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南豫州刺史庐陵王义真,警悟爱文义,而性轻易,与太子左卫率谢灵运、员外常侍颜延之、慧琳道人情好款密。尝云:‚得志之日,以灵运、延之为宰相,慧琳为西豫州都督。‛灵运,玄之孙也,性褊傲,不遵法度,朝廷但以文义处之,不以为有实用。灵运自谓才能宜参权要,常怀愤邑。延之,含之曾孙也,嗜酒放纵。 
徐羡之等恶义真与灵运等游,义真故吏范晏从容戒之,义真曰:‚灵运空疏,延之隘薄,魏文帝所谓‘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者也;但性情所得,未能忘言于悟赏耳。‛于是羡之等以为运、延之构扇异同,非毁执政,出灵运为永嘉太守,延之为始安太守。
义真至历阳,多所求索,执政每裁量不尽与。义真深怨之,数有不平之言,又表求还都。咨议参军庐江何尚之屡谏,不听。时羡之等已密谋废帝,而次立者应在义真;乃因义真与帝有隙,先奏列其罪恶,废为庶人,徙新安郡。前吉阳令堂邑张约之上疏曰:
庐陵王少蒙先皇优慈之遇长受陛下睦爱之恩故在心必言所怀必亮容犯臣子之道致招骄恣之愆。至于天姿夙成,实有卓然之美,宜在容养,录善掩瑕,训尽义方,进退以渐。今猥加剥辱,幽徙远郡,上伤陛下常棣之笃,下令远近然失图。臣伏思大宋开基造次,根条未繁,宜广树藩戚,敦睦以道。人谁无过,贵能自新;以武皇之爱子,陛下之懿弟,岂可以其一眚,长致沦弃哉!”书奏,以约之为梁州府参军,寻杀之。
徐羡之等以南兖州刺史檀道济先朝旧将,威服殿省,且有兵众,乃召道济及江州刺史王弘入朝;五月,皆至建康,以废立之谋告之
时帝于华林园为列肆,亲自沽卖;又与左右引船为乐,夕,游天渊池,即龙舟而寝。乙酉诘旦,道济引兵居前,羡之等继其后,入自云龙门;安泰等先诫宿卫,莫有御者。帝未兴,军士进杀二侍者,伤帝指,扶出东阁,收玺绶,群臣拜辞,卫送故太子宫。
(节选自《资治通鉴·宋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廷但以文义处之 但:只
B.出灵运为永嘉太守 出:贬
C.岂可以其一眚,长致沦弃哉  眚:眼疾
D.以约之为梁州府参军,寻杀之 寻:不久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未能忘言于悟赏耳  时帝于华林园为列肆
B.警悟爱文义,而性轻易 即龙舟而寝
C.实有卓然之美 义真故吏范晏从容戒之
D.以灵运、延之为宰相 以约之位梁州府参军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庐陵王少蒙/先皇优慈之遇长/受陛下睦爱之恩/故在心/必言所怀必亮容/犯臣子之道/致招骄恣之愆/
B.庐陵王少蒙先皇优慈之遇/长受陛下睦爱之恩/故在心必言/所怀必亮/容犯臣子之道/致招骄恣之愆/
C.庐陵王/少蒙先皇优慈之遇/长受陛下睦爱之恩故/在心必言/所怀必亮/容犯臣子之道/致招骄恣之愆/
D.庐陵王少蒙/先皇优慈之遇长/受陛下睦爱之恩故/在心必言/所怀必亮/容犯臣子之道/致招骄恣之愆
【小题4】下列句子不属于表现刘义真爱好文艺的一项是
A.与太子左卫率谢灵运、员外常侍颜延之、慧琳道人情好款密。
B.得志之日,以灵运、延之为宰相
C.但性情所得,未能忘言于悟赏耳
D.义真深怨之,数有不平之言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豫州刺史庐陵王义真,聪睿敏捷,喜爱文学,常与太子左卫率谢灵运、员外常侍颜延之以及慧琳道人等情投意合,过从甚密。
B.徐羡之等对刘义真与谢灵运的交游,十分厌恶,徐羡之等认为谢灵运、颜延之挑拨是非,离间亲王与朝廷的关系。
C.咨议参军庐江人何尚之多次进言劝阻刘义真,刘义真拒不接受。此时,徐羡之等已经在密谋划策废黜少帝。
D.刘义真还没有起床,军士已经闯入,杀掉他的两个侍从,砍伤他的手指,将他扶持出东阁,收缴了皇帝的玉玺和绶带。文武百官向他叩拜辞行,由军士把他送回他的故居太子宫。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24 08:01: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及长,博学,早知名。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文帝即位,累迁吏部侍郎。大业初,西域诸番款张掖塞与中国互市,炀帝遣矩监其事。矩乃访西域风俗及山川险易、君长姓族、物产服章,入朝奏之。帝大悦,每日引至御座,顾问西方之事。帝幸东部,矩以蛮夷朝贡者多,帝大征四方奇技,作鱼龙曼延、角牴于洛邑,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怅,盛酒食,遣掌番率蛮夷与人贸易,所至处悉令邀延就座,醉饱而散。夷人有识者,咸私其矫饰焉。帝称矩至诚,曰:“装技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矩后从幸江都。及义兵入关,帝问技方略,矩曰:“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每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是时,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大宗初即位,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

(《旧唐书•裴矩传》)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资治通鉴•唐纪八》)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帝大征四方奇技  
(2)咸私其矫饰焉
(3)每人尽礼
(4)止奸吏
【小题2】选出下列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
A.(裴矩)伯父让之所鞠
B.隋文帝定州总管
C.矩见天下将乱,恐身祸
D.君恶闻其过,则忠化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
②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
【小题4】裴矩侍奉两朝的所作所为可以概括为□□□□;对此你认为如何?
【小题5】你同意司马光“君明臣直”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郎中令赵高恃恩专恣,以私怨诛杀人众多;恐大臣入朝奏事言之,乃说二世曰:“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也。且陛下富于春秋,未必尽通诸事,今坐朝廷,谴举有不当者,则见短于大臣,非所以示神明于天下也。陛下不如深拱禁中,与臣及侍中习法者待事,事来有以揆之。如此,则大臣不敢奏疑事,天下称圣主矣。”二世用其计,乃不坐朝廷见大臣,常居禁中。赵高侍中用事,事皆决于赵高。

是时,盗贼多,而关中卒发东击盗者无已。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进谏曰:“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二世曰:“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下去疾、斯、劫吏,案责他罪。去疾、劫自杀;独李斯就狱。二世以属赵高治之,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赵高治斯,榜掠①千余,不痛,自诬服。遂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二世乃以赵高为丞相,事无大小皆决焉。

初,赵高欲专秦权,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莫敢言其过。高前数言“关东盗无能为也”,及项羽虏王离等,而章邯等军数败,上书请益助。自关以东,大抵尽秦吏,应诸侯,诸侯咸率其众西乡。八月,沛公将数万人攻武关,屠之。高恐二世怒,诛及其身,乃病,不朝见。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八》,有删改)

注:①榜掠:鞭笞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盗贼多益:更加B.不痛胜:承受
C.大抵尽秦吏畔:背叛D.乃病谢:道谢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赵高专权横行,以私怨杀人。他害怕大臣们揭发他,就哄骗秦二世深居宫禁,不亲自处理朝政。而赵高自己独掌大权,事事都由他来决定。
B.赵高排除异己,手段残忍。冯去疾、李斯等进谏皇帝,恳请暂时停止修建阿房宫,减少兵役、运输等徭役,赵高假托皇帝命令逼死冯去疾等,又不停地折磨李斯。
C.赵高阴险狡诈,指鹿为马。迎合他说是马的人没事,那些明说是鹿的人却被他暗中借法令陷害。此后群臣都畏惧赵高,没有人敢谈他的过错。
D.赵高瞒报军情,麻痹皇帝。他以前曾多次说关东的盗贼成不了大事,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项羽俘获了王离等人,而朝廷的军队也多次被打败。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
(2)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卫鞅欲变法,秦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小题1】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注释有误的一项是()
A.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南门(集市)
B.令行期年(一周年)
C.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不便者以千数(助词,的)
D.明日,秦人皆趋令(第二天)
【小题2】与“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
B.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
C.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D.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
【小题3】卫鞅斥责乱法之民,将他们“尽迁之于边”是因为  
【小题4】从最后一段看,作者将卫鞅的变法记述下来的目的是
【小题5】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
(2)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