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炎,字公南,凤翔天兴人。炎美须眉,峻风宇,文藻雄蔚。父丧,庐墓侧,号慕不废声,有紫芝白雀之祥,诏表其闾。炎三世以孝行闻,至门树六阙,古所未有。终丧,为司勋员外郎。德宗在东宫,雅知其名,又尝得炎所为《李楷洛碑》,寘于壁,日讽玩之。及即位,拜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旧制,天下财赋皆入左藏库,及第五琦为度支,京师豪将求取无节,琦不能禁,乃悉租赋进大盈内库。自是天下公赋为人君私藏,宦官以冗名持簿者三百人。及炎为相,言于帝曰:“财赋者,邦国大本。五尺宦竖,操邦之柄,丰俭盈虚,虽大臣不得知,则无以计天下利害。臣请出之,以归有司。”帝从之。初,定令有租赋庸调法,自开元承平久,不为版籍,法度玩敝。至德后,科敛凡数百名,百姓竭膏血,鬻亲爱,旬输月送,无有休息。炎疾其敝,乃请为“两税法”以一其制。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制入。居人之税,秋夏两入之,俗有不便者三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帝善之,使谕中外。议者沮诘,以为租庸令行数百年,不可轻改。帝不听。天下果利之。炎兴岭表,以单议悟天子,中外翕然属望为贤相。时卢杞与炎同秉政。杞无术学,貌么陋,炎薄之,托疾不与会食,杞阴为憾。赵惠伯为河南尹尝市炎第为官廨御史劾炎宰相抑吏市私第贵取其直杞曰宰相于庶官比监临计羡利罪夺官帝意衔之。先是,萧嵩尝度曲江南,欲立私庙,以为天子临幸处乃止,后炎复取以立庙。飞语云:“地有王气,故炎取之。”帝闻,震怒,会狱具,诏三司同覆,贬崖州司马同正。未至百里,赐死,年五十五。久之,诏复其官,谥平厉。
(节选自《新唐书·杨炎传》,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赵惠伯为河南尹/尝市炎第为官廨/御史劾炎宰相抑吏/市私第贵取其直/杞曰/宰相于庶官比监临/计羡利/罪夺官/
B.赵惠伯为河南尹/尝市炎第为官廨/御史劾炎宰相抑吏市私第/贵取其直/杞曰/宰相于庶官比监临/计羡利/罪夺官/
C.赵惠伯为河南尹/尝市炎第为官廨/御史劾炎宰相抑吏市私第/贵取其直/杞曰/宰相于庶官比监/临计羡利/罪夺官/
D.赵惠伯为河南尹/尝市炎第为官廨/御史劾炎宰相抑吏/市私第贵取其直/杞曰/宰相于庶官比监/临计羡利/罪夺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阙,外大门的一种形式,种类按其所在位置有富阙、坛庙阙、墓祠阙、城阙等等。
B.度支,官名,“度支”原为度入为出之意,唐代为户部属官,掌管财赋统计与支调。
C.版籍,一指版图,可引申为疆域;二指户口册。文中“版籍”的意思应当属于前者。
D.私庙,犹家庙,为祖先立的庙,是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一般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庙。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炎注重孝道,承传优良家风。他家三代注重孝行,父亲去世后,他筑庐墓旁,思念哀嚎,得到朝廷褒奖。
B.杨炎忠于职责,直言规劝皇帝。他当宰相之后,规劝皇帝将租赋的管理权从宫廷之内重新归还给有关部门。
C.杨炎锐意改革,建议税法改革。面对租庸调税法的诸多弊端,他主张实行“两税法”并得到皇帝的坚决支持。
D.杨炎得罪权臣,招致杀身之祸。他得罪卢杞,引来卢杞怀恨,后来卢杞向皇帝进言,终致使他被流放,赐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自是天下公赋为人君私藏,宦官以冗名持簿者三百人。
(2)百姓竭膏血,鬻亲爱,旬输月送,无有休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06 09:03: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伏威,齐州章丘人。少豪荡,不治生赀,与里人辅公祏约刎颈交。公祏数盗姑家牧羊以馈伏威,县迹捕急,乃相与亡命为盗,时年十六。伏威狡谲多算,每剽劫,众用其策皆效。尝营护诸盗,出为导,入为殿,故其党爱服,共推为主。
隋大业九年,入长白山,依贼左君行,不得意,舍去,转剽淮南,称将军。下邳贼苗海潮拥众钞暴,伏威遣公祏胁谕曰:“天下共苦隋豪桀相与兴义然力弱势分不相统若合以为强则无事隋矣公能为主吾且从不然一战以决”海潮惧,即以众下之。江都留守遣校尉宋颢将兵捕击,伏威与战,伪北,诱颢堕葭榛泽中,顺风纵火迫之,步骑烧死几尽。海陵贼赵破阵闻伏威兵少,轻之,召使并力。伏威引亲将十人操牛酒谒,勒公祏严兵待变。破阵引伏威入幕,置酒,悉召酋首高会。伏威突斩破阵,众眙骇不及救,复杀数十人,下皆畏服。
炀帝遣右御卫将军陈稜以精兵讨之,稜不敢战,伏威遗以妇人服,书称陈姥,怒其军。稜果悉兵至,伏威迎出挑战,稜军射中其额,伏威怒曰:“不杀汝,矢不拔!”遂驰入稜阵,大呼冲击,众披靡,获所射将,使拔箭已,斩之,携其首入稜军示之,又杀数十人,遂大溃,稜走而免。
进破高邮,引兵度淮,伏威选敢死士五千,号“上募”,宠厚之,与均甘苦,每攻取,必先登,战罢,阅创在背者杀之。所虏获必分与麾下,士有战死,以其妻殉,故人自奋战,无完敌。宇文化及以为历阳太守,不受。徙丹阳,自称大行台。始进用士人,缮利兵械,薄赋敛,除殉葬法,民奸若盗及吏受赇,虽轻,皆杀无赦。上表越王侗,封楚王。
是时,秦王方讨王世充,遣使招怀,伏威乃献款。高祖授以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江淮安抚大使、上柱国、吴王,赐姓,豫属籍。武德七年二月,卒。
(节选自《新唐书•杜伏威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共苦 / 隋豪桀相与兴义 / 然力弱势分不相统 / 若合以为强 / 则无事隋矣 /公能为主 / 吾且从 / 不然 / 一战以决 /
B.天下共苦 / 隋豪桀相与兴义 / 然力弱势分不相统 / 若合以为强 / 则无事隋矣 /公能为主 / 吾且从 / 不然一战以决 /
C.天下共苦隋 / 豪桀相与兴义 / 然力弱势分不相统 / 若合以为强 / 则无事隋矣 /公能为主 / 吾且从 / 不然一战以决 /
D.天下共苦隋 / 豪桀相与兴义 / 然力弱势分不相统 / 若合以为强 / 则无事隋矣 /公能为主 / 吾且从 / 不然 / 一战以决 /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殉是古代以活人或物品与死者同葬的一种习俗,以活人殉葬直到清代仍然存在。
B.表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官场文书,主要用于大臣对君王以及下级对上级陈情言事。
C.尚书令是隋唐时代尚书省的长官,隋唐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其长官同为宰相。
D.赐姓指皇帝赐给臣民姓氏,古代帝王常用赐给皇族姓氏的办法褒奖功劳、笼络人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伏威豪爽放荡,不治生计。他的好友辅公祏多次偷盗姑家的牧羊送给他,官府缉捕很急,二人因此一起逃亡江湖,聚众起义。
B.杜伏威精于算计,富有谋略。对苗海潮威逼利诱,对宋颢诱敌深入,对赵破阵谋定而后动,对陈稜用激将法,都获得成功。
C.杜伏威作战勇敢,身先士卒。在与陈稜之战中,他勇猛地冲入陈稜的军阵,不顾额头中箭,奋力冲杀,大败敌军。
D.杜伏威富有主见,亦能治理。投靠左君行,不如意就离去;宇文化及让他做太守,他不接受;在丹阳,薄赋敛,严法纪,显示出不凡的治理才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营护诸盗,出为导,入为殿,故其党爱服。
(2)伏威引亲将十人操牛酒谒,勒公祏严兵待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翃,字宏肱,并州晋阳人。少治兵家。天宝中,授翊卫尉,擢才兼文武科,出为辰州刺史。大历中,擢容管经略使。夷酋梁崇牵号“平南都统”,与别帅覃问合,又与西原贼张侯、夏永更诱啸,因陷城邑,遂据容州。前经略使陈仁琇等皆侨治藤、梧。翃至,言于众曰:“我,容州刺史,安可客治它所?必得容乃止。”即出私财募士,有功者许署吏,于是人自奋。不数月,斩贼帅欧阳琏。因至广州,请节度使李勉出兵并力,勉不许,曰:“容陷贼久,獠方强,今速攻,祗自败耳。”翃曰:“大夫即不出师,愿下书州县,阳言以兵为助,冀藉此声,成万一功。”勉许诺。翃乃移书义、藤二州刺史,约皆进讨,引兵三千与贼鏖战,日数遇。勉檄止之,辄匿不发,战愈力,卒破贼,禽崇牵,悉复容州故地。

捷书闻,诏更置顺州,以定余乱。平南都统”,翃凡百馀战,禽首领七十,覃问遁去。复遣将李寔等分讨西原,平郁林等诸州。累兼御史中丞、招讨处置使。会哥舒晃反翎命寔悉师援广州问因合众乘间来袭翎设伏击之生禽问岭表平代宗遣使慰劳赐第京师

时吐蕃入寇,郭子仪悉河中兵乘边,召翃为河中少尹,领节度后务。悍将凌正数干法不逞,约其徒夜斩关逐翃。翃觉之,阴乱漏刻,以差其期,众惊,不敢发。俄禽正诛之,一军惕息。

历汾州刺史,为振武军使绥、银等州留后。入拜京兆尹。会起泾原兵讨李希烈,次泸水,京兆主供拟,饔败肉腐,众怒曰:“食是而讨贼乎?”遂叛。翃挺身走奉天,拜太子詹事。德宗还都,再迁大理卿,出为福建观察使。徙东都留守,既至,开田二十余屯,修器械,皆良金寿革,练士卒,号令精明。俄而吴少诚叛,独东畿为有备,关东赖之。贞元十八年卒,赠尚书右仆射,谥曰肃。

(节选自《新唐书·王翃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哥舒晃反翃/命寔悉师援广州/问因合众/乘间来袭/翃设伏击之/生禽问/岭表平/代宗遣使慰劳/赐第京师
B.会哥舒晃反/翃命寔悉师援广州/问因合众/乘间来袭/翃设伏击之/生禽问/岭表平/代宗遣使慰劳/赐第京师
C.会哥舒晃反/翃命寔悉师援广州/问因合众乘间来袭/翃设伏击之/生禽问/岭表平/代宗遣使/慰劳赐第京师
D.会哥舒晃反/翃命寔悉师援广州/问因合众乘间来袭/翃设伏击之/生禽问/岭表平/代宗遣使慰劳/赐第京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宝”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之后每位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B.“再迁”指再次提升官职。“迁”在古代指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C.“留守”是官职名称,隋唐以后,皇帝出巡或亲征时指定亲王或大臣为京城留守,其陪京和行都也常设留守,由地方行政长官兼任。
D.“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这种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指称由秦汉时期开始,与自明朝开始称山海关以东为“关东”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止确的一项是
A.王翃屡经战阵,功勋卓著。王翃收复容州促使朝廷另建顺州,在收复失地过程中他亲历百余次战斗,擒获叛军首领七十人,分兵讨伐西原后平定郁林等州的叛乱。
B.王翃为官一方,奋发有为。赴容州任职时,恰逢当地首领梁崇牵和别帅覃问等人作乱,在李勉不支持的情况下,王翃努力作战捉拿梁崇牵一举收复容州。
C.王翃为人机智,执法严明。郭子仪带领军队防守边境时,王翃任河中少尹,管理后方军政事务,他略施小计就破坏了凌正的叛乱,将凌正绳之以法后全军肃然。
D.王翃忠于朝廷,忠于职守。泾原兵作乱时,王翃脱身逃到奉天,任东都留守时开荒屯田、修治器械、训练部队,为后来朝廷抗拒吴少诚叛乱做出重要贡献。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夫即不出师,愿下书州县,阳言以兵为助,冀藉此声,成万一功。
(2)翎觉之,阴乱漏刻,以差其期,众惊,不敢发。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瑗,字伯玉,京兆三原人。父仲良,武德初,与定律令 ,建言:“周律,其属三千,秦、汉后约为五百。依古则繁,请崇宽简,以示惟新。”于是采《开皇律》宜于时者定之。终刑部尚书、秦州都督府长史、颍川县公。

瑗少负节行。博学,晓吏事。贞观中,以兵部侍郎袭爵。永徽三年,迁黄门侍郎。俄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进侍中,兼太子宾客。王后之废,瑗涕泣言曰:“皇后乃陛下在藩时先帝所娶,今无罪辄废,非社稷计。”不纳。明日复谏曰:“王者立后,配天地,象日月。匹夫匹妇尚知相择,况天子乎?《诗》云:‘ 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臣读至此,常辍卷太息,不图本朝亲见此祸。宗庙其不血食乎!”帝大怒,诏引出。

褚遂良贬潭州都督,明年瑗上言:“遂良受先帝顾托,一德无二,向日论事,至诚恳切,讵肯令陛下后尧、舜而尘史册哉?遭厚谤丑言,损陛下之明,折志士之锐。况被迁以来,再离寒暑,其责塞矣。愿宽无辜,以顺众心。”帝曰:“遂良之情,朕知之矣。其孛戾好犯上,朕责之,讵有过邪?”瑗曰:“遂良,社稷臣。苍蝇点白,傅致有罪。昔微子既去,殷以亡;张华不死,晋不及乱。陛下富有四海,安于清泰,忽驱逐旧臣,遂不省察乎?”帝愈不听。瑗忧愤,自表归田里,不报。

显庆二年,许敬宗、李义府奏:“瑗以桂州授遂良,桂用武地,倚之谋不轨。”于是贬振州刺史逾年卒年五十四长孙无忌死义府等复奏瑗与通谋遣使即杀之;既至,瑗已死,发棺验视乃还。追削官爵,籍其家,子孙谪广州官奴。神龙初,武后遗诏复官爵。自瑗与遂良相继死,内外以言为读将二十年。帝造奉天宫,御史李善感始上疏极言,时人喜之,谓之“凤鸣朝阳”。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三十》(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贬振州刺史/逾年/卒/年五十四/长孙无忌死/义府等复奏/瑗与通谋遣使即杀之
B.于是贬振州刺史/逾年/卒年五十四/长孙无忌死义府/等复奏瑷/与通谋遣使即杀之
C.于是贬振州刺史/逾年/卒/年五十四/长孙无忌死/义府等复奏瑗与通谋/遣使即杀之
D.于是贬振州刺史/逾年/卒/年五十四/长孙无忌死义府/等复奏瑷/与通谋遣使即杀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有时也用于古代皇帝的代称。
B.刑部是我国古代政府部门之一,掌管国家的执法和刑狱事务,长官为刑部尚书。
C.太子宾客,是古代官职名。从唐代始置,为太子东宫属官,掌管调护侍从规谏等。
D.先帝,尊称已故的君主,也指远古的帝王,本文是前一种意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瑗通晓吏治,屡受升迁 。贞观年间在兵部侍郎任上承袭了爵位。永徽年间,更是屡屡升迁,由黄门侍郎最后进职为侍中,兼任太子宾客。
B.韩瑗多次受人诬陷,遭遇不幸。许敬宗等人诬陷他与褚遂良图谋不轨,因此被贬官;李义府等人又诬陷他和长孙无忌私通谋逆,以致他的官爵被剥夺,家被查抄。
C.韩瑗公正耿直,敢于进谏。褚遂良因为遭受诽谤而被贬任潭州都督,韩瑗上书,为他辩解,希望高宗将其赦免。但皇帝并没有听从,最终,韩瑷请求辞职。
D.韩瑷熟悉典章制度,精通律法。他曾经参与制定法律制度,主张保留前朝的《开皇律》中适合当下的律令;并且建议精减官员,以推崇宽厚简易的风气。
【小题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卢柔字子刚。少孤,为叔母所养,抚视甚于其子。柔尽心温清,亦同己亲。宗族叹重之。性聪敏,好学,未弱冠,解属文司徒、临淮王见而器之,以女妻焉。及魏孝武与齐神武有隙,诏贺拔胜出牧荆州,柔谓因此可著功绩,遂从胜之荆州。以柔为大行台郎中,掌书记。军中机务,柔多预之。及胜为太保,以柔为掾,加冠军将军。孝武后召胜引兵赴洛,胜以问柔,曰:“高欢托晋阳之甲,意实难知,公宜席卷赴都,与决胜负,存没以之,此忠之上策也。若北阻鲁阳,南并旧楚,东连衮、豫,西接关中,带甲十万,观衅而动,亦中策也。举三荆之地,通款梁国,可以身免,功名去矣,策之下者。”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既知柔所制,因遣舍人劳问,并遗缣锦。后与胜俱还,行至襄阳,齐神武惧胜西入,遣侯景以轻骑邀之。胜及柔惧,乃弃船山行,赢粮冒险,经数百里。时属秋霖,徒侣冻馁,死者大半。至丰阳界,柔迷失道,独宿僵木之下,寒雨衣湿,殆至于死。大统二年,至长安。封容城县男,邑二百户。太祖重其才,引为行台郎中,加平东将军,除从事中郎,与苏绰对掌机密。时沙苑之后,大军屡捷,汝、颍之间,多举义来附。书翰往反,日百余牒。柔随机报答,皆合事宜。进爵为子,增邑三百户,除中书舍人。迁司农少卿,转郎,兼著作,撰起居注。后拜黄门侍郎。文帝知其贫,解衣赐之。魏废帝元年,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中书监。孝闵帝践阼,拜小内史,迁内史大夫,进位开府。卒于位。所作诗颂碑铭檄表启行于世者数十篇。
(节选自《周书·卢柔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B.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C.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D.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专门用于官吏向上级或者帝王陈述请求或建议。
B.加,可指在原有官职外加领官衔,以示尊崇。加官为中国古代职官体系的常见现象,加官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制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C.践祚,指古代帝王新即位,升宗庙东阶以主祭,也指帝王即位。
D.古代对一些地位特殊的人的死有专用词来表示,如天子死叫“崩”,大夫死叫“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卢柔出身孤苦,却不乏家庭温暖。他幼年被叔母收养,叔母待他很好,他也将叔母视为自己的母亲,尽心孝顺,被宗族看。
B.卢柔与贺拔胜一起返回,走到襄阳,齐神武帝害怕贺拔胜从西进入,派遣侯景率领轻锐的骑兵去邀请他。
C.卢柔尽职尽责,受到重用。沙苑之战后,他每天处理一百多件文书,都非常得体;他得到太祖赏识,并在多个重要岗位上任职。
D.卢柔擅长写作,文笔出众。他替贺拔胜撰写的奏表富有文采,得到梁武帝的赞许;他所作的几十篇诗颂碑铭檄表启在世间流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聪敏,好学,未弱冠,解属文。
(2)司徒、临淮王见而器之,以女妻焉。及魏孝武与齐神武有隙,诏贺拔胜出牧荆州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崔彦昭,字思文,清河人。大中三年进士擢第,释褐(始任官职)诸侯府。咸通初,累迁兵部员外郎,转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再迁户部侍郎,判本司事。彦昭长于经济,儒学优深,精于吏事。前治数郡,所莅有声,动多遗爱。十年,检校礼部尚书、河阳怀节度使,进阶金紫。

②时徐、泗用兵之后,北戎多寇边,沙阤诸部动干(触犯)纪律。彦昭柔以恩惠,来以兵威,三年之间,北门大治,军民歌之。考满受代,耆老数千诣阙(借指朝廷)乞留。诏报曰:“彦昭早著令名,累更剧任。入司邦计,开张用经纬之文;出统籓维(边防),抚驭得韬钤(用兵)之术。自临并部,隐若长城。但先和众安人,不欲恃险与马。遂致三军百姓,沥恳同词,备述政能,唯恐罢去。顾兹重镇,方委长材。既获便安,未议移替,想当知悉。”

③僖宗即位,就加检校吏部尚书。时赵隐、高璩知政事,与彦昭同年进士,荐彦昭长于治财赋。先是,杨收、路岩、韦保衡皆以朋党好赂得罪。萧仿秉政,颇革前弊,而彦昭辅政数月,百职斯举,察而不烦,士君子称之。

④彦昭事母至孝,虽位居宰辅,退朝侍膳,与家人杂处,承奉左右,未尝高言。累迁门下侍郎,兼刑部尚书,充太清宫使、弘文馆大学士,三加兼官,皆领度支(经费开支)如故。累兼尚书右仆射。罢相,以太子太保分司卒。

注释:①经世济民。②考满:对官员进行定期考核。受代:官吏任满由新官代替。

(《旧唐书•崔彦昭》有删节)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⑴荐彦昭长于财赋(__________) ⑵述政能(__________)
⑶耆老数千阙乞留(__________) ⑷先和众安人(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句中的“以”与例句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彦昭柔以恩惠(《旧唐书•崔彦昭》)
A.皆以朋党好赂得罪(《旧唐书•崔彦昭》)
B.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C.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班固《汉书•苏武传》)
D.请其矢,盛以锦囊(欧阳修《伶官传序》)
【小题3】第②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三年之间,北门大治,军民歌之。
⑵与家人杂处,承奉左右,未尝高言。
【小题5】请用三个四字词语,概括崔彦昭的主要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