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说,字道济,弱冠应诏举,对策乙第,授太子校书。开元八年秋,朔方大使王晙诛河曲降虏阿布思等千余人。时并州大同、横野等军有九姓同罗、拔曳固等部落,皆怀震惧。说率轻骑二十人,持旌节直诣其部落,宿于帐下,召酋帅以慰抚之。九姓感义,其心乃安。
明年,敕说为朔方军节度大使,往巡五城。时有庆州方渠降胡康愿子自立为可汗,举兵反,谋掠监牧马,西涉河出塞。说进兵讨擒之,并获其家属于木盘山,送都斩之,其党悉平,获男女三千余人。于是移河曲六州残胡五万余口配许、汝、唐等州,始空河南朔方千里之地。说以讨贼功,赐实封二百户。先是,缘边镇兵常六十余万,说以时无强寇,不假师众,奏罢二十余万,勒还营农。玄宗颇以为疑,说奏曰:“臣久在疆场具悉边事军将但欲自卫及杂使营私若御敌制胜不在多拥闲冗以妨农务陛下若以为疑臣请以阖门百口为保”上乃从之。
开元十三年,说又首建封禅之议。是岁春,玄宗将还京,而便幸并州,说进书曰:“太原是国家王业所起,陛下行幸,振威耀武,并建碑纪德,以申永思之意。若便入京,路由河东,有汉武后土之祀①,此礼久阙,历代莫能行之。愿陛下绍斯坠典,以为三农祈谷,此诚万姓之福也。”上从其言。及祀后土礼毕,除说为中书令。夏四月,玄宗亲为诏曰:“政令必俟其增损,图书又藉其刊削,才望兼著,理合褒升。”
十七年,拜尚书左丞相,寻以修《谒陵仪注》功,加开府仪同三司。当时荣宠,莫与为比。十八年,遇疾,玄宗每日令中使问疾,并手写药方赐之。十二月薨,时年六十四。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
(注)①汉武后土之祀:指汉武帝刘彻在汾阴举行祭祀后土的礼仪。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久在/疆场具悉边事/军将但欲自卫及杂使营私/若御敌制胜/不在多拥闲冗/以妨农务/陛下若以为疑臣/请以阖门百口为保/
B.臣久在疆场/具悉边事/军将但欲自卫及杂使营私/若御敌制胜/不在多拥闲冗/以妨农务/陛下若以为疑/臣请以阖门百口为保/
C.臣久在疆场/具悉边事/军将但欲自卫/及杂使营私/若御敌制胜/不在多拥闲冗/以妨农务/陛下若以为疑臣/请以阖门百口为保/
D.臣久在/疆场具悉边事/军将但欲自卫/及杂使营私/若御敌制胜/不在多拥闲冗/以妨农务/陛下若以为疑/臣请以阖门百口为保/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称为对策。自汉代起成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B.旌节,古代使者所持作为凭信的节,后泛指信符。唐制,节度使赐双旌双节,旌以专赏,节以专杀。
C.封禅,指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封为“祭地”,禅为“祭天”。
D.三农,古代指山农、泽农、平地农,其中山农指猎户,泽农指渔夫,平地农是现在所指的农民之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说安抚部落,胆识过人。王晙诛杀降虏阿布思等千余人后,九姓同罗等部落心怀惊恐,张说只率轻骑二十人,对部落首领慰劳安抚,最终使人心安定。
B.张说平定叛乱,立有大功。张说进兵平定康愿子的叛乱,并将河曲六州的残余胡人分散发配多地,由此使黄河以南的朔方千里之地空旷安定。
C.张说心系社稷,屡献良策。边镇军队闲散冗杂,张说提出应对解决办法,成效显著;他还奏请皇帝恢复荒废的祭祀礼典,为百姓祈福。
D.张说深受倚重,获帝恩宠。玄宗专门下诏称张说才望兼著,理应褒奖;张说得病后,玄宗每天派出宦官问候,并亲手赐写药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说以时无强寇,不假师众,奏罢二十余万,勒还营农。
(2)政令必俟其增损,图书又藉其刊削,才望兼著,理合褒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8 08:16: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九龄传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九龄幼聪敏,善属文。年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大嗟赏之,曰:“此子必能致远。”

开元十年,三迁司勋员外郎。时张说为中书令,与九龄同姓,叙为昭穆,尤亲重之。十三年,车驾东巡,行封禅之礼。说自定侍从升山之官,多引两省录事主书及己之所亲摄官而上,遂加特进阶,超授五品。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唯令公审筹之,无后悔也。”不从。及制出,内外甚咎于说。

初,张说知集贤院事,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衄,执送京师,请行朝典。九龄奏曰:“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上曰:“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误害忠良。”遂放归籓。

二十三年,加金紫光禄大夫,累封始兴县伯。李林甫自无学术,以九龄文行为上所知,心颇忌之。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不悦。二十四年,迁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后宰执每荐引公卿,上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

九龄为中书令时,天长节百僚上寿,多献珍异,唯九龄进《金镜录》五卷,言前古兴废之道,上赏异之。又与中书侍郎严挺之、尚书左丞袁仁敬、右庶子梁升卿、御史中丞卢怡结交友善。挺之等有才干,而交道终始不渝,甚为当时之所称。

至德初,上皇在蜀,思九龄之先觉,下诏赠。

(《旧唐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惟令公审筹之,无后悔也  贻:造成,遗留
B. 不从  竟:竟然
C. 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    故事:旧旧例
D. 下诏赠 褒:褒奖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说利用皇帝泰山封禅的机会,推荐和自己亲近的官员代理官职登山,并对他们特别加以晋级,张九龄认为这样做会引来非议和指责。
B. 张九龄认为要防患于未然,处死安禄山,但皇上特别赦免了他,后来玄宗到了蜀地,才体会到张九龄的先知先觉。
C. 张九龄的品行被皇帝赏识,而李林甫不学无术又妒忌他,于是张九龄只好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
D. 中书侍郎严挺之、尚书左丞袁仁敬、右庶子梁升卿、御史中丞卢怡都是有才干的人,他们与张九龄的交情被世人广泛地称道。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
(2)唯九龄进《金镜录》五卷,言前古兴废之道,上赏异之。
(3)初,张说知集贤院事,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
【小题4】用几个短语概括张九龄的主要品质。(不超过15字)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皇佑四年五月甲子,资政殿学士、尚书户部侍郎、汝南文正公于徐州,以其年十有二月壬申,葬于河南尹樊里之万安山下。

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去之南都。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祥符八年,举进士,礼部选第一,遂中乙科,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始归迎其母以养。

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忘于天下,常自诵日:“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趋舍

公为将,务持重,不急近功小利。于延州筑青涧城,垦营田,复承平、永平废寨,熟羌归业者数万户。于庆州城大顺以据要害,夺贼地而耕之。又城细腰、胡芦,于是明珠、灭臧等大族,皆去贼为中国用。自边制久隳,至兵与将常不相识。公始分延州兵为六将,训练齐整,诸路皆用以为法。公之所在,贼不敢犯。

自公坐吕公贬,群士大夫各持二公曲直,吕公惠之,凡直公者,皆指为党,或坐窜逐。及吕公复相,公亦再起被用,于是二公欢然相约,戮力平贼。天下之士皆以此多二公,然朋党之论遂起而不能止。上既贤公可大用,故卒置群议而用之。

公为人外和内刚,乐善泛爱。丧其母时尚贫终身非宾客食不重肉临财好施意豁如也及退而视其私妻子仅给衣食。其为政,所至民多立祠画像;其行己临事,自山林处士、里闾田野之人,外至夷狄,莫不知其名字,而乐道其事者甚众。

(选自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丧其母/时尚/贫终身/非宾客食不重肉/临财好施/意豁如也/及退而视/其私妻子/仅给衣食
B.丧其母时/尚贫/终身非宾/客食不重肉/临财好施/意豁如也/及退而视其私/妻子仅给衣食
C.丧其母/时尚贫/终身非宾客/食不重肉/临财好施/意豁如也/及退而视/其私妻子/仅给衣食
D.丧其母时/尚贫/终身非宾客/食不重肉/临财好施/意豁如也/及退而视其私/妻子仅给衣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子:干支顺序为第1个。甲是拆的意思,指万物剖符甲而出也。子是慈的意思,指万物兹萌于既动之阳气下。
B.薨:《礼记·曲礼》有言“天子死曰崩,诸侯曰斃,士曰卒,大夫曰不禄,庶人曰死”。
C.中国: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演变为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文中“中国”指宋。
D.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仲淹虽身世不幸,但慨然有志。他两岁丧父,后来随因无依无靠而再嫁的母亲来到长山朱家;长大后,他知道自己的身世,便毅然高开朱家。
B.范仲淹读书发愤,学有所成。离开朱家后,他过着一般人都难以承受的物质生活,日夜苦读,终于精通了六经的要义,后来考中了进士。
C.范仲淹节操高尚,行事稳重。他不计个人得失,有为天下百姓谋福利的情操;在延州做官时,逐步采取有效措施,使当时的一些大族归顺于朝廷。
D.范仲淹为官清廉,乐善好施。他为官多年,但家中经济拮据,退职后,妻子儿女仅仅能解决温饱问题;但却乐意把财物施舍给其他人。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趋舍。
(2)自公坐吕公贬,群士大夫各持二公曲直,吕公患之,凡直公者,皆指为党,或坐窜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舒元舆,婺州东阳人。地寒,不与士齿。始学,即警悟。去客江夏,节度使郗士美异其秀特,数延誉。
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列棘围,席坐庑下,因上书言:“古贡士未有轻于此者,且宰相公卿由此出,夫宰相公卿非贤不在选,而有司以隶人待之,诚非所以下贤意。罗棘遮截疑其奸,又非所以求忠直也。诗赋微艺,断离经传,非所以观人文化成也。臣恐贤者远辱自引去,而不肖者为陛下用也。今贡珠贝金玉,有司承以棐笥皮币,何轻贤者,重金玉邪?”又言:“取士不宜限数,今有司多者三十,少止二十,假令岁有百元凯,而曰吾格取二十,谓求贤可乎?脱岁有才德才数人,而曰必取二十,谬进者乃过半,谓合令格可乎?”
俄擢高第,调鄠尉,有能名。裴度表掌兴元书记,文檄豪健,一时推许。拜监察御史,劾按深害无所纵。再迁刑部员外郎。
元舆自负才有过人者,锐进取。大和五年,献文阙下,不得报。上书自言:“马周、张嘉贞代人作奏,起逆旅,卒为名臣。今臣备位于朝,自陈文章,凡五晦朔不一报,窃自谓才不后周、嘉贞,而无因入,又不露所缊,是终无振发时也。汉主父偃、徐乐、严安以布衣上书,朝奏暮召,而臣所上八万言,其文锻炼精粹,出入今古数千百年,披剔剖抉,有可以辅教化者未始遗,拔犀之角,擢象之齿,岂主父等可比哉?盛时难逢,窃自爱惜。”文宗得书,高其自激卬,出示宰相,李宗闵以浮躁诞肆不可用,改著作郎,分司东都。
元舆为《牡丹赋》一篇,时称其工。死后,帝观牡丹,凭殿阑诵赋,为泣下。
(选自《新唐书·舒元舆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
B.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
C.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
D.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寒”指出身低贱寒微,唐朝时,魏晋门阀制度的影响依旧存在;因而舒元舆“不与士齿”。
B.“元凯”,相传高辛氏有才子八人称八元,高阳氏有才子八人称八凯;后以之泛指辅佐帝王的大臣。
C.“高第”既指官吏考核成绩优等,也指生员参加科举考试成缋优等。文中“高第”含义为后者。
D.“员外郎”是中国古代官职之一。隋朝于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为各司之次官,唐宋沿其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舒元舆受人赏识。客居江夏时,节度使郗士美多次为他扬名;做鄠县县尉时,裴度上表举荐他;文宗赏识他自负激昂的精神。
B.舒元舆积极建言。到尚书省参加考试时,他向朝廷上奏,既为参加考试的生员讨公道,又表达了自己对朝廷选贤任能方面的看法。
C.舒元舆为人自负。他向朝廷递送自己的文章,自认为才能不比马周、张嘉贞差,只是始终没有发挥才干的机会。
D.舒元舆很有文才。他写的檄文很有气魄,受到时人的推重赞许;他写的一篇《牡丹赋》十分精巧,皇帝读后被感动得流泪。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宰相公卿非贤不在选,而有司以隶人待之,诚非所以下贤意。
(2)脱岁有才德才数人,而曰必取二十,谬进者乃过半,谓合令格可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温造,字简舆。性嗜书,不喜为吏,隐王屋山。寿州刺史张建封闻其名,书币招礼,造欣然曰:“可人也!”往从之。建封虽咨谋,而不敢縻以职事。及节度徐州,造谢归下邳,慨然有高世心。建封恐失造,因妻以兄子
②时李希烈反,攻陷城邑,天下兵镇阴相撼,逐主帅自立,德宗患之。以刘济方纳忠于朝,密诏建封择纵横士往说济,佐其必。建封强署造节度参谋,使幽州。造与济语未讫,济俯伏流涕曰:“僻陋不知天子神圣,大臣尽忠,愿率先诸侯效死节。”造还,建封以闻,诏驰驷入奏。天子爱其才,问造家世及年,对曰:“臣五世祖大雅,外五世祖李勣,臣犬马之齿三十有二。”帝奇之,将用为谏官,以语泄乃止。复去,隐东都。
③长庆初,以京兆司录为太原幽镇宣谕使,召见,辞曰:“臣,府县吏也,不宜行,恐四方易朝廷。”穆宗曰:“朕东宫时闻刘总,比年上书请觐,使问行期,乃不报,卿为我行喻意,毋多让。”因赐绯衣。至范阳,总橐郊迎。造为开示祸福,总惧,矍然若兵在颈,由是籍所部九州入朝。还,迁殿中侍御史。
兴元军乱,杀节度使李绛,众谓造可夷其乱,文宗亦以为能,乃授检校右散骑常侍、山南西道节度使,许以便宜从事。帝虑其劳费,造曰:“臣计诸道戍蛮之兵方还,愿得密诏受约束,用此足矣。”许之。命神策将董仲质、河中将温德彝、邰阳将刘士和从造。而兴元将卫志忠、张丕、李少直自蜀还,造喻以意,皆曰:“不敢二。”乃用八百人自从,五百人为前军。既入,前军呵护诸门。造至,欲大宴,视听事,曰:“此隘狭,不足飨士。”更徙牙门。坐定,将卒罗拜,徐曰:“吾欲闻新军去主意,可悉前,旧军无得进。”劳问毕,就坐,酒行,从兵合,卒有觉者,欲引去,造传言叱之,乃不敢动。即问军中杀绛状,志忠、张丕夹阶立,拔剑传呼曰:“悉杀之!”围兵争奋,皆斩首,凡八百余人。亲杀绛者,醢之;号令者,殊死。取百级祭绛,三十级祭死事官王景延等,余悉投之汉江。监军杨叔元拥造靴祈哀,造以兵卫出之。诏流康州。叔元,始激兵乱者也,人以造不戮为恨。以功加检校礼部尚书,赐万缣赏其兵。
⑤后入为兵部侍郎,以病自言,出东都留守。卒,年七十,赠尚书右仆射。
(选自《新唐书》,有删节)
【注】①驷,此指驿马。②醢hǎi古代的一种酷刑,把人杀死后剁成肉酱。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不敢縻以职事  縻:束缚
B.逐主帅自立,德宗患之 患:以……为担忧
C.恐四方易朝廷    易:轻视
D.卒有觉者,欲引去 觉:睡觉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寿州刺史张建封闻其名 ②帝虑其劳费
B.①臣犬马之齿三十有二 ②造传言叱之,乃不敢动
C.①将用为谏官,以语泄乃止   ②长庆初,以京兆司录为太原幽镇宣谕使
D.①亲杀绛者,醢之   ②叔元,始激兵乱者也,人以造不戮为恨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建封恐失造,因妻以兄子
②兴元军乱,杀节度使李绛,众谓造可夷其乱,文宗亦以为能
【小题4】从全文中可以看出温造是怎样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