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点绛唇·感兴
王禹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注)①王禹偁:巨野(今属山东)人。北宋最早改革文风的诗文家。在朝为官敢于直言讽谏,屡受贬谪。曾贬黄州,又迁蕲州(今属湖北),后病死。②如缀:排列成行,很整齐,如连缀在一起。③平生事:这里指向来所追求的功名事业。
【小题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雨恨云愁”一句词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借景抒情,写江南多云多雨令人惆怅,以表现词人的心绪。
B.“江南依旧称佳丽"一句表明词人眼中的江南仍有着美丽的景象。“依旧”暗寓了今昔之感,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C.“水村”两句抓住江南水乡最富地方特色的景物进行细致刻画,展现了一片明丽、温馨的景象。
D.“天际”两句承上片写景而来,视角由低而高,转向空中。词人由“天际征鸿”联想到自己仕途失意,四处漂泊更好。
E. 词人遥见“天际征鸿”触发了“平生事”的联想,并将“平生事”凝聚在对“天际征鸿”的睇视中,含蓄而深沉。
【小题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12-21 11:31: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春日登楼怀归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注)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首句即点明登楼。聊,姑且。引,长,引伸为“远”。次句至颈联写想像之景。
B.颔联写到一条河流,一条渡船,四野空旷无人,不见渡者,也不知船家何往,尽日只有那条孤零零的渡船横躺在水里飘荡。
C.颈联写诗人登高览景,当目光投向荒村时,已近黄昏,村里人家大约已在点火做饭了,故冒出缕缕轻烟。不远处的古寺那边,不时传来黄莺婉转清脆的啼鸣声。
D.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醒悟过来,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感情的变化,突出了作者不想做官想回家的悲伤之情。
E. 本诗的颔联、颈联对仗工整,意象鲜明,写景生动形象。颔联“野水”对“孤舟”、“无人渡”对“尽日横”,浑然天成;颈联以“荒村”对“古寺”、“生”对“语”、“断霭”对“流莺”,严谨工整。
【小题2】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一孤笛”。你认为这幅画最终能胜出的原因是什么?请说明你的理由。

同类题5

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孟子辍然②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③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②辍,停止,废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③喧:遗忘。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人恒,然后能改( )    ②入则无法家士( )
③其母织 ( )    ④其母引刀其织(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甲)(乙)两文在表达方式、写作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