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刘仁轨,汴州尉氏人也。武德初,除陈仓尉。部人有折冲都尉鲁宁者,豪纵无礼,县莫能止。仁轨特加诫喻,不可再犯,宁又暴横尤甚,竟杖杀之。州司以闻,太宗怒曰:“是何县尉,杀吾折冲!”遽追入,与语,奇其刚正,擢授栎阳丞。   

②显庆五年,高宗征辽,令仁轨监统水军,以后期坐免,特令以白衣随军自效。时苏定 方既平百济,留郎将刘仁愿于百济府城镇守,百济复叛,引兵围仁愿于府城。诏仁轨发兵合 势以救仁愿。仁轨军容整肃,所向皆下。时苏定方奉诏伐高丽,进围平壤,不克而还。高宗 敕书与仁轨曰:“平壤军回,一城不可独固,即宜泛海还也。”将士咸欲西归,仁轨曰:“《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便国家,之可也。今平壤之军既回,则百济余烬,不日更兴,高丽逋薮①,何时可灭?唯宜坚守观变,乘便取之,不可动也。”众从之。于是诸将会议或曰:“加林城水陆之冲,请先击之。”仁轨曰:“加林险固,急攻则伤损战士,不如先攻周留城。周留,贼之巢穴,群凶所聚,除恶务本,须拔其源。若克周留,则诸城自下。” 于是仁愿帅陆军以进。仁轨乃别率水军及粮船,自熊津江往白江,会陆军同趣周留城。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于是百济悉平。

③吐蕃入寇,命为洮河道行军镇守大使。仁轨每有奏请,多被中书令李敬玄抑之,由是与敬玄不协。仁轨知敬玄素非边将才,乃表敬玄为帅以代己,果覆其众。

④咸亨五年,以功进爵为公,并子侄三人,并授上柱国。州党荣之,号其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仁轨虽位居台辅,不自倨。每见贫贱时故人,不改布衣之旧。

(注释)①逋薮:逃亡之人的聚集之地。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于是诸将会议 (2)不自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不可再犯
A.等待B.商定C.限期D.要求
【小题3】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之可也
A.单一B.单独C.专擅D.变通
【小题4】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遽追入,语 高宗敕书仁轨
B.特令白衣随军自效 功进爵为公
C.引兵围仁愿府城   是仁愿帅陆军以进
D.命洮河道行军镇守大使 号其所居乐城乡三柱里
【小题5】把第①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州司以闻,太宗怒曰:“是何县尉,杀吾折冲!”遽追入,与语,奇其刚正,擢授栎阳丞。
【小题6】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7】以下诗句最符合刘仁轨拒绝奉诏泛海西归心理的一项是
A.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B.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C.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D.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小题8】“不隐恶”“不为讳”是传统史家对记史的态度,请结合这一点分析第③段记载的刘仁轨事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1 10:05: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

顺宗继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既罹窜逐,涉履蛮障,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朗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章奏,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不千里皆随宗元师法B.时人
C.成以其小,D.辄数家之产
【小题2】柳宗元想以自己的柳州换刘禹锡的播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柳宗元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又被推荐为宏辞科因此被授予校书郎、永州司马等职务。
B.王叔文想重用柳宗元但正赶上皇帝居位不久王叔文的想法没有实现。
C.长江至岭南之间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来跟着柳宗元学习结果那些人都出了名。
D.柳宗元在文学上的才华得到世人称赞但政治上的才能却没有显示出来表现在还没被重用就遭贬了。
【小题4】文章用简练的语言叙写了柳宗元的一生,他写出了柳宗元哪些方面的特点,试析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曾祖叔恒,年十九登进士第,位终安阳令。祖俌,位终邢州录事参军。父嗣。
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
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
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弘正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绹,乃补太学博士。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体”。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
弟义叟,亦以进士擢第,累为宾佐。商隐有表状集四十卷。
(节选自《旧唐书》)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B.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 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C.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 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D.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多与“名”的涵义相近或相对,如韩愈,又称韩昌黎,“愈”为名,“昌黎”为字。
B.“进士”,指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唐设进士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C.“释褐”指脱去平民穿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担任官职。科举时代称新进士及第授官为释褐。
D.“员外郎”,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原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隋朝于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为各司之次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商隐先后得到令狐楚和王茂元的赏识,又恰恰因为二人的党派之争陷入了困境,被令狐绹视为忘恩负义、品行不端之人。
B.李商隐因为少年俊才而被令狐楚深加礼敬,令狐楚使其与读书人交游;王茂元爱惜李商隐的才华,把女儿许配给他。
C.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做了朝廷命官,令狐楚每年给他衣食,还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任职,又提拔他为秘书省校书郎。
D.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进入令狐楚的幕府后才开始写今体带对偶的章奏;他文思清丽,尤其擅写诔文和奠文。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
(2)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来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
B.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
C.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
D.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后文中的拜、出、补也都是调动官职之意。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C.天宝: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
D.绯鱼袋:是指绯衣与鱼符袋,旧时朝官五品以上为佩鱼符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上的赏识。
B.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讨伐叛军,兵败陈涛斜被免去宰相职务时,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
C.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
D.由于郭英乂对待杜甫不好,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
(2)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柴绍,字嗣昌,晋州临汾人也。祖烈,周骠骑大将军,历遂、梁二州刺史,封冠军县公。父慎,隋太子右内率,封钜鹿郡公。绍幼矫捷有勇力,任侠闻于关中。少补隋元德太子千牛备身。高祖微时,妻之以女,即平阳公主也。

义旗建,绍自京间路趣太原。时建成、元吉自河东往,会于道建成谋于绍曰追书甚急恐已起事隋郡县连城千有余里中间偷路势必不全今欲且投小贼权以自济绍曰:“不可。追既急,宜速去,虽稍辛苦,终当获全。若投小贼,知君唐公之子,执以为功,徒然死耳。”建成从之,遂共走太原。入雀鼠谷,知已起义,于是相贺,以绍之计为得。授右领军大都督府长史。大军发晋阳,兼领马军总管。将至霍邑,绍先至城下,察宋老生形势,白曰:“老生有匹夫之勇,我师若到,必来出战,战则成擒矣。”及义师至,老生果出,绍力战有功。下临汾,平绛郡,并先登陷阵,授右光禄大夫。隋将桑显和来击,孙华率精锐渡河以援之,绍引军直掩其背,与史大奈合势击之,显和大败,因与诸将进下京城。

武德元年,累迁左翊卫大将军。寻从太宗平薛举,破宋金刚,攻平王世充于洛阳,擒窦建德于武牢,封霍国公,赐实封千二百户,转右骁卫大将军。吐谷浑与党项俱来寇边,命诏讨之。虏据高临下,射绍军中,矢下如雨。绍乃遣人弹胡琵琶,二女子对舞,虏异之,驻弓矢而相与聚观。绍见虏阵不整,密使精骑自后击之,虏大溃,斩首五百余级。

贞观元年,拜右卫大将军。二年,击梁师都于夏州,平之。转左卫大将军,出为华州刺史。七年,加镇军大将军,行右骁卫大将军,改封谯国公。十二年,寝疾,太宗亲自临问。寻卒,赠荆州都督,谥曰襄。

(节选自《旧唐书·柴绍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于道/建成谋于绍曰/追书甚急/恐已起事/隋郡县连城千有余里/中间偷路/势必不全/今欲且投小贼/权以自济/
B.会于道建成/谋于绍曰/追书甚急恐/已起事隋/郡县连城千有余里/中间偷路/势必不全/今欲且投小贼/权以自济/
C.会于道/建成谋于绍曰/追书甚急恐/已起事隋/郡县连城千有余里/中间偷路/势必不全/今欲且投小贼/权以自济/
D.会于道建成/谋于绍曰/追书甚急/恐已起事/隋郡县连城千有余里/中间偷路/势必不全/今欲且投小贼/权以自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中:文中指潼关以西的地区。与“沛公欲王关中”中的“关中”所指区域相同。
B.高祖:曾祖父的父亲或者是古代帝王的庙号。文中“高祖微时”指的是后者。
C.实封:臣子按与实际相符的封户来食其所得封户之租税的一种食邑制度。
D.贞观:谓正道示人之意。文中指的是唐朝君主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共23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柴绍出身官宦之家,以好身手闻名。柴绍的祖辈和父辈皆非平民百姓,都曾经被帝王加官授爵。柴绍年少时矫健勇敢,以侠义自任而闻名关中。
B.柴绍不惧困难,决断理智冷静。柴绍三人为举义起事长途直奔,囿于现状,建成提出自保之策,柴绍冷静分析复杂的状况,做出了慎重正确的选择。
C.柴绍审时度势,能够料敌如神。作为长官,在部队到霍邑后与宋老生战斗前,柴绍先到对方城前观察敌军的部署情况,据状做出了自信的预先判断。
D.柴绍临危不乱,出其不意大胜。在吐谷浑与党项合力侵边、居高临下、乱箭齐发之时,柴绍仍能以女子跳舞之策迷惑对方,出精锐偷袭对方得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投小贼,知君唐公之子,执以为功,徒然死耳。
(2)下临汾,平绛郡,并先登陷阵,授右光禄大夫。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忠嗣,太原祁人也。初名训,年九岁,以父死王事,起复拜朝散大夫,赐名忠嗣,养于禁中累年。肃宗在 忠邸,与之游处。及长,雄毅寡言,严重有武略。玄宗以其兵家子,与之论兵,应对纵横,皆出意表。玄宗谓之曰: “尔后必为良将。”忠嗣之功居多,因授左威卫郎将,专知行军兵马。是秋,吐蕃大下,晨压官军,众寡不敌,师 人皆惧焉。忠嗣乃以所部策马而前左右驰突当者无不辟易出而复合杀数百人贼众遂乱三军翼而击之吐蕃大败。忠嗣 居节将,以持重安边为务。尝谓人云:“国家升平之时,为将者在抚其众而已。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徼功名耳。” 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遣失,即验其名罪 之。故人人自劝,甲仗充牣矣。忠嗣在河东、朔方日久,备谙边事,得士卒心。玄宗方事石堡城,诏问以攻取之略, 忠嗣奏云:“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 玄宗因不快。李林甫尤忌忠嗣,日求其过。令济阳别驾魏林告忠嗣。玄宗大怒,因征入朝,令三司推讯之,几陷极 刑,会哥舒翰代忠嗣为陇右节度,特承恩顾,因奏忠嗣之枉,词甚恳切,请以已官爵赎罪。玄宗怒稍解。十一月, 贬汉阳太守。七载,量移汉东郡太守。明年,暴卒,年四十五。其后哥舒翰大举兵罚石堡城,拔之,死者大半,竟 如忠嗣之言,当代称为名将。先是,忠嗣之在朔方也,每至互市时,即高估马价以诱之,诸蕃闻之,竞来求市。故 蕃马益少,而汉军益壮。及至河、陇,又奏请徙朔方、河东戎马九千匹以实之,其军又壮。迄于天宝末,战马蕃息。 宝应元年,追赠兵部尚书。
(选自《旧唐书•王忠嗣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忠嗣乃以所部策马而前左右/驰突当者/无不辟/易出而复合/杀数百人/贼众遂乱/三军翼而击之/吐蕃大败
B.忠嗣乃以所部策马而前/左右驰突/当者无不辟/易出而复合/杀数百人/贼众遂乱/三军翼而击之/吐蕃大败
C.忠嗣乃以所部策马而前/左右驰突/当者无不辟易/出而复合/杀数百人/贼众遂乱/三军翼而击之/吐蕃大败
D.忠嗣乃以所部策马而前左右/驰突当者/无不辟易/出而复合/杀数百人贼众遂乱/三军翼而击之/吐蕃大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禁中,指帝王所居宫内,也作“禁内”。帝王所居宫苑,因不许人随便进出,故称。
B.爵,爵位,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C.天宝,唐玄宗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
D.追赠,是指朝廷对作出特殊贡献的人授予某种官职、勋位,以表示对其业绩的肯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忠嗣早受皇恩。因父亲为王事而死有功,小时候就被皇帝赐名并收养在禁中;长大后,皇帝与他谈论兵法,认为他有良将之才。
B.忠嗣持重安边。他注重安抚军队,不愿通过疲敝军力来沽名钓誉,同时想方设法使得甲仗充足。又通晓边事,受到士卒爱戴。
C.忠嗣富有武略。皇帝向他征求攻打石堡城的攻略,他认为现在攻打代价过大,应该休兵秣马。之后,哥舒翰率兵攻击,果然战败。
D.忠嗣遭人排挤。李林甫特别忌恨他,总是挑他的过错,并指使人向皇帝告发他的罪过。虽然哥舒翰上奏求 情,但他最终还是被贬官。
【小题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
(2)先是,忠嗣之在朔方也,每至互市时,即高估马价以诱之,诸蕃闻之,竞来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