅。始,宋申锡谋诛守澄不克,宦尹益横,帝愈愤耻。而宪祖之弑罪人未得虽外假借内不堪欲夷绝其类顾在位臣持禄取容无仗节死难者注阴知帝指,屡建密计,引仲言叶力。仲言数进讲,至阉寺,必感愤申重,以激帝心。帝见其言纵横,谓果可任,遂不疑,而待遇莫与比,因改名训。训本挟奇进,及大权在己,锐意去恶,故与帝言天下事,无不如所欲。与注相朋比,务报恩复仇,尝所恶者,悉陷党中。迁贬无阕日,班列几空,中外震畏。帝为下诏开谕,群情稍安。训一岁至宰相,谓遭时,其志可行。训时时进贤才伟望,以悦士心,人皆惑之。尝建言天下浮屠避徭赋,耗国衣食,请行业不如令者还为民。既执政,自白罢,因以市恩。始,注先显,训藉以进,及势相埒,赖宠争功,不两立。然方事未集,乃出注使镇凤翔,外为助援,内实猜克,待逞,且杀之。及训既败,乃奔凤翔,为盩厔将所执,械而东。训恐为宦人酷辱,祈监者曰:“得我者有赏,不如持首去。”乃斩之。
(节选自《新唐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宪祖之弑/罪人未得/虽外假借/内不堪/欲夷绝其类/顾在位臣持禄取容/无仗节死难者/
B.而宪祖之弑罪人/未得/虽外假借/内不堪欲/夷绝其类/顾在位臣持禄取容/无仗节死难者/
C.而宪祖之弑罪人/未得/虽外假借/内不堪/欲夷绝其类/顾在位臣持禄取容无仗/节死难者/
D.而宪祖之弑/罪人未得/虽外假借/内不堪欲/夷绝其类/顾在位臣持禄取容无仗/节死难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是古时辅佐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行政长官,正式官名在各朝多有不同。
B.宦尹即宦官,是供皇族役使之人。因与权力中心接近,常有宦官专权的情形。
C.班列指朝议时官吏的行列位次,依资历、声望在位置上有前后、左右的区别。
D.浮屠也称浮图或佛图,是梵语(古印度语)音译,可以指佛、佛教徒或佛塔。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训善于谋事,受到逢吉厚爱。他听说郑注喜好士人,且宫中有人相助,于是前往攀附;李逢吉知道二人交好,送他百万金币,让他以厚礼结交郑注。
B.李训言词中听,切中皇帝心意。他有诡辩之才,言词慷慨激昂,为皇帝讲解诗书文史时,谈到宦官都会感慨愤怒,借此激励皇帝,从而得到皇帝的信任。
C.李训官至宰相,笼络天下人心。他常引荐有声望的贤才来取悦士人,人们都受到迷惑:他曾提议让所有浮屠都还俗为民,执政后又主动请求停息此事。
D.李训赖宠争功,与郑注不相合。他依靠郑注的帮助入宫,二人权力相当后却势不两立;他出于猜忌之心,找借口让郑注离京镇守凤翔,想要杀死郑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身儒者,海内望族,既见识擢,志望不浅。
(2)与注相朋比,务报恩复仇,尝所恶者,悉陷党中。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 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且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房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酷嗜鼓琴,廷兰托琯门下,贫疾昏老,依倚为非,琯爱惜人情,一至玷污。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因客耒阳。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新唐书·杜甫传》)
【小题1】下列对文章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B.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C.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D.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小题2】对文中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B.“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的叫及第,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C.“天宝”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共计15年。是用干支纪年法来纪年的。
D.“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擢”是提升官职。“迁”是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小题3】下列加点字词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假舟楫者,非能也 ②积成德 ③闻舟中弹琵琶者④不如登之博见也
⑤填然之 ⑥孔子登泰山而天下 ⑦上食埃土,饮黄泉 ⑧李邕奇其材
A.①③\②⑦\④⑤\⑥⑧B.①⑤\②④\③⑦\⑥⑧
C.①②\③⑦\⑤⑥\④⑧D.①④\②③\⑤⑦\⑥⑧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沈传师,字子言。材行有余,能治《春秋》,工书,有楷法。少为杜佑所器。贞元末,举进士。时给事中许孟容、礼部侍郎权德舆乐挽士,号“权、许”。德舆称之于孟容,孟容曰:“我故人子,盍不过我?”传师往见,谢曰:“闻之丈人,脱中第,则累公举矣,故不敢进。”孟容曰:“如子,可使我急贤诣子,不可使子因旧见我。”遂擢第。德舆门生七十人,推为颜子。复登制科,授太子校书郎,以鄠尉直史馆,转右拾遗、左补阙、史馆修撰,迁司门员外郎,知制诰。召入翰林为学士,改中书舍人。翰林缺承旨,次当传师,穆宗欲面命辞曰学士院长参天子密议次为宰相臣自知必不能愿治人一方为陛下长养之因称疾出。帝遣中使敦召。李德裕素与善,开晓谆切,终不出。遂以本官兼史职。俄出为湖南观察使。方传师与修《宪宗实录》,未成,监修杜元颖因建言:“张说、令狐峘在外官论次国书,今藁史残课,请付传师即官下成之。”诏可。宝历二年,入拜尚书右丞。复出江西观察使,徙宣州。传师于吏治明,吏不敢罔。慎重刑法,每断狱,召幕府平处,轻重尽合乃论决。尝择邸吏尹伦,迟鲁不及事,官属屡白易之,传师曰:“始吾出长安,诫伦曰‘可阙事,不可多事’,伦如是足矣。”故所莅以廉靖闻。入为吏部侍郎,卒,年五十九,赠尚书。传师性夷粹无竞,更二镇十年,无书贿入权家。初拜官,宰相欲以姻私托幕府者,传师固拒曰:“诚尔,愿罢所授。”故其僚佐如李景让、萧置、杜牧,极当时选云。治家不威严,闺门自化。兄弟子姓,属无亲疏,衣服饮食如一。问饷姻家故人,帑无储钱,鬻宅以葬。

(选自《新唐书·沈传师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穆宗欲面命/辞曰/学士院长参天子密议/次为宰相/臣自知必不能愿/治人一方/为陛下长养之/因称疾出
B.穆宗欲面命/辞曰/学士院长参天子/密议次为宰相/臣自知必不能愿/治人一方/为陛下长养之因/称疾出
C.穆宗欲面命/辞曰/学士院长参天子密议/次为宰相/臣自知必不能/愿治人一方/为陛下长养之/因称疾出
D.穆宗欲面命/辞曰/学士院长参天子/密议次为宰相/臣自知必不能愿/治人一方/为陛下长养之因/称疾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毂,是车轮中心的圆木,借指车轮或车;挽毂,指拉车前进,在这里比喻举荐人才。
B.丈人,古代主要指对年长男子的尊称、对妻子的父亲的简称、丈夫等,文中指岳父。
C.制科,封建时期选拔特殊人才的考试,应试者由大臣推荐,考试则由皇帝亲自主持。
D.实录,记载某皇帝统治时期大事的编年体史,一般以皇帝的谥号或庙号为书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沈传师才德有余,受人赏识。他年少被杜佑器重,应举时拜见许孟容,又受到孟容的赏识,后来成为权德舆的门生。
B.沈传师治家有方,家人和陸。沈传师治家不施威严,而家门自然整肃;对兄弟、子孙和自己下属没有亲疏之别。
C.沈传师平和纯正,不事钻营。他任地方官多年,没有向豪门贵族请托;宰相想安排姻亲去他的幕府,他也严词拒绝。
D.沈传师善治史书,多任史职。他早年研究《春秋》,入仕曾担任直史馆、史馆修撰,任地方官仍接受命令完成史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容曰:“如子,可使我急贤诣子,不可使子因旧见我。”
(2)初拜官,宰相欲以姻私托幕府者,传师固拒曰:“诚尔,愿罢所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岘,乐善下士,少有吏干。以门荫入仕,累迁高陵令,政术知名。改京兆府尹,所在皆著声绩。天宝十三载连雨六十余日宰臣杨国忠恶其不附己以雨灾归咎京兆尹乃出为长沙郡太守且京师米麦踊贵百姓谣日欲得米粟贱无过追李岘其为政得人心如此。乾元二年,与吕袒、李揆、第五琦同拜相。岘位望稍高,军国大事,诸公莫敢言,皆独决于岘。初,李辅国判行军司马,每日于银台门决天下事,须处分,便称制敕。禁中符印,悉佩之出入。及岘为相,叩头论辅国专权乱国,上悟,赏岘正直,事并变革。

代宗即位,征岘为荆南节度。属銮舆幸陕,岘由商山路赴行在。既还京师,拜岘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故事,宰臣不于政事堂邀客,时海内多务,宰相元载等见中官传诏命至中书者,引之升政事堂,仍置榻待之;岘为宰相,令去其榻。奏请常参官各举堪任谏官、宪官者,不限人数。

初收东京,受伪官陈希烈已下数百人,崔器希旨深刻,奏皆处死;上意亦欲惩劝天下,欲从器议。时岘为三司使,执之曰:“夫事有首从,情有轻重,若一概处死,恐非陛下含弘之义,又失国家惟新之典。昔者明王用刑,歼厥渠魁,胁从罔理。况河北残寇未平,官吏多陷,苟容漏网,适开自新之路。若尽行诛,是坚叛逆之党,谁人更图效顺?困兽犹斗,况数万人乎!”崔器、吕袒,皆守文之吏,不识大体,殊无变通。廷议数日,方从岘奏,全活甚众。竞为中官所挤,罢知政事。永泰二年七月以疾终,时年五十八。

(节选自《旧唐书·李岘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宝十三载连雨/六十余日/宰臣杨国忠恶其不附己/以雨灾归咎/京兆尹乃出为长沙郡太守/时京师米麦踊贵/酉姓谣曰/欲得米粟贱/无过追李岘/
B.天宝十三载连雨/六十余日/宰臣杨国忠恶其不附己/以雨灾归咎京兆尹/乃出为长沙郡太守/时京师米麦踊贵/百姓谣曰/欲得米粟贱无过/追李岘/
C.天宝十三载/连雨六十余日/宰臣杨国忠恶其不附己/以雨灾归咎京兆尹/乃出为长沙郡太守/时京师米麦踊贵/百姓谣曰/欲得米粟贱/无过追李岘/
D.天宝十三载/连雨六十余日/宰臣杨国忠恶其不附己/以雨灾归咎京兆尹/乃出为长沙郡太守时/京师米麦踊贵/百姓谣曰/欲得米粟贱无过/追李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荫:也称作“门腐”,指凭借祖先的功勋循例做官。
B.制敕:指自行裁决,文中是指李辅国专权乱国的行为。
C.銮舆:即銮驾,天子车驾。文中指代当时的唐代宗。
D.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文中指天子巡行所到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岘礼贤下士,政绩卓著。李岘乐于交结地位低下的贤士,年少时就有治理才干;多次升迁,因为处理政务有方而知名,所任各职政绩显著,深得民心。
B.李蚬声望极高,嫉恶如仇。与吕翘、李揆、第五琦同任宰相,李岘的地位声望颇高,军国大事全李岘独自裁决;他向皇上进谏,指责李辅国专权乱国。
C.李蚬严守规矩,广延人才。宰相元载等违反先例在政事堂设置榻床接待宦官,李蚬任宰相后,命令撤去榻床;上奏请求举荐能够胜任谏官、宪官的人才。
D.李岘能识大体,决事明敏。李岘力排众议,建议朝廷依据黄河以北地区的形势,尽数免除接受叛贼官职的人的死罪,开启悔过自新的道路,从而保全了多人性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崔器希旨深刻,奏皆处死;上意亦欲惩劝天下,欲从器议。
(2)若尽行诛,是坚叛逆之党,谁人更图效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魏知古,深州陆泽人。方直有雅才,擢进士第。以著作郎修国史,累迁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神龙初,为吏部侍郎,以母丧解。服除,为晋州刺史。睿宗立,以故属拜黄门侍郎,兼修国史。
会造金仙、玉真观,虽盛夏,工程严促,知古谏曰:“臣闻‘ 古之君人,必时视人之所勤,人勤于食则百事废’故曰‘不作无益害有益’。又曰‘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此皆兴化立治、为政养人之本也。今为公主造观,将以树功祈福,而地皆百姓所宅,卒然迫逼,令其转徙,扶老携幼,剔瓦,呼嗟道路。乖人事,违天时,起无用之作,崇不急之务,群心震摇,众口藉藉陛下为人父母,欲何以安之?愿下明诏,顺人欲,除功役,收之桑榆,其失不远。”不纳。复谏曰:“自陛下戡翦凶逆,保定大器,苍生颙颙以谓朝有新政。今风教颓替日益甚,府藏空屈,吏员浸增,诸司试补、员外、检校官已赢二千,太府之帛为殚,太仓之米不支。臣前请停金仙玉真讫亦未止今前水后旱五谷不立繇兹向春必甚饥馑陛下欲何方以赈之?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帝嘉其直,以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
先天元年,为侍中。从猎渭川,献诗以讽,(帝)手制褒答,并赐物五十段。明年,封梁国公。窦怀贞等诡谋乱国,知古密发其奸,怀贞诛,赐封二百户,物五百段。玄宗恨前赏薄,手敕更加百户,旌其著节。是冬,诏知东都吏部选事,以称职闻,优诏赐衣一副。自是恩意尤渥,由黄门监改紫微令。与姚元崇不协,除工部尚书,罢政事。开元三年卒,年六十九。宋璟闻而叹曰:“叔向古遗直,子产古遗爱,兼之者其魏公乎!”赠幽州都督,谥曰忠。
(选自《新唐书·魏知古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前请停金仙/玉真/讫亦未止/今前水后旱/五谷不立/繇兹向春必甚/饥馑陛下/欲何方以赈之
B.臣前请停金仙/玉真讫亦未止/今前水后旱/五谷不立/繇兹向春/必甚饥馑/陛下欲何方以赈之
C.臣前请停金仙/玉真/讫亦未止/今前水后旱/五谷不立/繇兹向春/必甚饥馑/陛下欲何方以赈之
D.臣前请停金仙/玉真讫亦未止/今前水后旱/五谷不立/繇兹向春/必甚饥馑/陛下欲何方以赈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第”是古代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进士”是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刊授爵位之人。科举制的出现意味着贵族社会的终结。
B.“服除”亦称“除丧”“脱服”,俗称“脱孝”,古代丧礼仪式之一。即除去丧礼之服。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服丧期的长短,“期”为一周年,“大功”为九个月,“小功”为五个月。
C.“赠幽州都督”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D.“散骑常侍”是官名。汉有散骑,为皇帝侍从,又有中常侍,性质同。魏文帝并散骑与中常侍为一官,如称散骑常侍,以士人任职。入则规谏过失,备皇帝顾问,出则骑马散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知古正直有才能,考中进士后,先后两次编修国史,仕途顺利,多次升迁,历任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吏部侍郎等官职。
B.唐睿宗为公主修建道观,魏知古多次进谏,直言盛暑修观,劳民伤财,有违安养百姓治政之本,唐睿宗认为他言辞恳切,于是停止了修建道观。
C.窦怀贞等阴谋乱国,魏知古秘密揭发他们的阴谋,窦怀贞被杀,魏知古被赐封二百户,五百段物。随后,玄宗亲笔下诏又增加一百户,表彰他显著的节操。
D.魏知古担任侍中期间,受到封地、财物的赏赐,恩意优渥。然兴衰不由人,后因与姚元崇不和,改授工部尚书,罢除参知政事一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