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金·元好问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羸马月三更。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识姓名?
【注】①“岂不怀归”出自《诗经·小雅·出车》。②春官:指礼部,礼部执掌人才推荐、选拔、考试诸事。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中“鸟羽轻”意义双关: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表示紧急;文书传送快,如同飞鸟一般的迅疾。
B.“未能免俗私自笑”,通过细节描写,传神地写出诗人被官府征召后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态。
C.“敝裘羸马月三更”,紧承首句,“月三更”更是扣紧题目中的“夜赴”,写出了诗人连夜赶路的情景。
D.本诗采用了比兴、虚实相生、用典等表现手法,收到了疏密有致、言简意丰、含蕴深厚、耐人寻思的艺术效果。
E. 第二联中“官有程”三字,直接点明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诗人接到文书后,不得不日夜兼程,向邓州进发。
【小题2】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3-19 04:04: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临江仙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两句直写别离,“散”、“离”、“去”已带怨意,而一个“恨”字又点明本词的主题,写出了词人内心的凄凉,羁旅之恨。
B.第三句描绘的是词人一步三回头,不忍离去的情态,“烟柳渐重重”,既写出了离愁的层层加深,也写出了离愁的“有形”情态,衬托出了行人心头的迷惘。
C.四、五两句描绘的是作者眼中的惨淡画面。“淡云”暗示行人心头的落寞,“孤雁”则是行人的化身,“寒日”显其心头之冷,充满了伤感。这两句极写浪迹飘零之苦,是移情于景。
D.上阕写的是离别前的情景,是实写。下阕写的是词人想象离别后的情景,是虚写。全词虚实结合,写尽羁旅之情,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E. 词人写离愁没有采用直抒胸臆手法,而是巧妙地融情与景为一体,沿情布景,通过景物的转承和变换、环境气氛的渲染和烘托来表现词人内心的离愁别恨。
【小题2】这首词的下片与《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相同之处,请结合两首词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渔歌子·荻花①秋

五代李珣②

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③初罢。

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注)①荻花:似芦苇,秋天常开紫花。②李珣:五代词人。前蜀灭亡后,词人不仕后蜀而“志在烟霞慕隐沦”,从蜀中乘船沿长江东下,经巫峡,入湖湘,在湖南、湖北一带生活了一段时期,这首《渔歌子》便是作于此时期。③垂纶:垂钓。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渔歌子”为本词词牌名,“荻花秋”为词题。词牌名提示,本词描绘的是江边渔人的生活;从词题则可知,本词内容是描写秋日风光。
B.同样是描写湘江秋景图,本词与***的《沁园春·长沙》在描写的景物内容上不同,本词写秋日湘江夜晚之景,毛词写秋日湘江白天之景。
C.江边荻花、江上碧烟,天空明月、水面小艇,本词选取的景物精致秀雅,词作意境清朗明丽,与《沁园春·长沙》绚烂大气、辽阔苍茫的意境不同。
D.词作上片写景。“橘洲佳景如屏画”总写橘洲秋夜之美。“碧烟中”三句,将镜头渐次拉近,云烟飘渺,月光皎洁,镜头最后定格在船上的垂钓者身上。
E.词作下片重在议论抒情,“鱼羹稻饭常餐也”一句,表达了对长期以水为乡,以船为家的渔人清苦生活的深切同情。
【小题2】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试作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令狐德棻,宜州华原人。德棻博涉文史,早知名。高祖入关,引直大丞相府记室。武德元年,转起居舍人,迁秘书丞,与侍中陈叔达等受诏撰 《艺文类聚》。高祖问德棻曰:“丈夫冠、妇人髻,竞为高大,何也?”对曰:“在人之身冠为上饰所以古人方诸君上昔东晋之末君弱臣强江左士女皆衣小而裳大。及宋武正位之后,君德尊严,衣服之制,俄亦变改。此即近事之征。”高祖然之。
②时承丧乱之余,经籍亡逸,德棻奏请购募遗书。重加钱帛,增置楷书,令缮写。数年间,群书略备。德棻尝从容言于高祖曰:“窃见近代已来,多无正史,梁、陈及齐,犹有文籍。至周、隋遭大业离乱,多有遗阙。当今耳目犹接,尚有可凭,如更十数年后,恐事迹湮没。陛上既受禅于隋,复承周氏历数,国家二祖功业,并在周时。如文史不存,何以贻鉴今古?”高祖然其奏,下诏。瑀等受诏,历数年,竟不能就而罢。
③贞观三年,太宗复敕修撰,乃令德棻与秘书郎岑文本、殿中侍御史崔仁师佐修周史。创修撰之源,自德棻始也。十年,以修周史赐绢四百匹。又以撰《氏族志》成,赐帛二百匹。十五年,转太子右庶子。承乾败,随例除名。十八年,起为雅州刺史,以公事免。寻有诏改撰《晋书》,房玄龄奏德棻令预修撰,当时同修一十八人,并推德棻为首,其体制多取决焉。
④永徽元年,为礼部侍郎,兼弘文馆学士,监修国史及《五代史志》。高宗尝召宰臣及弘文馆学士于中华殿而问曰:“何者为王道?霸道?又孰为先后?”德棻对曰:“王道任德,霸道任刑。自三王已上,皆行王道;唯秦任霸术,汉则杂而行之;魏、晋已下,王、霸俱失。如欲用之,王道为最,而行之为难。”高宗曰:“今之所行,何政为要?”德棻对曰:“古者为政,清其心,简其事,以此为本。当今天下无虞,年谷丰稔,薄赋敛,少征役,此乃合于古道。为政之要道,莫过于此。”又问曰:“禹、汤何以兴?桀、纣何以亡?”德棻对曰:“《传》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二主惑于妺喜、妲己,诛戮谏者,造砲烙之刑,是其所以亡也。”高宗甚悦,赐以缯彩,迁国子祭酒,兼授崇贤馆学士。寻又撰《高宗实录》三十卷,进爵为公。龙朔二年,表请致仕,许之,仍加金紫光禄大夫。
⑤乾封元年,卒于家,年八十四,谥曰宪。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二十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人之身冠/ 为上饰 / 所以古人方诸君上昔/ 东晋之末 / 君弱臣强 / 江左士女 / 皆衣小而裳大
B.在人之身冠/ 为上饰 / 所以古人方诸君上 /昔东晋之末 / 君弱臣 / 强江左 / 士女皆衣小而裳大
C.在人之身/ 冠为上饰 / 所以古人方诸君上 /昔东晋之末 / 君弱臣强 / 江左士女 / 皆衣小而裳大
D.在人之身/ 冠为上饰 / 所以古人方诸君上昔/ 东晋之末 / 君弱臣 / 强江左 / 士女皆衣小而裳大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时在地理上以东为左,江左也叫“江东”,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也指东晋、宋、齐、梁、陈各朝统治的全部地区。
B.王朝更迭,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叫做“受禅”,但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如隋恭帝杨侑禅让给唐高祖李渊。
C.从汉朝开始,每个皇帝都有庙号,王朝的开国皇帝庙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帝王庙号常常为“太宗”。
D.《晋书》是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记载了从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到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事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狐德棻早年就以广涉文史书籍而出名,在高祖、太宗时期一直受到重用,其眼光敏锐,修史治典能力很强。
B.令狐德棻认为编修国史很有必要,周、隋遭大业离乱,如不能及时编修,很多史料将无从考证,先祖功业也难以光耀。
C.修史的起源,是从令狐德棻发起的,令狐德棻做礼部侍郎兼弘文馆学士时,还监修了国史及《五代史志》。
D.晚年的令狐德棻上表要求辞职,请求退休,博得了高宗的同意,并加授他金紫光禄大夫,在其死后加其谥号为“宪”。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今天下无虞,年谷丰稔,薄赋敛,少征役,此乃合于古道。
(2)二主惑于妺喜、妲己,诛戮谏者,造砲烙之刑,是其所以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