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苏秀道中①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小题1】(小题1)下列对这首宋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睡梦中秋雨突然降下,诗人惊醒,“凉冷”二字既写出当时环境的冷,同时也是诗人内心寒凉的影射。
B.诗中“不愁屋漏床床湿”化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且喜溪流岸岸深”化用杜甫《春日江村五首》诗句“春流岸岸深”。
C.颔联对仗工整,“不愁”对“且喜”,写出了诗人并不顾及个人境遇,喜雨之情溢于言表。
D.尾联写诗人虽无良田可耕,却也尽显“欣舞”之情貌,反衬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突降甘霖的狂喜之情。
E. 这首诗语言简洁洗练,轻巧明快,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收成的关心,表现了作者体恤民艰的崇高品质。
【小题2】(小题2)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7-16 03:30: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宇子美。襄阳人,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巩令;祖审言,膳部员外郎;父闲,奉天令。甫少不羁。天宝中,献《三赋》,召试文章,授河西尉。辞不行,改右卫率府胄曹。天宝末以家避乱鄜州,独转陷贼中。至徳二载,窜归凤翔。谒肃宗,授左拾遗。诏许至鄜迎家。明年,收京,扈从还长安。

房琯罢相,甫上疏论琯有才,不宜废免。肃宗怒,贬琯邠州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属关辅饥乱,弃官之秦州,又居成州同谷。自负薪采稆,餔糒不给。遂入蜀,卜居成都浣花里,复适东川。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以道阻不赴,欲如荆楚。上元二年,闻严武镇成都,自阆州挈家往依焉。武归朝廷,甫浮游左蜀诸郡,往来非一。武再镇两川,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衣。

永泰元年夏,武卒。郭英乆代武。崔旰杀英乆,杨子琳、柏贞节举兵攻旰,蜀中大乱。甫逃至梓州。乱定,归成都,无所依。乃泛江游嘉、戎,次云安,移居夔州。大历三年春,下峡至荆南,又次公安,入湖南。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尝至岳庙,阻暴水,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具舟迎还。五年夏,一夕醉饱卒,年五十九。

观甫诗与唐实录,犹概见事迹,比《新书》列传,彼为踳驳。甫集初六十卷。令秘府旧藏通人家所有称大小集者皆亡逸之余人自编摭非当时第叙。搜裒外书,凡九十九卷。除其重复,定取千四百有五篇。凡古诗三百九十有九,近体千有六。起太平时,终湖南所作;视居行之次,若岁时为先后,分十八卷。又别录赋笔杂著二十九篇,为二卷,合二十卷。意兹未可谓尽,他日有得,尚副益诸

大宋宝元二年十月,翰林学士、兵部郎中、知制诰、史馆修撰,王洙原叔记。

(选自《<杜工部集>记》王洙)

注:①餔糒,būbèi,指食粮。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秘府旧藏通人家/所有称大小集者/皆亡逸之/余人自编摭/非当时第叙
B.今秘府旧藏/通人家所有称大小集者/皆亡逸之余/人自编摭/非当时第叙
C.今秘府旧藏通人家/所有称大小集者/皆亡逸之余/人自编摭/非当时第叙
D.今秘府旧藏/通人家所有称大小集者/皆亡逸之/余人自编摭/非当时第叙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胄曹,胄是盔甲,曹是指管理这些东西、掌管库府锁匙的小官。
B.浮游,即漫游,与《赤壁赋》里“寄蜉蝣于天地”之“蜉蝣”同义。
C.大宋宝元,大宋是指北宋,宝元是指仁宗年号,与“大历”不同朝代。
D.王洙原叔,这种称谓法与我们学过的“萧君圭君玉”“王回深父”相同。
【小题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任职后不久就经历了一次凶险。杜甫身陷叛军之手,天宝末年逃出,拜谒了肃宗,京城收复后,护驾回到长安。
B.杜甫正直耿介,看不得好人受屈。杜甫为房琯罢相一事上疏,受到贬黜,直到严武的帮助才有机会被皇帝授予官职。
C.杜甫后期生活上一直颠沛流离。严武死后,蜀中发生动乱。自此,杜甫开始泛舟游历,往来居无定所,直到饱醉死去。
D.王原叔搜集并整理了杜甫的作品。王原叔收集了99卷杜甫的作品,按照诗和赋笔杂著的形式,分门别类地编排为20卷。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在汉语。
(1)遂入蜀,卜居成都浣花里,复适东川。
(2)意兹未可谓尽,他日有得,尚副益诸。

同类题3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九日寄秦觏
陈师道(宋)
疾风回雨水明霞,沙步丛祠欲暮鸦。
九日清尊欺白发,十年为客负黄花。
登高怀远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
淮海少年天下士,可能无地落乌纱
注:①陈师道(1053—1102),此诗为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赴任途中所作。秦觏,字少章,秦观的弟弟,即文中的淮海少年,作者的好友。②沙步:水边可以系船供人上下的地方。③“落乌纱”:孟嘉是大将军桓温的参军,重九节与桓温同游龙山,风吹落帽,桓温命孙盛写文章嘲弄孟嘉,孟嘉立刻写了一文回敬,两篇文章都写得很好。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诗人从见到的当前景物下笔,描绘了舟行一天,泊船投宿时的景色。见到祠庙,不禁使诗人想起今天是九月九日重阳节。
B.颔联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诗人的情感变化,前后两句先“虚”后“实”,一喜一怨,感情复杂,往复百折,极其沉郁。
C.第三句“九日清尊欺白发”写了诗人此时心情极佳,又逢佳节,自然少不了吟诗喝酒赏菊花,但年岁垂暮,尚未尽兴却已不堪酒力。
D.诗人逢此佳节多有感慨,更加怀念远方的朋友,自己的心仿佛仍然留在了朋友身边,以此突出自己对朋友秦觏的思念之情。
E. 诗人以诗寄友,既巧妙地将“吟诗、饮酒、赏花、登高”揉合在诗中,照应题中的“九日”,又抒发了自己的万千感慨,使得诗歌颇具特色。
【小题2】本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