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萧至忠,沂州丞人。少与友诸路,会雨雪,人引避,至忠曰:“宁有与人期可以失信?”卒友至去,众叹服。仕为伊阙、洛阳尉。迁监察御史,劾奏凤阁侍郎苏味道赃贪,超拜吏部员外郎。中宗神龙初,为御史中丞。始,至忠为御史,而李承嘉为大夫,尝诸御史曰:“弹事有不咨大夫,可乎?”众不敢对,至忠独曰:“御史,天子耳目也,其所请奏当专达,若大夫许而后论,即劾大夫者,又谁白哉?”承嘉惭。至是,承嘉为户部尚书,至忠劾祝钦明、窦希玠与承嘉等罪,百僚震悚。
节愍太子以兵诛武三思而败,宗楚客等谂侍御史冉祖雍上变,言相王与太子谋。帝欲按之,至忠泣曰:“往者天后欲以相王为太子而王不食累日独请迎陛下其让德天下莫不闻陛下贵为天子不能容一弟受人罗织耶窃为陛下不取。”帝纳其言,止。寻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俄为侍中、中书令。韦后尝为其弟洵与至忠殇女冥婚。唐隆元年,至忠后党应坐,而太平公主言,出为晋州刺史,治有名。太平浸用事,至忠乃自附纳,且丐还。主以至忠子任千牛死韦氏难,意怨望易动,能助己,请帝。拜刑部尚书,复为中书令,封酂国公,乃参主逆谋。先天二年,主败,至忠遁入南山。数日,捕诛之,籍其家。
至忠始在朝,有风望,容止闲敏,见推为名臣。外方直,纠擿不法,而内无守,观时轻重而去就之。始为御史,桓彦范等颇引重。五王失政,更因武三思得中丞,附安乐公主为宰相。及韦氏败,遽发韦洵垄,持其女柩归。后依太平,复当国。尝出主第,遇宋璟,璟戏曰:“非所望於萧傅。”至忠曰:“善乎,宋生之言。”然不能自返也。娣嫁蒋钦绪,钦绪每戒之,至忠不听。叹曰:“九世卿族,一举而灭之,可哀也已!”不喜接宾客,以简俭自高,故生平奉赐,无所施,及籍没,珍宝不可计。然玄宗贤其为人,后得源乾曜,亟用之,谓高力士曰:“若知吾进乾曜遽乎?吾以其貌言似萧至忠。”力士曰:“彼不尝负陛下乎?”帝曰:“至忠诚国器,但晚尔,其始不谓之贤哉?”
赞曰:异哉,玄宗之器萧至忠也,不亦惑乎!至忠本非贤,而帝以乾曜似之,遽使当国。或称帝不以罪掩才,益可怪叹
(《新唐书·萧至忠传》,有删改)
[注]① 谂:sh‡n,唆使。②上变:向朝廷告发谋反等非常事变。③浸用事:逐渐掌权。④垄:坟冢。⑤娣:妻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忠少与友诸路 :约定B.尝诸御史曰 :责备
C.故生平奉赐,无所施   :遗留D.至忠诚国器,但晚  :错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卒友至去,众叹服   尔其无忘父之志
B.至忠后党应坐 臣险衅,夙遭闵凶
C.而太平公主言 吾属今之虏矣
D.请帝 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萧至忠投机势利的一组是
①太平浸用事,至忠乃自附纳 ②意怨望易动,能助己
③始为御史,桓彦范等颇引重 ④更因武三思得中丞
⑤及韦氏败,遽发韦洵垄,持其女柩归  ⑥娣嫁蒋钦绪,钦绪每戒之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④⑤D.②③⑥
【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往者/天后欲以相王为太子/而王不食累日/独请迎陛下/其让德天下莫不闻/陛下贵为天子/不能容一弟/受人罗织耶/窃为陛下不取。
B.往者天后/欲以相王为太子/而王不食/累日独请迎陛下/其让德天下莫不闻/陛下贵为天子/不能容一弟/受人罗织耶/窃为陛下不取。
C.往者/天后欲以相王为太子/而王不食/累日独请迎/陛下其让德天下莫不闻/陛下贵为天子/不能容一弟/受人罗织耶/窃为陛下不取。
D.往者/天后欲以相王为太子/而王不食累日/独请迎/陛下其让德天下莫不闻/陛下贵为天子不能容/一弟受人罗织耶/窃为陛下不取。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至忠年轻时正直守信,升任监察御史后,敢于弹劾凤阁侍郎苏味道,顶撞御史大夫李承嘉,表现出他方直严明的职业气节。
B.宗楚客等人唆使冉祖雍向朝廷密告相王参与谋反大案,皇帝打算审明此事,萧至忠从情理上作了分析,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停止审查相王。
C.萧至忠富有才干,为人却极其势利,他善于投机,不断攀附权贵。尽管他机关算尽,最终还是落得个“九世卿族,一举而灭”的可悲下场。
D.萧至忠善于伪装,蒙骗了不少人,时人都很器重他。即使在负罪被杀后,玄宗仍然赞赏他的为人,以至爱屋及乌。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大夫许而后论,即劾大夫者,又谁白哉?
(2)若知吾进乾曜遽乎?吾以其貌言似萧至忠。
(3)或称帝不以罪掩才,益可怪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30 06:54: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燧,字洵美,系出右扶风,徙为汝州郏城人。大历中,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忠臣之兵溃而西。燧军顿荥泽,郑人震骇。忠臣将遂归,燧止之,忠臣乃还收亡卒,复振。忠臣行汴南,燧行汴北,败贼于西梁固。灵耀以锐卒八千,号“饿狼军”,燧独战破之,进至浚仪。是时河阳兵冠诸军,田悦帅众二万助灵耀,破永平将杜如江等,乘胜距汴一而屯。忠臣合诸军战不利,燧为奇兵击之,悦单骑遁,汴州平。河东节度留后,进节度使。太原承鲍防之败,兵力衰单,燧募厮役,得数千人,悉补骑士,教之战,数月成精卒。造铠必短长三制,称士所衣,以便进趋。为战车,冒以狻猊象,列戟于后,行以载兵,止则为阵,遇险则制冲冒。器用完锐。居一年,辟广场,罗兵三万以肄,威震北方。建中二年,朝京师,封豳国公,还军。李怀光反河中,诏燧为河东保宁、奉诚军行营副元帅,与浑瑊、骆元光合兵讨之。于时天下蝗,兵艰食,物货翔踊,中朝臣多请宥怀光者,帝未决。燧以“怀光逆计久,反覆不可信。河中近甸,含之屈威灵,无以示天下”,乃舍军入朝,为天子自言之:“且得三十日粮,足平河中。”许之。贼将徐廷光守长春宫城。燧度长春不下,则怀光固守,久攻所伤必众,乃挺身至城下见廷光。廷光惮燧威,拜城上。燧顾其心已屈,徐曰:“我自朝廷来,可西向受命。”廷光再拜。燧曰:“公等朔方士,自禄山以来,功高天下,奈何弃之为族灭计?若从吾言,非止免祸,富贵可遂也。”未对,燧曰:“尔以吾为欺邪?今不远数步,可射我。”披而示之心。廷光感泣,一军皆流涕,即率众降。燧以数骑入其城,众大呼曰:“吾等更为王人矣!”浑瑊亦自以为不及也,叹曰:“尝疑马公能窘田悦,今观其制敌,固有过人者,吾不逮远矣!”

(选自《新唐书·马燧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B.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C.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D.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此处意思与成语“退避三舍”中的“舍”相同。
B.迁:古代指官职的调动。根据语境,在文中是“晋升”的意思。
C.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时,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
D.王人:古代指国君、天子的使臣或君王的臣民。根据语境,文中意为“国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燧英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他先是独当一面,打败李灵耀率领的八千“饿狼军”;后来又出奇制胜,歼灭缺乏战斗力的田悦大军,最终平定了汴州。
B.马燧练兵有方,完成边防重任。他在担任河东节度使期间,招募厮役,将其训练成精锐部队;制造铠甲、战车,非常精巧实用,完备了军需,震慑了敌人。
C.马燧思虑深远,认识时局清醒。李怀光谋反,因蝗灾导致军粮匮乏,朝中大臣大多主张宽恕,他却坚决主张讨伐,并入朝进谏,主动请缨,要求平定河中。
D.马燧胆略过人,善于争取敌人。他考虑攻打李怀光难度大,亲临长春宫城下,对不敢下城的徐廷光晓以大义,待其投降之后,仅率领数骑入城,折服对方。
【小题4】把文中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燧曰:“尔以吾为欺邪?今不远数步,可射我。”披而示之心。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举明经,补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为度支判官。累进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召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俄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反东道,耽进屯谷城,取均州。建中三年,徙东道。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泽还,耽大置酒会诸将。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大将张献甫曰:“天子播越,而行军以公命问行在,乃规旄钺,利公土地,可谓事人不忠矣。军中不平,请为公杀之。”耽曰:“是何谓邪?朝廷有命,即为帅矣。吾今趋觐,得以君俱。”乃行,军中遂安。

俄为东都留守。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迁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削伪号,而阴蓄奸谋,冀有以逞。其兵数千自行营还,道出滑,或谓馆于外,耽曰:“与我邻道,奈何疑之,使暴于野?”命馆城中,宴庑下,纳士皆心服。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封魏国公。常以方镇帅缺,当自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帝然之,不用也。顺宗立,进检校司空、左仆射。时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屡移疾乞骸骨,不许。卒,年七十六,赠太傅,曰元靖。

耽嗜观书,老益勤,尤悉地理。四方之人与使夷狄者见之,必从询索风俗,故天下地土区产、山川夷山且,必究知之。

其器恢然,盖长者也,不喜臧否人物。为相十三年,虽安危大事亡所发明,而检身厉行,自其所长。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世谓淳德有常者。

(选自《新唐书•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B.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C.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D.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耽胸怀宽广,维护大局。大将张献甫在樊泽将要取代贾耽为帅这件事上,心存不服。贾耽不为自己军权旁落而生气,反而对张献甫好言相劝,并带走了张献甫,保证了军队的安定。
B.贾耽诚心待人,处事有度。他不随意评价别人,而且在李纳士兵路过滑州时,没有采纳手下让他们住在城外的建议,而是摒弃疑虑在城中安排住宿并宴请了他们,李纳的士兵对他很信服。
C.贾耽建言治军,颇有见地。他建议应当由天子任命军队的将领,不应在军队将士中选拔,那样容易导致军心不稳,皇上虽然认为有道理,但没有采纳。
D.贾耽嗜爱读书,尤悉地理。年老之后,贾耽在读书方面更加勤勉;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拜见他,向他请教各地的风俗,以及物产、山川地理等知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
(2)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珪,字叔玠。高祖入关,李纲荐署世子府谘议参军事。建成为皇太子,授中舍人,迁中允,礼遇良厚。太子与秦王有隙,帝责珪不能辅导,流巂州。太子已诛,太宗召为谏议大夫。帝尝曰:“正主御邪臣,不可以致治;正臣事邪主,亦不可以致治。唯君臣同徳,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珪进曰:“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今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帝可,乃诏谏官随中书、门下及三品官入阁。珪推诚纳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家,伎不进,数被让。珪与温彦博同进曰:“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谯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彦博惧,谢罪,珪不谢,曰:“臣本事前宫,罪当死,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帝默然惭,遂罢。明日,语房玄龄曰:“昔武王不用夷、齐,宣王杀杜伯,自古帝王纳谏固难矣。朕夙夜庶几于前圣,昨责珪等,痛自悔,公等勿惩是不进谏也!”

进封郡公。坐漏禁近语,左除同州刺史。帝念名臣,俄召拜礼部尚书兼魏王泰师。王见之,为先拜,珪亦以师自居。王问珪何以为忠孝,珪曰:“陛下,王之君,事思尽忠;陛下,王之父,事思尽孝。忠孝可以立身,可以成名。”王曰:“忠孝既闻命矣,愿闻所习。”珪曰:“汉东平王苍称‘为善最乐’,愿王志之。”帝闻,喜曰:“儿可以无过矣!”

十三年,病。帝遣公主就第省视,复遣民部尚书唐俭增损药膳。卒,年六十九。

(节选自《新唐书·王珪传》)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太子与秦王有(______)
(2)天子有臣七人(______)
(3)数被(______)
(4)陛下其性命(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珪推诚纳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2)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以士为轻乎 路漫漫修远兮
B.卿皆我腹心,附下罔上   今其智反不能及
C.朕夙夜庶几前圣 从径道亡,归璧
D.王问珪以为忠孝 徐公能及君也
【小题4】试析第二段中刻画王珪的人物表现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尹师鲁墓志铭
欧阳修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沫。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
B.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
C.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
D.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隐讳,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讳名,是古人对身份显赫的人或自己的尊长不能直称其名,避称其名。
B.《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后来有补充注释《春秋》的书,称为春秋三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C.中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一甲若干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二甲、三甲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鲁原名尹洙,可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帅鲁。这是因为他们都知道他既有才能,又有“忠义之节”。
B.师鲁为官许多年,可是仕途坎坷,曾因为范仲淹的事仗义执言而被贬官。尽管如此,他却能勤政爱民,在潞州任职时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戴。
C.师鲁在天下太平时唯独喜欢谈论兵事,写了《叙燕》《息戍》二篇文章流行于世,并且提出了很多军事备战主张,但都未能执行。
D.师鲁生病,抬到南阳求医,病好了,看到幼子在眼前,也没有疼爱的表情,和宾客谈话,最终不涉及他的私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
(2)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