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煜字重光,初名从嘉,璟第六子也。煜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自太子冀已上,五子皆早亡,煜以次封吴王。建隆二年,璟迁南都,立煜为太子,留监国。璟卒,煜嗣立于金陵。大赦境内。遣中书侍郎冯延鲁修贡于朝廷,令诸司四品已下无职事者,日二员待制于内殿。
三年,泉州留从效卒。璟之称臣于周也,从效亦奉表贡献于京师,世宗以璟故,不纳。从效闻璟迁洪州,惧以为袭己,遣其子绍基纳贡于金陵,而从效病卒,泉人因并送其族于金陵,推立副使张汉思。汉思老不任事,州人陈洪进逐之,自称留后,煜即以洪进为节度使。乾德二年,始用铁钱,民间多藏匿旧钱,旧钱益少,商贾多以十铁钱易一铜钱出境,官不可禁,煜因下令以一当十。拜韩熙载中书侍郎、勤政殿学士。
五年,命两省侍郎、给事中、中书舍人、集贤勤政殿学士,分夕于光政殿宿直,煜引与谈论。煜尝以熙载尽忠,能直言,欲用为相,而熙载后房妓妾数十人,多出外舍私侍宾客,煜以此难之,左授熙载右庶子,分司南都。熙载尽斥诸妓,单车上道,煜喜留之,复其位。已而诸妓稍稍复还,煜曰:“吾无如之何矣!”是岁,熙载卒,煜叹曰:“吾终不得熙载为相也。”欲以平章事赠之,问前世有此比否,群臣对曰:“昔刘穆之赠开府仪同三司。”遂赠熙载平章事。熙载,北海将家子也,初与李谷相善。明宗时,熙载南奔吴,谷送至正阳,酒酣临诀,熙载谓谷曰:“江左用吾为相,当长驱以定中原。”谷曰:“中国用吾为相,取江南如探囊中物尔。”及周师之征淮也,命谷为将,以取淮南,而熙载不能有所为也。
开宝四年,煜遣其弟韩王从善朝京师,遂留不遣。煜手疏求从善还国,太祖皇帝不许。煜尝怏怏以国蹙为忧,日与臣下酣宴,愁思悲歌不已。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七年太祖皇帝遣使诏煜赴阙煜称疾不行。王师南征,煜遣徐铉、周惟简等奉表朝廷求缓师,不答。八年十二月,王师克金陵。九年,煜俘至京师,太祖赦之,封煜违命侯,拜左千牛卫将军。其后事具国史。
(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南唐世家第二》,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七年/太祖皇帝遣使诏煜/赴阙煜称疾不行
B.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七年/太祖皇帝遣使诏煜赴阙/煜称疾不行
C.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七年/太祖皇帝遣使诏煜/赴阙煜称疾不行
D.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七年/太祖皇帝遣使诏煜赴阙/煜称疾不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祖、钦宗。
D.“拜”指跪地行礼,接受封赐或接受官职,所以可以解释为“授予职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煜为人仁义而且孝顺,有很高的文学造诣。他的额头很宽,两个前齿并成一个,有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瞳仁。因为他的五个哥哥都早亡,李煜幸运地被封为吴王。
B.李煜向周朝称臣的时候,留从效也上奏表章献纳贡品到京师,宋世宗不接受。留从效怕李璟来袭击自己,于是派自己的儿子留绍基到金陵去纳贡;而留从效病死后,泉州人将他的族人一并送到金陵,另推立副使张汉思。
C.在乾德二年时,开始使用铁钱,民间多私藏旧钱,旧钱更加少了,商人多用十个铁钱换一个铜钱带出州境,官家无法禁止。李煜因此下令以一枚铜钱抵十枚铁钱使用,客观上有利于商业流通。
D.李煜曾因韩熙载尽忠,率直能说真话,想起用他为宰相,而韩熙载内室有侍姬数十人,李煜因此觉得他难以为相,于是降而授予韩熙载右庶子之职,分司南都。后韩熙载将侍姬全部驱逐,李煜很高兴,恢复了他的职位。但韩熙载反复无常,李煜最终没让韩熙载做宰相。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遣中书侍郎冯延鲁修贡于朝廷,令诸司四品已下无职事者,日二员待制于内殿。
(2)煜尝怏怏以国蹙为忧,日与臣下酣宴,愁思悲歌不已。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25 10:48: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裴谞,字士明,擢明经,调河南参军事。性通绰,举止不烦。累迁京兆仓曹参军。会史思明乱,逃山谷间。思明故为谞父宽将,德宽旧恩,且闻谞名,遣捕骑迹获之,喜甚呼为“郎君”,伪授御史中丞。贼残杀宗室,谞阴缓之,全活者数百人。又尝疏贼虚实于朝,事泄,思明恨骂,危死而免。贼平,除太子中允,迁考功郎中,数燕见奏事。

代宗幸陕,谞徒步挟考功南曹印赴行在,帝曰:“疾风知劲草,果可信。”拜河东租庸、盐铁使。时关辅旱,谞入计,帝召至便殿,问榷酤①利岁出内几何,谞久不对。帝复问,曰:“臣有所思。”帝曰:“何邪?”谞曰:“臣自河东来,涉三百里,而农人愁叹,谷菽未种。 诚谓陛下顾念元元,先访疾苦,而乃责臣以利。孟子曰:‘治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故未敢即对。”帝曰:“微公言,朕不闻此。”拜左司郎中,数访政事。元载忌之,出为虔州刺史,历饶、卢、亳三州,除右金吾将军。

德宗新即位,以刑名治天下,百吏震服。时大行将蒇陵事②,禁屠杀,尚父郭子仪家奴宰羊,谞列奏,帝谓不畏强御,善之。或曰:“尚父有社稷功,岂不为庇之?”谞笑曰:“ 非君所知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时朝堂别置三司决庶狱,辨争者辄击登闻鼓。谞上疏曰:“谏鼓、谤木之设,所以达幽枉,延直言。今诡猾之人,轻动天听,争纤微,若然者,安用吏冶乎?”帝然之,于是悉归有司。 谞恶法吏舞文,或挟宿怨为重轻,因献《狱官箴》以讽。坐所善株,贬阆州司马。俄召为太子右庶子,进兵部侍郎,至河南尹、东都副留守。凡五世为河南,谞视事未尝敢当正处。卒,年七十五,赠礼部尚书。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

(注)①榷酤(què gū):制酒业。②大行将蒇陵事:大行,刚去世的皇帝;蒇(chǎn),完成。此句意为唐代宗的丧事行将结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非君所知/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B.非君所知/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C.非君所知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D.非君所知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在,也称行在所。原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后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此处指代宗巡行所到之地。
B.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之一,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负责祭典礼、科举、官员任免、学校等。
D.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多指处理政事。此处指裴谞因先祖曾有四代都曾在河南为官,所以上任后,一直不肯坐在主位上处理公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谞沉稳不躁,忠于朝廷。安史之乱时被史思明抓获,迫受伪职。但他能暗中保护唐宗室并向朝廷汇报叛贼虚实,事情泄露,险些被杀。
B.裴谞务实爱民,深得信任。关中大旱,唐代宗一见面就问他制酒业全年的收支情况,裴谞没有马上回答,并不表示他答不上来,而是心系民生,代宗深为感动。
C.裴谞机警敏悟,智保同僚。在代宗丧事禁屠期间,裴谞向德宗举报尚父郭子仪的家奴在家宰羊。有人责怪他为小事而弹劾功臣,裴谞解释了其中良苦用心。
D.裴谞审察形势,分明职权。他认为谏鼓、谤木之类的设置本就没有什么益处,只会被一些狡猾之徒利用,建议发挥各级官吏的作用,民间诉讼交由各有关部门处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诚谓陛下顾念元元,先访疾苦,而乃责臣以利。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唐临,字本德,京兆长安人。武德初,隐太子讨王世充,临以策进说,太子引直典书坊,授右卫率府铠曹参军,太子废,出为万泉丞。有轻囚久系,方春,农事兴,临说令可且出囚,使就畎亩。不许。临曰:“有所疑,丞执其罪。”令移疾,临悉纵归,囚与之约,囚如期还。再迁侍御史。大夫韦挺责著位不肃,明日,挺越次与江夏王道宗语,临进曰:“王乱班。”道宗曰:“与大夫语,何至尔!”临曰:“大夫亦乱班。”挺失色,众皆悚伏。俄持按狱交州,出冤系三千人。累迁大理卿。高宗尝录囚,临占对无不尽,帝喜曰:“为国之要在用法,刻则人残,宽则失有罪,惟是折中,以称朕意。”它日复讯,余司断者辄纷诉不臣,独临所讯无一言。帝问故,答曰:“唐卿断囚不冤,所以绝意。”帝叹曰:“为狱者固当若是”乃自述其考曰“如死灰,心若铁石”云,永徽元年,拜御大夫。萧龄之尝任广州都督,受赇当死,诏群臣议,请论如法,诏戮于朝堂。临建言:“群臣不知天子所以议之之意。王族戮于隐,议亲也;刑不上大夫,议贵也,今龄之贪赃狼扈,死有余咎。陛下以异于它囚,故议之有司,又令入死,非尧舜所以用刑者,不可为后世法,”帝然之,龄之,齐高帝五世孙,由是免死。临累迁吏部尚书。初,来济谪台州,李义府谪普州,临奏许祎为江南巡察使,张伦剑南巡察使。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州刺史卒年六十临俭薄寡欲,不好治第宅。性旁通,专务掩人过。见妻子,必正衣冠。

(选自《新唐书·唐临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州刺史/卒/年六十/
B.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州刺史/卒/年六十/
C.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州刺史/卒/年六十/
D.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州刺史/卒/年六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有时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B.节,文中指符节,古代朝廷任命官员的委任状。用竹、木、玉或金、铜等制成。
C.天子,古代统治者把他们的政权说成是受天命建立的,故称国王或皇帝为天的儿子。
D.尧舜,尧和舜,传说是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贤明君主,后泛指圣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临体恤百姓,为人宽仁,他在万泉任职时勇于承担风险,让一些囚犯回家做事,并与囚犯约好返回的日期;他注重遮掩别人的过失。
B.唐临刚强正直,不惧权贵,大夫韦挺越位和郡王李道宗交谈,唐临先指责郡王李道宗违规,后指责大夫韦挺违规,众人都害怕而心服。
C.唐临执法公正,深得赏识,他判案宽严适度,合皇帝的意旨,他判案时不说一句话,与其他人形成鲜明对比,皇帝给他很高的评价。
D.唐临忠于职守,敢于进言。他对身份特殊的萧龄之的量刑发表意见,列举依据,认为不应该处死萧龄之,得到皇帝认同,萧龄之得以免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轻囚久系,方春,农事兴,临说令可且出,使就畎亩。
(2)受赇当死,诏群臣议,请论如法,诏戮于朝堂。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皇佑四年五月甲子,资政殿学士、尚书户部侍郎、汝南文正公于徐州,以其年十有二月壬申,葬于河南尹樊里之万安山下。

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去之南都。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祥符八年,举进士,礼部选第一,遂中乙科,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始归迎其母以养。

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忘于天下,常自诵日:“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趋舍

公为将,务持重,不急近功小利。于延州筑青涧城,垦营田,复承平、永平废寨,熟羌归业者数万户。于庆州城大顺以据要害,夺贼地而耕之。又城细腰、胡芦,于是明珠、灭臧等大族,皆去贼为中国用。自边制久隳,至兵与将常不相识。公始分延州兵为六将,训练齐整,诸路皆用以为法。公之所在,贼不敢犯。

自公坐吕公贬,群士大夫各持二公曲直,吕公惠之,凡直公者,皆指为党,或坐窜逐。及吕公复相,公亦再起被用,于是二公欢然相约,戮力平贼。天下之士皆以此多二公,然朋党之论遂起而不能止。上既贤公可大用,故卒置群议而用之。

公为人外和内刚,乐善泛爱。丧其母时尚贫终身非宾客食不重肉临财好施意豁如也及退而视其私妻子仅给衣食。其为政,所至民多立祠画像;其行己临事,自山林处士、里闾田野之人,外至夷狄,莫不知其名字,而乐道其事者甚众。

(选自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丧其母/时尚/贫终身/非宾客食不重肉/临财好施/意豁如也/及退而视/其私妻子/仅给衣食
B.丧其母时/尚贫/终身非宾/客食不重肉/临财好施/意豁如也/及退而视其私/妻子仅给衣食
C.丧其母/时尚贫/终身非宾客/食不重肉/临财好施/意豁如也/及退而视/其私妻子/仅给衣食
D.丧其母时/尚贫/终身非宾客/食不重肉/临财好施/意豁如也/及退而视其私/妻子仅给衣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子:干支顺序为第1个。甲是拆的意思,指万物剖符甲而出也。子是慈的意思,指万物兹萌于既动之阳气下。
B.薨:《礼记·曲礼》有言“天子死曰崩,诸侯曰斃,士曰卒,大夫曰不禄,庶人曰死”。
C.中国: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演变为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文中“中国”指宋。
D.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仲淹虽身世不幸,但慨然有志。他两岁丧父,后来随因无依无靠而再嫁的母亲来到长山朱家;长大后,他知道自己的身世,便毅然高开朱家。
B.范仲淹读书发愤,学有所成。离开朱家后,他过着一般人都难以承受的物质生活,日夜苦读,终于精通了六经的要义,后来考中了进士。
C.范仲淹节操高尚,行事稳重。他不计个人得失,有为天下百姓谋福利的情操;在延州做官时,逐步采取有效措施,使当时的一些大族归顺于朝廷。
D.范仲淹为官清廉,乐善好施。他为官多年,但家中经济拮据,退职后,妻子儿女仅仅能解决温饱问题;但却乐意把财物施舍给其他人。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趋舍。
(2)自公坐吕公贬,群士大夫各持二公曲直,吕公患之,凡直公者,皆指为党,或坐窜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董晋混成,河中虞乡人。擢明经。肃宗幸彭原,上书行在,拜秘书省校书每,待制翰林
大历中,李涵持节送崇徵公主于回纥,署音判官。回纥恃有功,见使者译,因问:“岁市马而唐归我贿不足,何也?”涵俱,未及时,数目晋,晋曰:“我非无马而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皮偿赞天子不忘尔劳刺史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诸戎以我之尔与也,莫敢确。尔父子宁,畜马蕃,非我则谁使!”众皆南面拜,不敢有言。
德宗立,出为华州刺史。朱泚反,遣兵攻之,晋弃华走行在。改国子祭酒,宣慰恒州。还至河中而李怀光反,晋说之曰:“朱泚为臣而背其君,苟得志.于公何有?且公位太尉,泚虽宠公,亦无以加。怀光喜且泣。故怀光虽偃,亦不助泚。
帝还京师,改尚书左丞。是时,右丞元琇为韩滉排笮得罪,滉势振朝廷。晋见宰相,诵元琇非罪,士大夫壮其节。贞元五年,方窦参得君,裁可大事不关咨晋,晋循谨无所驳异。参欲以其侄申为礼部侍郎,讽晋以闻。帝怒曰;“无乃参迫卿为之邪?”帝即问参过失,晋无敢隐,由是参罢宰相。晋惶恐,上疏固辞位。九年,罢为礼部尚书。
会宣武李万荣病旦死,诏为宣武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万荣死,邓惟恭总其军,晋受命,不召兵,惟幕府驺傔从之,即日上道。至郑,逆者不至,人劝止以观便宜,晋不听,直造汴,及郊,惟恭始出迎谒。既入,即委以军政,无所改更,众服晋有体,莫测其谋。惟恭乃结大将相里重晏等谋乱,晋党之,杀其党,械送惟恭京师。晋在军凡五年,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恭惠。
(选《新唐书·董晋传》,有删改)
注①排笮:排挤。②宣武:今开封。此时李万荣拉任宣武节度使。③驺傔:骑马驾车的侍从差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皮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
B.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皮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
C.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皮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
D.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皮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A.字,古代男子行成人礼后所取: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呼。对平辈或尊辈称“字”表示礼貌和尊敬。
B.翰林,我国古代官名。唐玄宗后,翰林分为翰林学士和翰林供奉。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专门起草机密诏令的机构。
C.国子祭酒,古代学官名。晋武帝咸宁四年设,后世多沿用,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
D.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典礼、科举考试、祭祀等事务。长官为礼部侍郎,副长官为礼部尚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晋处世得法,于国有功。德宗时,李怀光谋反,董晋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李怀光没有帮助谋反的朱泚;邓惟恭图谋造反,董晋发觉后,杀其党羽,将邓惟恭押送到京城。
B.董晋胆大沉稳,细心善察。董晋接受宣武节度副大使任命后,没有召集军队,只带领侍从差役赴任。当他察觉邓惟恭勾结他人图谋作乱时,制服了邓惟恭。
C.董晋据理力争,不辱使命。董晋与李涵护送崇徵公主到会纥时,回纥依仗功劳责怪唐朝给他们的财物少,李涵很害怕,而董晋驳斥了回纥,让回纥人理屈词穷。
D.董晋不畏权势,敢于直言。德宗时,元绣被人排挤而获罪,董晋在宰相面前陈述右丞元绣没有罪;也是在董晋的主动揭发下,另一位宰相窦参被罢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朱泚为臣而背其君,苟得志,于公何有?且公位太尉,泚虽宠公,亦无以加。
(2)参欲以其侄申为吏部侍郎,讽晋以闻。帝怒曰:“无乃参迫卿为之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