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彦博字大临,通书记,警悟而辩。开皇末,对策高策,授文林郎,直内史省。隋乱,幽州总管罗艺引为司马。艺以州降,彦博与有谋,授总管府长史,封西河郡公。召入为中书舍人,迁侍郎。高丽贡方物,高祖欲让而不臣,彦博执不可,曰:“辽东本周箕子国,汉玄菟郡,不使北面,则四夷何所瞻仰?”帝纳而止。
突厥入寇,彦博以并州道行军长史战太谷,王师败绩,被执。突厥知近臣,数问唐兵多少及国虚实,彦博不肯对,囚阴山苦寒地。太宗立,突厥归款,得还。授雍州治中,寻检校吏部侍郎。彦博欲汰择士类,寡术不能厌众,讼牒满廷,时讥其烦碎。复为中书侍郎,迁御史大夫,检校中书侍郎事。贞观四年,迁中书令,封虞国公。突厥降诏议所以安边者彦博请如汉置降匈奴五原塞以为捍蔽与魏徵廷争徵不胜其辩天子卒从之。其后突利可汗弟结社谋反,帝始悔云。
彦博善辞令,每问四方风俗,胪布诰命,若成诵然;进止详华,人皆拭目观。高祖尝宴近臣,遣秦王谕旨,既而顾左右曰:“何如温彦博?”十年,迁尚书右仆射,明年卒,年六十三。
彦博性周慎,既掌机务,谢宾客不通,进见必陈政事利害。卒后,帝叹曰:“彦博以忧国故,耗思殚神,我见其不逮再期矣,恨不许少闲以究其寿。”家贫无正寝,殡别室,帝命有司为构寝。赠特进,谥曰恭,陪葬昭陵。
(《新唐书•温彦博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突厥降诏/议所以安边者/彦博请如汉置降匈奴五原塞/以为捍蔽与/魏徵廷争/徵不胜/其辩天子/卒从之
B.突厥降/诏议所以安边者/彦博请/如汉置降匈奴/五原塞以为捍蔽/与魏徵廷争/徵不胜其辩/天子卒从之
C.突厥降诏/议所以安边者/彦博请/如汉置降匈奴/五原塞以为捍蔽与/魏徵廷争/徵不胜/其辩天子/卒从之
D.突厥降/诏议所以安边者/彦博请如汉置降匈奴五原塞/以为捍蔽/与魏徵廷争/徵不胜其辩/天子卒从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策,汉朝察举制度的一种考试方法,把策题书写在简册上,使应举者作文答问。隋朝开设进士科,也采取对策之法。温彦博就是参了这种考试考上的。
B.检校,是检查、校正之意,唐朝实行检校制度后,在官职前加检校,含有审查核对的职责,有权行使该事职,温彦博担任的吏部侍郞就是检校官。
C.可汗,又称大汗,阿尔泰语系民族对部落首领的尊称,正是由于结社谋反的人就是突厥可汗,所以唐皇帝才后悔采纳了温彦博的建议。
D.谥号,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人死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与品德,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带有评判性的称号。温彦博的谥号是“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彦博机警敏悟,善长公文典籍。对策科考中高中、谋划幽州罗艺归唐、接纳高丽属国等重大事件,都体现了他才华与谋略。
B.温彦博忠于大唐,有民族气节。唐军与突厥作战,唐军战败,温彦博誓死抵抗,最终在阴山被俘,但拒绝回答突厥多次的逼问。
C.温彦博也有方法和强辩的不足。他在选取官吏和安置突厥这两大方面,由于失误引起了朝臣的不满之情和皇帝的后悔之心。
D.温彦博廉洁尽职,深得皇帝嘉许。死后太宗皇帝后悔没有让他好好休养,就下令给他修建正式的灵寝,让他陪葬在自己陵墓的旁边。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丽贡方物,高祖欲让而不臣,彦博执不可。
(2)每问四方风俗,胪布诰命,若成诵然;进止详华,人皆拭目观。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4 10:05: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皇甫无逸,字仁俭,京兆万年人。父诞,隋并州总管府司马,汉王谅反,逼之不从,见杀。时五等废,炀帝熹诞忠,赠诞柱国、弘义郡公。
无逸历淯阳太守,治为天下最,再迁右武卫将军。帝幸江都,诏居守洛阳。帝被杀,乃与段达、元文都立越王侗。及王世充篡,弃母妻,斩关自归。追骑及,无逸顾曰:“吾有死,终不能同尔为逆。”解金带投之地,曰:“以与尔,无相困。”骑争下取,由是获免。
高祖以无逸本隋勋旧,尊遇之,拜刑部尚书,封滑国公。时蜀新定,吏多横恣,人不聊生,诏无逸持节巡抚,得承制除吏。既至,黜贪暴,用廉善,法令严明,蜀人以安。
皇甫希仁,憸人也,诬告无逸为母故阴交世充,帝判其诈,斩希仁,遣给事中李公昌驰谕。又有告无逸交通萧铣者,,时无逸与行台仆射窦璡不协,因表自陈,并上璡罪。有诏刘世龙、温彦博按之,无状,遂斩告者而黜璡。及还,帝劳曰:“比多谮毁,但以正直为佞人憎尔。”无逸顿首谢。帝曰:“卿无负,何所谢?”
民部尚书,出为同州刺史。所至辄闭閤不通宾客,左右无敢出入者;所需皆市易它境。尝按部宿民家镫炷尽主人将续进无逸抽佩刀断带为炷其廉介类如此。然过自畏慎,每上表疏,。读数十犹惧未审,使者上道,追省再三乃得遣。母在长安疾笃,太宗命驰驿召还承问,忧悸不能食,道病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孝。王珪驳曰:“无逸入蜀,不能与母俱,留卒京师,子道未足称,不可谓孝。”乃更良。
(选自《新唐书•皇甫无逸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按部宿/民家镫炷尽/主人将续进/无逸抽佩刀/断带为炷/其廉介/类如此
B.尝按部/宿民家/镫炷尽/主人将续进无逸/抽佩刀断带为炷/其廉介/类如此
C.尝按部/宿民家/镫炷尽/主人将续进/无逸抽佩刀断带为炷/其廉介类如此
D.尝按部宿/民家镫炷尽/主人将续进无逸/抽佩刀断带为炷/其廉介类如此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等,《礼记》中将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文中的“五等”,特指五等爵制。
B.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文中的“谥”是官谥。
C.民部,官署名,后在唐代因避讳而改为户部,是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
D.高祖、炀帝均为皇帝的庙号。高祖指开国之君,“炀”是贬义,隋炀帝是中国声名较差的皇帝之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逸效命朝廷,深受信任。隋炀帝巡视江都时下诏命他守卫洛阳;隋炀帝被杀后,他同段达等人一起拥立越王为帝。
B.无逸做事细致,处事谨慎。他向皇帝上表章,读了上十遍还不放心,使者已上路了,还要追上去再三叮嘱后才让派送。
C.无逸严于律己,为官清廉。他在外任同州刺史时,所到之处往往闭门不交接宾客,所需要的物资都是从辖境以外买来。
D.无逸精于治理,才能突出。隋朝时,他担任淯阳太守,政绩被评为优等;唐高祖时,他将战后的蜀地治理得井然有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蜀新定,吏多横恣,人不聊生,诏无逸持节巡抚,得承制除吏。
(2)有诏刘世龙、温彦博按之,无状,遂斩告者而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裴谞,字士明,擢明经,调河南参军事。性通绰,举止不烦。累迁京兆仓曹参军。会史思明乱,逃山谷间。思明故为谞父宽将,德宽旧恩,且闻谞名,遣捕骑迹获之,喜甚,呼为“郎君”,伪授御史中丞。贼残杀宗室,谞阴缓之,全活者数百人。又尝疏贼虚实于朝,事泄,思明恨骂,危死而免。贼平,除太子中允,迁考功郎中,数燕见奏事。

代宗幸陕,谞徒步挟考功南曹印赴行在,帝曰:“疾风知劲草,果可信。”拜河东租庸、盐铁使。时关辅旱,谞入计,帝召至便殿,问榷酤①利岁出内几何,谞久不对。帝复问,曰:“臣有所思。”帝曰:“何邪?”谞曰:“臣自河东来,涉三百里,而农人愁叹,谷菽未种。诚谓陛下顾念元元,先访疾苦,而乃责臣以利。孟子曰:‘治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故未敢即对。”帝曰:“微公言,朕不闻此。”拜左司郎中,数访政事。元载忌之,出为虔州刺史,历饶、卢、亳三州,除右金吾将军。

德宗新即位,以刑名治天下,百吏震服。时大行将蒇陵事②,禁屠杀,尚父郭子仪家奴宰羊,谞列奏,帝谓不畏强御,善之。或曰:“尚父有社稷功,岂不为庇之?”谞笑曰:“非君所知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时朝堂别置三司决庶狱,辨争者辄击登闻鼓。谞上疏曰:“谏鼓、谤木之设,所以达幽枉,延直言。今诡猾之人,轻动天听,争纤微,若然者,安用吏冶乎?”帝然之,于是悉归有司。谞恶法吏舞文,或挟宿怨为重轻,因献《狱官箴》以讽。坐所善诛,贬阆州司马。俄召为太子右庶子,进兵部侍郎,至河南尹、东都副留守。凡五世为河南,谞视事未尝敢当正处。卒,年七十五,赠礼部尚书。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五》)

(注)①榷酤(què gū):制酒业。②大行将蒇陵事:大行,刚去世的皇帝;蒇(chǎn),完成。此句意为唐代宗的丧事行将结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非君所知/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B.非君所知/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C.非君所知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D.非君所知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在,也称行在所。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第二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此处是第二种释义。
B.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C.视事,视察、巡视政事。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考察民情。
D.礼部,中国古代官署之一,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负责祭祖祭天、科举考试、礼仪制定、迎接外宾。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谞沉稳不躁,忠于朝廷。安史之乱时被史思明抓获,迫受伪职。但他能暗中保护唐宗室并向朝廷汇报叛贼虚实,事情泄露,险些被杀。
B.裴谞务实为民,深得信任。关中大旱,唐代宗一见面就问他制酒业全年的收支情况,裴谞没有马上回答,并不表示他答不上來,而是心系民生,代宗深为感动。
C.裴谞机警敏悟,智保同僚。在代宗丧事禁屠期间,裴谞向德宗举报尚父郭子仪的家奴在家宰羊。有人责怪他为小事而弹劾功臣,裴谞解释了其中良苦用心。
D.裴谞审察形势,分明职权。他认为谏鼓、谤木之类的设置本就没有什么益处,只会被—些狡猾之徒利用,建议发挥各级官吏的作用,民间诉讼交由各有关部门处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明故为谞父宽将,德宽旧恩,且闻谞名,遣捕骑迹获之,喜甚。
(2)谞恶法吏舞文,或挟宿怨为重轻,因献《狱官箴》以讽。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颜真卿,字清臣,琅邪临沂人也。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开元中,举进士,登甲科。事亲以孝闻。四命为监察御史,充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五原有冤狱,久不决,真卿至,立辩之。天方旱,狱决乃雨,郡人呼之为“御史雨”。又充河东朔方试覆屯交兵使。有郑延祚者,母卒二十九年,殡僧舍垣地,真卿劾奏之,兄弟三十年不齿,天下耸动。迁殿中侍御史、东都畿采访判官,转侍御史、武部员外郎。杨国忠怒其不附己,出为平原太守。
安禄山逆状牙孽,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安禄山逆状牙孽,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壮,储廪实。禄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以三首遣段子光来徇河北。真卿恐摇人心,绐诸将曰:“吾素识憕等,其首皆非是。”遂腰斩子光,密藏三首。异日,结刍续体,敛而祭,为位哭之,十七郡同日自归,共推真卿为帅,得兵二十余万。
方朝廷草昧不暇给,而真卿绳治如平日。广平王总兵二十万平长安辞日当阙不敢乘趋出梐枑乃乘王府都虞候管崇嗣先王而骑真卿劾之。帝还奏,慰答曰:“朕子每出,谆谆教戒,故不敢失。崇嗣老而蹇,卿姑容之。”百官肃然。
李希烈僭称帝,使问仪式,对曰:“老夫耄矣,曾掌国礼,所记者诸侯朝觐耳。”遣将辛景臻、安华至其所,积薪于廷曰“不能屈节,当焚死。”真卿起赴火,景臻等遽止之。希烈使阉奴等害真卿,曰:“有诏。”真卿再拜。奴曰:“宜赐卿死。”曰:“老臣无状,罪当死,然使人何日长安来?”奴曰:“从大梁来。”骂曰:“乃逆贼耳,何诏云!”遂缢杀之,年七十六。子頵、硕护丧还,帝废朝五日,赠司徒,谥文忠。 
(选自《新唐书·颜真卿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广平王总兵二十万平长安/辞日当阙/不敢乘/趋出梐枑乃乘/王府都虞候管崇嗣先王而骑/真卿劾之
B.广平王总兵二十万平长安/辞日/当阙不敢乘趋出/梐枑乃乘/王府都虞候管崇嗣先王而骑/真卿劾之
C.广平王总兵二十万平长安/辞日当阙/不敢乘趋出/梐枑乃乘/王府都虞候管崇嗣先王而骑/真卿劾之
D.广平王总兵二十万平长安/辞日/当阙不敢乘/趋出梐枑乃乘/王府都虞候管崇嗣先王而骑/真卿劾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科,是唐代进士科中前三名的代称,始于唐明皇。从高祖李渊到唐明皇前期,所有进士,都称为“乙科”。
B.腰斩是古时酷刑的一种,行行刑时用斧或钺将犯人从腰部斩为两截。这种刑罚最早出现在我国的周代。
C.朝觐,是古代军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定期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
D.文忠,是古代朝廷封给大臣的一种谥号,经纬天地曰“文”,危身奉上曰“忠”,位列“文正”之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真卿为官勤谨,深得民心。在担任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期间,判决了久而不决的五原冤案,在当地百姓誉为“御史雨”。
B.颜真卿才兼文武,隐忍负重。当叛贼攻破洛阳,杀了留守将领并以他们的首级示众时,他强忍悲痛,暂时隐瞒真相,安抚军心。
C.颜真卿守正重礼,勇于弹劾。有个叫郑延祚的人,母亲死后灵框停放在寺庙内二十九年不下葬,颜真卿奏本弹劾,反响强烈。
D.颜真卿不畏强暴,忠贞刚烈。面对反贼李希烈的以死威逼,颜真卿气节不屈,宁愿赴火自焚也不改其大义凛然的志节。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真卿恐摇人心,绐诸将曰:“吾素识憕等,其首皆非是。”
(2)朕子每出,谆谆教戒,故不敢失。崇嗣老而蹇,卿姑容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驲至黎阳。时李尚为密守,征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得书,遂定计归。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鉅鹿县男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帝谓彦博行让征。征见帝,顿首曰:“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帝曰:“忠、良异乎?”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龙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孙传承,流祚无疆;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祗取空名。此其异也。”帝曰:“善。”贞观三年,以秘书监参豫朝政。七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进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多病,辞职,帝不肯。征恳请,数却愈牢。乃拜特进,知门下省事,诏朝章国典,参议得失。十七年,疾甚。征家初无正寝,帝命辍小殿材为营构,五日毕。并赐素褥布被,以从其尚。令中郎将宿其第,动静辄以闻,药膳赐遗无算,中使者缀道。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有删改)

(注)①隐太子:李建成。②秦王:李世民。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
A.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B.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C.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D.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鉅鹿县男,属男爵,是古代爵位的最末等。秦以后,爵位不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
B.顿首,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在面见君王时,行顿首礼既是表尊敬,也有请罪之意。
C.尚书省,官僚机构名,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下辖吏、礼、兵、刑、户、工六部。
D.特进,官名,始设于西汉末年,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之下。东汉至南北朝为加官,唐以后为散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征极具才华,通贯书术。李密从元宝藏的来信中经常看到赞扬魏征的话,于是促召魏征,魏征进献十条计策劝说李密,但是未被采用。
B.魏征眼光过人。他给当时李密的部下李写信并成功劝其归附于唐,理由有两点:一是天命归于唐;二是李处必争之地,处境危险。
C.魏征敢于直言。在唐初权力斗争中,李世民最终获胜。他责备魏征事先离间李建成的兄弟关系,魏征却坦言李建成招致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听从他的意见。
D.魏征执法公允,为官清廉。他虽不熟悉律法,却能坚持原则,依据实情处理问题,大家都心悦诚服;虽身居高位,住宅却连正室都没有,太宗用建自己小殿的材料为他建造正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帝谓彦博行让征。
(2)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祗取空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孝恭,少沉敏有识量。高祖已定京师,诏拜山南招慰大使,徇巴蜀,下三十馀州。进击朱粲破之俘其众诸将曰粲徒食人挚贼也请坑之孝恭曰:“不然。今列城皆吾寇,若获之则杀,后渠有降者乎?”悉纵之。繇是腾檄所至辄下。萧铣据江陵,孝恭数进策图铣,帝嘉纳。进王赵郡,乃大治舟舰,肄水战。会李靖使江南,孝恭倚其谋,遂图江陵,尽召巴蜀首领子弟收用之,外示引擢而内实质也。俄进荆湘道总管,统水陆十二军发夷陵,破铣二镇。纵战舰放江中,诸将曰:“得舟当济吾用,弃之反资贼,奈何?”孝恭曰:“铣之境南际岭,左薄洞庭,地险士众。今铣濒江镇戍,若城未拔而援至,我且有内外忧。舟虽多,何所用之?见舻舳蔽江下,必谓铣已败,不即进兵,觇候往返,以引救期,则吾既拔江陵矣。”已而救兵到巴陵,见船,疑不进。铣内外阻绝,遂降。帝悦,迁荆州大总管,诏图破铣状以进。辅公柘反,寇寿阳,诏孝恭为行军元帅讨之。引兵趋九江,李靖、李勣、黄君汉、张镇周、卢祖尚皆禀节度。公柘将冯惠亮等拒崄邀战,孝恭坚壁不出,遣奇兵绝饷道。贼饥,夜薄营,孝恭卧不动。明日,使羸兵扣贼垒挑之,祖尚选精骑阵以待。俄而兵却,贼追北且嚣,遇祖尚军,薄战,遂大败。惠亮退保梁山。孝恭乘胜破其别镇,贼赴水死者数千计。公柘穷,弃丹阳走,骑穷追,生禽之,江南平。贞观初,为礼部尚书,改王河间。暴。隋亡,盗贼遍天下,皆太宗自讨定,谋臣骁帅并隶麾下,无特将专勋者,惟孝恭独有方面功以自见云。

(节选自《新唐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进击/朱粲破之/俘其众诸将/曰/粲徒食人/挚贼也/请坑之/
B.进击/朱粲破之/俘其众/诸将曰/粲徒食人/挚贼也/请坑之/
C.进击朱粲/破之/俘其众诸将/曰/粲徒食人/挚贼也/请坑之/
D.进击朱粲/破之/俘其众/诸将曰/粲徒食人/挚贼也/请坑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师,以“京”称都城始于周朝;“京”与“师”常并称“京师”。
B.元帅,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两种含义:一是官职名称,二是军衔称号。
C.贞观,唐太宗的年号,年号纪年始于汉武帝,后世沿用一帝一号。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去世,也可用于妃嫔和皇子公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孝恭擅于权谋,表面上提拔重用巴蜀地区首领子弟,其实是将他们作为人质。
B.李孝恭长于攻心,派唐军乘船舰顺江而下,使敌兵迟疑不敢进,萧铣最终绝望投降。
C.李孝恭善用奇兵,他坚守壁垒不出战,派兵断绝贼寇粮道,诱敌深入,大败敌军。
D.李孝恭颇有雄才,唐太宗率军征伐,部下无人独自领兵建功,唯有李孝恭独当一面。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铣濒江镇戍,若城未拔而援至,我且有内外忧。
(2)俄而兵却,贼追北且嚣,遇祖尚军,薄战,遂大败。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