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也。仁杰儿童时,门人有被害者,县吏就诘之,众皆接对,唯仁杰坚坐读书。吏责之,仁杰曰:“黄卷之中,圣贤备在,犹不能接对,何暇偶俗吏,而见责耶! ”后以明经举,授汴州判佐。仁杰孝友绝人,在并州,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充使绝域。仁杰谓曰:“太夫人有危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而行。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岂独无愧耶?”由是相待如初。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坐误斫昭陵柏树,仁杰奏罪当免职。高宗令即诛之,仁杰又奏罪不当死。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左右瞩仁杰令出,仁杰曰:“臣闻逆龙鳞,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臣今幸逢免、舜,不惧比干之诛。昔汉文时有盗高庙玉环,张释之廷诤,罪止弃市。且明主可以理夺,忠臣不可以威惧。今陛下不纳臣言,瞑目之后,羞见释之于地下。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賜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古人云:‘假使盗长陵一杯土,陛下何以加之?’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

初,中宗在房陵,而吉顼、李昭德皆有匡复谠言,则天无复辟意。唯仁杰每从容奏对,无不以子母恩情为言,则天亦渐省悟,竟召还中宗,复为储贰。既已,奏曰:“太子还宫,人无知者,物议安审是非?”则天以为然,乃复置中宗于龙门,具礼迎归,人情感悦。

(《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选文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
B.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
C.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
D.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昭陵,是中国帝王陵园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合葬陵墓,被誉为“天下名陵”。
C.逆龙鳞,传说龙喉下有逆鱗径尺,有触之必怒而杀人。后多指反抗辩驳同僚等。
D.象魏,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的一对髙建筑,亦叫“阙”或“观”,为悬示教令的地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狄仁杰还是孩童之时,面对世俗官吏的干扰,只是专心读书,在书中与圣贤神游,读书很有定力,表现出了过人之处。
B.狄仁杰崇孝重友。狄仁杰曾上报长史蔺仁基,请求代替同僚郑崇质出差。当时狄仁杰和州司马李孝廉关系不和睦,看到狄仁杰之举,他感到羞愧,于是和好如初。
C.狄仁杰认为,大将军权善才只是砍伐了昭陵的一棵柏树就被皇帝下召诛杀,会让皇帝背负无道昏君的千古骂名,力劝皇帝改变主意。
D.狄仁杰与朝中许多官员一样,以匡复李唐社稷为己任。他从母子之间的情感出发,逐步打动了武则天,最终使武则天改变了主意,召回中宗,立为储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20 06:04: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景俭,冀州武邑人也。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为益州录事参军。时隆州司马房嗣业除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景俭谓曰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嗣业益怒。景俭又曰:“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扬州之祸,非此类耶。”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入为司宾主簿,转司刑丞。

天授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理制狱,时人称云:“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累迁洛州司马。寻转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尝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是何祥也?”诸宰臣曰:“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景俭独曰:“谨按《洪范五行传》:‘阴阳不相夺伦,渎之即为灾。’又《春秋》云:‘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忽生此花,渎阴阳也。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 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延载初,为凤阁侍郎周允元奏景俭党于李昭德,左迁秦州刺史。后累除司刑卿。圣历二年,复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契丹入寇,河北诸州多陷贼中。及事定,河内王武懿宗将尽论其罪。 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岁余,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道病卒,相州刺史。

(节选自《旧唐书•杜景俭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B.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C.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D.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是京城至地方做官,与后文“入为司宾主簿”中的“入”相对。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一般用“孟、仲、季”来表示。
C.“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周时将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二者皆为政务中枢,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与凤阁、鸾台协商处理政务之意。
D.“赠”指古代朝廷对已死的功臣本人追封官爵,一般追封官职都比他生前的官职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嗣业最终被任命为荆州司马而非益州司马。为此,益州的百姓属吏专门编了顺门溜,称赞杜景俭的心意与上天(天子)相通,料事如神。
B.“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从流传的这句话可以看出,虽然都是处理案件,但杜徐二人的方式与来侯二人的方式不同。
C.在回答武则天有关秋天梨树开花的询问时,与各宰臣的吹捧不同,杜景俭大胆直言,认为这可能是因为皇帝施政“有亏礼典”,上天发出的预警。
D.调任秋官尚书期间,因为漏泄了皇帝在皇宫内和身边亲近的人说的不公开的话,杜景俭被贬司刑少卿,外调担任并州长史,在赴任途中不幸病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
(2)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忠嗣,太原祁人也。忠嗣初名训,以父死王事,赐名忠嗣,养于禁中累年。及长,雄毅寡言,严重有武略。玄宗以其兵家子,与之论兵,应对纵横,皆出意表。玄宗谓之曰:“尔后必为良将。”尝短皇甫惟明义弟王昱遂为所陷贬东阳府左果毅属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谋拔新城或言忠嗣之材足以辑事必欲取胜非其人不可。希望即奏闻,诏追忠嗣赴河西。忠嗣少以勇敢自负,及居节将,以持重安边为务。尝谓人云:“国家升平之时,为将者在抚其众而已。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徼功名耳。”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甲仗充牣矣。初,忠嗣在河东、朔方日久,备谙边事,得士卒心。及至河、陇,颇不习其物情,又以功名富贵自处,望减于往日矣。天宝四年四月,固让朔方、河东节度,许之。玄宗方事石堡城,诏问以攻取之略,忠嗣奏云:“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然后事可图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玄宗因不快。李林甫尤忌忠嗣,日求其过。李林甫又令济阳别驾魏林告忠嗣。玄宗大怒,因征入朝,令三司推讯之,几陷极刑。十一月,贬汉阳太守。七载,量移汉东郡太守。明年,暴卒,年四十五。其后哥舒翰 大举兵伐石堡城,拔之,死者大半,竟如忠嗣之言。先是,忠嗣之在朔方也,每至互市时,即高估马价以诱之, 诸蕃闻之,竞来求市,来辄买之。故蕃马益少,而汉军益壮。及至河、陇,又奏请徙朔方、河东戎马九千匹以实 之,其军又壮。迄于天宝末,战马蕃息。宝应元年,追赠兵部尚书。

(节选自《旧唐书•王忠嗣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短/皇甫惟明义弟王昱遂为所陷/贬东阳府左果毅/属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谋拔新城/或言忠嗣 之材足/以辑事必欲取胜/非其人不可
B.尝短/皇甫惟明义弟王昱遂为所陷/贬东阳府/左果毅属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谋拔新城/或言忠嗣 之材足以辑事/必欲取胜/非其人不可
C.尝短皇甫惟明义弟王昱/遂为所陷/贬东阳府左果毅/属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谋拔新城/或言忠嗣 之材足以辑事/必欲取胜/非其人不可
D.尝短皇甫惟明义弟王昱/遂为所陷/贬东阳府/左果毅属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谋拔新城/或言忠嗣 之材足/以辑事必欲取胜/非其人不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禁中,指帝王所居宫内,也作 “禁内” ,因帝王所居的宫苑不许人随便进出,故称。
B.中国,上古华夏族生活于黄河流域,以为所居居天下之中,故称,后泛指中原地区。
C.三司,早指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唐时主理刑狱。
D.追赠,或作追封、追晋,即加封死者的官职,是以精神的方式给予逝去的人嘉奖。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忠嗣兵家出身,谙熟兵法。他的父亲为朝廷而死; 唐玄宗和拥有雄才武略的王忠嗣讨论兵法, 王忠嗣应对自如,出人意料。
B.王忠嗣忠于职守,少时勇敢有胆量。身居将职时,他行事慎重,安守边疆; 他认为,不能消耗中原 的兵力来捞取个人功名。
C.王忠嗣敢于上谏,差点被处极刑。针对唐玄宗攻占石堡城的计划,他分析双方形势,提出先观察 再定夺的意见,险被处以极刑。
D.王忠嗣心思缜密,具有远见卓识。在朔方互市时,他抬高马的价格来引诱诸蕃,导致诸蕃战马越 来越少,而汉军更加壮大。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至河、陇, 颇不习其物情,又以功名富贵自处,望减于往日矣。
(2)其后哥舒翰大举兵伐石堡城,拔之,死者大半,竟如忠嗣之言。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裴垍,字弘中,河东闻喜人。弱冠举进士。贞元中,对策第一,授美原县尉。拜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尚书礼部考功二员外郎。时吏部侍郎郑珣瑜请垍考词判,垍守正不受请托,考核皆务才实。

元和初,召入翰林为学士。李吉甫自翰林承旨拜平章事,诏将下之夕,谓垍曰:“宰相之职,宜选擢贤俊,今则懵然莫知能否。卿多精鉴,今之才杰,为我言之。”垍取笔疏其名氏,得三十余人;数月之内,选用略尽, 当时翕然称吉甫有得人之称。元和年秋,李吉甫出镇淮南,遂以垍代为同平章事。明年,加监修国史。垍奏:“登朝官五品已上为学士,六品已下为直学士;自非登朝官不问品秩并为校理其余名目一切勒停史馆请登朝官入馆者并为修撰非登朝官并为直史馆仍永为常式”皆从之。

元和五年,中风病。宪宗甚嗟惜。明年,卒,废朝,赙礼有加,赠太子少傅。初,垍在翰林承旨,宪宗初平吴、蜀,励精思理,机密之务,一以关垍。垍小心敬慎,甚称中旨。及作相之后,恳请齐整法度,考课吏理,皆蒙垂意听纳。垍骤居相位,而器局峻整,虽大僚前辈造请,不敢干以私。谏官言时政得失,旧事,操权者多不悦其举职。垍在中书,有独孤郁、李正辞、严休复自拾遗转补阙,及参谢之际,垍廷语之曰:“独孤与李孜孜献 纳,严补阙官业,或异于斯。”休复悚恧而退。垍在翰林,举李绛、崔群同掌密命;及在相位,用韦贯之、裴度知 制诰,擢李夷简为御史中丞,其后继踵入相,咸著名迹。其余量材赋职,皆叶①人望,选任之精,前后莫及。议 者谓垍作相,知无不为,于时朝无幸人,百度浸理;而遘疾休谢,公论惜之。

(选自《旧唐书•裴垍传》,有删改)

(注)①叶:读 xi佴,意为“和洽、合”。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非登朝官/不问品秩 /并为校理其余/名目一切勒停/史馆请登朝官/入馆者并为修撰/非登朝官/ 并为直史馆/仍永为常式/
B.自非登朝官/不问品秩/并为校理/其余名目一切勒停/史馆请登朝官入馆者/并为修撰/非登朝官/并为直史馆/仍永为常式/
C.自非登朝官/不问品秩/并为校理/其余名目一切勒停/史馆请登朝官/入馆者并为修撰/非登朝官/并为直史馆/仍永为常式/
D.自非登朝官/不问品秩/并为校理其余/名目一切勒停/史馆请登朝官入馆者/并为修撰/非登朝官/并为直史馆/仍永为常式 /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东,古地区名,黄河自北向南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因在黄河以东,故古称河东。
B.对策,古代考试取士,把问题写在简策上,让应试者对答皇帝有关政治经济的策问。
C.宪宗是皇帝庙号。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都被追尊为某宗,称为庙号。
D.谏官,古代掌管朝政缺失、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的官,如唐朝的左拾遗、宋代的谏议大夫等官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垍品行正直,行事坚守原则。他入朝任职后,吏部侍郎郑珣瑜请他考核词判,他不接受人们的请托,在考核时力求发现真正的人才。
B.裴垍慧眼识人,举荐优秀人才。他向李吉甫推荐的三十余人,大都得到了任用;他举荐的裴度、李夷 简等人,后来相继担任了宰相,而且有很好的名声。
C.裴垍德才兼备,颇受宪宗信任。他做翰林承旨时,做事很合皇帝心意;做了宰相之后,他提出的整顿 吏治、考核官吏政绩的建议都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并得以施行。
D.裴垍特立独行,为官卓然出众。一般掌权者不喜欢提升谏官的官职,裴垍却截然相反,他赞美孜孜进 谏的人,而对从不进谏者则予以批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属宪宗初平吴、蜀,励精思理,机密之务,一以关垍。
(2)恳请齐整法度,考课吏理,皆蒙垂意听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柳宗元,子厚,河东人,后魏侍中济阴公之系孙。曾伯祖奭,高祖朝宰相。父镇,太常博士,终侍御史。

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伴。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

顺宗即位,王叔文、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堰厄蕴骚之人郁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为挚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已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数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堰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B.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堰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C.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瘴崎岖堰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D.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堰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我国古代,在本名之外另取的和本名有某种关联的名字。
B.河东,即黄河以东,在文言文中“河”一般特指黄河。
C.元和,唐朝年号,同《琵琶行》中“元和十年”的“元和”。
D.京师,古代指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也可指京城的军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少有才华。他小时候就聪明出众,富有文采,下笔构思,可与古人相提并论,当时同窗都推崇他。
B.柳宗元受到器重,唐顺宗即帝位后,特别看重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御史吕温引入禁宫之中,一起商议大事。
C.柳宗元重视友情。刘禹锡被调任播州刺史,柳宗元担心刘禹锡不方便去蛮地做官,请求与刘禹锡互换任地。
D.柳宗元提携后辈。柳宗元在柳州期间,一些学子慕名而来,拜他为师,在他门下学习的人,都会成为名士。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
(2)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卢简求,字子臧,长庆元年登进士第,释褐江西王仲倚从事。又从元稹为浙东、江夏二府掌书记。裴度镇襄阳,保厘洛都,皆辟为宾佐,奏殿中侍御史。入朝,拜监察。裴度镇太原,复奏为记室。入为殿中,赐绯。牛僧孺镇襄汉,辟为观察判官。入为水部、户部二员外郎。会昌末,讨刘稹,诏以许帅李彦佐为招讨使。朝廷以简求累佐使府,达于机略,乃以简求为忠武节度副使知节度事、本道供军使。入为吏部员外,转本司郎中,求为苏州刺史。

时简辞镇汉南,弘正为侍郎,领使务,昆仲皆居显列,时人荣之。既而宰执不协,弘正出镇,罢简求为左庶子分司。数年,出为寿州刺史。九年,党项叛,以简求为四镇北庭行军、泾州刺史、泾原渭武节度押蕃落等使、检校左散骑常侍、上柱国、范阳县男、食邑三百户。十一年,迁检校工部尚书、定州刺史、御史大夫、义武军节度、北平军等使。十三年,检校刑部尚书、凤翔尹、凤翔陇西节度观察等使。十四年八月,代裴休为太原尹、北都留守,充河东节度观察等使。

简求辞翰纵横长于应变所历四镇皆控边陲属杂虏寇边国之移授所至抚御边鄙晏然。太原军素管退浑等三部落,或抚纳不至,多为边患。前政或要之诅盟,质之子弟,然为盗不息。简求开怀抚待,接以恩信。所质子弟,一切遣之。故三部之人,欣然听命。咸通初,以疾醉,表章沥恳。制以太子太师致仕,还于东都。都城有园林别墅,岁时行乐,子弟侍侧,公卿在席。诗酒赏咏,竟日忘归,如是者累年。五年十月卒,时年七十六。赠尚书左仆射。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十三》,有删改)

(注)简辞,系简求的兄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简求辞翰纵横/长于应变/所历四镇皆控/边陲属杂虏寇边国之/移授所至抚御/边鄙晏然/
B.简求辞翰纵横/长于应变/所历四镇/皆控边陲/属杂虏寇边/国之移授/所至抚御/边鄙晏然/
C.简求辞翰纵横/长于应变/所历四镇皆控/边陲属杂虏寇边/国之移授/所至抚御/边鄙晏然/
D.简求辞翰纵横/长于应变/所历四镇/皆控边陲/属杂虏寇边国之/移授所至/抚御边鄙/晏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释褐: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隋唐时有“释褐试”,是“解试”“省试”之后的第三层级考试,又称“关试”。
B.赐绯:赐给绯色的官服。唐代五品、四品官员绯色官服、有时官员官品不及而皇帝推恩特赐准许服绯,以示恩宠。
C.检校:唐朝加“检校”官职虽非正式拜授,但有权行使该事职,相当于代理;后均为散官或加官,不具有事职权,主要表达深受恩宠。
D.致仕:交还官职的意思,即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休沐、归故里、告退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简求善于谋划。他多次在幕府任职,协助裴度治理襄阳、洛都,协助牛僧孺治理襄汉,裴度两次向朝廷举荐他。
B.卢简求历任要职。他食邑三百户,曾任泾州刺史,后任刺史、御史大夫等职务,最后以太子太师的官职退休。
C.卢简求治理有方。他善于处理边疆事务,对待杂虏恩威并施,退浑等三部落都乐意听从他的命令。
D.卢简求晚年安闲。他退休后在园林别墅生活,有子弟在身边侍奉,有官员陪同饮酒赋诗,生活惬意舒适。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简辞镇汉南,弘正为侍郎,领使务,昆仲皆居显列,时人荣之。
(2)前政或要之诅盟,质之子弟,然为盗不息。