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摊破浣溪沙 咏桂花
李清照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大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注] ①彦辅: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他以个性鲜明和超凡脱俗、高风亮节闻名。②大:一作“太”。
【小题1】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头两句如抖开了一幅令人心醉神迷的画卷,那黄金揉破后化成的万点黄花,那碧玉剪出重重叠叠的千层翠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娇小无比以及金玉之质。
B.词中的“大鲜明”三字是褒扬之词,不论是“花中仙品”之桂子,还是“高风亮节”的乐彦辅,都有着十分鲜明的个性。
C.词的末句“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却无情”三字暗含了作者对桂花的抱怨和不满情绪。
D.词的下阕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进一步写出桂花的高雅,重在随感,带有较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
E. 这是一首咏花词,咏花而志不在花,只是借花形、花态、花性以挥发开去,抒引出词人胸中的万千感慨。
【小题2】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9-17 12:53: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添字丑奴儿•芭蕉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注),不惯起来听。

(注)北人:北宋灭亡,李清照被迫从故乡流落到江南,故称“北人”。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以问句“窗前谁种芭蕉树”开头,自然而然地把读者的视线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这个问句迁怒于庭中芭蕉,含蓄深沉地表达出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
B.上阕着力渲染芭蕉树的繁盛,因此才有了下阕雨打芭蕉声响之大,才能更好体现主人公凄凉的心境,为下阕抒情做了铺垫;芭蕉叶叶舒展,蕉心常卷,衬托主人公的愁绪满肠。
C.这首咏物词写词人听到雨打芭蕉引起身在异乡的愁思。词人从北方逃难到南方,听到雨打芭蕉之音,漂泊之感顿生。“不惯”绝不只是水土气候上的难以适应,还有飘零沦丧的异乡之感。
D.整首词语言浅近,音韵和谐,上下两阕中叠语的运用,不仅有一种音乐上的回旋之美,而且更进一步表达了词人强烈的感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能够引发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小题2】词人是如何抒发思想感情的?
【小题3】(新高考新导向题)词人在这首词里写到“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蓬”,她的《声声慢》中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两个“雨”的意象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余建中辛巳,始赵氏。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作吏部侍郎,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②后二年,出仕宦,便有蔬衣綀,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渐益堆积。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③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馀。连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

④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节选自《金石录后序》李清照)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余建中辛巳,始赵氏  (_______)
(2)衣取半千钱  (_______)
(3)碑文、果实归 (_______)
(3)浸觉有味,不能自已    (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自谓葛天氏民也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B.后见古今名人书画 亲旧在馆阁
C.计无所出还之  后人哀之不鉴之
D.竭其俸入事铅椠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当南日
【小题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
A.便有蔬衣綀B.连两郡
C.于盆而养之D.常以身蔽沛公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
(2)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
【小题5】节选文段主要记叙了作者夫妇搜集古籍的过程,其间充满了□□□□
【小题6】从选材角度,结合文章内容,简析本文的写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