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和凝,字成绩,郓州须昌人也。其九世祖逢尧为唐监察御史,其后世遂不复宦学。凝父矩,性嗜酒,不拘小节,然独好文士,每倾赀以交之,以故凝得与之。而凝幼聪敏,形神秀发。举进士梁义成军节度使贺瑰辟为从事瑰与唐庄宗战于胡柳瑰战败脱身走独凝随之反顾见凝麾之使去。凝曰:“丈夫当为知己死,吾未得死所尔,岂可去也!”已而一骑追瑰几及,凝叱之,不止,即引弓射杀之,瑰由此得免。瑰归,戒其诸子曰:“和生,志义之士也,后必富贵,尔谨事之!”因妻之以女。
天成中,拜殿中侍御史,累迁主客员外郎,知制诰,翰林学士,知贡举。是时,进士浮薄,喜为喧哗以动主司。主司每放榜,则围之以棘,闭省门,绝人出入以为常。凝彻棘开门,而士皆肃然无哗,所取皆一时之秀,称为得人。晋初,拜端明殿学士,兼判度支,为翰林学士承旨。高祖数召之,问时事,凝所对皆称旨。天福五年,拜中书待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高祖将幸邺,而襄州安从进反迹已见。凝曰:“陛下幸邺,从进必因此时反,则将奈何?”高祖曰:“卿将何以待之?”凝曰:“先人者,所以夺人也。请为宣敕十全通,授之郑王,有急则命将击之。”高祖以为然。是时,郑王为开封尹,留不从幸,乃授以宣敕。高祖至邺,从进果反,郑王即以宣敕命骑将李建崇、焦继勋等讨之。从进谓高祖方幸邺,不意晋兵之速也,行至花山,遇建崇等兵,以为神,遂败走。出帝即位,加右仆射,岁馀,罢平幸事,迁左仆射。汉高祖时,拜太子太傅,奉鲁国公。显德二年卒,年五十八,赠侍中。
凝好饰车服,为文章以多为富,有集百余卷,尝自镂板以行于世,识者多非之。然性乐善,好称道后进之士。唐故事,知贡举者所放进士,以己及第时名次为重。凝举进士及第时第五,后知举,选范质为第五,后质位至宰相,封鲁国公,官至太子太傅,皆与凝同,当时以为荣焉。
(选自《旧五代史•和凝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独好文士 礼,以礼对待
B.以故凝得与之 游,交往
C.吾未得死所尔 恨,怨恨
D.凝棘开门   彻,通“撤”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后必富贵,尔谨事之   尔勿忘乃父之志
B.高祖数召之,问时事   次进
C.不意晋兵速也   沛公军
D.高祖将邺 妇女无所
【小题3】对文中斜体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举进士梁义/成军节度使贺瑰辟为从事/瑰与唐庄宗战/于胡柳瑰战败/脱身走/独凝随之/反顾见/凝麾之使去。
B.举进士/梁义成军节度使贺瑰辟为从事/瑰与唐庄宗战/于胡柳瑰战败/脱身走/独凝随之/反顾见凝麾之使去。
C.举进士/梁义成军节度使贺瑰辟为从事/瑰与唐庄宗战于胡柳/瑰战败/脱身走/独凝随之/反顾见凝/麾之使去。
D.举进士/梁义成军节度使贺瑰辟为从事/瑰与唐庄宗/战于胡柳/瑰战败/脱身走/独凝随之反/顾见凝/麾之使去。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凝自幼聪明,考取进士后,被贺瑰召为从事。当瑰战败逃走时,他不离不弃,独自跟随,并临危不惧,射杀追兵,救了瑰的性命,忠勇可敬。
B.和凝知人识人,为国选拔人才,自信又有胆识,在担任贡举之职时,他敢于破旧规,拆掉荆门,打开省门,所录取的进士均为当时才名杰出之士。
C.和凝深得晋高祖的喜爱,多次被召见询问时事,他有远见卓识,料定已有反心的安从进必将趁高祖幸邺时谋反,于是帮助高祖预先谋划,平定叛乱。
D.和凝作为主考官,乐于行善,喜欢提携在科举考试中排名靠后的进士,如所选进士及第第五名的范质,后来当了宰相,时人都为和凝此举感到荣耀。
【小题5】翻译下面语句。
(1)已而一骑追瑰几及,凝叱之,不止,即引弓射杀之。
(2)先人者,所以夺人也。请为宣敕十余通,授之郑王,有急则命将击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01 09:03: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琪,字台秀。父縠,广明中,为晋公王铎都统判官。年十三,词赋诗颂,大为王铎所知,然亦疑其假手。一日,铎召縠宴于公署,密遣人以“汉祖得三杰赋”题就獉其第试之,琪援笔立成。
赋尾云:“得士则昌,非贤罔共,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铎览而骇獉之,曰:“此儿大器也,将擅文价。”
昭宗时,李溪父子以文学知名。琪年十八,袖赋一轴谒溪。溪倒屣迎门,谓琪曰:“余尝患近年文士辞赋,皆数句之后,未见赋题,吾子入句见题,偶属典丽,吁!可畏也。”琪由是益知名,举进士第。天复初,授武功县尉,辟转运巡官,迁左拾遣、殿中侍御史。自琪为谏官宪职,凡时政有所不便,必封章论列,文章秀丽,览之者忘倦。
梁祖受禅,征入,拜翰林学士。梁祖经略四方,而琪以学士居帐中,专掌文翰,下笔称旨,宠遇逾伦。是时,琪之名播于海内。琪重然诺,怜才奖善,家门雍睦。贞明、龙德中,时琪与萧顷同为宰相,顷性畏慎深密,琪倜傥负气,不拘小节,中书奏覆,多行其志,而顷专掎摭其咎。会琪除吏是试摄名衔,改“摄”为“守”,为顷所奏,梁帝大怒,将投诸荒獉裔獉,而为赵岩辈所援,罢相,为太子少保。
庄宗入汴,素闻琪名,因欲大任。同光初,历太常卿、吏部尚书。同光三年秋,天下大水,京师乏食尤甚,庄宗以朱书御札诏百僚上獉封事獉。琪上书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俄遇萧墙之难而止
及明宗即位,豆卢革、韦说得罪,任圜陈奏,请命琪为相,为孔循、郑珏排沮,乃相崔协。琪时为御史大夫,安重诲于台门前专杀殿直马延。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自是之后,尤为宰执所忌,凡有奏陈,靡不望风横沮。
长兴中,卒于福善里第,时年六十。
(选自《旧五代史·李琪传》,有删改)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
B.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
C.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
D.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拾遗,唐代谏官名顾名思义,捡起皇上政策决策上遗漏的失误,分为左右拾遗,右比左大,杜甫曾做过左拾遗,世称“杜拾遗。”
C.中国上古时期的禅让制,最早记载于《尚书》之中;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
D.萧墙,指代“朝廷内部”,是古代国君宫室大门内面对大门的门屏,又称“塞门”“屏”,与后代民居大门的照壁有点相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琪虽然博学多才,备受推崇和尊敬;但他为政不懂韬晦养性,因而在梁祖和明宗主政时期,备受同僚排挤。
B.晋公王铎怀疑少年李琪作文假手他人,因而出题测试,李琪才思敏捷,出语不凡。王铎钦佩不已,深表赞誉。
C.李溪赞赏李琪原因有二:做赋直入主题,和当时几句之后还不见主题的文风大相径庭;文章对偶,文辞典雅华丽。
D.李琪和萧顷虽同为宰相,但两人性格截然不同,互相敌视,后因萧顷的诬告,李琪受到皇上斥责并被罢相。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梁祖经略四方,而琪以学士居帐中,专掌文翰,下笔称旨,宠遇逾伦。
(2)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俄遇萧墙之难而止。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全义,字国维。全义为县啬夫,尝为令所辱。乾符末,黄巢起冤句,全义亡命入巢军,屡有战功,后与罕之据怀州,乞师于武皇。武皇遣泽州刺史安金俊助之,进攻河阳,刘经、仲方委城奔汴,罕之遂自领河阳,表全义为河南尹。

初,蔡贼孙儒、诸葛爽争据洛阳,迭相攻伐,七八年间,都城灰烬,满目荆榛。全义初至,惟与部下聚居故市,井邑穷民,不满百户。全义善于抚纳,课部人披榛种艺,且耕且战,以粟易牛,岁滋垦辟,招复流散,待之如子。每农祥劝耕之始,全义必自立畎亩,饷以酒食。数年之间,京畿无闲田,编户五六万。乃筑垒于故市,以防外寇。每观秋稼见田中无草者必下马命宾客观之召田主慰劳之赐之衣物若见禾中有草地耕不熟立召田主集众决责之。田夫田妇,相劝以耕桑为务,是以家有蓄积,水旱无饥民。五年之内,号为富庶。

末帝季年,赵、张用事,段凝为北面招讨使,骤居诸将之右。全义知其不可,启梁末帝,不听。全义托硃氏垂三十年。梁祖末年,猜忌宿将,欲害全义者数四,全义单身曲事,悉以家财贡奉。洎梁祖河朔丧师之后,月献铠马,以补其军;又以服勤尽瘁,无以加诸,故竟免于祸。

庄宗平梁,全义自洛赴觐,泥首待罪。庄宗抚慰久之,以其年老,令人掖而升殿,宴赐尽欢,诏皇子继岌、皇弟存纪等皆兄事之。明年二月,郊裡礼毕,以全义为守太尉中书令。其后孔谦侵削其权,中官各领内司使务,或豪夺其田园居第,全义乃悉家产录进纳。会赵在礼据魏州,都军进讨无功。时明宗已为群小间谍,端居私第。全义以卧疾闻变,忧惧不食,于洛阳私第,谥曰忠肃。

(选自《旧五代史·张全义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观秋稼/见田中无草者/必下马命宾客观之/召田主慰劳之/赐之衣物/若见禾中有草地耕/不熟/立召田主集众决责之
B.每观秋稼/见田中无草者/必下马命宾客/观之召田主/慰劳之/赐之衣物/若见禾中有草地耕/不熟/立召田主集众决责之
C.每观秋稼/见田中无草者/必下马命宾客观之/召田主慰劳之/赐之衣物/若见禾中有草/地耕不熟/立召田主集众决责之
D.每观秋稼/见田中无草者/必下马命宾客/观之召田主/慰劳之/赐之衣物/若见禾中有草/地耕不熟/立召田主集众决责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畿:指国都及其附近地区,其所管辖地的行政长官称为“京兆尹”。
B.编户:编入户籍的平民。编户制度是古代户口登记、行政管理制度。
C.泥首:用泥涂首,表示自辱服罪,文中指张全义向庄宗谢罪。
D.薨:古代称皇帝、太后、皇帝妃嫔、诸侯以及有爵位的大官的死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全义治理有方。他治理洛阳时,虽然到任时满目疮痍,但他每年扩大垦地,善于安抚招纳人民,五年之内洛阳就成为富庶之地。
B.张全义敢于上谏。梁末帝后期,段凝任北面招讨使,突然被降级,他认为不妥,就上奏梁末帝,皇上没有听从他的劝谏。
C.张全义委曲求全。孔谦侵夺削弱他的职权,有人还强夺了他的田园和住宅,但张全义没有反抗,反而将全部家产登记进献。
D.张全义忧虑国事。赵在礼占据魏州,都军讨伐失败,明宗又被小人离间迷惑,他在病中听说后,忧虑不进食,最后死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农祥劝耕之始,全义必自立畎亩,饷以酒食。
(2)梁祖末年,猜忌宿将,欲害全义者数四,全义单身曲事,悉以家财贡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宪,字允中,晋阳人。宪始童丱,喜儒学,励志横经,不 舍昼夜。与里人药纵之精力游学,弱冠尽通诸经,尤精《左传》。尝袖行所业,谒判官李袭吉,一见欣叹。既辞,谓宪曰: “子勉之,将来必成佳器。”石州刺史杨守业喜聚书,以家书示之,闻见日博。

庄宗为行军司马,广延髦俊,素知宪名,令硃守殷赍书币延之。岁余,释褐交城令,庄宗嗣世,授监察,自是恆簪笔扈从。十五年,王师战胡柳,周德威军不利,宪与同列奔马北渡,宪与从子朗履冰而行;将及岸,冰陷,朗泣,以马箠引之,宪跃身而出。是夜,庄宗令于军中求宪,或曰:“与王缄俱殁矣!”庄宗垂涕求尸,数日,闻其免也,遣使慰劳。庄宗迁洛阳,以宪检校吏部尚书。宪学识优深,尤精吏道,剖析听断,人不敢欺。

三年春,车驾幸鄴,时易定王都来朝,宴于行宫,将击鞠。初,庄宗行即位之礼,卜鞠场吉,因筑坛于其间,至是诏毁之。宪奏曰;“即位坛是陛下祭接天神受 命之所,自风燥雨濡之外,不可辄毁。存而不毁,古之道也。”即命治之于宫西。数日未成会宪以公事获谪阁门待罪上怒戒有司速治行宫之庭碍事者毕去竟毁即位坛。宪私谓郭崇韬曰;“不祥之甚,忽其本也。”

四年二月,赵在礼入魏州。时宪家属在魏,关东俶扰,在礼善待其家,遣人赍书至太原诱宪。宪斩其使,书不发函而奏。既而明宗为兵众所劫,诸军离散,地远不知事实,或谓宪曰:“蜀军未至,洛阳窘急,总管又失兵权,制在诸军之手,又闻河朔推戴,事若实然,或可济否?”宪曰:“治乱之机,间不容发,以愚所断,事未可知。愚闻药纵之言,总管德量仁厚,素得士心,余勿多言,志此而已。”

宪沈静寡欲,喜聚图书,家书五千卷,视事之余, 手自刊校。善弹琴,不饮酒,宾僚宴语,但论文啸咏而已,士友重之。

(节选自《旧五代史·张宪传》)

(注)①马棰,马鞭子。②鞠,古代的一种皮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数日/未成/会宪以公事获谪/阁门待罪/上怒/戒有司速治行宫之庭/碍事者毕去/竟毁即位坛/
B.数日/未成会/宪以公事获谪/阁门待罪/上怒/戒有司速治/行宫之庭碍事者毕去/竟毁即位坛/
C.数日/未成会/宪以公事获/谪阁门待罪/上怒戒/有司速治行宫之庭/碍事者毕去 竟/毁即位坛/
D.数日/未成/会宪以公事获谪/阁门待罪/上怒戒/有司速治/行宫之庭碍事者毕去/ 竟毁即位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释褐,新进士在太学行释褐礼,脱去布衣换穿官服;后指做官或进士的及第授官。
B.簪笔,原指一种将毛装在簪头的冠饰;后把笔插在头上,方便随时记事,称为簪笔。
C.车驾,指马驾的车,也专指古代帝王外出巡视乘坐的马车,后亦用为帝王的代称。
D.视事,古代上级人员到下级机构检查工作称视亊,后为一种职官,专司地方纠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宪从小修文,不断学习提髙。钻研儒学,通宵达旦,尤其精通《左传》;曾带着习作拜见李袭吉,得到他的赞赏和鼓励,学问不断广博也得益于杨守业提供的帮助。
B.张宪学识优深,深得庄宗赏识。庄宗继位后对张宪委以重任,巡行时亦带在身边;得知其陷冰身死,庄宗伤心流泪;后知为侄子所救,立刻派人对他侄子慰问犒赏。
C.张宪重视根基,力谏保即位坛。为和来朝拜的王都在宴饮之余踢球娱乐,庄宗执意毁去球场中的即位坛,张宪上奏力保,建议虽被采纳,但最后即位坛仍未保住。
D.张宪忠于君上,危急时有决断。张宪不顾家属的安危,断绝与赵在礼来往,斩使以明志;面对有关明宗的众多传闻,张宪明言明宗德行仁厚、值得信赖以稳定人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广延髦俊,素知宪名,令朱守殷赍书币延之。
(2)宾僚宴语,但论文啸咏而已,士友重之。

同类题4

文言文阅读
高行周,字尚质,幽州人也。父思继,昆仲三人,俱雄豪有武干,声驰朔塞。
及庄宗收燕,以行周隶明宗帐下。明宗征燕,率其下拥从。梁将刘鄩之据莘也,与太原军对垒,旦夕转斗。尝一日,两军成列,元行钦为敌军追蹑,剑中其面,血战未解。行周以麾下精骑突阵解之,行钦获免。庄宗方宠行钦,召行周抚谕赏劳,而欲置之帐下,又念于明宗帐下已夺行钦,更取行周,恐伤其意,密令人以利禄诱之。行周辞曰:“总管用人,亦为国家,事总管犹事王也。余家昆仲,脱难再生,承总管之厚恩,忍背之乎!”及两军屯于河上,知梁军自汴入杨村寨,明宗晨至斗门,设伏将之,众寡不敌,反为所乘。时势甚危蹙。行周闻之,出骑横击梁军,遂得解去。明宗之袭郓州也,行周为前锋。会夜分澍雨,行周曰:“此天赞也,彼必无备。”是夜,涉河入东城,比曙平之。明宗即位,特深委遇。天成中,从王晏球围定州,败王都,擒托诺,皆有功。贼平,迁颍州团练使。晋祖建义于太原,唐末帝命张敬达征之,行周与符彦卿为左右排阵使。契丹主入援太原也,行周、彦卿引骑拒之,为契丹所败,遂与敬达保晋安寨,累月救军不至。杨光远欲图敬达行周知之引壮士护之敬达性戆不知其营护谓人曰行周每踵余后其意何也?由是不复敢然,敬达遂为光远所害。
杜重威据邺叛,汉祖以行周为招讨使,总兵讨之。邺平,授邺都留守,守太尉,进爵临清王。太祖践阼,加守尚书令,增食邑至一万七千户。太祖以行周耆年宿将,赐诏不名,但呼王位而已。慕容彦超据兖叛,太祖亲征,奉迎舆驾,倾家载贽,太祖待之逾厚。广顺二年秋,以疾于位,享年六十八。
(节选自《旧五代史》)
(注)①高行周:曾在五代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多朝任职。②建义:起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梁军自汴入杨村寨  觇:偷看,侦察。
B.设伏将   邀:求取,希望得到。
C.明宗即位,特深委遇    委遇:信任,礼遇。
D.为契丹所败 寻:随即,不久。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杨光远欲图敬达行周/知之引壮士/护之敬达/性戆不知/其营护谓人曰/行周每踵余/后其意/何也
B.杨光远欲图敬达/行周知之引/壮士护之敬达/性戆/不知其营护/谓人曰行周/每踵余后/其意何也
C.杨光远欲图敬达行周/知之引/壮士护之/敬达性戆不知/其营护谓人曰/行周每踵余/后其意/何也
D.杨光远欲图敬达/行周知之/引壮士护之/敬达性戆/不知其营护/谓人曰/行周每踵余后/其意何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双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昆仲”指兄弟,“昆”为哥哥,“仲”排行第二;有时也是称呼他人弟兄的敬词。
B.“加”指“加官”,旧时于原有官职之外加领其他官衔,有时指在原有官职上升迁。
C.“践阼”多指新官履任。古代庙、寝堂前的主阶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故称履新为践阼。
D.“薨”是指古代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唐朝以后二品以上官员死也称为“薨”。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高行周曾带领精锐骑兵解救了庄宗的宠臣元行钦,庄宗欲将其招至帐下,被高行周拒绝。
B.明宗设伏兵截击梁军,却因寡不敌众而陷入险境,危急之中高行周派兵出击,明宗得以脱身。
C.高行周曾与符彦卿一起协助张敬达,阻击契丹军队增援太原,最终击退契丹援军,保住了晋安寨。
D.高行周曾赢得历朝数位皇帝的信任,太祖更是对其崇礼有加,即使对他下诏也不直呼其名。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会夜分澍雨,行周曰:“此天赞也,彼必无备。”是夜,涉河入东城,比曙平之。
⑵慕容彦超据兖叛,太祖亲征,奉迎舆驾,倾家载贽,太祖待之逾厚。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策,字少逸,敦煌人。父同仕唐官至容管经略使策少聪警好学尤乐章句。居洛阳敦化里,尝浚甘泉井,得古鼎,耳有篆字曰“魏黄初元年春二月,匠吉千”,且又制作奇巧,同甚宝之。策时在父旁,徐言曰:“建安二十五年,曹公薨,改年为延康,其年十月,文帝受汉禅,始号黄初,则是黄初元年无二月明矣。鼎文何谬欤!”同大惊,亟遣启书室,取《魏志》展读,一不失所启,宗族奇之,时年十三。未弱冠,落发为僧,居雍之慈恩精庐,颇有高致。唐广明末,大盗犯阙,策遂返初服,奉父母逃难,君子多之。及丁家艰,以孝闻。服满,自屏郊薮,一无干进意,若是者十余载,方出为广文博士,改秘书郎。王行瑜帅邠州,辟为观察支使,带水曹员外郎,赐绯。及行瑜反,太原节度使李克用奉诏讨伐,行瑜败死,邠州平。策与婢肩舆其亲,南出邠境,属边寨积雪,为行者所哀。太祖闻而嘉之,奏为郑滑支使,寻以内忧去职。制阕,除国子博士,迁膳部员外郎。不一岁,华帅韩建辟为判官,及建领许州,又为掌记。天复中,策奉其主书币来聘,太祖见而喜曰:“张夫子且至矣。”即奏为掌记,兼赐金紫。天祐初,表其才,拜职方郎中,兼史馆修撰,俄召入为翰林学士,转兵部郎中,知制诰,依前修史。未几,迁中书舍人,职如故。太祖受禅,改工部侍郎,加承旨。其年冬,转礼部侍郎。明年,从征至泽州,拜刑部侍郎、平章事,仍判户部,寻迁中书侍郎。以风恙拜章乞骸,改刑部尚书致仕,即日肩舆归洛,居于福善里,修篁嘉木,图书琴酒,以自适焉。乾化二年秋,卒。所著《典议》三卷、制词歌诗二十卷、笺表三十卷,存于其家。

(节选自《旧五代史·张策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父同/仕唐/官至容管经略/使策少聪警好学/尤乐章句
B.父同仕唐/官至容管经略使/策少聪警好学/尤乐章句
C.父同/仕唐/官至容管经略使/策少聪警好学/尤乐章句
D.父同仕唐/官至容管经略使/策少聪警好学/尤乐章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篆字,篆书字体,是汉字字体之一,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又称籀文,小篆又称秦篆。
B.弱冠,古时男子汉族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后世泛指二十左右的年纪,也可用于女子。
C.广文,唐朝设广文馆,设博士、助教等职,主持国学。明清时因称教官为“广文”,亦作“广文先生”。
D.乞骸,即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策聪明好学,博闻强识。他十三岁时根据历史事实指出古鼎上文字内容的谬误,父亲查阅史书后证实了他的说法,族人们对此感到十分惊奇。
B.张策孝顺父母,至情至性。母亲去世,他在守丧期满后隐居郊野,十多年都无心功名;出任郑滑支使不久,又因父亲去世而辞去官职,为父亲守丧。
C.张策仕途顺畅,屡受提拔。他出仕后先在地方任广文博士、秘书郎等官职;后又在兵部、工部、礼部等多个部门任职。
D.张策情致高尚,著述丰厚。他年轻时在雍州慈恩精庐修行,退休后过着情趣高雅的生活;他曾编写国史,平生著有《典议》、诗词、笺表等作品多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盗犯阙,策遂返初服,奉父母逃难,君子多之。
(2)策与婢肩舆其亲,南出邠境,属边寨积雪,为行者所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